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人常說:有三樣東西別人奪不走,吃進胃里的東西,藏在心里的夢想,讀進腦子里的書。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書,是一定要讀的。不讀書,又如何影響學生醉心閱讀?所以,哪怕再忙,我也盡量抽出時間讀讀教育專著。
這不,這段時間我正在閱讀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其中一篇《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讀來頗有感觸。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們一把,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閱讀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
的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世界太貧乏、太枯燥無味了。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樂趣,他們迷茫、他們困惑、他們沮喪。如何啟迪他們的智慧,調動他們的興趣,閱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于是,我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和學生共讀一本書。推薦的書目除了根據學生的實際,還結合教材以及語文主題叢書,每三個星期讀一本,在讀的過程,不定時地抽出時間進行分享交流,當讀完,還會上一節讀書交流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學就書中的內容津津有味地談論著讀后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所觸動,這無疑促使更多的學生加入閱讀的隊伍。
除了以身作則和利用班級的良好氛圍影響學習困難的學生閱讀,我還另外推薦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因為對于文化基礎較差的他們,對于從不閱讀的他們,如果一下子讓他們讀一些名著,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要由易而難地引導。《窗邊的小豆豆》《狼王夢》一段段、一節節、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漸進,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從你我開始。讓為師的我們和學生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遠。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獲,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凈,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后,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里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么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后,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么都不感興趣。那么,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向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這段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借鑒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對于我們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非常容易借鑒和操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節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16章中,提到了積極活動的重要性,任何課堂的組成需要有積極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動中,才能有所得。蘇霍姆林斯基說“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語言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梁”,是的,在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學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學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發現,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樣的活動才是積極的呢?我認為,首先要是有趣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簡單活動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難度才能引發思考,進而引發討論,有了思維的碰撞,我們的學生才能有發展;再者,我們的活動應該是適合學生發展的,能被學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讓學生嘗到了勝利果實的甜美才能引發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出了要求,我們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活動。
在17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觀察,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應該怎么觀察,而觀察對于我們科學課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現在我們學生都在用科學記錄本,這很好,這種記錄手段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觀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課堂,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記錄,我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觀察習慣將有助于學生的一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
工作之余,拜讀了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
“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其實這是學生對于教材的感知、理解、識記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他的學習就好,反之學習效果就不盡人意。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有層次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教學,使每個人都有所得,每個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而我們也應欣然接受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學生并不是停止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小學階段孩子正處于智力發展的開發期,因而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考慮所有孩子,設計的問題要使各個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即通過自己的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獲,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不同的學習路徑,使不同智力層次的孩子經過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獲。重視智力差異為不同層面的學生考慮,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獲。相信孩子在課堂上能夠獲取腦力勞動成功的樂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讀書學習中,深刻意識到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我們教學工作上的指明燈。
書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還依然在進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5
假期里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癡如醉,而后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盡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里,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么不能在閑暇之余讀讀手邊的書,為什么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閑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6
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這篇文章中我感觸最深的幾句話是“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幾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心中原有的如何提高備課的速度,如何才能備出一堂堂內容精彩,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等等疑惑有了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備課時,每一堂課都要認真的去對待,不是為上課而備課,同樣的一課內容,要不停的琢磨,上過課之后,還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如此這般,才能提高自己的備課速度與備課質量,作為一名教師光掌握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知識,而想在短時間內備出精彩的課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的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一個優秀教師應該使自己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樣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么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教師關于《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4篇02-14
《給英語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13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實用范文4篇02-14
《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讀后感范文10-01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5篇02-14
有關《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通用范文3篇02-14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簡短范文3篇02-28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實用范文5篇02-28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