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1
魯迅先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一位作家,也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今日一讀周先生寫的《狂人日記》,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間讀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題目挺狂的,內容也瘋狂至極。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個社會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親戚,村內人,都對他的'“肉”虎視眈眈,青黑的眼,慘白的臉,沒有一點人性。這也是讓我感到發顫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觸那顆散發涼氣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這么冒出來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腦里虛構出的場面,那樣會讓我頭皮發麻。我可憐那些吃人的人,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束縛著卻不屑去掙脫,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體發膚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厭棄那些人,卻只能無奈地不同他們一樣。他們的腦子是混沌的,他們的雙手是罪惡的,他們的嘴是污濁的。誰去救救他們啊?他們是沉睡著的,就如同當時的國民一樣,他們的雙眼看不到身邊人,他們的耳畔也聽不見自由的真諦。我痛惜晚清的腐敗,也郁結于民國時期的戰亂紛飛,人民的無家可歸。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一顆赤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出耀眼的紅光,在不安與急切里交錯著,感嘆那個時代之下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為有魯迅先生這么一位文學大師而感到驕傲。
我們有狂人的態度,卻沒有他們的精神。
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2
魯迅的話題講地話,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因為魯迅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博大。
單單就以他的文學作品而論,也要說上老半天。我看過他的狂人日記。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著文學殿堂為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斗,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描繪著屬于他自己的藍天,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而他為了可以飛的更高更遠,就拼命地讓自己的翅膀變得更加完美,更加無懈可摧。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世人可以大飽眼福,欣賞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就是魯迅最出名的小說了。這片短短的小說在今天被定為向舊社會、舊禮教挑戰的“戰書”。與此同時,也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必讀物。《狂人日記》“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后邊屢屢出現,構成這篇文章的主題。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娘也都吃人。最后,連“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整篇文章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一片更加寬廣的天空。
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3
談起中國現代文學,大家繞不開的,一定是魯迅先生;談起魯迅先生,大家繞不開的,又一定會是他的《狂人日記》。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開山之作——《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最具象征性的,同時又是最具批判性的作品之一。我之所以把它的書評設為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也正是因為如此。
說起《狂人日記》,其中最著名的話莫過于那段,“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段的出現,將歷史上幾千年來的“仁義道德”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揭露。給通篇帶來了非凡的意義。
在封建禮教中,保守的傳統文化和思想觀念對人們的迫害,就像酷刑滴水刑一樣。
涼水一點一滴的墜落,打在無知的`人們堅厚又薄弱的頭蓋骨上,如一只只蠕動在腐肉里的蛆蟲。隨著漫長的時間,蛆蟲滲進頭皮,啃噬頭骨,最后消化掉整個頭。剩下一個無腦的軀殼,沒有過多的掙扎……
滴水刑也是吃人的一種。
《狂人日記》全篇都在圍繞吃人來說,里面一個個奇異的事件組在一起,構成一個無比荒誕的世界。作為讀者,你無法肯定它是真的,你也無法否定它是假的。就只能稱它作,亦真亦假。
狂人,他擺脫那時代對世界正常的的方法。他對世界的看法,比任何人都透徹。確切來說,比任何人都要正確——那時代,何嘗不是一個真正吃人的世界。可就這么一個真正看穿世界的人,在那時代卻被稱為狂人~
對別人的勸道沒有起任何作用,所以才會有狂人最后的那些吶喊:“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我想,這也是《吶喊》名字來源的一種。
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4
《狂人日記》是我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由作者魯迅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創作,初次載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位有病的返回家鄉的人。當他回到昔日的故鄉時,故鄉中所有的人都用異樣的眼光注視他,包括一些小孩,就連他大哥也對他有所企圖,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他們交頭接耳在議論我,似乎怕我,又想害我,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著我笑,我便從頭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原來他們正在籌劃著一部“人吃人”的戲,而戲中那個主角即是被吃的對象,就是自己。就連自己的兄弟也加入他們的行列,特意請來一個演醫生的儈子手來幫我看病。老頭子坐著,閉上眼睛,摸了一會,便張開他的鬼眼睛說:“不要亂想。靜靜地演幾天,就好了。”其實我是知道這一切的,他們這樣做分明就是讓我養肥了,自然他們可以分多點吃。但為什么我明明知道這場“吃人”的陰謀了卻沒有采取反抗呢?那是因為我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員,我的妹妹在她五歲時就被我的大哥殺來給家人吃了。可見,在當時那個社會,實質上就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即使是家人,隨時都有被吃的可能。
作品中的語言非常冷酷、逼真,像一把血淋淋的刀,深深刺進人們的心墻。例如“前幾天,浪子村的佃戶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了吃,可以壯壯膽”“雖然是解下腰帶掛在梁上,自己僅僅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纏了心愿,自然都歡天喜地地發出一種嗚嗚的'笑聲。他們只會吃肉的!”鬧荒是那個時代常有的狀況,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貧窮,整天都要受地主的剝削與壓迫。人們受封建社會遺留的策的影響,而不敢采取反抗,只在百姓之間相互欺壓。而當看到吃人的時候,眾人只會在一邊看,但卻毫無行動,因為可能眾人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員。
令我深刻印象的一句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這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人是“吃人”!“仁義道德”已經變成了“吃人”。可見,當時那個舊中國實質上是人吃人的社會。那些滿嘴的“仁義道德”實質上也是為了愚弄大眾。封建思想“存天理,滅人欲”也是愚民的。從這篇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是帶有強烈的反抗意識的,他的觀點也是帶有濃厚的反孔色彩。
【狂人日記初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初中狂人日記讀后感06-26
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01-03
初中狂人日記讀書心得08-17
初中狂人日記讀后感500字合集04-20
學生狂人日記讀后感 狂人日記適合學生看嗎04-10
狂人日記讀后感12-09
狂人日記讀后感10-21
《狂人日記》讀后感10-22
《狂人日記》讀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