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優秀讀后感(精選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與黑優秀讀后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紅與黑優秀讀后感1
斯丹達爾的《紅與黑》是法國,亦是全世界文壇的重要書籍,今天我便來談談這部巨著。
小說一開始便用輕快的筆調,生動地描寫了這個‘怯弱,臉上帶著淚痕,有著白嫩皮膚,藍眼睛’的朱麗安與優雅的德。雷納爾夫人之間甜蜜而忐忑的愛情,以美麗而平靜的韋里埃為背景。多么親切、溫柔的歲月啊!這愛情是純潔、活潑的,就是雷納爾夫人一點點道德觀念的苦惱也沒有影響小說流暢的自然之美,反而使它更美麗、傳神了。兩個人似乎在玩心靈的游戲,相互躲藏,嬉戲,雷納爾夫人調皮、輕松、有時還不免有些咬嚙性的小煩惱的心理,給這文字注入了活力與樸素的情調。但這平靜的外表下,卻有一顆不為人知,充滿熱情的野心,正如斯丹達爾在小說中所說:“朱利安,他那像姑娘般的臉,這樣蒼白,這樣溫柔,誰又能猜透他靈魂深處藏著不可動搖的決心呢?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也要出人頭地。”朱利安最崇拜的人便是拿破侖,他向往拿破侖的“這種力量,這種孤獨”。
但這種整日冥想的時光不會太久,朱利安到了巴黎上流社會,他認識到了虛偽、空虛與丑惡。貴族親王們都輕視他,在他們眼里朱利安只不過是個服務的很好的仆人罷了。這個復雜,矛盾的靈魂在作者筆下刻畫的入木三分,虛偽與熱情、野心與理性混合在一起,《紅與黑》的人性描寫的淋漓盡致,陰暗與光明在人性中同在,這高明的寫法即使在一句話,一個詞中亦可感受到。
但他惡的一面又爆發了,他殺人了,被關入死囚牢。
他卻不準備為自己辯解,他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已厭倦了,他在這個監獄里度過了自己最后的時光,他成了一個洞察自己靈魂的人:
“我愛過真理……現在真理又在那里呢?”
“到處都是偽善,至少是欺詐,甚至最有德性、最偉大的人也不例外……”
這是他一生的悲劇,他在一群虛偽的人中謀取名利,漸漸他亦變得虛偽,并且走向滅亡。他批判這個社會,他亦成為作者所批判的對象。
這個故事如此簡單,但它的悲苦之情是無人理解的。
“真理,嚴酷的真理”。丹東的這句話用在這部小說的扉頁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紅與黑優秀讀后感2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斗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主人公于連·索萊爾自始至終有著自己的一種情緒和姿態:他家境貧窮,地位低賤,卻又不甘于這種命運:他抵抗蔑視的眼光,但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丑惡,但又懷著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于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毀于無情的社會。他的一切經歷,甚至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他的不斷地思考、觀察、自勵和忍受,終于迎來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終毀于一旦。
這樣的結局似乎并不出人意料。每個人似乎也都能從于連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是在某一個方面面臨著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
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于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說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并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
書中給予于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其中有句話我仍記憶深刻: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勛章的后,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這世上總有著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紅與黑優秀讀后感3
《紅與黑》是國外著名作家司湯達的著名作品,進述了一位受過較好教育的窮人少年于連經歷了大起大落后,幡然醒悟,用死亡揭露了權力的丑惡。
于連·索雷爾像一個演員一樣,活在自己精心安排的劇本里,可以變得謙卑有禮、大膽高傲、貪心謹慎……只要他的目的能夠到達,什么面貌見世人他都可以。顯現出他的好勝心和對權力的渴求。他愿意像軍人一樣轟轟烈烈的死去,也愿意像一個教士一樣在祥和淡定的氣氛中離開人間。他是一個矛盾體,在一步步陷入深淵的同時卻又渴望救贖和救贖他人。讓他腐化的是這個世界上的黑暗面還是權力,他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很迷茫。他像一個演員一樣,華麗出場,又在浩大的陣仗中離開。
于連處事精明,干事麻利,在何處都受到人的龐愛,但在何處他都扮演著一個情人的角色。在市長家勾引市長夫人,在大官家勾引大小姐。他想要的是征服感還是真正的愛情。
于連經歷了各個階級的生活,可謂是百感交匯。他既揭露了世間的骯臟,也證明了一個人的奮斗和成功。到底那個階級的他才是真正的他引人深思。
《紅與黑》這個書名讓我想到一句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烏”。他的人生可圈可點,有讓人不得不夸贊之處,也有讓人異常反感之處,具有雙面性。但他擁有一個充滿了悲歡離合,豐富彩的生,讓人又愛又恨。
紅與黑優秀讀后感4
前兩日讀完了《紅與黑》,可能是斷斷續續讀完的緣故,心里的感觸總沒有從前讀完書那樣深。
對于主人公于連,我無法對其進行深入得當的評價,這是我看完別人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讀完全書,我只是感覺到這少年矛盾分裂的性格,感受到書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的齷齪與不堪,還沒有真正懂得于連,或者說我找不到準確恰當的言語來詮釋于連,就好比作戰,別人進行的是巷戰,而且槍槍都準;我進行的則是外圍戰,還老是打不到眼上。
評論家說,于連是個圓形人物,有著雙重性格。而雙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雄心與野心、虛偽與正直等。這種雙重性構成了于連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復雜性。在不同的生活經歷的制約下,體現他不同的特點。在德瑞那市長家,主要是自卑與自尊的沖突;在貝藏松神學院中,主要是虛偽與正直的沖突;在拉木爾侯爵府中,主要是雄心與野心、反抗與妥協的沖突。真是一語中的。下面是研究者的分析,我摘錄如下:
(一)自尊與自卑。于連是由一位粗暴且憎惡他的父親培養長大的,從小就缺少父愛,使于連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內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機制就越強。于連高傲、敏感,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實際上這是一種防御機制,一種對內心自卑感的補償。他寧愿在家挨餓,挨打,也不愿到貴族家當奴仆;他關心和誰同桌吃飯勝于關心薪金的多寡。他最初對德·雷納爾夫人示愛并非真心,而是為了維持自尊這一“職責”。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愛,自卑又使他得到了這種愛也不敢相信。于連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當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時就會導致自卑感,而這種自卑又激起了他強烈的自尊。
(二)反抗和妥協。于連極端不滿自己現實的處境,熱烈追求個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熱地崇拜拿破侖,想憑自己的才干,成為拿破侖式的英雄。他身上強烈地表現出平民的反抗意識。于連的兩次戀愛就是對封建門閥制度的有力沖擊。但是當他看到主教的豐厚收入,便想要當教士,于是背誦《圣經》,到神學院去,忍氣吞聲地想適應那里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讓他改變平民的命運,便甘心為他效勞,不再反抗。個人野心支配著他的一切行動。直到他發現貴族階級對平民存在根本的敵視后,才恢復了反抗精神,寧死也不肯妥協。
(三)正直與虛偽。神學院的環境使內心正直的于連變得更加虛偽自私。他明明鄙視憎恨他們的這些行經,卻忍氣吞聲地適應他們;他明明是無神論者卻扮演成虔誠的教徒。陰暗的神學院把于連變成了偽君子,同時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在這里,于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雄心與野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雄心與野心。地位和環境驟變,在都市風氣嚴重腐蝕下,于連的虛榮心惡性膨脹,個人的雄心壯志開始向個人野心逐步轉化。他鄙視上層社會的紈绔子弟,卻又盼望著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揚眉吐氣。他十分仇視侯爵巧取豪奪、大發橫財的行徑,但當領悟到侯爵有意識把自己栽培成“一個上流社會的人”時,卻又甘心為侯爵效力。于連變成了一個封建貴族階級的忠實奴仆。
但于連有善良正直的本性,盡管他曾經一度妥協,甚至作出了讓人憤怒不恥的事情,但骨子里的天性并沒有滅絕,靈魂深處始終是善良的。就在最后占據他精神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他身上美好的品質。例如面對貧苦人的悲慘場景,他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憐憫的眼淚。他曾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五百法朗寄回家鄉,請謝朗神父幫助分給與他以前一樣貧苦的人,并要求不要說出他的名字。最后,以死亡來拒絕他所處的灰色社會。
德雷納夫人是個天真善良而又溫婉的女子,未遇于連之前,身上所有的情感都投付給了她的孩子。她篤信宗教,這是她的性格及環境決定的。當然,與于連的相愛,違背宗教讓她在幸福甜蜜之際總有不安。而正是利用這一點使教會害了于連。
在遇見于連之前,她生命中追求愛的天性被宗教壓抑了,只知相夫教子。她不愛丈夫,卻與丈夫度過了很多年。于連的到來讓她第一次藏到了愛情的滋味。當于連不在時,她可以緊緊將自己困于宗教,而當她與于連在一起時卻總能回復被壓抑的天性,熱烈的釋放她的情感,她的愛意。
這個女子,在平時很是膽怯脆弱,但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卻又有著驚人的判斷力和應對力。她平日對情人的于連十分依賴,甚至言聽計從,但當麻煩發生時,她敢勇敢的站出來,甚至是幫助于連。
她一生摯愛于連。在于連死后三天也同樣死去。如果說,在愛情里,于連曾有迷失,她卻一直緊守著自己的愛情圣地。
馬蒂爾德小姐,是個貴族社會空虛無聊的女子。因厭倦了上流社會的風氣,轉而追求于連。可是性格中與生俱來的貴族式驕傲,卻讓她一直瞧不起于連,甚至對自己曾委身于連深以為恥,所以當自己的驕傲占了上風,她毫不猶豫地拋棄于連。而作為有極度自尊的于連,受不了曾經情人的蔑視,故意設計使她又重新愛上她。
于連對她的愛情遠不如對德雷納夫人的愛情來的純凈。不,應該說,德雷納夫人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而馬蒂爾德的愛情有著浪漫主義的設想在里面。夫人的愛情發自本真,馬蒂爾德的愛情有著自我崇拜的另類情感的夾雜。
同是貴族女子,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愛情,不一樣的結局。
紅與黑優秀讀后感5
看完《紅與黑》后,心里百感交集,有一種悲傷的心情籠罩著我的心。讀完這本書后,我不喜歡這里的故事,因為書中的故事讓我感到很傷心。跟著于連的生活軌跡,讓我對他產生了一種可憐、可恨、可悲的情緒。
可憐他飽覽群書,刻苦努力,卻因為前世的原因屢遭不公待遇。可憐他雖然雄心勃勃,一心復仇,熱血沸騰,卻無法彌合平民階級和貴族階級之間的鴻溝,可憐他才華橫溢,一步一步前進,卻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虛偽的性格讓我覺得可恨。為了報復,他引誘德雷納夫人進入上層社會,他引誘瑪蒂爾德。當他發現自己進入貴族社會的夢想已經破滅時,他拿著槍去殺了他最愛的、卻阻礙了他貴族夢想的女人。他內心欽佩拿破侖的精神,但為了套好貴族又公開批評拿破侖。
他多疑的性格,我覺得很可悲,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的家庭影響。他父親的打罵,他的兄弟們的嘲笑,對他的性格產生了消極的影響,讓他沒有足夠的自信,也讓他太自負。
于連在不斷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他沒有走向理想的終點,而是走向了命運的終點。我認為這是因為他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他有真正的才華,他有激情,但他不想一步一步走下去,試圖通過娶貴族的女兒進入上流社會。這樣做會讓他內心不舒服,也會讓世界看穿他。
他的悲劇是由他所處的時代環境造成的,他的命運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如果他活在今天,他可能會有一個不同的結局。
然而,仔細觀察我們今天的環境,就會發現我們的社會環境與書中描述的略有相似之處。中產階級的理論依然影響著我們,階級固化也越來越嚴重。農村學生進入985高校的比例正在下降,通過閱讀改變命運越來越困難。
我們都在為更好的生活而奮斗,我們都處在命運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