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讀后感(通用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的讀后感(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1
藤野先生,就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時,一位對他悉心教導的老師。
在這篇文章里,作者魯迅在日本留學,當時他不滿國內的教學方法,從而想在外國尋求一條新的學習道路,然而,清國留學生作為當時弱國的學生,遭受排擠和藐視。于是,他便到了一個小市鎮——仙臺。在仙臺,魯迅受到了一定的優待,也獲得了學習的機會。藤野先生任教的是骨學,在此后魯迅的學習生涯中,他一直對魯迅關愛有加。藤野先生不僅幫助魯迅修訂講義,而且還幫助他澄清流言,藤野先生嚴謹治學,不僅不歧視弱國的學生,反而給予更多的關心。他一心為了自己喜愛事業的發展而努力,也誠心希望別的國家和民族可以接收新的醫學。他偉大的人格品質,使魯迅銘記于心,并且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也正是藤野先生的不倦教誨,讓魯迅堅定了以筆為槍與惡勢力斗爭的信念,對魯迅的思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同時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是作為一個學生對自己最敬愛的老師的真情流露與深切懷念。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也遇到過許許多多這樣的老師,他們對我的影響與教誨,是與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是一樣的。正是老師們的辛勤勞作,才造就了許許多多國家的棟梁之才。也許他們不被許多人知道,但無數被這些園丁們培養過的花朵,一定會將他們永記于心,也一定會為他們送去最誠摯、最熱烈的祝福!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對于老師們來說,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激揚文字是他們的終生夢想,他們也衷心的希望他們教導的學生成為有用之人。老師們謝謝你們,你們把青春奉獻,把知識和關愛傳播,你們一定是這世上最美的奉獻者!
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愛,激勵也提醒了我們,努力綻放更美好的花兒,不在青春留下遺憾,報答對我們有不盡幫助的人!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2
在讀完《藤野先生》后,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此刻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學生,用著國家免費帶給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一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班規背得滾瓜爛熟,背地里,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于嘴邊,拿出來炫耀。
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斗,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獲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完美最簡單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挨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我多么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初為了中華民族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一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他們做著不一樣的事,卻有同一個理想————中國有一個嶄新的明天!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奉獻了自我的一切,將青春年華送給了祖國母親!
同學們,醒醒吧,當你們學習有關革命先烈的文章時,請想一想,我們在他們用一生換來的完美生活中成長,卻做著這樣那樣的齷齪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嗎?
當初,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眾多的中國人民都是一心一意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喊過苦,說過累。當應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畏懼,縱使明白前面危險重重,縱使自我有機會能夠逃掉且毫發無損,但沒有人那樣做。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愿意用鮮血去喚醒中國。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一顆愛國心。
我相信,無論同學們平日多么放蕩,在在內心深處,必須有一處最美的地方,那里裝著一顆心,一顆愛國心。給你也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也給我一個理由,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為了祖國的明天,請放下那些本不應出此刻我們生活中的事,讓我們一齊努力翱翔!
革命前輩為中國鋪好了道路,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斗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斗。在魯迅的精神家園里,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3
人的一生將會遇見許許多多的老師。
老師的一生總是倒持自己,使自己大量燃燒滴下些蠟油,再以哪些蠟油將燭身固定,然后便慢慢地放出光亮,并在光亮跳動時剪短燭芯,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訓練,貢獻一分又一分的生命。然后便淡淡地消逝,熄滅……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老套的比喻了,只要是老師我相信這些一定很準確。藤野先生也擁有,但他獨有的是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世界上永遠不會有在各方面大公無私的人,藤野先生已經很了不起,因為他對“學術”大公無私。他的生活如此奔騰不息,又如此清澈。因此他成了魯迅的“第一老師”,他給了魯迅勇氣,讓他煽動自己的羽翅飛向自己的天空,鼓勵著他的愛國精神。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把燃燒的火,有熱、無熱地去溫暖人的甘田。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片碧綠的草,有生、無生地去堅定人心的動搖。
雖然最后魯迅留下的還是遺憾,但我覺得這也很好了不是嗎?大多數人都是憧憬完美的,但是也需要欣賞遺憾,因為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遺憾,而那么遺憾卻常常能映現完美。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4
魯迅是懷著一腔赤誠從東京到仙臺,他不愿整日面對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個仙臺的中國留學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這里沒有讓他為了別人的身份而感到恥辱的人。
他認為他能快活著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難醫?影片里的中國人看著同胞慘遭屠殺是麻木的,中國是一個只有需求沒有追求的國家,魯迅才反應過來。他認為人健康了,就能擺脫“東亞病夫”的帽子,可他縱然千般能耐,醫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與懦弱架空的健壯皮囊,被敵國當作戰利品論功行賞。若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種子,中國人是花果,那魯迅也只能修修花葉,最終那果實還要被別人踐踏摘來,他就是再如何努力,也動搖不了根深蒂固的種子半分。放棄自己熱衷很久的事情是很難的,可魯迅還是因為一部影片便棄醫從文了。
他知道他學醫是為醫人,那么此時從文,是要醫國,可僅憑魯迅一人想改換朝夕太難,也許少他一人也沒什么,他清楚這點,可還是想勉力一試,萬一他的哪部作品就成了中華民眾覺醒的轉折點了呢?再不然,縱使中國最后敗了,他也能讓后世知道。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甘做亡國奴,也有瘦弱的“東亞病夫”會僅憑“華夏”這飄渺了五千余年的信仰而肝腦涂地在所不惜。他放下了手術刀,提起了筆桿,繼續在焦土上戰斗。他一直期盼著,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影片里國人麻木不仁的臉被染上些色彩,即使是悲哀的也無妨,起碼中國,終于要蘇醒了。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5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臺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
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簡短的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6
藤野先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正直的品格令我深深的敬佩。我想這也是魯迅多年還記得他的原因之一。
與海倫·凱勒不同,魯迅與藤野先生僅僅相處了一年的時間,但在這一年中,藤野先生不僅向魯迅傳遞了很多很多的知識,更令魯迅先生感念于他善良美好的品格,真摯無暇的情感。
這位異國教師在魯迅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身在異國他鄉,藤野先生讓他的學生感覺到了生活的希望。在別人的`諷刺聲中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愛,越發顯得無比溫暖。
師生之情,情深似海。多少年后,魯迅依然不忘恩師的教誨。
我們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懂得珍惜和感謝我們的老師,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熱愛生活。感恩,就從我們身邊做起。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7
《藤野先生》是魯迅反復強調,補充在《朝花夕拾》中的一個篇章。避開其中的愛國情不提,也充溢著師生之情。這感情,沒有甜言蜜語,沒有熱血沸騰,甚至連一句“謝謝”都不見蹤影,卻如醇酒一般,散發著歷久醉人的香氣。
藤野先生為什么會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魯迅先生呵護備至?是因為北京白菜南為“膠菜”的稀缺嗎?是他又像忘記系領結一樣犯迷糊嗎?是為了弄明白裹腳后腳骨的形狀嗎?不,都不是。恰如魯迅先生所言,這種感情更準確的表達是——“偉大”。
這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重視,重視他的學習、重視他的態度、甚至重視他的文化背景可能會給他帶來的心情變化。不僅如此,在當時的背景下,日本作為中日甲午戰爭的戰勝國、作為八國聯軍的參戰國,是高高在上的,藤野先生沒有像其他日本人那樣,認為中國人考試高出60分就不是自己的能力,歧視、俯視、漠視中國人,反而希望將新醫術推廣到弱國,并且繼續推行下去。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大愛、重情重義,又何嘗沒有給魯迅先生帶來影響呢?
魯迅先生學醫的初衷就是為了曲線救國,可是當他毅然決然地中止學醫的歷程,從“醫治國人”到“醫治國魂”的轉變,也離不開藤野先生的引導和愛心的滋潤。他讓魯迅先生悟出,如果國人不覺醒,可能永遠沉眠,就仿佛那根畫錯位置的血管、自欺欺人,于是魯迅先生下定決心,以筆為刀、以苦心為良藥,走上一條布滿荊棘的不歸路。
魯迅先生心中有志、有情,希望中國騰飛,然而當他毅然放下醫學、離開日本,也以為著辜負了老師細心呵護、殷殷期盼之情。一個“偉大”、一聲“惜別”,就是他們最后的牽連。
當魯迅先生年齡漸長,更深地理解老師對他的拳拳苦心時,已經故人杳無音訊,讓他忍不住心生悔恨。這篇《藤野先生》,是他夾雜了淚與恨,仿佛一只殷殷的鴻雁,卻沒能尋到它應有的主人。在中日關系越來越緊張時,一向大膽的魯迅先生卻只能暗暗打探恩師的消息,只能在無數個夜晚,在煙霧靄靄中凝視恩師的照片,感恩、祈福、自我鞭策。原來那個文風犀利的迅爺,也有如此柔軟謹慎的一面。曾經的年少輕狂、冰冷如鐵,無法體味老師的苦心,錯過太多;經過時間的蒸煮,成熟的魯迅先生仿佛烈火、滿腔深情,卻無處訴說,只余白駒過隙空嗟嘆。
《藤野先生》出版后,翌年,魯迅先生逝。當藤野嚴九郎先生看到文章時,他的得意門生卻已與恩師陰陽兩隔,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藤野先生特意叮囑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對兩人都深具意義的“惜別”。
透過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的背影,我們似乎看到許許多多被戰火生生分離的師生、父子、兄弟、戀人……又有多少句“惜別”,才換來難能可貴的和平。魯迅先生用他平和質樸的筆觸,在一貫肆意辛辣之余,飽蘸深情地譜寫了一曲離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的故事。文章主要講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師生情。那一年,魯迅在日本留學,他的老師就是藤野老師,教導魯迅醫學、解剖學。藤野老師是個一絲不茍、十分認真,但十分和藹的老師。他認認真真教導魯迅醫學,乃至魯迅血管畫偏一點也不行。藤野老師還是一個十分重師生情的老師,當魯迅決定不學醫時,還送給魯迅一張他的照片,照片背后還寫著惜別倆字,可見藤野先生是多么重視師生情。在魯迅到日本求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予魯迅很多的幫助。
在求學見,如果有位這么好的老師是多么的幸福,他關心你,照顧你,重視你。這樣的好老師可真不多見,但愿我以后也能遇到這樣的一個好老師!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9
讀了《藤野先生》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藤野先生對工作恪盡職守,不持偏見的高尚品格。
文章主要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歷。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
而藤野先生作為一位日本的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質樸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在現今社會中,也有許多好老師,正如在網上熱傳的“最美教師”張麗莉,為了救幾名孩子,失去了雙腿,下半身只能在輪椅上度過。即便是自己的老師,也無不是恪盡職守,用汗水和青春來哺育我們,教育我們。她們就如紅燭一般,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其實只要我們仔細體會,便可感受到老師的偉大!
【《藤野先生》的讀后感(通用9篇)】相關文章:
致藤野先生01-20
《藤野先生》最新讀后感02-16
魯迅的《藤野先生》讀后感07-19
藤野先生課文講解12-12
藤野先生讀后感500字02-11
讀魯迅《藤野先生》有感02-17
藤野先生散文讀書心得12-13
藤野先生讀后感作文2500字10-21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