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
期末的時候,我拿到了一本《地心游記》,一開始還不怎么感興趣,只是隨手打開看看,才看了幾頁,我就被劇情和文筆給吸引住了。
《地心游記》講述的是男孩阿克塞爾和他的叔叔無意間找到一個紙條而登上地心之旅的故事。一路上,他們歡喜過,害怕過,最終突破了這次探險。
雖然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卻不亞于真實的作品,作者凡爾納感覺像真正經歷過一樣,把它寫得淋漓盡致,看到最后我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地心游記》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阿克塞爾,僅僅十幾歲的一個男孩,就要和他的叔叔一起去危險的地下探險。出發前,叔叔為了突破他的恐高癥,就每天帶它去高塔上俯望,經過每天1小時的練習,他漸漸克服了恐高。在途中,他和叔叔還有向導走失了,他一點都沒有慌張或者是害怕,因為他們過來時是沿著水源來的,阿克塞爾就不停的尋找水源,最后成功找到了他叔叔。在我看來,阿克塞爾真的很勇敢,也機智。
看了《地心游記》后,我覺得我也要像小主人公一樣,讓自己有一些變化。
我家小區里狗很多,而我卻很怕狗,每次都會繞道走或者等狗走了我再走。那天下午放學回家,我本以為這個點了不會有狗出來,可一進小區,就看見兩只狗站在路中央,好像在吵架。本來我想等它們走了再進去,但是狗的主人,也就是那兩位阿姨一直在交談,似乎一時不會停下來。這時我心里突然冒出了一個人——阿克塞爾,他在死火山旁都沒有慌亂,而我眼前不就是兩條狗嘛,沒事!我鼓起勇氣,大跨步地走了上去。我從它們的最邊上走過去,不敢直視,余光掃見其中的一只狗在盯著我,怕它來咬,半帶著小跑越過了它們!還是有點害怕啊!
不過,這之后,我發現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怕狗了,經常能自如地從它們身邊經過。
有時候勇氣不能給你全部,但它能在你面對困難、危險時幫助你前行,不膽小,不退縮。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2
在暑假里,我看了《地心游記》,帶給我一次奢華的視覺享受。
《地心游記》是法國科幻作家儒爾·凡爾納的得意之作。本書主要講述了19世紀中期,德國科學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偶然得到了一張很古老羊皮紙,上面記述了從一個神秘而恐怖的火山口進入就可以到達地球中心的奇幻之旅!教授對此深信不疑,不顧侄子阿克賽的極力反對,毅然偕同阿克賽與向導漢恩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冒險旅行。《地心游記》憑借科學的非凡想象力、豐富逼真的景物描寫,讓讀者體驗了神秘的地底世界,彰顯了對科學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令人沉醉在凡爾納的美妙幻想之中。
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讓我深知:要想體驗到生活的無限樂趣、情趣與精彩,就要勇于探索與發現,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地磨煉自己。
人的一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我們應該不斷地去探索,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3
《地心游記》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是一部描寫冒險的小說,被評為世界科幻經典之作。
這本書講述了德國礦物學教授黎登布洛克,帶領阿克賽、向導漢恩斯進行的一次驚心動魄的地心探險。他們從德國的漢堡市,一路帶顛簸來到了冰島,從斯奈弗火山陷口開始,在通往地心的中途中,他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困難:缺水、迷路、巨獸、高暴風雨、食物不足......闖過了重重難關,就在他們即將到達地心時,卻遭遇了火山爆發。他們在炙熱的巖漿推滾下,由意大利西西里島的火山口回到地面。
書里的主人公都有著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執著,堅強,從不向困難低頭。給我印象最學深的就是黎登布洛克的侄子——阿克賽,他是里面年紀最小的一個,最初因為缺水,想要回到地面,在教授的堅持下,最后還是一起繼續前行。在向地心進發的過程中,阿克塞爾經歷了一次次嚴酷的考驗,和無數次恐懼及絕望,但這些并沒有打垮堅強的阿克塞爾,反而使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歷練,終于成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幫助大家找到水源,解決了缺水問題,還一次次拉住沖動的黎登布洛克教授。在探險的途中,他們相互鼓勵,相互幫助,最終發現了史前野人,史前人遺骸與地殼中的大海等,驚人的發現。
讀完這本書,讓我深受感觸。雖然是一個科幻故事,但在作者筆下就像真正發生過一樣,我仿佛也跟著他們到了地下世界,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探險。也讓我懂得了,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勇于探究,做一個敢于挑戰的人,遇到困難不退縮,讓自己在困難中磨煉成長。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坎坷、猶豫、躊躇,這時就需要以一顆鋼鐵般的意志去積極面對,不畏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去挑戰。是的,沒有經歷過暴風雨,怎么可以見到彩虹呢?
人生的道路上也許處處都是精彩,也許處處都布滿了荊棘,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地去探索,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從那些荊棘上跨過,不斷磨煉自己,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戰,這樣才能成功。因為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是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的!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4
我揮舞著手中的新書《地心游記》興奮極了。《地心游記》的作者是被人稱為“科學小說之父”的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代表作有《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氣球上的五星期》等其中也包括這本《地心游記》!
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從小到大對“地心”的理解——1863年5月的某一天,德國科學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在某年5月27日帶了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偕同侄子阿克塞爾和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千辛萬苦,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困難,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西西島的斯德布利火山回到地面。
剛開始寫了阿克塞爾的擔憂、符合我們思想的描述和路上的艱難險阻,不僅讓我們為主人公接下來的遭遇感到擔憂。但又似乎吸引著我們往下讀去,到底接下來他們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作者用各種描述讓我們相信他所說的真實,在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作者寫出的奇妙故事中……
終于開始向地心進發,路程比剛開始更要艱險,如果現在的是艱難的話,剛開始就只能算是無聊了!其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缺水,阿克塞爾在途中昏迷了兩次,兩次的昏迷都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除了貼有“干練”、“實干”、“憤青”標簽的李登布洛克教授,也讓我們看到了“溫柔”“關心家人”不同的教授。
可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故意”讓我們看到了和前面完全“不同風格”的地心。美麗的“地中海”和神奇的“地中原始生物”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美麗的環境。和前面的陰沉凄涼的過程鮮明的對比,主人公們經歷了各種悲劇、艱辛的旅程后,終于看到陽光明媚、泉水清澈、鮮果豐美的“天堂”。可謂“是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
最后大家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回到了地面。這部小說可以讓我們學習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獲得一些豐富的科學知識。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5
寒假,我讀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名著《地心游記》。
這本書講述的是德國科學家里登布洛克受前人的一封密碼信的影響,帶著他的侄兒和向導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一座火山口下去,穿越長長的地心山洞,又橫渡了地心大海,沿途克服了缺水、迷路、暴風雨等艱難險阻,還在地底發現了許多奇跡,最后最后從西西里的一座火山被噴回了地面。
我覺得凡爾納個性棒,他把現代科學積累的有關地理、地質、物理、天文的許多知識綜合起來,以他特有的迷人方式表達出來,他的想象搞笑而不荒謬、合理而不死板,個性引人入勝。
這本書給我很深的啟示。最讓我欽佩的是書中的主人公里登布洛克教授,他是一位癡迷的考古學家,為了研究總是不顧一切,他又是一位天才的發明家、能干的工程師和經驗豐富的探險家。雖然在生活小事中不拘小節,甚至脾氣暴躁,在大家眼中是個怪人,但他總是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個有勇有謀、志趣高尚的人。
在火山管里,教授雖然沒有氣壓表,但他憑借多年的經驗,計算出頭頂上地層的厚度。在地心,教授發現了一群體型龐大、異常兇猛的乳齒象,他不但不膽怯,反而很興奮,堅持要靠近一探究竟。為了橫渡地心海洋,他們自己做了一條小船,在海上,他們遭遇了一個移動的火球,一下子就卷走了桅桿和船帆,而且讓船上所有的儀器都失靈了,他們還遭遇了大海獸和暴風雨,但還是頑強地渡過了地心海洋。最后,他們從西西里的火山口出來,坐在木排上,被沸水和巖漿推動著從火山噴發管里往上升,真是不可思議,但里登布洛克教授一點也不驚慌,甚至還津津有味地吃著可能是自己這一生最后的一頓飯。
我想,我必須要努力學習知識,做一個像里登布洛克教授那樣有智慧的人。我印象最深的還有教授說的那句話:“一個意志堅強者,只要他的心臟還在跳動,他的肌肉還在繃著,他就不會沮喪絕望的。”當我們遇到困難,必須要像他一樣冷靜清醒,在困境中尋找期望,更要堅韌不拔,在我們的生活中,凡是自己要做的`事,都要努力堅持,絕不輕言放下。
我也忍不住想,神奇的地心,到底有多少我們不明白的秘密呢?讓我們一齊去探索吧!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6
一天,在電腦上查閱資料時,我無意中發現了儒勒·凡爾納和他的《地心游記》。書名讓我萌生了許多疑問:人類怎么能去地心呢?地心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懷揣好奇的我火急火燎地在書柜里翻出了這本書,并如癡如醉地讀了起來。
這篇科幻小說主要講述的是阿克塞爾的科學家叔叔偶然得到了一張16世紀一名探險家的手稿,破譯出手稿的意義之后便立刻啟程,從德國飛奔至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在當地一名向導的指引下,從一個死火山口前往地心,一路歷盡艱辛,九死一生。但他們沒有放棄,堅持探險,最后受巖流的沖擊從意大利的一個火山口回到地面,結束了本次旅行。歷經三個月的時間,他們共跋涉了1萬多英里,最深達6000多英里。
這本小說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們一行三人建木舟在“地下洋”航行時經歷的神秘怪事和見到的奇特景觀:地底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漂浮在空中的磁力火球、長相怪異的遠古魚類……作者豐富的想象讓整個旅行變得奇幻瑰麗,淵博的知科學知識也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李登布羅克教授,他身上堅韌不拔的科研探索精神令我佩服,他破譯出手稿后不聽侄子的勸告,義無反顧地前往地心。在旅途中,無論遇到什么危險,他總是保持沉著冷靜,在面對駭人的暴風雨、湍急的驚濤怒浪、干渴的生命威脅時,他從容不迫,冷靜地想出應對之策,化解危機,最后憑借探索獲得的科研成果功成名就。教授淵博的知識也令我折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書房仿佛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包羅萬象。在侄子與他爭辯時能有理有據地回擊,讓侄子啞口無言。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明白了堅持的可貴。什么事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想象力,對世界的未知進行探索,比如在人類未曾到達的地方會有什么呢?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教授的品質,百折不撓;還要博覽群書,努力充實自己。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7
讀《地心游記》閱讀感悟:經驗和勇氣促成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
地心探險,多么不可思議,又多么令人向往?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做過有關遨游地心的嘗試,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卻用他智慧的筆寫出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帶著滿腦子的好奇和疑問迫不及待的翻開書頁,跟隨儒勒?凡爾納的“神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就此展開。
布洛克教授科學知識淵博,是個真正的學者,會熟練使用諸如錘子、鉆子等各種工具,做起事來風風火火;阿克賽、既是教授的侄子,又是教授科學實驗的助手,血管里流著礦石學家的血液,發自內心的喜歡地質學;漢恩斯,地心探險之旅的向導,性格沉穩謹慎。三個性格迥異的人憑著一張羊皮紙上的密碼和對地心奧秘的吸引,展開一次穿越地心的奇妙探險之旅。
布洛克教授、阿克賽、漢恩斯三人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帶著必要的行頭和裝備:儀器、武器、工具、書、藥箱、地圖;食物和水;煙草、火藥;以及金子、銀子和鈔票;向冰島的火山口進發,從火山口下降,向地心挺進。缺水口渴的考驗、迷路的恐懼、暴風雨的洗禮、遭遇可怕的海怪,經歷“九九八十一”艱難險阻,終于完成地心探險,回到地面。經驗和勇氣的完美結合,為地心探險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令讀者贊嘆。
讀完《地心游記》,讓我聯想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譬如學習,要想取得成果,就一定先付出辛勤的汗水,努力耕耘自己的小天地,做好做足方方面面的功課,積累經驗,才能在考試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取得滿意的成績。再譬如生活,許多小技能,你總要動手動腦親自試試做做,有時可能還要經歷挫折和失敗,鼓足勇氣再嘗試,才能掌握。成長來自經歷,成功來自歷練。經驗來自日積月累,勇氣來自經驗的儲備,當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可貴的勇氣,人類上至九天攬月,下至遨游地心的愿望,將會由夢想化為現實。
讀《地心游記》不但讓我經歷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還讓我得到一個深刻啟示——豐富的經驗和可貴的勇氣讓有志者事竟成!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8
從古至今,有誰去過地心?恐怕沒有一個人。那地心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問題也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所以,有很多小說家和電影導演就開始幻想地心的模樣,創下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曾寫過關于地心的一個代表作:《地心游記》。
這本書講的是李登布洛克教授偶然在一本古老的書籍中發現了一封信,信上記載著以前有人曾在冰島的一個火山口進入地心探險。李登布洛克教授決心也做這樣的探險,于是他和他的侄子從德國漢堡出發,來到了冰島,開始了地心之旅的第一步。
他們找到了向導漢斯,從冰島的一個火山口向地心挺進。中途遇到了饑餓,迷路,怪獸等各種危險。但他們發現了許多驚人的發現:地下的海,史前人類的骸骨……最終,在一次意外的火山爆發中,他們重新回到了地面。
看完這本書后,我十分贊嘆這三個人的冒險精神。他們竟有那么大的勇氣去地心探險。有些人可能覺得他們是在做無謂的犧牲,拿生命玩賭博,但是他們的這次地心探險,卻得到了許許多多的科學發現,看到了無數人做夢都想看卻沒有看到的東西。這次歷險雖然危險,但是他們經歷了許多常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還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磨礪了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歡攀巖這項運動。這項運動很危險,尤其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一旦摔下來就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但是,仍然有許多人熱衷于這項危險的運動。因為它雖然危險,但當你爬到頂端時,心里會有很大的喜悅。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將在攀巖中和爬上頂端時看到許許多多美麗的景色,看到在懸崖上能看到的一切:森林,河流,遠處的山脈,飛翔的鳥兒……
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有一些探險精神。在寫作業時,試試用另一種思路,你會懂得更多。在爬山的時候,試試走另外一條路,你會看到更多。不是嗎?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9
我是一個科普迷,一看到《地心游記》這樣的科幻小說,我就愛不釋手地細細品讀起來。
《地心游記》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凡爾納著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主要講述了德國漢堡的里登布洛克教授受十六世紀冰島學者阿爾納的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和侄子阿克賽爾、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經過三個月的旅行,好幾次險些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從魚龍的嘴里死里逃生,遭遇到缺水、火山、墜落、迷路等一系列考驗后,最終他們終于排除萬難,找到了阿爾納的痕跡,完成了他們的任務。
這個故事里我最喜歡的是里登布洛克教授,他極具冒險精神,他能勇敢地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并且戰勝了它。里登布洛克教授很博學,懂得許多的地理知識。他也很堅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永遠追求自己的夢想,為了夢想不怕犧牲自己的生命。李登布洛克教授用自己智慧和頑強的意志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就連剛開始很害怕的侄子也被他的意志力給打動了。
我也很喜歡向導漢斯,向導漢斯不愛說話,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做事沉穩、冷靜,腳踏實地做事情。他幫著找到了地熱水,他幫著造木筏、修木筏,他幫著教授、侄子回到了地面,是漢斯幫助里登布洛克教授他們完成了冒險。
地心游記,這是一個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大多數人認為的荒誕不經的事情,里登布洛克教授卻做到了。從里登布洛克教授的身上,我看到了許多科學家們成功的影子,更讓我相信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冒險精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樣才能成功。
我想,在我的身邊,冒險的應該不多見,但是我要學習里登布洛克教授的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比如對于我不會的,不了解的事情我應該去認真思考,努力研究,要敢于嘗試,要不斷地磨練自己,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戰。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0
前段時間,我偶然看到了法國作家凡爾納所著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阿克塞爾的叔叔李登布洛克發現了一張字條,并帶領主人公和向導漢斯一起想地心進發,最后又隨著一次火山噴發返回地面的故事。
這雖然是一個科幻故事,但在作者筆下就像真正發生過一樣,我仿佛也跟著他們到了地下世界,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探險。
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主人公阿克塞爾的脫變。
阿克塞爾,一個只有十九歲的大孩子。他并不善于探險,每天只是熱衷于鉆研一些珍奇的石頭。在旁人眼中,他有著與眾不同,甚至令人費解的思維方式,而這是這種驚異的思維,使他成功的破譯了有著幾億億種組合的密碼。也正是這張倒霉的密碼,驅使他的叔叔帶領他向地心出發。
雖然他們未能到達地心,但這次驚心動魄的旅程,卻使阿克塞爾得到成長,最終成為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男子漢。
出發前,為了克服阿克塞爾的“恐高癥”,叔叔對他進行了“登高俯視”的訓練。阿克塞爾每天不得不登上高高的鐘樓,向下俯視一個小時。阿克塞爾居然撐了下來,五天后,他不再懼怕那令人生畏的高度,他變了。
在向地心進發的過程中,阿克塞爾經歷了一次次嚴酷的考驗。旅途中,他與叔叔等人失散了。他沒有同伴、沒有飲用水,周圍凈是堅硬的巖石,伴隨他的只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他恐懼了。然而絕望中,他看到了僅存的一絲火苗,正是這絲微弱的火苗,讓他燃起了希望。他重新站來起來,找了叔叔。
經過無數次恐懼和絕望,不僅沒有打垮阿克塞爾,反而使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歷練,終于讓他成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在黑暗中,用心感受風氣息,隨著風吹來的方向一直向前,就能找到出口,等在那里的是我們久違的光明。經歷了挫折,感受過隨時失去希望的痛苦之后,我們才能脫變為美麗的蝴蝶,真正懂得“光明”的含義。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1
今天我跟著主人公阿克塞爾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地心之旅。
《地心游記》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德國的科學家李登布洛克偶然發現了一封密碼信,在解讀了密碼信的內容后便決定帶上侄子阿克塞爾前往地心。在真正進入底薪之前還經人介紹認識了向導漢斯。三人從冰島的一處火山口開始進入地心。一路上克服了迷路、缺水、暴風雨等種種在地面上難以想象的困難后,在一次火山噴發后回到地面上。讀完這本書,我徹底被作者凡爾奇豐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了。雖然平時我也愛幻想,但從未想象過如此神奇的事情。作者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像親身經歷過的一樣。我也曾經試過寫科幻小說,但只開了個頭就寫不下去了,這本書給了我啟發。
從《地心游記》中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應該全力以赴,不能因為一點小困難就半途而廢。還有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強健的身體。如果你也想去地心,就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鍛煉強健的體魄,還要多實踐鍛煉自我生活能力。我也想去地心,所以我要克服怕臟、怕黑和沒耐心的缺點。
好了,不說了!我要去做準備了,如果你也想去的話,那也趕快行動吧!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非常吸引人的探險游記。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些深刻的道理。
地心游記寫了一位德國教授,在一本很古老的書里,發現了一張神秘的紙條,就是這張紙條讓教授開始了一次探險。教授帶著侄子來到了冰島的一座火山口上,他們要爬進火山,走進地心。他們的目標就是走到地下深處,在路上,還遇見了一些在陸地上已經滅絕的動物。他們經歷了千辛萬苦,遇到了重重困難,但始終沒有放棄。最終,他們因為一塊完全沒有縫隙的大石頭,擋住了去路,所以沒有按照那張紙條上的路走進地球中心,但他們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在一次火山爆發中從意大利的火山口回到了陸地。回到陸地后,他們就成了幾位名人。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我們要學習故事里的那位教授,他能做出去地心的這種決定就很了不起了,再加上他們在途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困難,而他們在困難面前也是知難而進、毫不退縮。而且他們信心十足,很有毅力,決心也很堅定,在危險面前表現的也很鎮靜。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2
最初接觸這本書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就像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探究面紗背后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一部電影,叫做《地心歷險記》。影片驚險刺激,充滿神秘感,經過一番查詢得知這部電影就是由《地心游記》這本著作改編而成的。這更加激發了我去閱讀它的好奇心。
這本書的作者是儒勒·凡爾納,他是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著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這本書講述的是,德國科學李俠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偕同侄子阿克塞爾和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困難,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西西島的斯德布利火山回到地面。
這本書充滿了傳奇色彩也是由于當時社會大背景影響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為了建立自己的帝國開始了一波探險熱潮,一方面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考古學和地質學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由于當時是先看過了電影之后才去讀了這本書,所以在讀書的過程中很有畫面感,每讀到一處,腦海中都會顯現出電影里的情節,所以這比沒看電影就去讀這本書更加地充滿了驚險和刺激。
書中的主人公們遇到危險迎難而上,勇敢堅韌,實在是讓人佩服,也不得不說他們的這種精神讓我熱血沸騰,甚至是想要加入他們,一起去看看地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曾在我們小的時候就思考過很多不可思議的問題,而凡爾納好像是讀懂了我們的心,將這種不可思議躍然紙上,翻開每一章,用手劃過那一行行字,你仿佛可以感受到那股來自地心的神秘力量,吸引著你一步步探尋,路上有“荊棘”,有“坎坷”,甚至會“危及生命”,可仍然阻止不了我們探究的那顆心。因為主人公的勇敢感染著我們,讓我們更加有信心探索下去。
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去讀讀這本書,看看這部電影,我想你一定會愛上這種探險的感覺。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3
我非常喜歡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我曾經讀過他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讀著他的書,就好像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令人興奮不已。暑假里我又讀了《地心游記》,這本書也是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
《地心游記》講述里登布羅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過,里登布羅克教授決心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到冰島請一位向導,他們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途中歷盡艱險和種種奇觀,經歷迷路、缺水、史前生物等種種險情,也得到了地下海、史前人骨骸等驚世的發現,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最后回到了地面。
書中的故事情節非常緊湊、緊張、跌宕起伏,凡爾納以他奇異、非凡的想象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讀起來叫人喘息的機會都沒有,非一口氣讀完不可。我好像和他們一起經歷著迷路、干渴。他們迷路我著急,他們缺水干渴時我的嗓子眼也好像在冒煙兒;我好像和他們一起航行在地心的大海里,面對著狂風暴雨、體形龐大的史前恐龍、魁梧的巨人以及兇狠的食人魚,心中充滿著恐怖和脫險后的興奮。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里登布洛克教授,他是一位地質學家,他雖然脾氣暴躁、吝嗇“知識”,但卻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一個名副其實的學者”,“一口知識的深井”。他具有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從不在困難面前退縮。
在這本書里我了解到了很多知識,這本書包含了地質地礦、航海、火山、史前生物、地理……各種科學知識。充滿滾燙巖漿的地心竟被凡爾納描寫的這樣奇妙、神奇、絢麗多彩,引起了我極大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夢想著也能做一次這樣奇妙的旅行。作文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寒假里,我閱讀了著名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探險小說《地心游記》,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好作品。
這部小說主要講的是一位礦物學教授李登布羅克在一本古老的書中發現了一張羊皮紙。這位教授認為紙中神秘的字符一定隱藏著秘密,但卻怎么也破譯不了。在他的侄兒阿克塞爾偶然破解了密碼后,發現了這是前人薩克努塞姆第一個去過地心的人留下的話。于是勇敢的教授帶上足夠吃六個月的糧食,以及武器和工具,就踏上了這神秘、危險的地心探險的事。這件事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凡爾納卻“做到了”,他把這個驚險、刺激的故事描繪的栩栩如生!
在冰島,他們還雇了一位忠誠勇敢的向導漢斯。他們從羊皮紙紙上說的“斯納菲爾死火山”的火山口開始下降,在這次探險中他們遇到了饑渴、病痛的折磨;遭遇了迷路、與伙伴們走散、大風暴以及黑暗的恐嚇,他們也有幾次想過要放棄,但最終還是決定繼續勇往直前!我真被他們的這種勇氣震撼了,從心底里流露出對他們一行人的敬佩之情。
他們在神奇、神秘的地心,見到了世人從未見過,甚至于聞所未聞的奇異“蘑菇林”、“灌木叢”,以及許許多多史前的低級植物。但這些植物都有著驚人的“身高”,大約都有一百多英尺,也就是說有著三十多米的高度!他們還看到了許多史前動物的骨骸!這讓我又是驚訝又非常羨慕。
我越讀越投入,越讀越興奮,仿佛我也置身于地球的核心里。可就在這時,小說已經開始進入結尾了。在經歷了這么多困難的磨練之后,李登布羅克教授、阿克塞爾和導游漢斯最終一起乘著自制的木筏,在一次火山噴發中被沖回到了地面,但已不是冰島,而是意大利的西西里,一座名叫“斯特龍博利”的火山腳下。
讀完這本書后,我不能不說很佩服凡爾納的想象能力和描繪能力,里面有許多的好詞佳句,以至于讓我在三位冒險者遇難的時候,都不禁為他們捏一把汗;到他們缺水的時候為他們擔心。但我看到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繼續撿起那個的走下去的時候,心中充滿了歡喜!閱讀時,我整個人的情緒起伏和主人公一樣,驚喜、難過、失望、焦急、高興,都從我臉上表現出來,當翻完了整本書時,我有些意猶未盡……
最后,我要再一次感嘆,這真是一部好書啊!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15
讀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的《地心游記》后我知道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地心游記》講的是德國的一位礦物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發現了一封密碼信,他的侄子阿克賽爾破譯了這封密碼信,并告訴了叔叔,沒想到引火燒身―被迫去了地心。原來,這封信的內容是:在六月底,七月還未到的時候,斯奈菲爾的約庫爾火山品會投射下斯卡爾塔里斯的影子。只要你夠勇敢,從這個火山口進入,你就可以到達地心,而我已經去過了。
阿爾納薩克努塞姆
阿克賽爾原本想和他叔叔的養女格勞本結婚,但格勞本卻也想讓阿克賽爾去地心。
他們先乘馬車來到荷爾斯泰因,在火車站登上了火車,抵達了基爾,辦理了前往哥本哈根的手續,便乘船到了哥本哈根,乘馬車來到了一家小旅館。
過了幾天,他們終于來到了冰島,雇了一位向導。這位向導名叫漢斯,男性,超NNN級冷靜,超NNN級勇敢。
6月23日早晨九點鐘,他們開始登山。晚上在一位神父家過夜。第二天,他們繼續趕路,并雇了3個冰島人搬運東西。由于密斯都大風,他們耽擱了一會兒,4月25日,他們終于登上了這座死火山。
登上火山后,阿克賽爾的叔叔就把那三個冰島人打發走了。
他們深入火山口,但他們遇到了一次巨大的災難缺水。但最后,他們成功地喝到了富有鐵質的地下水,并擺脫了死神。但不久后,阿克賽爾迷路了,后來很幸運地獲救了。他們來到了一片大邊,決定乘木筏過海。他們看到了駭人的海洋巨獸之戰,又在一個有噴泉的小島上過了一夜。但他們被一場大暴雨刮到了他們出航的港口北面的一個海角上。這個海角附近有一片尸場。尸場旁有一面石壁,他們決定用火藥炸碎石壁。石壁爆炸后,他們被掀翻了,他們好不容易重新回到水面,又被一股推力給沖到了地表。
他們于5月27日出發,6月25日到達火山口,6月29日進入火山,8月7日阿克賽爾迷路,9月1日進入地心,9月3日離開地心,9月9日回家。
他們將一些看到的東西命名,例如:漢斯小溪、阿克賽爾島、薩克努塞姆海角。
他們中我最喜歡漢斯,因為他很冷靜,還很勇敢,是我們的榜樣。
【四年級學生《地心游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地心游記》好詞10-18
地心游記好詞12-01
六年級《地心游記》讀后感400字01-29
初三讀《地心游記》有感7篇02-18
西游記四年級學生讀后感02-16
六年級《地心游記》感想五篇02-18
四年級寫西游記的學生讀后感02-16
學生西游記讀后感作文02-08
電影《地心營救》臺詞04-01
有關學生《西游記》讀后感作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