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記憶讀后感(精選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家記憶讀后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家記憶讀后感1
主編章東磐先生說:實際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在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后地從所有人心里鏟除他們用生命本應換得的永生。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淚水禁不住涌出眼眶,書本上的文字也變得一片模糊。如果沒有鄧康延,章東磐,晏歡等各位民間人士不遠萬里,飛越大洋彼岸,用三個月時間去翻閱尋找封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幾萬張戰時照片,這本書就不會這樣呈現在我們眼前,祖輩的戰場也不會這樣直觀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抗戰的歲月也不會這樣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以前也看過不少關于抗戰的紀錄片,震撼于黑白影像的歷史的真實,但今天翻開這本由500張戰地照片組成的書時,那種握在手上的真實與虛幻交織著的矛盾與厚重充斥心頭,這上面的人物,從指揮若定的將軍到滿臉稚氣的娃娃兵,曾在過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這樣的在鏡頭前走過,如今,將軍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應該是八十多歲的耄耋老翁了,他們是否還在某處好好地生活著呢?對于曾經為保家衛國拼命流血的他們,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的故事,愿意傾聽他們的故事?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經常被各種媒體引用,象那張身著單衣,腳穿草鞋,奄奄一息的傷兵,很多紀錄片將它引為川軍北上陣亡士兵的影像,其實他是一名受傷的遠征軍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國時代雜志的年輕的遠征軍士兵,眼神堅毅,神情凜然,多少年過去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卻永遠記住了他的臉孔。
去年曾在某段時間內感動于鄧康延先生和晏歡先生制作的紀錄片《發現少校——趙振英》。今天有幸從《國家記憶》這本書附帶的DVD看到第一手資料,如果沒有這些民間學者的努力與堅持,恐怕趙老自己,他的后輩,還有千千萬個你我,都不會有機會看到美國記者給當年的警衛營少校營長的一個鏡頭特寫,那不但是老人作為一個軍人的無上榮耀,也是一個永恒的歷史見證。今天,我們對于這些榮耀與見證看得太輕,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別國它族紀念二戰勝利多少周年的時候,我們才能濃烈地體會到,抗戰的勝利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那些犧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只可惜,我們也只能從他們的隆重中去體會,去懷念,去感嘆。
國家記憶讀后感2
書中收錄了500幅美軍與國民黨軍聯手在中緬印戰場上抗擊日軍的照片。這些照片是由當年美軍派出的戰地記者拍攝的,后由美方整理并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在本書之前,很少有人去查看這些照片,在檔案館靜靜休眠了半個多世紀之后,它們被重新公布出來。當這些清晰的影像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幾十年前那段慷慨悲壯的歷史便再也不容忽視。
本書最初的動機來自幾位國民黨抗戰軍人的后人。他們的祖父、曾祖父、父親,曾為中國的抗戰流血犧牲,為了尋找那段歷史的真相,他們自發形成了一個小圈子。最初,他們主要是在國內尋找,但所得不多。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美國檔案館有大量記錄他們先人歷史的圖片,于是他們組建了一個臨時的團隊,來到了美國。
加入的這個團隊的還有業余的歷史愛好者,為了這次探訪,他們有的把國內的工作都辭了。這只團隊還得到了一些美國朋友的幫助,這些美國人的先人曾經和國民黨軍隊并肩戰斗。當年的異國戰友們,肯定不會想到,幾十年后他們的后代會再次聚集在一起,一起去追尋他們的足跡。
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這只業余的歷史考察團埋首于美國國家檔案館,他們找到并復制了兩萬多張珍貴的照片。本書中的五百張照片便是從這些照片中精選出來的。這些照片全方位地呈現了當年美軍與國民黨部隊聯手抗戰的方方面面,包括美軍如何幫助國民黨軍隊訓練部隊,兩國軍人的武器裝備,他們何如并肩作戰,戰場和后方的士兵生活,等等等等。從開始作戰到日本宣告高投降和中日兩國在南京簽字,這批照片完整記錄了中國抗戰歷史的一個側面。
對于當代讀者,特別是中國內地的讀者來說,這些照片的最大價值在于重新建立了抗戰歷史的視覺記憶。當我們翻閱這本相冊的時候,多年以來被隱蔽、被人為模糊掉的歷史重新清洗起來。
抗戰結束后,國共反目;新中國成立后,對美國采取了敵對態度。由于這些政治恩怨的緣故,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歷史和美國幫助中國抗戰的歷史長期不被宣傳、不被認可。對于一些留在內地的抗戰老兵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這段為民族流汗、流血甚至獻身的經歷甚至還成了他們的歷史包袱。文革過后,兩岸恩怨雖有緩和,但內地教科書仍然這樣教育內地民眾:國民黨是反動派的化身,美國是帝國主義的代表,毛澤東領導敵后游擊如何如何用兵如神……我們的抗戰影像記憶幾乎一片空白,許多中國人腦海中的為數不多的抗戰影像竟然主要是來自《地雷戰》這種漫畫式的電影。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
當然,從其他角度表現抗戰的影片也不是沒有。上世紀80年代,八一廠曾拍過一部《血戰臺兒莊》,廣受好評。聽說這部影片在臺灣那邊反響也很大,國民黨高官都看了,對兩岸的統戰工作極有幫助。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這類影片后來再也沒有拍過;2001年,姜文拍了一部《鬼子來了》。這部片子的背景是抗戰時期的華北農村,因為影片把農民拍得土頭土腦、沒有覺悟,而且沒有表現黨的領導,所以沒有通過審查,至今無法在大陸公映。
2005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在官方紀念活動上,胡錦濤在講話中終于承認了國民黨抗戰的歷史功績。至此這段被政治恩怨所扭曲的歷史記憶才算是被恢復了一些本來的面目。不過,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歷史是無法更改的。只要官方仍然壟斷歷史,就算是承認又能怎么樣呢?不過是綁在身上的繩子松了一些罷了。
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抗戰老兵看電視,發現中央臺播出的抗戰紀錄片中用了采訪他的鏡頭,竟激動地心臟病發作而去世。為什么他這么激動?臨死前,他說:中央臺采訪了我,就說明政府承認了我對抗戰的功勞!看到這則新聞,我很感慨。一句承認有多么重要?只因為壓抑得實在太久。
這本相冊讓我看得很入迷。因為它向我還原了中國軍人的另一幅面孔。
國軍,這個多年受侮辱受戲謔的名詞,終于在我們眼前變得清晰起來。他們的一張張臉,分明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樣子——中國人的樣子。我沒有看到一張歪戴帽子、斜瞪眼的照片。相反,他們的臉龐和沙飛鏡頭中的解放區土八路實在沒有什么區別。一雙雙堅毅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如果非說有什么不同的話,只不過是他們的裝備明顯要好一些。風衣、大氅、雪茄、皮靴、坦克、直升機,中國的軍人原來也可以具有這樣的風度。
當然,這要感謝美式裝備的武裝。這本相冊是美軍戰地記者拍的,自然少不了美軍的身影。不過,我實在從中看不出帝國主義的險惡用心。那些美國士兵與他們的中國戰友站在一起,笑嘻嘻地望著鏡頭,和土八路軍與蘇聯紅軍站在一起的樣子一樣好看。
不管是土八路還是國軍,他們的照片我都很喜歡看。那種清澈的眼神,那樣精神的樣子,后來就很難看到了。今天全國各地的警察、城管,裝備都不差,但哪一個能拍出當年那樣的照片?
國家記憶讀后感3
照片,對于歷史研究來說無疑是極有價值的。這是因為它的直觀、形象和真實。
與之相比,文字就太主觀化。不同書寫歷史的人,其歷史觀、意識形態不同,他們筆下的歷史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目。
歷史也是人的記憶,而記憶在時間的侵蝕下,會不斷折射、扭曲、變形。時間,創造了歷史,也改變了歷史。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已經是變了樣子的。這里面有多少是真實的,也只有時間知道。
文字,不可信;照片,則基本上是真實的。當拍攝者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歷史就被定格成為永恒,它不再懼怕時間。當然,照片也會有問題,例如擺拍。那張著名的美軍士兵把國旗插上硫磺島的照片,就是擺拍的。雖如此,但照片中的地理環境、戰場硝煙、軍裝、人的面貌等等,這都是真實的,通過這些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種真實的歷史氛圍,所以這樣的照片也是有價值的,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
觀看歷史照片,會有一種在場感,仿佛我們已經置身其中,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這本以“國家記憶”為名的書就是一本照片集,反映的是抗日戰爭中的滇緬會戰。這段歷史,隨著圖書和影視作品的流行對我們已不再陌生,而這些由當年美軍通訊兵拍攝的照片,會讓我們更全面更形象地感知那段殘酷而輝煌的歲月,會讓我們更直觀更真實地認識那些被我們曾經歪曲、遺忘的國軍抗日軍人。
這些照片,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愈顯其珍貴。
國家記憶讀后感4
我對五十幾年前那段歷史的認識是如此的淺薄,以至于匆匆看了<國家記憶>中幾百張鮮活的照片之后百感交集無法理清思緒。我們可以忘記仇恨,但不能忘記心懷壯烈慨然報國的英雄魂魄,不能忘記并肩作戰慷慨支援的友邦盟友,不能忘記戰爭摧殘下中國人堅韌而樂觀的精神光芒。可這些記憶居然只能在異國檔案館的照片中尋找,甚至不知去何處瞻仰真正保衛國家的忠魂英烈。
自古英雄慨然赴死者、庶民挺身而出者,士人寧折不屈者,史官冒死紀實者無數,而今日中華文明蛻變至此,英魂無處安葬,庶民死無其名,士人隨波逐流,史官不知所蹤,叫人如何不痛心!我們寬厚善良,所以原諒敵人;但忘恩負義,所以忘記盟友;更沒心沒肺,埋沒青史英杰。所幸當年中國軍隊威武堅強,民眾仁義友善,盟友同仇敵愾,雖經滿清剃發、列強瓜分、日本蹂躪;雖內憂外患、窮困潦倒、面如菜色;仍顯現民族應有之氣節風范。也慶幸雖然華夏青史盡折,但有美帝盡數收藏,還尚有臺灣忠烈祠可以瞻仰,不至于英魂無歸處,空寒了報國心。最以小人之心慶幸死不能復生,千千萬萬可愛的中國人慷慨赴死之后,看不到身后之景象!
可憐的中國人,漢服絕跡只能到日本尋訪祖宗服飾;智慧結晶如圓明園毀于各路野蠻人;古京城領袖揮一揮手不再來;抗戰英魂只能借海峽天險茍且安息。嘆息啊,自漢起,中國已是類現代體制國家,全由讀書人掌握政權,何以每次變革,都向最壞的方向滑落!
而今和諧盛世,讀書人空談已淪為誤國,我等沒文化之人只適宜速速敗退,或左或右,或主義或實政,謹記民族之血液在體內流淌,祖先之榮耀不容辱沒!不論個人還是國家,今日你不記得為你死去的先輩,明日你就自己去死吧!
國家記憶讀后感5
“實際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后地從所有人心里鏟除他們用生命本應還得的永生。幸運的是,在我們所有人都死掉之后,這些在一個甲子前就為國先死的父輩仍然或者,活得會比我們久,活得會比我們的孫子還久。因為這些照片將他們不死的靈魂信息傳遞給我們,使他們活在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心里,而且,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這是印在《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封底上的一句話,讓我感慨頗深。
我們總是擔心歷史被掩埋,其實多余,因為即使埋得再深,只要事實俱在,無論多么久遠,總會有見天日的時候。就像這本影像冊,當我一頁頁的翻過去,仿佛冥冥中聽到一個聲音“都給我閉嘴,自己看照片吧!”是啊,何須說什么呢?我似乎還看到一個隱隱綽綽的身影,躲在一旁暗自竊笑。“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我覺著這話說得有點兒絕對,難說,真得難說,姑且不論第三次的問題,就是這二次的死去,尚未完全復活過來呢,怎么就這么確定不會讓他們再死一回呢?倒是“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后地從所有人心里鏟除他們用生命本應還得的永生”這話說得很準確。雖決絕,但是事實。
聽說部隊加薪了,幅度很大,越是基層的越是加得多。和平年代,這兵當得絕對滋潤,加不加薪后說,就沖著一些人轉業前混套房子,轉業后進入政府機關當公務員顯示誘惑,當兵絕對是上上之選。不過這次加薪的目的我表示懷疑,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為安全計,此處略去好幾百字……
國家記憶讀后感6
上周末在往深圳的路上,看到海航的《云端》摘了一部分圖片,僅有的幾張圖片已經讓我眼眶潮濕,按奈住情緒。
到賓館就定好了書,今天回到家里,書已到。迫不及待的打開,閱讀。
僅虔誠的一字一字錄下章東磐老師的封面和封底文字,獻給60多年前為國捐軀的戰士們,獻給用記憶對抗遺忘的良知們。
我們都記憶著!
“這幅全身都用野草和蔓藤偽裝的士兵肖像,似乎正是為今天而準備。只一眼,我就確認,這位持槍戰士的肖像會成為我們第一本書的封面。他不是自己,他是戰火祖國千千萬萬無畏父輩的縮影。我恭恭敬敬把他捧在手上,久久端詳著他。他沒有在看我,他在看著遠方。那雙眺望勝利與未來的眼睛,堅毅得像鋼鐵,清澈得像泉水,純潔得像嬰兒。那時的'他,就像今天我的兒子一樣年輕。"
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在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后地從所有人心里鏟除他們用生命本應換得的永生。幸運的是,在我們所有人都死掉之后,這些在一甲子前就為國先死的父輩仍然活著,活得會比我們久,活得會比我們的孫子還還久.因為這些照片將他們不死的靈魂信息傳遞給我們,使他們活在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心里,而且,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
《國家記憶》讀后感(七):被國家忘卻的記憶
國家記憶讀后感7
主編章東磐先生說:實際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在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后地從所有人心里鏟除他們用生命本應換得的永生。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淚水禁不住涌出眼眶,書本上的文字也變得一片模糊。如果沒有鄧康延,章東磐,晏歡等各位民間人士不遠萬里,飛越大洋彼岸,用三個月時間去翻閱尋找封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幾萬張戰時照片,這本書就不會這樣呈現在我們眼前,祖輩的戰場也不會這樣直觀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抗戰的歲月也不會這樣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以前也看過不少關于抗戰的紀錄片,震撼于黑白影像的歷史的真實,但今天翻開這本由500張戰地照片組成的書時,那種握在手上的真實與虛幻交織著的矛盾與厚重充斥心頭,這上面的人物,從指揮若定的將軍到滿臉稚氣的娃娃兵,曾在過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這樣的在鏡頭前走過,如今,將軍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應該是八十多歲的耄耋老翁了,他們是否還在某處好好地生活著呢?對于曾經為保家衛國拼命流血的他們,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的故事,愿意傾聽他們的故事?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經常被各種媒體引用,象那張身著單衣,腳穿草鞋,奄奄一息的傷兵,很多紀錄片將它引為川軍北上陣亡士兵的影像,其實他是一名受傷的遠征軍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國時代雜志的年輕的遠征軍士兵,眼神堅毅,神情凜然,多少年過去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卻永遠記住了他的臉孔。
去年曾在某段時間內感動于鄧康延先生和晏歡先生制作的紀錄片《發現少校——趙振英》。今天有幸從《國家記憶》這本書附帶的DVD看到第一手資料,如果沒有這些民間學者的努力與堅持,恐怕趙老自己,他的后輩,還有千千萬個你我,都不會有機會看到美國記者給當年的警衛營少校營長的一個鏡頭特寫,那不但是老人作為一個軍人的無上榮耀,也是一個永恒的歷史見證。今天,我們對于這些榮耀與見證看得太輕,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別國它族紀念二戰勝利多少周年的時候,我們才能濃烈地體會到,抗戰的勝利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那些犧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只可惜,我們也只能從他們的隆重中去體會,去懷念,去感嘆。
【國家記憶讀后感(精選7篇)】相關文章:
《青春的記憶》讀后感01-26
童年的記憶作文【精選】12-17
精選記憶作文四篇02-10
精選記憶作文三篇02-07
【精選】記憶作文四篇01-30
精選記憶作文5篇01-29
【精選】記憶作文4篇01-29
【精選】記憶作文3篇01-28
【精選】記憶作文六篇01-26
精選記憶作文3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