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行——讀《論語》有感-大學作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行——讀《論語》有感-大學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墩撜Z》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個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經初始創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被稱為“論”。
作為儒家的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鬃哟_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學——顧名思義學習,衍生的還有努力、勤奮等方面。
《論語》中有這樣一些廣為流傳的詩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說的這些詩句都體現了學習的三個類型:學與思的結合、注重復習、向他人、向社會學習。學習,包括讀書。書是美好的,儲藏著從古至今的天地之精華。如果說讀書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交談,那么,學習是與前人的智慧交流,繼而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豐富而充實。
行——指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言行舉止,以及對于人生的思考。
舉個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體內容和表現,是揭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命題,同時也表明孔子對人的個體的主體意識有了深刻的見解。我們常常習慣于從自身的角色出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理解和看待別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我中心式思維。我們習慣于把交往中的矛盾歸罪于對方,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自然難以達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边@些語句或多或少闡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誡我們與人相處之道。
學行——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一句話我認為可以簡要的概況上述兩點,當你有所學,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現的是對生命的敬畏,明白每個年齡段應該做好該做的事,不倚老賣老,與時俱進。這就是不逾矩,既要講究生命規律,也要遵守社會規則。
用一句話來說“聽一位老者講社會、人生,如沫春風。”
【學行——讀《論語》有感-大學作文】相關文章:
人生之道——讀《論語》有感01-21
讀《論語》有感-初三01-12
慎終追遠,不惑人生——讀《論語》有感01-20
讀《論語》有感1500字-讀后感01-22
讀背影有感作文09-06
讀《犧牲》有感01-20
讀《落差》有感01-20
讀《登山》有感01-20
《燈光》讀有感01-20
讀《前倨后恭》有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