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范文800字(精選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范文800字(精選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后感1
弟子規——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弟子規》我國傳統文化的書,是人們的生活規范。
小時候,我很調皮,經常惹禍。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這本書講了很多古代名人精彩的小故事,從中引出許多道理,讓我很快就喜歡上了它。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年我還在念幼兒園大班時的一天,媽媽帶我去爬龍山,在下山時不小心摔成右手肘骨折了,媽媽整夜陪著我,在我傷口疼痛的時候,用輕柔的聲音安慰我,在我入睡的時候,她整夜陪在我的身邊,替我蓋被子,按摩傷口。等我睡著的時候,她才小睡一會兒。有一天早上醒來,我看見媽媽臉上掛滿了淚痕,眼里布滿了血絲。不懂事的我當時一點都沒放在心上,現在想起來,感覺十分慚愧,媽媽這樣子,就是因為我“身有傷”所以“貽親憂”啊!我們做子女的應該要體貼父母,盡量不要讓父母操心。
在《弟子規》里,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如何孝敬我們的父母,我想起了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的感人故事: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災年被封為代王。漢文帝對母親非常孝順,從來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得了一場大病,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這可急壞了劉恒,為了母親能早日康復,他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常常是衣帶不解,覺也不睡。有時看到母親睡熟了,才趴在母親的床前打一會兒瞌睡。劉恒親自為母親煎湯藥,每次煎完了,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我想,劉恒是皇帝,還這么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更把這種美德發揚光大。現在,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用一個個細小的進步,一天天的長大懂事,一次次的優異成績來回報父母,因為我們永遠是父母的牽掛。
《弟子規》,你就象是充滿智慧的長者,不,更象是我領略經典的啟蒙老師,讓我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在領悟中不斷成長,衷心的謝謝你!有您的陪伴未來一定更美好!
《弟子規》讀后感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一篇短短的千字短文闡述完了整個人生所需要的處世之道。以前雖然接觸過,但從未曾去認真地細讀體會,直到今時今日,才完全領悟到《弟子規》的博大與精深。《弟子規》又名《訓蒙文》,全文三百六十句,總計一千零八十字,共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后一項屬于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踐行。
《弟子規》不僅僅是兒童時期的啟蒙教育教材,在當今社會,更適于當代青年學習。由于《弟子規》是近幾年才開始被提倡研讀,所以當代青年錯過了從小學習的機會。但也正是如此,當代青年正處于最好的學習時期。《弟子規》全文以文言文的形式闡述人生哲理,以兒童的文學水平很難去透徹的理解。而當代青年正處于人生的鼎盛時期,有足夠的文學底蘊和切實的人生經驗,能夠輕松地研讀和深沉地體會。以我個人而言,《弟子規》是一把尺子,一把度量道德品行和為人處世的尺子。入則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出則悌,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不尊重他人的人無論如何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謹字篇則讓我明白個人行為應當端莊嚴謹,不可以隨意放逸,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誠信,是美德,更是立身之本,在當今各個行業,大至公司集團,小至攤位小販,都把誠信放在首位。泛愛眾更多的是讓我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待人接物。而親仁,則告誡我要時刻向有仁德的人學習。最后的余力學文更是詳細解說了如何去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我覺得,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和課堂。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把學習應用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這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弟子規》確實是一本好書,它是孔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素質養成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它應該被推廣普及,讓這個世界,再多一些溫暖和正能量。
《弟子規》讀后感3
老師先把《弟子規——孝篇》抄了一遍,抄完后,又給我們逐字逐句地講述了一遍。其中,“父母呼”是爸爸媽媽叫你的意思,“應勿緩”是聽到了父母的召喚,就應該馬上響應,動作不應該太緩慢;“父母命”意思是爸爸媽媽吩咐了,給你指導、安排了要做的事,“行勿懶”意思是行動要迅速,不能太懶惰;“父母教”意思是爸爸媽媽諄諄教導時,“須敬聽”意思是做兒女的,必須恭恭敬敬地聽;“父母責”意思是爸爸媽媽責備你(的錯),“須順承”意思是做兒女的,應該恭順承受;“冬則溫”意思是冬天兒女們要為父母曬曬棉被,注意保暖,“夏則清”意思是夏天兒女們要為父母扇涼、驅蚊;“晨則省”意思是早上起來兒女們要看望、探問父母,“昏則定”意思是晚上兒女們應該把父母安頓好,讓父母能好好休息;“出必告”意思是出門時兒女們必須先向父母問候一聲,“返則面”意思是兒女們回到家,必須要先見父母的面;泛指出入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居有常”意思是居住要有固定的地方,“業毋變”意思是兒女的職業不要隨意改變;“事雖小”、“無擅為”意思是再小的事情,兒女們也不要自作主張;“茍擅為”、“子道虧”意思是假若兒女遇事自作主張,就違背了做兒女的準則;“物雖小”“勿私藏”意思是再小的東西,兒女也不能在父母不知道的情況下,私自藏起來;“若私藏”、“親心傷”意思是假若兒女們私自把東西藏起來,就傷了父母的心了;“親所好”意思是父母所喜歡的事或物,“力為具”意思是兒女們要盡力滿足;“親所惡”意思是父母不喜歡的事或物,“謹為去”意思是作兒女的要在不知不覺中把父母不喜歡的事或物除去;“身有傷”意思是如果兒女的身體受到了傷害,“貽親憂”意思是必然會給父母平添一些憂傷;“德有傷”意思是如果兒女在品德上有缺陷,“貽親羞”意思是必然讓父母因此而蒙羞。
明白了這些道理,從今后,我一定聽從老師和父母的教導,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做一個好孩子,養成好的品德,將來長大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和人類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4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本傳統美德培養的守則,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了弟子規。現如今,每年暑假我都會拿出來重新朗讀,而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讀了《弟子規》后,最使我受到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后,我不由得深感內疚: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我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做事,我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
《弟子規》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幾年前,我奶奶來縣城看病后返回老家。爸爸每個周末都回去看奶奶,而且每次都要住幾天。看到別的小伙伴周末都出去玩,我就哭著給爸爸打電話,不停問他什么時候回來。爸爸說:“乖寶寶要聽話,你需要我,可是奶奶現在更需要我”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完全懂了。父母都有老去的一天,當他們躺在床上不能動了,就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的時候,“烏鴉反哺,羊跪乳”動物都懂的,何況我們人了!
反復朗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校園里。班里有的同學家庭條件不好,也有的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工作的,每天上學總會出現丟三落四的,或者缺少必要的文具,我覺得他們更需要愛和幫助。早晨上學時,我常常多帶些口罩,橡皮和筆。爸爸看到總會笑著說,學雷鋒嗎?我說是的。我付出了愛,同時我也收獲了滿滿的愛。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行為準則:“好學多問肯鉆研,勤勞篤行樂奉獻。明禮守法講美德,孝親尊師善待人。”《弟子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反復閱讀,定能受益終身!
《弟子規》讀后感5
“弟子規,圣人訓,首條弟……”校園里不時傳來朗朗書聲,隨著讀書聲,李毓秀的《弟子規》也來了。它的書香彌漫了整個校園,低年級背著,中年級讀著,高年級理解著。全校每人都有著一本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啟蒙教材,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文章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格守的守則規范。
《入則孝》是《弟子規》里一個重要的部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應立刻動身去做。父母教導,應恭敬聆聽,父母責備教誡時,應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不使父母生氣。我們要學習黃香,十分孝順父親。平時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規律,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我們不能損為人兒女的本分,因此惹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如有私藏,品德就不完美,父母會傷心。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每個人第二個“身份證”,在日常行為中,是誠信和信用的綜合表現: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果,一方九鼎,一諾千金。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守信作為基本的公民道德規范,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一道重要的底線,成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一塊基石。
誠信,可以引來發家致富。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的“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而無信,行之不遠”,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于史,廣為流傳。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應盡力做好,而不能用花言巧語或欺騙。華盛頓與櫻花樹是個流傳為廣的故事,華盛頓小時砍倒了棵父親的櫻花樹,他勇敢地承認,并得到了父親的諒解。
古代流行弟子規,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是人認為那是老頑固,而是我們的優秀好傳統。讀了它,我已知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會時刻用它在人生中鞭策自己的,這讓我們成功,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后感6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
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了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
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么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等。
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于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
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后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7
《弟子規》這本書想必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吧。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根據至圣先生孔子的教誨編成的一部知識豐富的書。這本書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規范,禮貌待人,孝順父母等,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之……”在學習這弟子規的同時,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別小瞧這三個字,其實這每三個字到含有一個深刻的道理,與《三字經》差不多。如果明白了這兩本書其中的道理,便能知天下。“弟子規”中的“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了。《弟子規》中的道理不懂得,要想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想交朋友,千萬不要交沒有道德的朋友,要交有道德的朋友。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不了還有余暇,那就應該讀讀《弟子規》與《三字經》啦。國學經典不僅僅是《弟子規》,還有家喻戶曉的《三字經》,可同樣是三個字,有什么不同呢?
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吧。《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課本,古人說:“熟讀三字經,方能知天下。”你說這三字經厲害吧。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的確確是一本十全十美的書,當然,讀過他,并會背,而且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人,那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讀過它的人,當然是受益匪淺了,但令人可悲的是,現代人都很少讀它了,甚至連看一眼都不愿意。大家可千萬不要這樣啊,你難道不想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嗎?你肯定回答,想。那你為何不去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呢?
是太難了吧,沒關系的,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啊。《三字經》、《弟子規》這兩本書都是差不多的,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一句話,但在這“三個字“里面,卻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們可以讓你變的十全十美,快來讀吧,它們正等著你呢!
《弟子規》讀后感8
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小心染膏進眼睛里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發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姐姐。姐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后,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每讀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讀弟子規深有感,圣人指引我向前,尊老愛幼應在先,親情友情記心間,孝敬父母無怨言,兄妹和睦一家歡,家庭和諧國平安,為國為民做貢獻!
《弟子規》讀后感9
題記:道德的光輝就像太陽的光芒,而一個人要想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滿陽光啊!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很早就知道《弟子規》是好東西,所以,幾年前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就教他背誦,后來,也推薦給學生,領著他們去背誦《弟子規》。然而,自從我接觸傳統文化以后,我再讀《弟子規》才深刻地體會到:《弟子規》看似平淡無奇,而其中所真正的內涵只有用心體味。《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它是用來做的.,而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很遠很遠的路,慢慢地,在踐行《弟子規》的日子里,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弟子規》是一本薄薄的厚書,淺淺的深書,小小的圣書,它幫助我從陰霾走向光明,甚至讓我重新做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脫胎于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教育意義。它清晰明了的向我們傳遞著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的宗旨是“孝”,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一個把孝心裝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平和、又幸福的人,因為厚德載物嘛!所以我自己要以身作則,并帶動我的孩子和學生們“孝敬”!
通過閱讀《弟子規》,我感覺到了孝敬、誠信、仁愛、尊重……的重要,小小的《弟子規》,其中富含的哲理足夠我終生受用。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狀態。為我指明了追求的方向。督促我將圣人的教誨貫徹于實踐、落實于言語、行動中,并帶動我的學生們一起學習和踐行《弟子規》。但愿小小的我也能融入到社會進步的洪流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我萬世開太平!”做一個真正播撒陽光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10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閱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于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弟子規》讀后感11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中主要講禮、孝、謹、敬、信、親仁等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雖然《弟子規》中都是重要的真理,但我們卻沒有照做。比如“人不閑勿事攪人有短切莫揭”意思就是:別人忙事不要打攪他人,別人有短處也絕對不要揭露出來,這是對人的一種尊敬。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那種專門搗亂專門揭短的人,一點都不尊重別人。最近,我也在讀《弟子規》,讀到了一些關于“泛愛眾”的內容。
《弟子規》中有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意思是;別人對你有恩惠,你要是時刻刻想著回報他;如果別人和你有仇怨,你應該及時求他人諒解。仇怨在心中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而別人對你的恩惠要一直長存在心里。既然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報恩、感恩,那現在社會的我們呢?
通過觀察,我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的人;這次別人幫你找到了丟失的錢包,下次別人向你借錢時,你卻連理都不理她(他),這種人就叫忘恩負義。雨果說:“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一部分。由此說明忘恩負義的人就是一個卑鄙小人,你愿意當一個卑鄙小人嗎?大家都不愿意,那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人吧!
學會感恩,是做人的一的很重要的真理,古今中外,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哪個不會感恩的?孟子小時候厭學貪玩,他的母親就剪短織到一半的布,為此教育孟子,結果孟子長大以后為感恩母親成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愛迪生也感恩母親對他兒時的精心教導,長大成了一個出色的發明家
看,這么多人都知道感恩,我們從小當然也要知道、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開始,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最要感恩的當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父親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養家,母親每天忙忙碌碌的照顧我們。可知父母每天為我們是多么的勞累,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從現在看是努力學習,長大報國報父母。
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要讓不會感恩的人學會感恩,要讓學會感恩的人感恩別人,要讓每個人都在感恩中成長。
【《弟子規》讀后感范文800字(精選11篇)】相關文章:
弟子規初中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04-25
弟子規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4-25
《弟子規》讀后感400字精選范文5篇09-07
細講弟子規讀后感范文10-18
弟子規讀后感800字范文03-18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5篇)05-23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5篇05-11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5篇05-01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8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