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精選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1
最近,看了魯迅先生的《范愛農》,非常的有感悟。
《范愛農》是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愛農》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后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并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后,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后,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范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后,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據。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愛農失足溺死于河中。
《范愛農》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后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范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范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后的范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愛農心里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后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而在看完《范愛農》,我覺得,當時的社會實在是太黑暗了,與之相比,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充滿光明的時代,非常的幸福。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2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準確的話,那么,我按照這個思路再讀《范愛農》,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開始,正如作者所說:從此我總覺得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作者是真的討厭范愛農。天下最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犀利的語言,一番激昂的.言辭,可謂快人快語,性格立見吧。后來,作者與范愛農一同喝酒,說瘋話,講笑話,漸漸一些事也談開,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為朋友。不過,對于范愛農這個人也好,這篇文章也好,耐人尋味的地方和情節簡直太多了。我想還有待我細細想一想,細細品味一下。
但我還想憑目前粗淺的認識,再說點感想,整篇文章,無論示范愛農也好,我也罷,都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不是說這事,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種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卻有意無意的都能感到,并體會得真真切切。我記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記得其中的一句話:寫文章要真誠。現在,我也體會了為什么寫文章真誠,才能有真實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魯迅就是魯迅。
回到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殺的,因為從另一角度想,自殺對于他這種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3
最近總是在翻看《朝花夕拾》,總以為魯迅的文章每一段時間段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于是又捧著書本讀了起來,今天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是魯迅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范愛農》。
對于范愛農這個人物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來傳達對人物的評價。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范愛農至于先生,還是先生至于范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范愛農不喜歡先生溢于言表,先生確實覺得范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系是相當不妙的。
魯迅先生本與范愛農并無任何瓜葛,但在回國以后,兩人卻又偏偏再次相遇,而且還很好地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兩人對社會的改革理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后來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范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范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己的筆描寫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范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只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據,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愛農溺死于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注定了是悲涼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為這個脊梁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讓我們向這位在黑暗中覺醒著的知識分子致敬吧!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4
讀完魯迅先生的《范愛農》,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詩人鄭愁予的《錯誤》,覺得很貼切,先生與范愛農的相遇相識相交都讓我想到“美麗的錯誤”這個詞,是同詩一樣美麗而充滿淡淡的卻拂之不去的哀傷,一種跨越萬水千山卻尋不到岸端的.心竭力盡之辛苦。
先生與范愛農是在誤解中相識的,這是文人間常有的美麗的錯誤,就如同蘇軾與王安石的“桂花”軼事,多是拳拳真心,終大白于事實。先生起初誤以為范愛農舍不了舊什物舊禮教,范愛農攜帶的繡花鞋、范愛農若干人謙讓座席,使其留給先生迂腐不化的印象,不自覺間,先生就輕輕搖頭了,而范愛農則誤以為是先生瞧不起自己,于是對先生大為不滿,此后,數次與之作對,雙方鬧得有些不愉快。看起來似乎開始一點也不美,可時間總是公正的,幾年后,有緣人相遇,正是憑著過去的不愉快的深刻印象,他們如命定中人一眼辨出了對方。上天似乎有意留給這對文人冰釋前嫌的機會,在這個美麗的春末,他們相知相交,度過了一段風火知遇的日子。只是,后來,因時因勢因錢,他們又分開了,魯迅前往南京,而范愛農的學監被罷除后不久范愛農溺水而亡。和大多數失意文人一樣,他也與這江南之水有著不解之緣,只是不知是自己投去還是的確是偶然,但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遺憾已經鑄就了。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愛農與先生的相遇亦如蓮花的開落,花開花落間,純白如洗、淡漠如風、出污泥而不染已不足以形容純樸的愛農的赤子之心,他就如倚樓長望的女子,期待著懂他惜他的人出現。也彷徨癡守過,也低迷傷心過,也輕狂不羈過,但終究等不來一個好天氣,先生達達的馬蹄為他送來一陣福音,短暫的歡喜過后殘留無期的再等待與無限的哀傷。“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想,先生在聽到愛農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是不是也會想到這句希望與失望交織滿含心酸、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近乎呢喃的話語。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5
朝花夕拾,早上掉落的花,傍晚的時候撿起。意為重拾往事,舊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里面記錄了很多關于魯迅先生的溫馨回憶。閱讀這本書,讓許多人體會到了兒時的記憶,也不禁想起關于自己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在閑暇之余讀到了一篇《朝花夕拾》的文章,《范愛農》,從而有一些感受。
一開始的時候,魯迅先生不太喜歡這個人。“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這句話運用了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愛農先生的樣子,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的不滿。
當時因為范愛農先生的不屑,魯迅先生是憤怒的,這個人面對自己的先生被殺,竟然如此冷酷,絲毫沒有惋惜之情。“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句話又看出了范愛農的不屑,也表達出了他對魯迅的不滿和不喜歡。
或許是因為這幾句話讓兩個人開始爭論起來。后來這件事情也被逐漸淡忘了。
過了許久,兩個人又見面了,相比之前的不滿,這一次倒是冰釋前嫌。“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嘲笑和感到悲哀,或許是因為之前的那一件事情罷。“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這段的描寫也看出魯迅先生重新認識了這位愛農先生。從這里看出愛農先生在這些日子里一定有不容易的地方,然而是的,愛農先生不在留學回到故鄉被人嘲笑,看不起。
他能把這些事告訴魯迅先生一定是因為相信魯迅先生,后來魯迅先生問起他為何在東京同鄉會針對他,他也大方的說出;“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我相信只有好友才能在回憶從前的時候把真實的想法說來吧。因為魯迅先生的體諒和真實,因為愛農先生的信任和爽快,兩個人成為了好友。
從不滿到成為好友,從文章的高點到平緩,最后落到了低谷。
愛農先生最后落水去世,不管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還是真的'失足,魯迅先生還是失去了一個好友。在愛農先生去世前,魯迅先生答應會幫他找份事情做。“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愛農先生對魯迅先生是新人的,也是期待的,他相信魯迅先生,也把他當做好友。
不管當時的現實社會如何,我想,有一個朋友終究是不錯的,即使有誤會,時間也會消磨,最終總會看清雙眼,冰釋前嫌。但時間也是不等人的,所以珍惜朋友珍惜來之不易的友情。
風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
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6
在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了一個真實的范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臟、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后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能夠體會到魯迅先生對范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心情不好的時候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范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著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并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他在《范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述范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著讀者走近、深入范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7
讀了《朝花夕拾》的《范愛農》,我非常感動,但也有憤怒。
《朝花夕拾》主要講:自己兒時的幾件事。有為那幾個人感動,有為那可愛的小動物打抱不平;還很同情它們;還有為那名醫的治病態度和為人,感到憤怒。整本書,都是從記憶中抄下來的'。
我為長媽媽感到非常的感動,雖然她有點缺點,但是她大方;我還向藤野先生表示敬佩之情和深深的感動。還從范愛農身上感到正義,范愛農覺醒了,明白中國現在做是錯的,可惜了;我從魯迅身上感覺到他愛護動物、同情小動物的好優點;我為書里那些名醫的態度而感到憤怒。雖然他們的醫術高明,卻并不對病人負全責,這絲毫不是好醫生的表現。
這里面,最令我感動的是藤野先生,他沒有任何私心,不怕這個國家的學生,最后寫成一篇文章,上交給國家,促使萬一這個國家的這個科目比自己國家強,他對她的全部學生負責任,真好!想想我自己,在教我表妹念字的時候,那些難的文章,故意不教她念,現在看來,我錯了。我以后,會對我答應的事情負責任!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8
“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是魯迅先生為文的一貫主張。這不僅是創作的主導思想,也是藝術表現的準則,甚而是一種高度的美學境界。這九個這,看似平易實艱難。只有感于直面社會、歷史、人生與自我,視真實為藝術生命,并且掌握了純熟表現手法作家,才有可能達到這個境界。
《范愛農》便是魯迅實踐自己主張的典范作品之一,如今閱讀此文,蛇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狀況與一個普通的進步的知識分子悲劇。命運所具有的歷史認識價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為散文的容量畢竟比不過他的小說;然而,那蘊寓于平實冷靜的敘述筆調之中的真誠深摯的'感情,卻躍居首位,深深的感染著我們。
有勇氣直面自我,才有勇氣直面世界。魯迅正是帶著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對范愛農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雞蟲”的傲態,“鈍滯”而“冷”的《論語》,“離奇”而“可悲”的表現使“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樣寫,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獨特形象,同時也毫無掩飾地暴露出自己的偏狹。
有了真誠,才能知己、識人、論世;而能夠客觀地本質地對待世界和人,也才有可能真誠。真誠是貫穿全文,并推動敘事發展的感情的動力線。這條線,由兩條線索交織而成。一條敘述和范愛農的交往過程,一條抒寫對范愛農的逐步理解。前者在社會變動的大背景下記敘一個小人物的命運。或用精煉傳神的白描,刻畫其外貌、言談、行為,表現人物性格。或以襯托對比手法,突出人們的內在思想和凄涼境遇。一位樸實、平凡、正直、耿介、孤獨而又軟弱無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與舊勢力同流合污而最終被吞噬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后者在刻畫的同時寫出對不物的理解過程。誤會的消除,友情的來往,共事的經過,死因的疑惑,無不貫注著真摯的情感。這情感既包含著范愛農對魯迅的深情,也帶著魯迅的沉郁的自譴之情。它始而激動,繼而舒緩,終而回蕩,內里起伏著一股暖流,蘊含著許許多多的社會歷史感慨。情感的深化,導致思想的深化。真誠的情感使創作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達到真實、質樸、自然的高度美學境界。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9
今天我又讀完了《朝花夕拾》中的《范愛農》這一篇。本篇主要講述了在日本的范愛農回到了中國跟魯迅先生一塊教書,并一塊兒革命的,最后離世的故事。體現了魯迅先生和范愛農先生,同甘共苦,堅持革命的故事。
讀完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年在日本的時候,是他堅持抵制發報回國。然而回到了中國以后。他義無反顧的'參加入到了革命當中。和魯迅先生一塊,積極的為國家作出貢獻。然而,就在革命的幾年后,魯迅先生接到了一封電報。范愛農先生死了,這無疑對魯迅先生是一個打擊。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和范愛農先生這種義無反顧的為國家做貢獻,這種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10
在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了一個真實的范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臟。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后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對范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范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著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并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他在《范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寫范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著讀者走近。深入范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11
對于這篇作品,說實話,我沒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達的中心是什么。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向非常有內涵,意義深刻。我想這篇也肯定如此,但我說不清,這篇作品是想諷刺范愛農,還是贊揚?它的中心是什么? 《范愛農》——追敘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受,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絕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憐憫和悼念。
假如上述材料精確的話,那么,我根據這個思路再讀《范愛農》,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開頭,正如所說:“從今我總覺得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是真的厭煩范愛農。“天下最可惡的'人,當時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需將范愛農除去。”犀利的語言,一番激揚的言辭,可謂快人快語,性格立見吧。后來,與范愛農一同喝酒,說瘋話,講笑話,慢慢一些事也談開,了,彼此更加了解,漸漸成為伴侶。不過,對于范愛農這個人也好,這篇作品也好,耐人尋味的地方和情節簡直太多了。我想還有待我細細想一想,細細品嘗一下。但我還想憑目前粗淺的熟悉,再說點感想,整篇作品,無論示范愛農也好,“我”也罷,都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不是說這事,這人肯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種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卻有意無意的都能感到,并體會得真真實切。我記不清是那篇作品了,但記得其中的一句話:寫作品要真誠。現在,我也體會了為什么寫作品真誠,才能有真實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作品,才是好作家!魯迅就是魯迅。
回到范愛農,一位覺醒的學問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傷心苦、悲涼。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殺的,由于從另一角度想,自殺對于他這種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12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著作,意為早上的花,傍晚時分拾起。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記錄了很多關于他的溫馨回憶。今天在閑暇之余,我便讀到了其中一篇文章——《范愛農》。
一開始的時候,魯迅先生是不太喜歡這個人的。“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自己的老師被殺了,連發個電報都害怕。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些描寫極為傳神,通過外貌、神態、語言等細致的刻畫,生動形象地傳遞了魯迅先生最開始時對范愛農的不滿與憎惡。
同范愛農爭吵過幾回后,魯迅甚至認為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就必須將他除去。然而到后來,這種憎惡感卻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薄了。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過:“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這次兩人是又見面了,但和以前的針鋒相對不同,也算是冰釋前嫌了吧。“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這里詳細介紹了范愛農困頓的現狀,對外貌和破舊衣著的描寫,使他所遭受的苦難更為直觀。
魯迅與范愛農從當初的對峙,到后來的再遇,雖然兩人景況都拮據,但他們一起喝酒,說瘋話,看光復的紹興,一起在師范學校工作,兩人成為了同事也成了朋友,文章也逐漸走到高潮。范愛農變得很勤快,也不大喝酒,甚至沒有功夫聊天。因為報館案,魯迅被迫離開故鄉去南京。由于受到排擠和迫害,范愛農丟掉了工作,甚至到熟人家去寄食,最終淪落到各處漂泊。
到最后,范愛農失足落水,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愛農死前時常盼望,也許明天就能收到魯迅的電報,叫他去北京,給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范愛農寫給魯迅的信中,這樣寫到“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一個有理想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的社會無法生存,甚至被逼迫得自殺,范愛農悲哀的命運令人悲痛。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結尾言簡義豐,看似平淡一問,實則蘊含了魯迅先生對故友的深切懷念與內疚,以及他內心深切的悲痛并且久久不能釋懷!
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范愛農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讀《范愛農》這篇文章,我能體會到魯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 13
最近總是在翻看《朝花夕拾》,總以為魯迅的文章每一段時間段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于是又捧著書本讀了起來,今日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中的最終一篇文章,是魯迅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范愛農》。
對于范愛農這個人物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來傳達對人物的評價。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范愛農至于先生,還是先生至于范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范愛農不喜歡先生溢于言表,先生確實覺得范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系是相當不妙的。
魯迅先生本與范愛農并無任何瓜葛,但在回國以后,兩人卻又偏偏再次相遇,并且還很好地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兩人對社會的改革夢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之后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范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范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我的筆描述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范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僅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據,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愛農溺死于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注定了是悲涼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為這個脊梁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讓我們向這位在黑暗中覺醒著的知識分子致敬吧!
【《范愛農》的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初中??名著閱讀《范愛農》有答案06-25
范愛農讀書筆記(精選13篇)02-07
范愛農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0篇)10-30
《范愛農》優秀讀后感12篇09-25
范愛農優秀讀后感(精選16篇)09-26
《范愛農》優秀讀后感范文(精選24篇)04-26
最新《范愛農》優秀讀后感(通用15篇)10-24
《范愛農》讀后感(精選10篇)03-08
讀《范愛農》有感(精選17篇)05-11
范愛農的讀后感(通用17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