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

時間:2021-11-23 13:59:12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范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范文

  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1

  雖有讀書的習慣,但迫于生活的壓力,閑暇之時也是偶有走馬觀花看看孩子的書籍或者課外讀物的習慣。有幸受校方老師之約,陪孩子仔細閱讀一篇文章——《瑣記》,深刻領略一下革命前輩的心路歷程,有感而發。

  文章題目,看似過往的瑣碎小事,但通過對這些所謂的小事的詳細描述,充分反映了當時的人性及社會狀態,表達了作者對人情冷落、低俗、封閉、無知的無奈,對社會落后、封建、迷信狀態的厭惡。從而引發了新一代的青年沖出束縛,崇尚科學知識的新思想的產生。本文是一篇看似形散而神不散的回憶性散文,以瑣碎小事為鋪墊,通過大跨度的時空連接,闡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摒棄枷鎖,崇尚科學。

  我們來回顧一下文章的內容。

  起始,文章用大幅的文字描述了衍太太的為人。衍太太的"和善待人",對自己孩子的嚴厲,對別家孩童放縱的“老好人”,深得孩童的信賴。文章開頭埋下伏筆,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話鋒急轉,引出衍太太對別家孩子不負責任的事件,體現了她的虛偽及低俗;通過對別家孩子轉圈圈的語言及行為描述,體現了她兩面三刀的人格特點;通過她肆意造謠,流言飛語引起了作者對這種人性的憤怒。她是當時具有典型小市民思想的代表,深受作者的厭惡,為作者離開故土,尋求新思想做好鋪墊。

  可惡的人性,是危害社會的危險因素。我們在學習文章細致詼諧的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要學習作者對待社會不良因素的態度。作為青少年,更要摒棄社會不良風氣,正確認識善良與邪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離開故土以后,對諸多瑣事的描述,細致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封建落后、封建統治根深蒂固,及對封建迷信的諷刺。

  讓我們來看一下,作者到了南京進入學堂的狀況。通過對學堂學習功課內容的敘述,體現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統治,對學生思想的束縛,揭露了教育的實質———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通過對“螃蟹態度”及“螃蟹姿態”的細致描述,頗具風趣和詼諧色彩,深刻體現了中國社會普遍的教育丑態。

  文中說“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淹死兩個學生,建起廟宇,請和尚做法,這些充分體現了封建迷信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漢文教員竟然會問到“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啊?”中國當時閉關自守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

  對封建思想的深惡痛絕,引發了作者對新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文中說“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無一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作者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詩句,充分表達了其求知若渴,上下而求索的無奈與不懈追求,也深刻闡明了中國的社會現狀——郁悶無知,閉塞落后。要想實現偉大理想,“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國外去。”到國外去干什么呢?求知,來拯救中國的社會!

  通過國外生活的簡短描述,描述了前輩同學的指導意見的錯誤,雖是僅僅白費了幾雙襪子和賠了一點錢換了半圓的銀元和紙票,進一步驗證了中國的閉塞與落后,諷刺意味濃厚。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讀完全文,我們不僅要學習作者樸實醇厚、含蓄精煉、諷刺詼諧的寫作風格,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作者打破舊習束縛,摒棄枷鎖、崇尚科學,追求新知識的革命精神。

  魯迅革命前輩的文章立意深刻,發人深省,需多讀多想多思,方能知其深意。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第九段中說城中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

  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2

  細讀魯迅先生的《瑣記》,有回味童年的閑事,有上學時的雜事,看似瑣碎,卻記錄了他的成長歷程和離家求學的經歷。

  魯迅先從家鄉寫起,回憶兒時那看似和藹卻是壞心眼的衍太太,他通過三件事來寫出描寫衍太太,一是,我們在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發現,結果讓母親聽到被罵了,而衍太太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勵他們;二是,他們在打旋子,衍太太先是在一旁鼓勵記數,但當阿祥跌倒后,衍太太則從一個“好人”瞬間變成了告發他們的人;三是,在父親逝去之后,他去衍太太家閑聊,無意中說起缺錢,衍太太就慫恿魯迅去偷母親的錢,還在外面散播謠言,并夸大其詞,結果使得魯迅只能離家求學。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的.瑣事把一個面善心狠的衍太太描繪的活靈活現,這不免讓我想起平時對我“兇神惡煞“的父母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愛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嚴厲的管教和及時的指正。

  因為流言蜚語,魯迅背井離鄉去南京求學,“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熟讀圣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那時新式的學堂在中國剛剛開始,許多進步的青年在那里學到了全新的知識,而當時“熟讀圣賢書”的文人們卻盲目抵觸外來文化,對先進的科學視若罔聞,當我看到這些時覺得十分可笑,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后,守舊的思想,陳舊的教育把中國禁錮在封建的牢籠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進入雷電學堂的事,“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這怎么不令人發笑呢?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題目,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明明已經如此落后了,可卻要排斥科學和新的知識,我似乎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當時的無奈,這是新舊思想的博弈,也是新舊制度的碰撞,也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最后選擇了去日本留學。

  魯迅先生通過回憶自己兒時與求學時的瑣事,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做為當時中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經歷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看似瑣碎卻寓有深意。

【朝花夕拾之《瑣記》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瑣記讀后感700字12-21

《朝花夕拾》讀后感800字范文(精選)12-15

朝花夕拾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12-17

《朝花夕拾》讀后感(通用15篇)12-12

關于朝花夕拾讀后感六百字12-20

朝花夕拾讀后感800字初中12-20

朝花夕拾讀后感學生怎么寫12-20

《朝花夕拾》讀后感及內容簡介12-08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二作文大全12-07

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初一12-2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成人手机在线天天看片 | 亚洲综合国产欧美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57页 | 日本乱人伧片中文二区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 日本精品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