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通用9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1
當我終日忙碌,在生活的風雨里疲于奔命;當我恐于衰老、畏懼死亡,在戰戰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總會在書香氤氳里款款走來,讓我由疲憊困惑、心悸沉寂歸于平靜。
讀完這本《相約星期二》已過了余日,那些文字卻依舊像漸漸彌散的芬香,久久駐留在心房,帶給我溫暖的感動。書中講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絕癥,步步為營,生命的燭光即將熄滅。病重期間,莫里與來看望自己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相約,要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課,課程關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談到生活,他詮釋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徹又沉思。
我們曾經認為的一切艱難、坎坷,一旦釋然便晴空萬里。莫里老人面對死亡那份從容、鎮定與適應,使人無法不對這個甚至無法行走的老人肅然起敬。“當你在床上時,你是個死人”“我的意識還活著。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一個承受痛苦,被絕癥一點點侵蝕的人對生活如此樂觀,這正是莫里說過的“最難的事”――與生活講和。他最終做到了。他雖在無盡疼痛與折磨中度過,但他擁有過愛,擁有過青春,也擁有過一切正常人擁有的東西,他已釋然,所以他并不羨慕健全的人。每個人亦可以做到放寬一切,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蠶繭外薄薄的絲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籠,其實只需輕輕一下便可輕易化解?
什么是我們夢想中完美的一天?與莫里老人比起來,我們是在上帝的寵幸中誕生的孩子,不應再對這無比美好的一切無止境地進行物質索求,闊氣的豪宅,嶄新的鈔票,高檔的晚宴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學著試著去追求內心深處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種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與朋友共進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讓人不免吃驚。現在,你驚訝的同時,請好好質問自己。在這里,莫里老人所陳述的生活的追求,每個人學了一輩子,但沒有人全部理解。學得多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們會很享受、滿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只會在生命最后一刻看開一切,認為自己生而有幸。這大概是面對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許真實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華麗彩飾,簡簡單單的快樂足矣。
這個故事,這些課,這段話,都是生命的樂章在彈奏,是靈魂牽出了漣漪。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它們在紙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誰都無法承擔。每當我將目光灑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靈便會被洗滌一次。甚至想忘記繁重的學業,拋棄生活的煩惱,再次拿起這本曾帶給我感動與感悟,透徹與深刻的書,再次與莫里,與米奇一起上的一節人生的必修課。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2
這里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后的教導,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教導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著作者,也憑借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跡。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于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瞇一瞇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3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也不知道如何寫才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剛開始看沒有多大感觸,直到第49頁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我合上書,想想自己,發現這27年我很樂于享受后半句,卻很少去做前半句。還記得父親曾跟我說過:“只有你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父親說的和莫里教授所傳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頁,當我看到莫里說:“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這句話對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觸的合作伙伴總是充滿了疑慮,總是不相信對方,其實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說:“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于抱負了,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合上書,我想:“人類對物質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于什么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于將死之時,物質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為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于健康的狀態時,物質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于精神,也來源于事業上以及物質上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說的“你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么重要”。當你處于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為什么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說《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為發現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要超脫它。”說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最后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脫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游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脫,身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說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于我這輩子獨有的經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著走。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4
在書店的一角,我發現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翻開它,仿佛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在接受著洗禮,如同一個虔誠的教徒,我在輕輕地禱告。那晚,當我終于在手電筒下合上這本書時,《相約星期二》對我的影響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書,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書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認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類的追求進入了誤區:擁有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們反復這樣對我們說,我們又反復對別人這樣說,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為止。而對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滿意,最夢幻的一天的安排輕松,愜意,而毫不奢侈。從某種意義上對他來說,一個人生活的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幾乎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他的這種平和的心態大概和中國古代的隱士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處吧!他的那種與世無爭,歸于自然讓我思考:社會上那些終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們那樣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們擁有的一切和莫里擁有的一切比較,那他們用畢生精力換來的那一切究竟還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這門課程里,愛是永恒的主題。他說:“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接受愛并施愛于人。沒有了愛,我們就象折斷翅膀的小鳥。”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愛,呼吁人性的回歸。
莫里的課,最終將在死亡里劃上句號。他說:“要學會和生活講和”。他認為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與生活講和。他平靜地,以一種超然的心態體驗著,死亡。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說:“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這么平靜地面對死亡,那么過去還有什么困難可怕呢?”這句話,是一位臨終老人說的,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向生活中每個困難挑戰。希望等到幾十年后,我們不會心懷遺憾地說這句話。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生,詮釋了死亡。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反復回響著莫里老人說的話:“學會原諒別人和原諒白己,人不應該陷在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莫里老人,和他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他說過的話,值得我們在生命細細品味。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5
他和朋友散步,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自娛。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系,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愿花時間去享享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周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這個人就是《相約星期二》里面的莫里。
在《相約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歡莫里的人生觀,他將自己的.人生過得簡單又充實,平凡而偉大。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健康生活狀態。
我非常認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細細想來,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享受朋友帶給我的歡笑;享受知識帶給我的內涵;享受寧靜帶給我的心靈凈化;而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錯出現,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愜意啊!
莫里還說:“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其實我也已經無法再把他的語言放大或解釋或闡述一遍了,因為我覺得莫里他講得已經夠透徹,夠清晰明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這么去做吧!去愛身邊的人和物。
莫里還如是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如何施愛于人我就不多說,重點想說下接受愛,其實學會接受愛也是一種美德。學會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關心,接受他人的贊美,接受他人的幫助。然后將你接受的關心、贊美、幫助等等轉贈給更多的人,于是我們說,只有學會接受別人的愛,才會懂得如何愛別人。那么,請給你的心開一扇窗吧!
書中莫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該去關心他人還是關心自己的心靈世界?該恢復傳統的價值觀還是擯棄傳統?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淡泊?該說不還是該去做?這此問題因各價值觀不同而各異,我個人認為怎么樣都好,關鍵是你在這條路上,是否收獲幸福。讓我們也帶著這些問題,去追求我們的幸福人生吧!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6
這本書講了美國的一名社會學教授――莫里,他已年邁,患了絕癥,受一家電視臺的“夜線”節目采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爾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則宣布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后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樣的課程沒有一位學生會拒絕,于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床前去上課。
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最后一堂則是藏禮。老師謝世時,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同樣也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開始思考人生,并從中反省自己,學會正確面對生活,面對生命。
在莫里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后時刻,給這位學生上了十四節課,課的內容是: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第三個星期二――談論遺憾;第四個星期二――談論死亡;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恒;第十個星期二――談論婚姻;第十一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第十二個星期二――談論原諒;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第十四個星期二――道別。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目睹了疾病帶給莫里的一切痛苦,但深深震撼我的是莫里的――樂觀、豁達、對事業的摯愛、對社會的奉獻、對生命的詮釋,對后人的人生指引。這不愧是一位終生的教師。下面就將自己讀完這本書后的幾點粗略感悟呈現如下:見諒見諒!
一、關于家庭
莫里在患了絕癥以后,妻子總是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他,兒子們總是抽空來陪他,鼓勵他。(他不希望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工作專門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響到孩子們。)讓他擁有了死時的安寧與寬慰。
莫里說:“假設我離了婚,或一個人生活,或沒有孩子。這疾病――我所經受的這種疾病――就會更加難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縮癥,從腿部開始肌肉萎縮,萎縮部位慢慢失去知覺。這種肌肉萎縮會一直發展,從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發展中,莫里經受著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臉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應付得了它。當然,會有人來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們和不會離去的家人是不一樣的。這跟有一個始終關心著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回事。”
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著你,我稱家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著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
讀到這里我更體會家的重要。對“家和萬事興”“家是溫馨的港灣”等說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記得前幾年因小姑子一家結婚后一直沒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這件事常常讓我心生煩悶。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間就有了一次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家已是戰爭的導火索,讓我畏懼,讓我心涼。整天心力憔悴,更無精力投入工作。可謂家庭、婚姻、工作團團糟。
現在看開了許多,改變了許多,家庭也溫暖和睦了。我和愛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長進。家是一個支撐,家是一個保護傘,家更是一個后備軍。
現在每當同事因家庭瑣事而生氣時,我總是開導她。家――離不開尊重、離不開理解、離不開包容,更離不開信任。莫里讓我對家愛得更深。
二、關于婚姻
談完家庭,我想要說說婚姻,因為婚姻與家庭息息相關。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輕人,要么過于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真誠的戀愛關系;要么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然后六個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來。60、70代的人們,又有多少人在無奈的維持婚姻,因為不信任、因為金錢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們好多愛人并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么,我們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又如何去認識我們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協助我們最愛的人去獲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實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布公地交流,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很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我見過這樣一對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齡,可以說郎才女貌,家庭殷實。按理說應該過得比較幸福。可因為女方的猜疑,胡攪蠻纏,兩人總是吵架。日子過得不像日子,家過得不像家。的確,在當今社會,各種誘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愛人,總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邊,這樣才算安寧。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讓家庭幸福的不懈奮斗,他們需要時間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風箏”這句話。風箏總向往自由,飛得越高越好。而放線的人就像我們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長,害怕風箏飛走;要么放高風箏以后扯得緊緊的,想緊緊控制住風箏。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前者影響男人奮斗的腳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奮斗的繩索。我前幾天才去放過風箏,發現怎樣放風箏能放的高而毫不費力。首先要把風箏放得足夠高,待風箏穩定后,線再放松一些,過一會兒還要時不時扯扯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分風箏飛得再高些,還會提醒風箏不要偏離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這放風箏,把握得好會雙贏,否則雙方都會受傷害。
相信男人,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給他們信任,還時不時地提醒他們。這樣我們收獲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兩種選擇:相愛或死亡。
三、關于對衰老的恐懼
說到這個話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懼,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幾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駐足鏡前;每天依然在衣櫥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羨慕年輕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輕漂亮。殘忍地說:“想永留青春,不想變老。”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別是女人。
而莫里對衰老有著樂觀的理解,莫里認為,人為什么害怕衰老?
“因為生活的不滿足,生活的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回到從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細想自己又何嘗不是,我不想回到從前,因為那時我們單純;我們幼稚;我們不諳世事;我們醒悟不了工作的含義;我們不懂人情的珍貴等等。而這些改變,這些所得,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就如莫里所說:“如果你一直不愿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
我們每個人都羨慕年輕人,但關鍵是我們得接受現狀并自得其樂。因為年輕的好時光我們也經歷過。
衰老并不等于衰敗。衰老會讓我們有一種成就感:我們養育子女;我們工作出色;我們幫助別人;我們奉獻自己等等。這樣我們就不再對衰老恐懼,而會慢慢的樂于接受。就像死亡一樣,這是自然規律,誰都無從掌控。
人這一輩子,活著不容易,那就少給自己一些過不去,充實而幸福的老去。
讀了這本書,自己的思想又充實了許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讓自己立志成為像莫里一樣的教師――一位終生的教師!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7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書中說的是"一個老人"向"一個年輕人"講的"一堂人生課。拿來一讀,里面的道理還真值得回味……
書中講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給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的星期二聽他講課。老教授的談吐非常親切,幽默,對自己即將死去毫無忌諱,勇敢的面對死亡,讓人們對死亡消除了恐懼,他講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這堂課講了十四個星期,最后一堂課是葬禮。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低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惟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經常討論這些問題,但我認為老教授的話很樸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向莫里老教授那樣,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權利,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審視我們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樣我們才活的更有意義。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8
這本書內容不多,一口氣看完了,很感動,流了些眼淚。看到時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動著,看完之后稍有空虛,因為教授的世界離我太遠了,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讀并為止神傷,可是天亮了,傷痛都回來了,教授在天堂里。無論如何,看了還是有很大收獲……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著也同樣讓人悲哀,而許多人并不幸福。我們過多的追求物質需要,可他們并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系基礎,我們忽視了周圍世界。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感動的一本書。
寒假很快就過去了,閑暇之余我閱讀完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讀完之后細細的回味著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余味無窮,感觸頗多。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書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以后,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師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約定,每周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后的教誨,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醒世箴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不啻為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震撼著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跡。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轟動效應,這和老教授給學生上課的內容是分不開的,因為老教授在每個星期二給他的得意門生講授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他要把死亡作為他最后的一門課程,作為他生活的主要課題,因為每個人都要經歷死亡這一過程,他要讓自己的死亡有所價值,他讓別人去研究他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他要讓別人觀察在他的身上所發生的一切。而要做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 篇9
這個暑假沒什么事做,就打算像老師說的開始來沉淀自己。起初,拿到《相約星期二》,應該在必然之中吧,因為它在網上被評為教師必讀的書籍之一。
我特意選了星期二來讀這本書,早上看了五頁就困得要死,于是睡覺了。直到下午,周圍安靜下來,我又毫無睡意就又拿起這本書來讀。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本講述人生的書.作者米奇.阿爾博姆在畢業以后忘記了曾經的夢想,也忘了自己在畢業典禮后曾答應莫里教授要保持聯絡的諾言。在畢業后的十幾年里不斷地工作,不斷地做兼職。直到有一天,在廣播里聽到曾經熟悉的名字,知道莫里教授的時日不多了。于是前往莫里教授家里探望,兩人相約在莫里教授活著的每個星期二,兩人見一次面,由莫里教授親自授課,學生是米奇,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
他們一共度過了十四個星期二,但并不是每個星期二談論的內容我都有感觸,可能是我的經歷還不夠,未能貼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莫里教授對死亡的態度真的很讓我敬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到如果我在這美好年紀要怎樣面對死亡。如果我離去,沒有愛人,沒有朋友知道我離開,沒有過孩子,沒有過努力,甚至可以說我還沒有見識到社會就已經離去,是會有遺憾的,因為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一點的體會。而書中講到的最后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然后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我還在羊皮卷里讀到過相似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天,這些智者都選擇過最平凡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正是很多人都忘了的生活,人們總是在追求著一些東西,覺得如果沒有了追求生活就回歸于平淡,就是一種躲避,于是我們沒有問問自己這是我們想追求的嗎?還是人云亦云?在盲目的追求過程中漸漸地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繁華褪盡,回歸真我,原來平凡的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04-28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07-13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04-09
《相約星期二》的讀后感范文07-02
相約星期二,相約生命初中作文09-18
相約星期二英文讀后感01-23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精選20篇)12-10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_700字01-13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_600字06-02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050字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