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1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讀后感《《論語》讀后感150字》。,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論語讀后感2
在我讀的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中《季氏十六》那篇文章。它說人可以分成四種;一種是生下來就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學習才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發奮圖強、努力學習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種是要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才能懂得卻偷懶不肯學習的人。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第一種人幾乎沒有,第二種人也很少,大多數是另外二種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奮圖強、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種人,不學習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自以為是第一種人而不去努力學習,變成了第四種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
論語讀后感3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里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于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后感4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復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為別人的子女,在家里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里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里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5
這段時間,我們把《論語》這本書學完了。還記得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還寫著非常大氣的兩個字——論語。剛翻開書頁,就看到了人物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中國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師業,被中國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俗話說: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顏回,曾子,子路,子貢,管仲……
論語讀后感6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讀后感7
今天,我的媽媽與我一起讀了《論語》第二篇。
原文是: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意思是:有 子說:“要 尊敬長輩、孝敬兄長, 很少;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 喜 歡違法常理的人,根本沒有。君子如果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人、治國的基礎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尊敬長輩、孝敬兄長,就是仁義、仁德的根本呀! ”
我要做到: 尊敬長輩、孝敬兄長。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
論語讀后感8
孔子還非常挑食。
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
論語讀后感9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
其次,說到塑造人物形象,《論語》雖不是小說和傳記,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然而其記生活小片段,從側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對后世卻影響甚遠。
最后,《論語》限于其采用的文體結構,敘事方面較別的文體稍遜一籌。
以上幾處,足可見《論語》敘事的精彩和洗練。
論語讀后感10
《公冶長》一篇中內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說說感受,這里說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這段。
子路不愧是圣人的弟子,與咱們當代人確實不同。咱們當代人成天價嚷著要”充電“,但決大多數人都是急于獲得所謂“知識”,很少去領會其中的道理。各類培訓、講座的場面就可以窺見一斑,聽著往往是忙于記錄、拍照,很少有人認真聽講,他們記錄、拍攝的內容,恐怕也不會回去認真學習、領會。其實弄明白一個道理,比記錄下千萬條道理更為重要,咱們確實應當學習子路,在忙于領會、踐行舊的道理之前,不必急著去求尋新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11
‘論’理論,理論人生,理論人生滄桑百態,理論孔子儒家思想,理論學而篇,理論為攻篇,理論子罕篇、先進篇、李氏篇、衛靈公篇、子張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學家孔子,受萬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門生隊排長龍。
自然理論乎,名言乎,不少矣。
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去攻讀鉆研邪說,那就有害了。
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也有當事人反對之論,唯女子乃小人難養也,可是例時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真是多乎,精乎。
論語讀后感12
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了解到了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了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并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
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于后世的人們一直有著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
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論語讀后感13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讀后感14
我讀過許多書,對我很有幫助的是《論語》。
《論語》可以說是我的無聲老師。小時候,一有困難,就去找它。比如,一年級時,我總是吹牛皮,又不敢去做,后來看到“子曰:恥其言而過其行”之后,我便不說大話了。當我學習時浪費時間,想起孔子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趕緊抓緊一分一秒寫完作業。不想學習時,想起孔子的話“博學于文,方可成大事”又開始爭分奪秒的認真學習。學習上我一直認為只有死記硬背才行,讀了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才明白,學習一味死記硬背不行,只有邊學邊思考才行。
在有疑問時,讀一讀《論語》,仿佛孔夫子就在身邊為我解答。
論語讀后感15
子路的人品值得我學習,勇敢、樂于助人、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并執著于自己的追求,不言放棄這些都是仲由的優點,雖然仲由有很多缺點,可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有誰沒有缺點呢?所以,我覺得“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知恥者,其由也與!不伎不求,何用不藏?”即是對仲由的表揚。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藏!”有誰能和穿衣服好的人站在一起不怕丟臉呢?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如果肉過了三天以后就不吃扔掉豈不是很浪費,普天之下又有多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之人?而孔子卻不食出三日之肉,由此可見孔子之浪費。
【論語讀后感(集合15篇)】相關文章:
《論語》 讀后感04-16
論語導讀讀后感04-18
《論語》 讀后感15篇04-16
論語讀后感(集錦15篇)04-10
論語讀后感通用15篇04-06
論語讀后感(通用15篇)05-05
論語讀后感匯編15篇05-04
論語讀后感(精選15篇)05-01
論語讀后感合集15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