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網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高中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是一部非常好的人文作品,我也不是第一次讀了。可是正如其他好書一樣,每次讀都會有收獲。這次我聯系他的另一部作品《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來讀,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以及自己的一些愚見。
中國歷史的問題中最受爭議也被很多人斥為偽問題的是,倘若沒有鴉片戰爭和西方工業革命中國會不會自動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
我的答案是盡管進程會很慢,中國很可能仍然會走向商業化的社會而不是維持農耕文明。
原因是:人口壓力。
討論歷史上的社會民族變遷很容易陷入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即究竟是文化的影響為主還是地理的影響為主,還是其二者混合的影響等。但是無論還是有一個比較量化的而且也是前提性的原因是比較少爭議的,那就是人口壓力。
兩千年來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遷,從河洛到蘇杭,這個其實應該是結果,原因是人口的逐漸南遷,以前瘴癘之地的湖南,福建,廣東,因為北方土地幾千年的耕作和人口繁衍而負擔不起那么多的人口,到明清已經是帝國的重要省份了。倘若沒有外敵的入侵,繼續多出來的人口無處吃飯,而科技的水平又不能飛速的發展,必定導致往外洋移民。因為倘若科技水平進步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則空間擴張。
當然,這個過程絕對是殘酷的。宗中國土地的歷代帝國,其運行的綱領都是保護落后經濟扼殺商業苗頭,維持均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續的人口壓力,故而百姓只要能溫飽就可以了,其他一概免談。這也是儒家思想為什么需要被封為至高標準,崇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否則,在低技術條件下,無法靠極端低效率的法律程序來管理社會。可是當帝國最邊緣的省份也人口輻軸的時候,因經濟破產而不但爆發的全面戰爭,會迫使沿海的居民不斷移居海外,而中央政權也將沒有能力進行約束。華夏民族會因為生活所迫而象現在一樣在泛太平洋地區扎根,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穩定貿易圈。
那么這個結論跟現在事實上的中國有何關系呢,結論是,發展科學技術以緩和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是中國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現在地球已經太小了。
【高中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6-13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4-0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9-19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9-05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10-28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整理04-1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例03-23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11-22
《萬歷十五年》有感10-18
萬歷十五年中的名言精選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