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融讓梨讀后感 推薦度:
- 孔融讓梨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孔融讓梨》有感(精選40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孔融讓梨》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孔融讓梨》有感 1
今年五一假期,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它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孔融讓梨》主要講了童年時的孔融很聰明、懂謙讓。有人送了一筐梨給他家,哥哥弟弟紛紛挑大的吃,可孔融只撿了個最小的。爸爸很納悶,便問他:“融兒,為什么不拿大的吃?”孔融說:“哥哥們比我大,自然取大的吃;弟弟們要長身體,所以也拿大的吃。”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起自己平時的一些行為。記的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我看見飯桌上那香噴噴的.雞翅,我的口水猶如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我馬上伸手抓起雞翅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還把它拖到我前面。并向大家宣布:“這道菜只許我一人享受!”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感到十分慚愧,那時孔融才四歲,就懂得謙遜禮讓,現在我終于明白:我應該向孔融學習,不自私,懂的謙讓,還要常常替別人著想,我喜歡的,爸爸媽媽應該也喜歡。我以后應該先把好吃的給長輩們嘗嘗,然后才自己享用。我決心做個小孔融。
讀《孔融讓梨》有感 2
作為一個中華人,應該時刻牢記我們的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謙虛禮讓等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講得就是尊老愛幼的行為,他把大的給大人和兄弟,自己只留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可就是那么簡單的四個字也沒有多少人能做到。當我看到這個故事后,我就下決心要像孔融一樣,弘揚尊老愛幼的品質。有一回,我坐公交車去補習的時候,剛過了兩站路,車上就擠滿了人,一個老奶奶上來了,她頭發花白,背也很駝,顫抖著手去付錢。司機似乎已經等不及了,車子又啟動了,老奶奶差點摔跤,只見她走了進去,又不時被人給推一把,她在車廂中艱難地走著。我看見那三個給老、弱、病、殘、孕的座位上坐著的都是年輕人。我看不過眼了,便站了起來,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她用感激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說了聲謝謝。我站了一站后,就下車了。一路上,我都在想,為什么有些中國人的品行這么差既然我們不能做到很偉大的,驚天動地太感動的大事,但身邊的小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吧!如果我們連身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也做不好,就談不上做人了。我們中國人的`品質如果按百分制來算的話,大概也就是一半的分數。像我們小學生常說的:不扔不掉隨手撿,不涂不畫習慣好一樣。不制造垃圾而要減少垃圾。雪白干凈的墻面上,一個個黑腳印,一塊塊涂鴉總之,總之,它被污染得一塌糊涂。
小孔融四歲時就學會了尊老愛幼,而有些人不僅學不會尊老愛幼,還去傷害他們,和老人頂嘴,欺負小孩子的場景,像放電影一樣,一個接一個發生,我一定要像小孔融一樣,不僅要學習他的尊老愛幼的美德,還要學習其他中華人身上的傳統美德。
讀《孔融讓梨》有感 3
今天,我做完作業后,閑得無聊,便拿起《美德故事》讀了起來。不一會兒,《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篇文章贏記敘了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的美德,贊揚了孔融是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兄弟七個,他排行第六。有一次,全家人圍座在一起品嘗鄰居送來的梨。母親從中挑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卻沒有接受,而是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父親非常好奇地問孔融:“你為什么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呢?”孔融一本正經的回答道:“我年紀小,應當吃小的。哥哥們年紀大,理所當然吃大的。”眾人聽了,都連連稱贊,沒想到他這么小便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
看看孔融,想想我自己,我感到臉上一陣發熱。心里很慚愧。平時,媽媽或爸爸買了好東西,我都吃大的',想多吃點,怕別人吃的多,我就快點吃。
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尊敬兄長、友愛謙讓,這種美德應該從小就培養。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的好孩子。
讀《孔融讓梨》有感 4
我總覺得弟子規這本書非常好,但沒想到的是里面的故事更好。尤其是《孔融讓梨》這篇文章。
孔融,東漢時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小時候很聰明,很懂事。有一次,孔融的父親買了許多梨,特意挑了一個大的`給孔融吃,孔融搖搖頭,卻挑了一個最小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那個大的就給哥哥吃吧!”父親連連點頭稱贊孔融,這讓我們也贊嘆不已。就因為這點,我才喜歡《孔融讓梨》的,孔融的優良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我讀完這篇文章后,最大的有感就是向孔融學習,學習他那懂事、讓梨、好學習的精神。
讀《孔融讓梨》有感 5
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孔融四歲那年里的一天,媽媽買回了一袋梨,接著以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孔融從袋子里精挑細選選出兩個最大的梨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和弟弟也得到了較大的梨,而孔融吃了一個最小的梨。爸爸問孔融為什么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道“你們是父母,是賜予我生命的人,理應吃最大的梨,而哥哥和弟弟吃大梨呢,是因為哥哥也是長輩,弟弟還小要照顧,所以他們也應當吃大梨,那我就吃小梨了”孔融這一番話得到了父母的贊許。一個四歲的孩子都懂得尊讓別人,那為何我們做不到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長的溺愛,才導致自己的子女的蠻不講理,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得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孔融和我們恰恰相反,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如今社會上出又爭又搶的現象。大家都認為如果不去爭,那就是別人的了,如果不去爭站在原地會被別人當做懦夫嘲笑的`。記得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袋蘋果,里面有一個大大的蘋果,我見了立馬伸手去拿,這時弟弟也發現了也伸手來搶,結果被弟弟先搶到了,我非常不甘心,馬上去搶弟弟手中的蘋果,弟弟很警覺,察覺到了我要搶蘋果立馬閃了,我隨后就追,在我的一番努力下大蘋果還是落到了我的手中,就在這一刻我的腦子里呈現出孔融讓梨的情景,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把大蘋果還給了弟弟,還跟弟弟道了歉。
在生活中,我們只有謙讓、包容,退一步海闊天空,才能創造出和諧的世界,只有懂得文明禮讓,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攜手創造一個更美好、和諧的世界吧!
讀《孔融讓梨》有感 6
一天,我在弟弟的書柜中看到了《孔融讓梨》這本書,便很感興趣的看了起來。文中寫道: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盆梨子,叫孔融先拿,而孔融卻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要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梨當然應該讓給他吃,弟弟又比我小,我做哥哥也應該給他吃大梨,父親和母親又是長輩,也應該吃大梨,我理所應當吃小梨。”父母聽了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讀完之后,一種欽佩之感涌了上了,在我心中油然而起。我想: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打動了我,實在令我印象深刻,過目難忘。這種簡單的話語,卻蘊含了尊老愛幼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融是我們所模范的.對象,他的故事家喻戶曉。比起孔融,想想自己四歲的時候,和孔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一個天,一個地啊。孔融四歲時已經這么懂事了,而我才剛開始懂事。一件事在我腦海中飄蕩著。我那時也是四歲,媽媽正在看電視劇,我一把就把遙控器搶過來了,換成了動畫片。媽媽有點想把遙控器搶回去,但又不敢似的。那時還沒有電腦,電視里動畫片天天都可以放,而電視劇卻一集一集的放著,也不會重播。媽媽一直都在追這部劇,從第一集一直追到現在,由于對我的寵愛,媽媽便默默地走開了。如果讓我回到當初,我一定會把電視讓給媽媽的。因為我現在明白了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德,有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修養。尊老愛幼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有發生,比如:公交車上要讓年邁體弱的爺爺奶奶們和瘦弱幼小的小朋友們座位……
讓我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吧!讓社會充滿溫馨與和諧,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力量!
讀《孔融讓梨》有感 7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故事,是我深有感觸。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了一些梨,當梨端上桌的時候她給小孔融一個最大的梨,孔融卻把梨給了哥哥們,自己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孔融當時才四歲,就懂得了應該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別人,而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不尊老愛幼。比如在汽車上,有一個小孩和一位老人站在我面前。那個小孩有可憐巴巴的.眼神看著我,希望我給他們讓個座,但是我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坐在哪里無動于衷。現在回憶起來我太自私了,我應該在他們上車的一剎那就站起來給他們讓座,我后悔莫及。 不但公車上的人很自私,就連食堂里的人也這樣。下課鈴一打,同學么就爭先恐后的來到食堂。剛來到食堂同學們就蜂擁而上,擠得擠,推的推,大家都想第一個吃上飯,食堂立刻變成了一個鬧市。其實只要我們互相謙讓,也不會有人受傷。 我一定要發揚孔融的精神,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的人。
讀《孔融讓梨》有感 8
我今天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它主要講的是孔融在祖父過大壽那天,有人端上了一盤黃澄澄的梨,祖父讓孔融分梨,孔融把大梨都分給大人和哥哥們了,自己卻留下一個最小的,祖父很驚訝問:“孔融,為什么你把最大的`留給哥哥們,卻留給自己最小的呢?”孔融說:“我的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在場的人連連稱贊道:“小小年紀就深明長幼之禮,古代圣賢也不過如此啊!”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起我自己平時吃飯時見到長輩不招呼,而且還把自己喜歡吃的菜都放到自己的面前,覺得太不應該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正這種自私行為了。并且在學校也要做到尊敬老師,謙讓同學,向孔融學習。
讀《孔融讓梨》有感 9
很小的時候,我就聽媽媽給我講過很多傳統美德故事,尤其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很受啟發。
孔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他四歲的時候,一次分梨子的時候,他把大的都給了哥哥們,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并說自己 是弟弟就應該吃最小的,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這種謙虛禮讓的精神,使他以后在工作的時候時刻保持這樣的精神,才能深得百姓喜愛。
我們每一個人也要學習他這種謙讓的精神,無論是和家人還是朋友,或是同學,都應該學會寬容待人,有矛盾的時候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面對,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保持一顆愉快的心情去學習和生活。
同學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教給我們很多 做人的道理,有心的同學們不妨去讀讀這些傳統美德故事,相信你會比我收獲更多!
讀《孔融讓梨》有感 10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天爸爸拿了一個大梨給孔融,而孔融給了哥哥,爸爸問:“為什么要給哥哥呢?”孔融說:“我的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完他便拿起小的梨吃了起來。
讀了之后我被深深的感動了。想到每次吃飯都把好吃的`往自己的碗里送,找到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就藏起來。記得有一次媽媽給我和弟弟買了新鞋,我的不小心被樹枝劃了一道痕跡。于是我把我的鞋與弟弟的鞋換了,因媽媽買的鞋一樣的,所以弟弟也不知道這件事。我一直以為自己很聰明,讀了《孔融讓梨》后真后悔。
我一定要學習孔融謙讓的品質。無時無刻都要當一個為他人著想、謙讓別人的好學生。
讀《孔融讓梨》有感 11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中華自古以來都傳承著禮讓的傳統美德,在暑假里,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禮讓,我們現在新時代的小學生更加要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的是——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來了客人,并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了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后挑了兩個大的給父母;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么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連連夸獎他。
對比我們現代社會的小孩,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圍著轉,長輩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毫不猶豫給小孩,無比地溺愛,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點點委屈。
在我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對我呵護有加,千依百順,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時間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給的愛,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回報,也從來沒有想過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直到我進了幼兒園、然后又進了小學,在老師的教導下,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禮讓是人與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禮讓才能和同伴和睦相處,才能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我成長中,我也慢慢地體會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給爸爸媽媽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時間休息。我的表現讓父母得到欣慰。
我們要向古人學習,與人相處要懂得禮讓,不要你爭我奪,不怕吃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和睦,才能繼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
讀《孔融讓梨》有感 12
孔融13歲那年,跟隨父親到京城訪友。當時河南縣李膺架子很大,從不接待那些名氣小的賓客。孔融一心想看看李膺是什么樣的',便一個人來到李家,對看門人說:“請通告李大人,我是李大人的通家子弟,有事要求見!”看門人聽說是“通家子弟,”立即向李膺稟報。李膺看孔融是個小孩子,自己又不認識他,就問:“你的祖父與我是老相識嗎?”孔融從容地回答說:“是的,我的先祖孔子與您的先祖老子(姓李)是好朋友,那么我和您也應該算是世交了吧!”人們聽到這樣的回答,都很敬佩孔融。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經典故事之后,我想:我以后不能和哥哥斗嘴,不能和弟弟吵架了。要像孔融一樣,當一個尊敬兄長的好孩子。
讀《孔融讓梨》有感 13
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同桌,有個哥哥,他們上學前和父母吃完飯,因為早飯不多,最后還剩下一個饅頭,父母硬要叫他們兩兄弟吃,而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父母。這樣,讓人感動的家庭氛圍,這兩兄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呀!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最近看了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頭狼和一只狐貍抓到了一只小羔羊,彼此都想獨吞,還互相殘殺,最后小羊跑了,它倆餓死了。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成了鮮明的對比,孔融的孝心讓人感動,而狼和狐貍的故事卻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為了爭搶利益不會謙讓而最后兩敗俱傷的那些人。
這樣為利益爭搶的事也曾發生在我身上。那一天,我和同桌為了一本課外書,“在我的,是我的”的話語中,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最終我們都不再理會對方。而當我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覺得非常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同桌為了一本書而爭搶,以后無論什么東西,我都會和她分享。經過這件事,我發現,其實分享、謙讓這些美德做起來并不難,而且也能使大家其樂融融。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謙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我們的點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相互謙讓,學會分享,將我們的傳統美德繼續弘揚。
讀《孔融讓梨》有感 14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與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孔融讓梨》講了,一天孔融的爸爸買來了一些梨子,孔融的媽媽就把梨子拿去洗了洗,然后放到籃子里端出來放在桌子上,孔融的哥哥姐姐們一擁而上,紛紛都搶大的梨子,而孔融卻先讓哥哥姐姐拿,然后才到籃子里面跳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見了就問:“你不拿大的,偏偏拿了一個又小又廋的梨子呢?”孔融說:“我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哥哥姐姐們比我大,理所應當拿大的了。而且他們是我的長輩,我應該要讓著他們才是呀。”孔融的哥哥姐姐們聽了孔融的回答,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在生活中,我也曾經像孔融的哥哥姐姐一樣。就拿上個星期三來說吧,我的大伯來我家,他買了好多的橙子,叫我們吃,我就先拿了一個大大的,再拿了一個小的,大的我自己先拿著,小的給了妹妹,我說:“我比你大應該拿大的,你比我小應該拿小的。然后我就拿著橙子喜滋滋的走進廚房切橙子了。
讀完《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才羞愧地低下了頭,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讀《孔融讓梨》有感 15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不禁對故事的主人公肅然起敬。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有一天,孔融家來了許多客人,其中,有一個客人帶了四只梨,給了孔融,孔融把最大的給了他的弟弟,把兩只一樣大的給了他的哥哥和姐姐,把最小的卻留給了自己。多么懂事的小孔融啊!讀到這里我不禁羞愧無比。
在寒假里,我拿著籃球去我家門前的廣場上去打籃球,一開始,我先一個人在那兒打,打了一會兒,人就越來越多,球也隨著人的數量而增長。有一個和我差不多的男孩,他每一次搶到了球就會傳給我或傳給比他小的伙伴。而我呢!不心領神會,不知足,當自己搶不到球的`時候,我就會到小朋友手里去搶,小朋友手里沒球了,并不去就搶,我到他們手里搶球,他們反而不記恨我,而且還不時的傳球給我,他們有著孔融的精神,想到這兒,真是羞愧難當。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給我了一個啟示:只有懂得了關心他人,才能讓別人投來贊賞的目光。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愿大家都能在著故事中獲得啟示。
讀《孔融讓梨》有感 16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天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謙讓,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里買了梨讓大家吃,結果哥哥姐姐都來搶梨吃,孔融卻沒有動,因此爸爸讓他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梨給爸爸媽媽,然后把稍微小一點的給哥哥姐姐們,留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爸爸問:“你為什么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給我們呢?”孔融說:“我是年齡最小的,應該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應該給你們吃。”
一次,爸爸帶著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著走著,他們都渴了,于是爸爸就去買了一兜梨子讓他們吃,這次爸爸還讓孔融分梨子,心想: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誰知,孔融挑了兩個大梨子,分別給了爸爸和弟弟,而給自己挑了一個小梨子。爸爸問:“這次你比弟弟大,為什么你給弟弟一個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個小梨子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讓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應該吃小梨子。”爸爸說:“孔融喲,真是一個好孩子哦!”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謙虛的人!
讀《孔融讓梨》有感 17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讀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孔融先把最大的梨給了父親的朋友,把第二大的梨給了父親,把第三大的梨給了母親,把第四大的梨給了哥哥,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
讀完故事,我觸動極大。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猶豫地將最大的梨給父親的朋友,自己吃最小的。而我呢?我不僅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姐姐太不懂事了,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弟弟。吃飯時,美味的東西全部夾在碗里端上來。自從孔融住進我心里,媽媽夸我懂事多了,弟弟也總是樂呵呵的。
有幾次坐車時,有些年幼的'小朋友、年邁的老爺爺或老奶奶站在我旁邊,我看見了卻仍就坐在那里。這時,他們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虛,也不想把舒服的座位讓給他們。現在想起來真是內疚極了。我以前太自私,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從來沒有想過別人。我連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
孔融是我的榜樣,是他教會了我讓梨,是他教會了我要怎樣做人,我要繼續把孔融的精神傳給更多的人。
讀《孔融讓梨》有感 18
最近,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每一次讀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謙讓的精神。
《孔融讓梨》講述的是孔融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孔融主動挑小的.吃,還說自己小應該吃小的。每次讀到這兒,我都被孔融友愛和尊敬兄長的精神深深感動。
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懂得禮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其實。這些也是非常寶貴的,有些人就不具備,比如那些心術不正、心懷鬼胎的人。我想兄弟之間是應該互相謙讓,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也應該如此,在商場購物時要謙讓,在乘公交車時也要謙讓,在醫院看病時更要謙讓。時時要謙讓,人人要謙讓,事事要謙讓。
孔融的許多精神都使我敬佩不已,我也要向他學習。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一見面就不理不睬的,每次在一起,都會發生口頭大戰。現在,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那時讓她一下,事情就可以早點化解。這樣的事,孔融一定會讓她的,可我卻沒有做到。
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每個人都能學習孔融謙讓的精神,世界不就會更美好嗎?
讀《孔融讓梨》有感 19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讀《孔融讓梨》有感 20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別!怎么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家也正好在少兒圖書館附近,我便有事沒事就到圖書館借書,但我一般喜歡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借書,便纏著媽媽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卻不懂事,一個勁地纏著媽媽。媽媽非常生氣,批評了我,我還不服氣,也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在想起來多后悔啊!媽媽是多么疼愛我啊,我卻那么不尊重她。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
讀《孔融讓梨》有感 21
有一天,孔融的父親提著一袋梨子回來了,大家都讓孔融先選。孔融拿了個最小的,大家都非常好奇,父親問他:“你為什么要選一個最小的梨?”孔融回答:“哥哥比我大,我應該吃小的。”父親又問:“那你還有個弟弟,他不應該吃個更小的嗎?”他回答:“因為我比弟弟大,所以要把大的留給他。”父親聽了后非常欣慰,讓大家都向他學習。
讀了《孔融讓梨》這則故事,我認為孔融的行為非常正確,他們都非常團結相互謙讓。孔融把大的都讓給了哥哥和弟弟,自己卻吃了一個最小的。一個年級才四歲的小孩子,卻如此懂得禮貌,知道謙讓,我們確實應該向他學習。可是有一些人偏偏愛爭和搶,一點也不懂得禮貌和謙讓。
生活中就有很多像孔融這樣的人。例如吃完飯很多人搶著付錢;懂事的姐姐會把最好的讓給妹妹;看的'老奶奶摔倒了去扶起來……這些都是謙虛有禮的好行為。這種行為會讓別人與自己相處很輕松。
《孔融讓梨》是一則多好的故事啊,我們應該向故事中的人學習。
讀《孔融讓梨》有感 22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不管是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應該謙虛,讓禮,長幼有序!懂得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的道理。
話說孔融四歲那年,家里人在一塊兒吃梨。哥哥姐姐們都上前去拿大的,只有孔融站在一旁。父親看見了,說:“快把梨放下,讓站在一旁的孔融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分給父親和母親,其次,孔融又把兩個大梨好梨分給哥哥姐姐們,自己吃最小的.。父親見了問:“融兒,為什么不把最大的給自己,卻要最小的?”孔融說:“我年齡最小,所以該吃最小的。”哥哥姐姐們分別拿著自己手中的梨,慚愧的低下了頭。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知道了孝順長輩的美德,我們要像孔融一樣,孝順長輩!
媽媽后記:孩子,孔融的確很懂事。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懂得。現在的小孩子,道理從嘴巴里能說出一串串,但是行動上真正做到的卻不多。我們要向孔融學習,用行動來傳承咱們的中華美德,做個中華美德好少年!
讀《孔融讓梨》有感 23
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不學會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你看禮貌是那么的重要。今天,我就讀了一個關于禮儀的小故事,它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主要講了:
孔融小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他總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就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答道:“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每次都讓哥哥哥哥先拿,最后他才拿,而且每次都拿最小的梨,把大的讓給哥哥。
我們生活中有好多小孩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的家長對他們更是寵愛有加,什么事情都讓著。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自己,當然不會像孔融一樣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別人。就拿吃個蘋果來說好了,我們一般都會把最好的留給別人,可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會第一個去拿,要把最好的蘋果給自己,一點也不知道要禮讓。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千載,是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像孔融一樣,學會禮讓。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把禮讓記在心哦!
讀《孔融讓梨》有感 24
我讀了《孔融讓梨》以后,我覺得孔融是一個聽話、懂事和好學的孩子。
小小的孔融知道在一筐大梨中選擇一個最小的,而把其它的“大個子”全部讓給別人,從中使我學到了孔融的優良的品質和心胸,平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有與別人共同分享的意識,與別人共同分享快樂,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都不能只先想到自己,要先想到別人,要主動去理會他人的.感受,我會像孔融一樣在選擇東西的時候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別人,自己選擇他人最不愿選擇的東西。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貌禮節。我要向孔融學習,從小多背一些詩賦,多看一些書,多學一些知識,多懂一些道理,長大為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我還學到從小就要學會待人禮節,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平時大人或別人在與我說話的時候要虛心傾聽,不卑不亢,要懂得尊重別人。家有客人到來時,要主動招呼客人,為客人倒茶、洗水果。在坐公交車時要主動給老人讓座。遇到熟悉的人要主動打招呼,表示問候……
總而言之,今后我要永遠牢記《孔融讓梨》的精神,我一定要做一個聽話、懂事和好學的好孩子。
讀《孔融讓梨》有感 25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中秋節。我在書柜里無意翻到了一篇故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說:東漢魯國,有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天資聰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父親買回來一袋梨子,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和奶奶,把比較大的給了父母親,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我突然間臉上一陣發熱,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是天壤之別!怎么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也經常到圖書館看書,喜歡有人陪著我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看書,便死纏著爺爺跟我去,但爺爺因為燒開水,而且表妹一個人在家,要有人照顧,所以爺爺走不了。可我卻不管這些,一個勁的.嚷嚷。爺爺非常生氣,責罵了我,我卻不服氣,還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在想起來多后悔啊!爺爺是多么的疼愛我啊,我卻沒有尊重他。再看看孔融的事跡,他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了卻還那么不懂事。
尊老愛幼,是多么重要的傳統美德啊,它能使你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得到別人的尊重。讓我們一起傳承這個美德吧!
讀《孔融讓梨》有感 26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把《三字經》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經》的真正含義,這天,我又讀了《三字經》,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就是“融四歲,能讓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父親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個兄弟中從最小的弟弟開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好、吃吧。”父親又問:“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給他大的。”這個故事,傳遍了世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孔融很小就有這種謙讓的精神,這種傳統美德已經在世界上流傳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其實,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做,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坐;吃飯時,我們可以讓小的或年長的人先吃;在看電視時,我們可以先讓小的人看……還有,在我們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傷、缺水……我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們都感到了溫暖……
這次,我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讀《孔融讓梨》有感 27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讀到這里,我才知道,“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而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
以后,我一定要像孔融那樣,尊老愛幼,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讀《孔融讓梨》有感 28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講給我聽的,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的,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有個小孩的名字叫孔融,每個人都說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母親把梨端上桌時,母親把最大、最甜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自己卻吃小的。
這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也讓我回憶了以前的種種事物。孔融毫不猶豫的'把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每次都挑三揀四的。比如:媽媽買了一盤新鮮水果,我見了就欣喜若狂,都沒有洗手就把水果一掃而空了。媽媽見了說:“你應該像孔融那樣,別老是把我們當做空氣。”而我呢?把媽媽的話當作了“耳旁風”。現在想想也有點后悔了。
每次坐公交車的時候,總有人站在那,站到腿發軟,而我呢?我就坐在那,看著別人站著,自己卻在譏諷別人。現在懂得了,應該像孔融那樣,學會讓著別人,不應該去嘲諷,譏笑別人,要學著謙讓別人。
孔融這種尊老愛幼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他教會我要謙讓著別人一點,別人才能更加的謙讓著你。孔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讀《孔融讓梨》有感 29
在我小時,我經常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我聽了十分感動,孔融這么小都會讓利給別人吃,為什么我們還要斤斤計較。我沒應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把祖國建設發展的更加好。
讀《孔融讓梨》有感 30
大家應該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吧?我覺的就個故事很有趣,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個故事講了:從前有一個小孩叫孔融,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一天他爸爸拿回來了一籃梨子。孔融的爸爸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而他的哥哥們 搶著拿最大的。孔融的爸爸迷惑不解,便問孔融:“你為什么不拿最大的呢?”孔融回答:“我是家里最小的,自然吃最小的梨子了!”“可是你哥哥們為什么都拿 大的呀?”他爸爸又問。孔融說:“他們都比我大,吃的梨子也就要比我大了。”孔融的爸爸聽了這話覺得孔融長大了,學會禮讓了!
我們小朋友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心中的小寶貝吧,當然我也是。有一次我和爺爺、奶奶三個人一起在家里吃午飯。奶奶買了烤雞,在吃飯的時,他們把雞大一腿都給我了,而我卻理所當然的接受了,并且全部吃掉了。雖然他們沒有吃到,但是他們看上去還是很開心。
這種情況在許多小朋友的'家里會經常出現。但是我們卻覺得這是應該的。其實不只是爺爺、奶奶這樣,許多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的,他們總把好吃的好玩的東西 給我們。自己連嘗都沒嘗到一口。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禮讓,不要認為爸爸媽媽給我們的好東西是應該的,也要留一些給爸爸媽媽。
來吧,讓我們一起學習禮讓,與爸爸媽媽們相處好,創造合諧家園。
讀《孔融讓梨》有感 31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播,我愛看的《機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現在想起,我應該學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讀《孔融讓梨》有感 32
很小的時候,我就聽媽媽給我講過很多傳統美德故事,尤其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很受啟發。
孔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他四歲的時候,一次分梨子的時候,他把大的都給了哥哥們,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并說自己 是弟弟就應該吃最小的,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這種謙虛禮讓的`精神,使他以后在工作的時候時刻保持這樣的精神,才能深得百姓喜愛。
我們每一個人也要學習他這種謙讓的精神,無論是和家人還是朋友,或是同學,都應該學會寬容待人,有矛盾的時候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面對,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保持一顆愉快的心情去學習和生活。
同學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教給我們很多 做人的道理,有心的同學們不妨去讀讀這些傳統美德故事,相信你會比我收獲更多!
讀《孔融讓梨》有感250字
“融四歲,能讓梨。弟子長,宜先知。”一天,鄰居送了一筐梨子給孔融家。那時孔融才是一個年僅四歲的小男孩,可是卻已經懂得尊敬兄長、謙讓。
孔融挑了其中一個最小的梨,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們。大人們問他為什么不挑大的,只挑小的,他說:“哥哥們比我大,應該拿大的梨子吃,而我比哥哥們小,所以應該拿小的梨吃。”長輩們聽了之后,個個都夸孔融是一個懂得尊敬兄長的好孩子。
讀《孔融讓梨》有感 33
中國有許多令人贊嘆不已的傳統美德,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融讓梨》中的謙讓。
今天我看了一本繪本叫《孔融讓梨》,它講了4歲的孔融謙讓待人、尊敬長輩的故事。在父親的好朋友來訪時,母女讓大家一起去品嘗梨,而這時最喜歡吃梨的孔融,卻只拿最小的梨,把大的梨都留給了別人。父親看到后驚訝地問孔融:“你不是很喜歡吃梨嗎?為什么選最小的呢?”孔融回答道:“因為我最小,所以選最小的,大的梨留給哥哥。”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在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記得有一次,弟弟正在睡著午覺,而我卻睡不著,感覺特別無聊,于是硬吵醒弟弟逼他起來跟我玩。在玩的過程中,我輸了。好勝心很強的我,非常不服氣,生氣地把弟弟推倒了,弟弟大哭了起來。我被爸爸教訓了一頓,事后,我特別后悔。
如果之前我看過這本繪本,就不會發生這種讓我后悔的事了。孔融才四歲,就已經懂得了謙讓。我明白了,我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應該多為別人著想。
我們應該學習孔融謙讓的'品質,因為謙讓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劑化解矛盾的良藥。好的道德品質,可以成就人,孔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要向他學習,做人少一點計較,多一點謙讓。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更加溫暖,更加和諧。
讀《孔融讓梨》有感 34
每個人都有一些優點和缺點,讀了《孔融讓梨之后》之后,我覺得孔融最大的優點就是謙讓,不過最大的缺點也是謙讓-太過頭了。先是讓梨,接著讓獎狀,后來把地球引力的論文也讓了……事事都得謙讓,自己為了深受人愛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便皆大歡喜。其實,孔融不理智,為什么要讓呢?留自己用有什么不好,為了讓梨之譽,也不至于事事都謙讓吧!該謙讓的就謙讓,不能讓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得到東西,而想孔融這樣付出勞動的人卻一無所有!如果大家都在事事、處處上謙讓,那這社會,雖然變和平了,但是人們自己心理上會不愿意的,但為了自己深受愛戴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會這樣做的!因為這些東西是我付出了勞動的',我覺得我有權利來享受這個成果,如果我謙讓給了你,其實就是縱容你,不是愛你,而是害你!這樣你會總想著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我想對孔融說:不要為了自己得到人們的愛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謙讓的太過頭了!在事事上,處處上謙讓你自己覺得好嗎?不要再謙讓了,你已經謙讓過很多很多次了!我想對孔融謙讓過的人說:你們真是一群不勞而獲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學生,有個好工作,買車買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謙讓而得到的!
總之孔融讓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連連。
讀《孔融讓梨》有感 35
中國自古以來,就傳承著禮讓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讀《三字經》,當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發現這個章節里,有一段關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十分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來,叫孔融先拿來吃,俄日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母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當給哥哥吃。”
讀完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樣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的、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慚愧。孔融是最小的一個,現代社會中,長輩有好的,有大的東西,總會毫不猶豫的給最小的孩子,無比溺愛他,無比呵護她。
想到一天晚上,爸爸媽媽正在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劇。我看了看表,快七點了。糟糕!我最愛看的歷史記錄片快開始了,于是,我連忙拿起遙控器換了臺,爸爸媽媽見了很生氣,狠狠地批評了我,我還生氣的跑回了房間。此刻想想真是不應當呀,怎樣能這樣呢?
此刻想起這些事來,心里真不是滋味,《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我應當尊老愛幼,謙虛禮讓。讓我想到在生活中應當尊重別人,這讓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學會謙讓別人,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是我們小學生應當具備的傳統美德。
養成這樣良好的禮讓習慣與美德,你才會受益終身。
讀《孔融讓梨》有感 36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我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么你自我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當讓他。”
之后,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明白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我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們平時做到謙讓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讓我們分梨的話,我們會給自我留個最小的嗎?估計大多數孩子不會吧?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后,會怎樣做呢?
我以往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伙子占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后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么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我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忙別人是一種歡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歡樂!讓我們一起盡情享受歡樂吧!
讀《孔融讓梨》有感 37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今日,我最終把這個故事深一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很有教養了。一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一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一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一旁,沒有去搶。那里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己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一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個留給自己。父親問孔融為什么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應當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夸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習文化,還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
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學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禮貌社會;社會禮貌了,經濟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完美。
讀《孔融讓梨》有感 38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別!怎么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家也正好在少兒圖書館附近,我便有事沒事就到圖書館借書,但我一般喜歡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借書,便纏著爺爺跟我去,但爺爺因為在燒開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顧,所以爺爺燒完開水就要去照顧弟弟。但我卻不懂事,一個勁地纏著爺爺。爺爺非常生氣,批評了我,我還不服氣,也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在想起來多后悔啊!爺爺是多么疼愛我啊,我卻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了還那么不懂事,慚愧啊慚愧。
尊老愛幼,是多么偉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你刮目相看,快學會這一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你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讀《孔融讓梨》有感 39
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讀了《孔融讓梨》一章節,讓我深受啟發。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的媽媽買回來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黃梨,洗得一干二凈后,讓孔融來分發給他的五個哥哥和他的姐妹們,而卻留下了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白:"孔融,你為什么留下一個最小的黃梨給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極了。"孔融笑了一笑說:"老師說過,要尊老愛幼,所以大的你們吃吧!"媽媽聽后,連忙點了點頭,說:"你是一個禮讓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尊老愛幼,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令我萬分敬佩。現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稱為心肝寶貝,十分地溺愛,所以孩子們把懂禮貌這三個字忘記得一干二凈,認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為中心。 仔細想一想,其實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過年的時候,我明知媽媽剛下班回家,已經口干舌燥了;雖然家中還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飲而盡了,完全不理爸爸、媽媽,喝完還要他們再去買。想想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不由慚愧了。
這個故事,使我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樣的孩子們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點,多向孔融學習。
讀《孔融讓梨》有感 40
一天,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油然而升,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高尚舉動和優秀品德深深教育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的品質,蘊藏著其中的美德。
現實的我與孔融比起來真是有點羞愧,一件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我看看動畫片又看看鐘表說:“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忘看了,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臉色,跑來給我爭吵。吵鬧聲驚動了媽媽,媽媽了解情況后,就說:麟麟,做哥哥的`讓著點弟弟,而且弟弟是先看的,你不能換個房間看嗎?我說:“就不!”聽話媽媽叫!我瞪了媽媽一眼就氣沖沖地回了房間。到了晚上媽媽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右擺動,媽媽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媽媽什么也沒說出去了。看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令人后悔的事,我恨透了自己真對不起媽媽又沒讓著弟弟,現在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要先人后己,尊老愛幼。
讀完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首先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謙讓別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獲才會更多更豐富。謙讓,是一種美德,有時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學會謙讓,做到謙讓,那么,你就會享受到人際關系和諧的快樂。
【讀《孔融讓梨》有感】相關文章:
讀孔融讓梨有感03-18
孔融讓梨讀后感09-08
孔融讓梨故事03-29
孔融讓梨教案01-15
孔融讓梨的故事03-09
孔融讓梨作文10-09
故事孔融讓梨讀后感04-28
孔融讓梨的故事及道理04-09
孔融讓梨課文原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