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讀后感(精選1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歡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歡讀后感 1
《清歡》是林清玄先生的人生主題經典散文集,這些文章讀來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卻又不失高遠深沉,風趣幽默卻又不失讓人深省,平淡直白卻又不失含蓄雋永,主要表達了林清玄先生的所悟之理。
人們為清歡苦惱,為人間的渾濁而苦惱,為找不到一方凈土而苦惱。眼欲清歡,找不到高山遠水;鼻欲清歡,找不到清新空氣;耳欲清歡,找不到平靜之處;舌欲清歡,找不到淡水山蓼;身欲清歡,找不到寸方凈土,心欲清歡,找不到靜心之地。而在林清玄的心靈里,卻是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對啊,為什么人們要以濁為歡,以清為苦;以憩為歡,以勞為苦?
讀了《清歡》,我開始有了一些明悟:明悟了苦的本真,明悟了歡的事實,明悟了什么應是什么。
可是,真正能體驗清歡的地方在哪里?真正能體會清歡的人有哪些?真正能喜歡上清歡的人又有多少?
回想我自己,我又能在這茫茫又渾渾的大千世界里做什么?又有何處可供我一得清歡?先前似乎我能做的`只有守著我們那小千世界的書房罷了。
讀了林清玄的《清歡》讓我深有感悟,我有幸體會到了清歡。我能回老家,看那高山流水,呼吸那純正空氣,品嘗那鄉間美味,體味那人間凈土,聽風兒拂過樹梢的聲音……
人間有味是清歡,體會清歡難,我卻能在林清玄先生的引導下享受清歡,真乃三生有幸。
清歡讀后感 2
我,從心底喜歡這本書,在我心中,許多喊不出、不敢喊的真實,總是和書中的內容相映。許多被現代人所控制住的欲望,在這本書中釋放出來,使人的心靈瞬間受到洗禮,使無論多污濁的心也變得純潔無暇,這正應驗了林清玄名字的一個字——清,清得像水,像冰、像雪,清清白白地度過一生。而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平常人想不到的道理,這也應驗了他名字中的另一個字——玄,玄得神秘,玄得透徹,林清玄在“清”中度過一生,如一杯茉莉花茶,他在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玄機,并告訴了我,以及讀過此書的人們。
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最欣賞,也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清歡》這篇文章。的確,與其去吃烤肉,不如吃雞湯面;與其去唱卡拉OK,不如去山上高歌一曲;與其去喝酒,不如去品茶;與其去大排檔,不如去農家樂;與其去打牌,去斗地主,不如去山林中,找個地方坐下,倒上一杯茶,與朋友邊品茶邊下棋,這才是人生真正意義所在。煙與酒,還有噪音污濁了我們的腦子。如果你已經在這個深淵中,就讀這本書吧,免得你的心靈變得烏黑,毫無光澤,失去了鉆石的色彩。
總的說來,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適合不同年齡的人來讀它,對我們這些懵懂的少年來說,它對我們人生的啟發很大。它使我們的心變得純真、變得善良、變得美麗、變得莊重。林清玄的心,總是如此清澈,不然如何引導我們擁有一顆積極向善的心呢?林清玄的人生,總是能悟出人生的玄機,否則,如何能從一草一木中獲得人生的真諦呢!
清歡讀后感 3
曾經品過茶,茶是苦的,茶很濃,散發出淡淡的茶香,精致的小杯上印著兩枝墨竹。從坐著品茶的窗口放眼望去,滿面的秋風,茶香只是淡淡的掠影。
茶中香味,只是一時,人生香味,可有一世?
一杯清茶,泡了五次,就再不是好茶了,這好比人生五味:喜、怒、哀、樂、思,又好比人生五個階段: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過了老年,茶香就消失了,即使茶還在,也沒有再泡的必要了。茶香只有一時,若不珍惜去品味,很快就過去了。人生也是這樣,幸福只有一時,若不懂珍惜,不懂得去感受、去體會,很快也就過去了,隨風而去,無影無蹤了。
茶中香味,只有一時,人生幸福,沒有永遠。
茶是苦的,漂浮在水上的淡綠茶葉,總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撈出細細地咀嚼,有一種淡淡的'苦澀。我想到林清玄的一句話:我苦故我在。的確,一個人沒有經歷苦難是沒有出息的,那茶就像人生,苦澀,又能讓人在苦澀中品出許多甘甜。
人生如此像茶,男孩像一杯清淡微苦的大麥茶,粗放卻解渴;女孩像一杯玫瑰花茶,淳香又不失那微微的愁與浪漫。
清歡讀后感 4
清歡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來自別處,而是來自我們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追求和熱愛。
初讀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歡》,是因為他的文藝書名,“清歡”,究竟是什么呢?帶著問題,我走進林清玄的散文里去尋找答案。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里,想擁有內心的平靜是很難的。我們想在路邊好好的散步,可是車水馬龍的聲音呼嘯而過,我們想好好的吃飯,可是過多的油膩和調料已成為菜的主要特色,我們想安靜的'飲一杯咖啡,可惜有茶有咖啡的地方總是嘈雜的。“清歡”之人愈來愈少,大多數人都追逐名利拼命奔波,卻錯過身邊太多美好的風景。“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求心靈的美味。不管何人,不論何地,要保持快樂的心情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在平淡的工作和生活中,發現點點滴滴的美好。
“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舍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回到最簡單的歡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寥寥數語,道出了清歡的內涵與生活的真諦。大道至簡,生活真的應該簡單些,再簡單些。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里,守住自己的本心,不為世俗流言所迫,不為物欲橫流所動,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那就是最大的幸福。無論繁忙還是閑適,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去審視自己的內心,聆聽心底的聲音,那么我們終將獲得最簡單的歡喜。
清歡讀后感 5
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愛還不夠充沛,但只要有一點關懷,一點善意,一點溫柔,試著把那一點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內心的情感也會因此清晰而深刻,因深刻而充沛了。世間萬物都是這樣,每一點,每一點,形成了我們的思想,一點一滴造就了我們心中的陽光。人的每一點憂,每一點情,造就了我們的人生。清歡人生也許就是如此,夢一般過去,留給人們是一點一滴的痕跡。
人善為清,人仁也是清,心里有佛更是清,每個人的生命都會結束,為何不清一點呢?像一汪清泉水,緩緩流下,又消失于天際,不帶走一粒沙。為何不清一點呢?心靈向天堂呼喚、飛翔著,人生由此而充滿自由、夢想與愛。有愛的人生才是精彩、有清的人生才是愛。
風吹過去了,帶走一片楓葉,火紅火紅,處處是歲月的痕跡。人生似乎就是這樣的`楓葉,被風吹走了,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但紅楓葉一生是成功的,是清的,像它的顏色一樣,紅得天然,沒有雜質。在這世俗的世界中,花、鳥、蟲、魚,都平凡又清靜地度過了一生,動物們的生命很短暫,也許他們不會安排自己的一生,但他們卻是如此“清”地度過了一生。
清并不是風,而是超凡脫俗的境界。很多人求佛、拜佛、尋佛,的確,佛是神圣的,但,在我們的世界里,佛是如此遙遠,人心中有佛,佛的名字叫清。
許多人求神,拜神、尋神,的確,神是神圣的,但,在我們這個世界里,神是如此遙遠,人心中有神,神的名字叫歡。
清歡讀后感 6
初讀這本書是在高三,最浮躁的日子。每當覺得浮躁不安時,就翻開這本書,短短幾字就能將我的浮躁掠去,讓我安下心來去事。
再次讀這本書我的已經在大學了,每天閑的時候特別閑,忙的時候特別忙,但也不知道在忙什么,最后什么都沒有得到。我突然想到這本書里的一篇文章《不緊急卻重要的事》,于是我翻開書找到這篇文章,反復讀了幾遍。我發現我做的`事情大多都是緊急卻不重要的,甚至是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繁忙的出一些組織的活動,整天在寢室打游戲或玩手機…而一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卻被我擱置了:讀書,健身,和朋友出去旅游,聽聽音樂,放空自己…書里說:"重要的事很多是說之不盡,卻被緊急的事擠掉了空間,生命的空間有限,當全被緊急占滿時,就像一個停滿了汽車卻沒有綠地的城市。"
確實,綠地是重要的,汽車是緊急的。白云是重要的,飛機是緊急的。知足是重要的,欲望是緊急的…我想要生活變得有意義些,可能多做些重要卻不緊急事吧。
清歡讀后感 7
清歡,一個很優雅的字眼。“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者年輕時,常常出去游玩。或飲一壺茶,或爬一次山。在輕松中,享受悠然自得。但是,當現在舊地重游時,卻發現一切都變成了快節奏的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作者所說的清歡,是在清靜中,享受淡雅的歡愉。但似乎與作者說的一樣,現在的人們無法感受到“清歡”了。KTV的喇叭“嗡嗡”作響,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地趕路,就連茶樓,也煙霧環繞,讓人喘不過氣來。
豐子愷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是清歡;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清歡……清歡,代表著一種境一種高雅的文化。
雙休日,與家人去登山。“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遠遠望去,像一條長龍,期間還不時夾雜著小販的叫賣聲。爬到山頂,卻看不見成片的松林,而是滿眼的高樓林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能是記憶中的景物了。吹過來的風夾雜著污濁的空氣,瞬間,連“歡”都沒有,更不必談“清歡”了。
難得可貴的是,在我們的內心還可以保存著一份來之不易的清歡。坐在一盞孤燈下翻著帶墨香的書;或提筆揮毫;或飲一口茶,體會茶香彌漫。
清歡讀后感 8
最近看了林清玄的《清歡》一文,心靈頗受觸動。這不今年的五一又悄然而至,七天小長假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騷動。因此我在很多天前就在回家還是在這個問題上糾結著。
回家肯定過得沒那么自由可以玩到什么時候就是什么時候。而在這也不是悠閑自得的。我想的就是一人在宿舍那樣獨處幾天過幾天逍遙生活,可是天不遂人愿。在這刻我才感受到天地之大就沒有一個我的個人空間。我不是說宿舍人多不好,我要說的是每個人在自己享受生活的時候也要為他人留下一點私人空間,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我也并不是說我宿舍很差,只是我每每想修改論文的時候,宿舍因為某種原因就會有嘈雜之音,這時我會提醒一下周圍的人音量放低點可是我也不能時時刻刻就這樣提醒這樣我嫌煩他也嫌煩。
所以我在家的`時候也不喜歡隔三差五的見到親戚來串門,我也不喜歡無緣無故的到親戚家去。好了有點扯遠了,既然在家或在宿舍都不能給我個空間,那么我就去大自然走走吧,我想那里會有我的一片天的。
最后用古人一句“ 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寄情于山水中,拋去生活中的不愉快,多一份灑脫。
清歡讀后感 9
林清玄先生喜歡茶。在《清歡》一書中,茶占據了他生活中的一大篇章。就仿佛,世俗的生活中,能因那么一壺茶,活的釋然透徹。拜讀完《清歡》,感慨萬千。
此文,我便和著我生活中對于茶的經歷,寫下這篇感悟。茶,是一味靈藥。喝茶時所感到的,是寧靜悠然,然后細細地銘想人生。我起先不懂林先生口中品茶的這種情趣,想著人生哪能是喝茶喝出來的。直至今日,我才明白,茶中也藏著一番論理情趣。
那日下午,父親邀約我一起同他品茶。陽光灑落進了房間,將一切都照的明明白白的——晶瑩剔透的瓷杯,敦實古香的茶壺,還有被陽光照得環繞著金光的茶臺……走進這片茶的領地,內心突然被一股別樣的力量所撫平。
父親待我坐下后,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泡茶。他首先取出了一些茶葉,將其放置在茶壺中,動作是嫻熟、流暢的。隨后他端起了一旁的白水,手腕微微地傾斜——水在空中劃過了一道弧線,穩穩落入了茶壺。陽光下,茶壺上方的煙霧繞了幾道彎——似乎是留戀這清香撲鼻的茶味,這才依依不舍地飄向上空。原來泡茶也是一道美景。
我坐在桌旁,看著茶壺中的茶水。原本清澈透明的.茶水被茶葉慢慢染綠、再到淡黃色,直至深棕。而在此過程中,茶水中的茶葉或浮或沉,一路飄飄蕩蕩,或許就和人生一樣。上游的茶葉不甘地回旋、碰撞,是要在最初時綻放光滑、譜寫篇章。而那些折戟沉沙的,也不甘落寞,即使在最渺茫的底部——那不可攀登的位置上再最后盡到自己的力量,為整次飄落旅程畫上完美句號。茶生,不就和人生一般模樣,升時轟烈、落時安詳。
父親繼將茶水注入瓷杯中。紅棕色的液體,襯著白皙清亮的瓷杯,竟繪出了一幅美妙的茶景圖。我學著父親的模樣,端起茶杯淺飲一口。
初時,苦澀的茶味刺激著味蕾,教人不由地皺緊眉頭。但待你仔細琢磨后,竟又生出了一抹甘甜。茶味人生,人生不就是先苦后甜,再慢享生活的么?
這一次,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茶中的情趣,也終于明白林清玄先生口中的“茶中香味”。泡茶時感知細膩,觀茶時感悟人生,飲茶時品味甘甜。茶中隱藏著的遠不止幾縷茶香。
情中帶趣,便是茶味。
茶之香味,味中人生。
清歡讀后感 10
那次讀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文章《清歡》深有感觸《清歡》一書,與其余兩本《玄想》和《林泉》被譽為感悟的智慧精華。首先,這本書給予我的感覺是充滿了佛教的智慧。從書中,我認識到了,作者林清玄應該是一個對佛學情有獨鐘的人,他喜歡與一些禪師談天說地,從中領悟佛學的智慧。使得讀者讀起來既有了閱讀佛經的味道,但又能從平實的道理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
封面里有一句話:“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無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的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地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秘境。”這句話來自書中的一篇散文《一星如月看多時》。其實,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這句話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在世俗中,我們總會有一些夢想,夢想有遠有近,有的為之付出就能實現,有的為之奮斗一生卻仍然地遙遙在望。任何的.追求對自己來說都是遙遠的,甚至遙不可及。可是,當自己嘗試過追求,即使是沒有結果的追求,那么心靈也會因此而成長。自己也會發現周圍的一切一切才是真正自己所追求的。而在這時,我們自然也會選擇放棄苦苦追求而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心靈的成長會使我們自然地將自己融入周圍的一切,哪怕只是一粒沙子。這時,我們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所追求的是自己心靈的升華。
或許我的理解并不是大部分人的理解,這大概與我的個人經歷有關吧。曾經苦苦追求的夢想,卻因為遙遠而不能到達。等到無力再去追求時,我才徘徊于放棄與執著之間。直到這句話的出現,茅塞頓開的我悟出了很多。同時,我也發現自己的心靈有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撫摸,就像是一個久經戰場的孩子最終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中,那種心靈創傷被愈合的感覺,真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想想過著那種寧靜生活與世隔絕的人,他們追求著真善美、追求著清歡多么幸福。是啊!那才是一種自然一種真實的快樂,而不是那些“愚蠢”者所認為的世俗的快樂。難道清歡就這樣在人們記憶的長河中被抹去。世俗成為了人們的新追求,這便是我對這篇文章的感受。我希望人們都覺醒吧,棄惡從善,放棄世俗吧,選擇清歡,想想山中的垃圾,想想海中的易拉罐,想想那些堆放在街上的垃圾廢物。人們你們還覺得這些污染不夠嗎?不覺得被世俗“渲染”得不夠嗎?
清歡讀后感 11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闕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闕詞,寫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記這闕詞。主要是愛極了最后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那么,“清歡”是什么呢?
清歡,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那種無奈。當一個人感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也許比鉆石更有魅力,或者覺得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他的壯懷激烈。歐陽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很能體會到他的綿綿情恨。納蘭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我們也不難會意到他無奈的哀傷。甚至于像王國維的“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那種對人生無常所發出的刻骨的感觸,也依然能夠知悉。可是,“清歡”就難了!
我們想在路邊好好地散個步,可是人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里,幾乎沒有純然安靜的一刻。
我們到館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幾乎不可得。過多的油、過多的醬、過多的鹽和味精已經成為中國菜最大的特色。我們有時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飲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約會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邊。凡是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穢和吵鬧。
我當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圓通寺的山下,我們常常沿著上山的石階,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們順手拈下山道兩旁熟透的木槿花,吸著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覺清香勝蜜,心里遂有一種春天才會有的歡愉。
后來,朋友到國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圓通寺,寺院的門口擺滿各種攤子。有一攤是兒童坐的機器馬,嘰里咕嚕的.童歌震撼半山。有兩攤是賣香腸的攤子,烤烘香腸的白煙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飄去。一位母親因為不準她的孩子吃香腸而揍打著兩個孩子,高亢的哭聲尖厲而急促……我連圓通寺的寺門都沒有進去,便沉默地轉身離開了。
下山時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只是悲傷,只是惆悵,浮起的是一闋詞和一首詩,詞是李煜的“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一成空,還如一夢中!”詩是李覯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那時正是黃昏,在都市煙塵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種悲劇似的橙色。
生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干凈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篙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現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去亂唱一氣,是到胡亂搭成的鄉間山莊去豪飲一番,是到狹小的房間里做重復摸牌的方城之戲……為什么現代人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清歡是不講究物質條件的,它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我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愈容易失去。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能看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只可子怡悅,不堪持贈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體會人間清歡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濁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清歡讀后感 12
平素至愛古典素雅事物。無論物什,文字,緣來邂逅,遇見,便心生歡喜。就像遇見《陳跡·清歡》這本書,品讀作者白落梅那支素筆下古典清雅的秋水文字,如若有清風拂塵,緩緩凈心見性,漸見所處的這渺渺紅塵,囂囂人世,原來一直有著它的靜好。
白落梅素筆書寫那樣一些古物:一卷書、一張琴、一軸畫、一朵花、一方古玉、一支銀簪……它們從漫長的歷史光陰中走來,向我們述說著前世今生故事,它們的故事,落在白落梅的禪心慧筆下,靜靜然便溢滿了素潔凈美。不,這說的分明不是陳跡物事,而是一瓣清明如秋水的心香,一個“如一株草木,無論悲歡,總寵辱不驚地活著。不美麗,不高貴,卻簡約、寧靜”的靈魂。
這些年不輟閱讀,也只在為追求擁有一個雖不美麗不高貴,但卻簡約寧靜自持的心靈。我總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裝點我平凡生命使凈心明性的良師益友,一如白落梅的《陳跡·清歡》。
《陳跡·清歡》全書六卷,每卷不盡的古典清雅,簡約,似一顆蘭草般沁著幽芳,讓人接近便不舍移步。那是一些動人心魄,通透見凈的文字!
“曾經千恩萬寵過的人事,終會道別,與你執手相待的,唯有明月清風,白云溪水。”“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匆匆過客,有些短如春花,久長些的,也不過是多了幾程山水。最后的結局,終只是南北東西。”“人生是一座大舞臺,每個人都是一出折子戲,扮演著生、旦、凈、丑不同的角色。”“三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如微塵……世間所有虛妄、怨念,皆因我執而起,放下我執,即可明心見性。”早若看透如是,人間的愛恨情仇、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人心的.貪嗔癡當真會少很多吧?
《陳跡·清歡》還有更多的歡喜,隨書附贈的一套精美主題明信片,讓人愛不自已。書內每個主題配以唯美的攝影配圖,這圖文相得益彰,更顯本書的古典清雅。
不過更更重要,還是作者白落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文字凝練簡約又不失風雅,讀來令人喜歡,而從中又汩汩流淌出其一份對世事的淡定超然,如此一些性靈文字,真真堪稱是“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清歡讀后感 13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空、永恒、無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秘境。
—題記
夏日靜好,如水的日子散發著淡淡的清歡,嗅著一盞茶的馨香,手里捧著《清歡》,陽光投灑在書間,墨香攜著悠然的心境,品著避開車水馬龍后的寂靜,末了,靜靜地沉醉在書海中。
《清歡》由林清玄所著。作者通過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告訴我們享受清歡的意義。林清玄認為“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它可以說是清靜的歡喜,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但在現代繁華都市能享受這種“清歡”嗎?我想在路邊安靜地散步,可是人聲車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里,幾乎沒有清靜的一刻;我想認真欣賞山水美景,但是也無暇欣賞了,凡是有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穢,就有了吵鬧!我想……
這本書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我就感覺熟悉。我相信人類是有前世的。而在這篇文章中,我與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作者從知道三生石的傳說再到后來在杭州尋三生石,作者也覺得這一切是前世的'期約。世界之大,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個知己的人很不容易,這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身邊關心你的人,以愛為燈,穿越時空;以美為光,照亮生命。當然,生命中極珍貴的偶然除了因緣還有很多。喝茶、創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難忘懷的好茶、寫出動人心魄的文章,體會感動肺腑的生活純屬難得。
夏陽燦爛,茶香不散,輕輕合上書,輕嗅著茶香與墨香交織的芬芳,凝視著被陽光籠成金黃的“清歡”二字,心中也在輕嘆: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刻我體會到了一絲“清歡”!
清歡讀后感 14
這個暑假,我讀了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本書:《清歡》。這本書讓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美好。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勾起回憶。有時,我也會把所有的書翻找出來,一本本理清楚,或看看里面的內容,撫去那舊日的灰塵,這是過去的留給你的標志,不用刻意去想,只要去翻翻已沉睡的書紙,你會想起往事,微風吹過,回憶會像飄絮飛來,久久回蕩在你的身邊,一些雜念被抹去。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品味現在。生活中,少了看書,雖不會有特大的問題,但就好似吃主菜沒有飲料或湯一樣,缺乏了興趣,生活就不會太有趣,像少了調味料;它可以讓人在繁雜中有新穎,因為書中有故事啊,如果你身臨其境,和它一起生活著,感受著,等于在過兩種不同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展望未來。你所碰到的,想過的,以及談過的事。從書中你可以知道別人關于這個話題的思想他們的看法,有的人,得到了啟發,修正它,有了一個較好的轉折點;有的人不修正,但通過這也更加堅定自己了,這樣,對人生很有幫助,設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或前程。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豐富知識。知識是人的資本,知識可以讓人了解這個充滿神秘的世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擺脫;可以用文明且智慧的方式去戰勝對手;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發達,這種讀過書后的完美氣質會顯露無疑,讓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蘊,這種無形的力量激勵你不斷進步。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提高修養。修養是人讀書長久后形成的氣場,它是種修行,可以讓你靜下心來,翻開封面,書香氣彌漫在你的周圍,不久,那一個個故事浸透了心靈,你會知道生活以外的事,有坐過山車;有漫步溪邊;有輕踱落葉;有暢玩山水,多姿豐富,一言不盡,五彩繽紛。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陶冶情操。它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且讀書可以讓人身心愉悅,以調節血管的均勻流動,會讓你整個人更舒適,它讓你漫游大海、暢懷森林、豪放草原、翱翔天空、尋覓大陸、攀巖高山、翻越丘陵,它就像無垠的宇宙,我們雖然永遠到達不了盡頭,但給我們以充實。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它就像一只小船,把我們從狹窄的河道帶進無邊的海洋;“書籍蜿蜒伸入我們的心靈,詩人的詩句在我們的血流里舒緩地滑行……”英國的'哈慈利特曾這樣說道;“清歡”里說過,“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無限,神圣……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密境。”文學能給人帶來安慰,快樂,與美麗的微笑。文學的終極是什么?沒有終極,在一些作家的境界里,今天比昨天有理想,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智慧,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寬容,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領悟,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好的生活,今天就成功了。
讀書讓人超凡脫俗,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書中自有黃金屋,長久了便造成了這種嫻靜氛圍,讀書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潤滑劑;智慧的光澤將露水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
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苗,懶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墳墓,讓我們讀書,使精神世界更美好吧!
清歡讀后感 15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文中“清歡”是什么呢?文中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來自對平靜疏淡簡撲生活的一種熱愛。“清歡的再通俗地說是,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拾取路邊石頭里看出了比鉆石更吸引人的滋味,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囚烏啼叫更感動,靜靜地品一壺烏龍茶比在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不難看出,品山珍海味,賞鉆石、看囚鳥,去晚宴,如果從片面去解讀那你就壓低它的價值,也是我認為這種的詬病已伴隨至今,無數人類奔赴這華麗生活,靈魂似乎被抽空,今天我的好好談論。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位,"正如他言“清歡”的境界很高,它不拘于個人情感的那般牽制的感觸,可是“清歡”很難!難在哪?我認為“清歡”不是存在于社會里,不是一種社會良風,而是寥零的人在保持著,似乎他們都在維持著潔白的世界,救贖著鳥黑的另一部分人,這另一部分人分為三類人:被完全洗禮的.靈魂與肉體完全融合、靈魂已歸但不能與肉體融合,最后一種靈魂未歸軀體還在。
第一種人屬于稀有人類,第二種大部分存在,但并不能說明最后一種類也是少數人。我認為第二類人很危險,他們有可能再次被吸去靈魂最后歸于最后一類人,清歡"難免就在于此。
本說人無貧富貴財賤之分,本就沒有階層之分,分職位,是因社會需有需求,需求不同,每個人擅長也不同,適合的職位也就不一樣,每職業的存在,都平衡著這個社會,價格不同,可能是人們對職業的認知不同,影響力,貢獻力、可用力都影響著價值,畢竟價值決定價格,問題就于這條界線。
本可以過著簡單又隨心的生活,人們需求多了,生活方式就多樣了,無論是本意還是從眾追求,“玩”味就變得復雜。
“勒著韁繩,馬就立在當地、踢踏著長腿……鼻孔當馬的氣息在空氣沖消弭的時候,人也好像得到某些舒放了”,生活也可以是在綠草里:在馬的呼嘯中盡情、而又何“清歡”難覓。眼、耳、鼻、舌、身都需“清歡”,但以乎找不到容納自己的凈土。找不到智慧明心的人共享,當擁有愈多物質世界,人們清談的歡愉都“變”味了。
“現代人的歡樂,以濁為歡,以清為苦”。有牌名盛的物質就比談雅無牌的有面,到衛生堪慮、不見天日的地方去豪飲一番…”“這些放逸的生活以為是歡樂,想起來毋寧是可悲的。為什么現代人不能過清歡的生活,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是現代人為了消散無聊的生活,還是為自己獨尋生治方式,我覺得這一切不是錯,因為生活帶來的未知,可能是痛苦的,甚至是窒息的,見過世界的美好才知幸福的滋味,但不意味這些是正確的生活,清歡歡愉的生活是為了平衡現實與憧憬的歡愉。
“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想來想無味了。”
清歡讀后感 16
在一個手機軟件上,我無意間聽到了林清玄的文章,當時的第一感是樸素、柔和,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冠冕堂皇的修飾,讓人讀了心神十分寧靜。于是在暑假里我果斷地拿起了林清玄的一本《清歡》。
林清玄的文風是超然,總是加入許多宗教的色彩,使他的文章變得神圣而體現出無常。他喜歡引用一些禪學大師與佛教高人的'話與故事,豐富自己的文章,更顯得神圣。
在一些人的眼里,林清玄的文筆甚是古怪,比如《清歡》中的某篇文章的標題就是“玩物上智”,我們都說玩物喪志,可他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對于古董的喜愛,他卻偏偏喜歡上了,還要再過一個月再來買,看看那件古董還在不在,再判斷自己與古董有沒有因緣,最終決定買不買,這與那些對某些物件要傾其所有當即買下的古董家不一樣,我認為林老先生買古董的方式正如他所說:“
這樣,當然不免遺珠之憾,遺珠也就遺珠吧!滄海如此之大,偶爾的遺珠也不必記掛吧!”。如此置無價藝術于身外之人,實在令人嘆服。
另一篇文章更是讓我會心一笑,“剪刀·石頭·紙”講述了這個時代手工的缺乏,無論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趨于一個相同的方面發展,這是非常可悲,幸好,還有林清玄,他懂得手工的魅力,他懂得手工禮物讓人感動的地方。“唯一能讓一個民族在世界人中保有獨特面目的是精密的手工吧!”
他會犀利的語言抨擊文學家的做作,“第四個詩人”就是批判了那些華麗而空虛的文學作品,只求金碧輝煌,不求實學。有一瓶很古老而醇香的酒,四個詩人遇見了,前三個詩人開始用大段大段的詩詞來描述酒的香氣,而第四個詩人一口氣喝光了那瓶酒,他告訴他們:“我太遲鈍了,沒有那樣的境界,我看不見酒的芬芳,聽不見香的歌唱,也感覺不到翅膀的拍動,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靈敏,把我提升到你們的境界。”那三個詩人多么可笑用不存在的東西自欺欺人,這就是一個樸素的作家最痛恨的東西吧。
【清歡讀后感】相關文章:
清歡的作文08-11
清歡的散文10-22
浮世清歡作文08-30
清歡的味道作文07-18
清歡 閱讀答案08-03
清歡閱讀答案09-30
人間清歡作文08-15
流年清歡散文07-29
林清玄《清歡》賞析11-12
《清歡》閱讀答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