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范文最新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范文最新,歡迎閱讀與收藏。
為進一步做好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災害防治條列》和《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今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結合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和汛期降水趨勢預報,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各鄉鎮(場)政府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全力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處置力度,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時間上以汛期為重點,空間上以山區丘陵地區等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區為重點,手段上以巡查排查、督促檢查、宣傳培訓演練為重點,努力提高地質環境安全保障能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做到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從而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鄉鎮(場)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堅持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的原則。縣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工作。
3.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各鄉鎮(場)政府要加強宣傳,建立群測群防網絡和預報預警體系,變消極被動的應急避災為積極主動的減災防災,使地質災害防治與理協調統一。
4.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段實施的原則。重點抓好易發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各鄉鎮(場)政府把握牧民春、夏、秋季節還草場地段為重點開展隱患點巡查,對已發生或潛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調查,并對其復活性和危險性進行評估,要逐一編制好防災預案,防災責任人及監測預警人員。
二、組織機構
成立防災工作領導機構。縣人民政府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縣長為第一防災責任人,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各成員部門要相互協作,加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配合,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的強大合力,提高防災減災效果。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等緊急情況時,相關部門要按照分工與職責,積極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氣象部門負責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雨情等氣象信息,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農業農村局負責水利工程、水庫及其輸水管線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及時準確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水情等水文信息;住建局負責城鎮及重要建筑設施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交通局負責國道、省道、縣道以及通村路等沿線和道路施工區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確保救災物資、設備、藥品、食品的運輸順暢;發改委、民政局負責加快災后重建、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等工作;財政局負責為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提供必須的資金保障;地震部門負責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準確地震信息;文旅局負責旅游區、旅游景點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負責保障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的通訊暢通;民政局、衛健委、市場監督管理局、商務工信局、公安局等部門負責在地質災害發生后,及時設置避難場所、災民安置點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各入駐大企業集團、地質勘查單位、新建重大項目、水庫和水利設施建設單位、礦山企業單位等按本方案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經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自然資源局,辦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負責具體日常工作。
三、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及概況
我縣其地勢,南高北低,為山區、丘陵,中部為傾斜平原,北部為沖積平原。境內群山疊嶂,溝谷密布,地質環境比較脆弱,年降雨分布極為不均,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我縣共有各類地質災害144處,主要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中滑坡51處,崩塌80處,泥石流5條,地面塌陷8處。
四、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我縣年降水量較往年正常偏多,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區域性暴雨天氣出現次數較常年偏多,且多雷雨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易形成災害,需高度提防。全縣各級各部門和防治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提前做好災害防治和應急搶險救災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學校、集市和單位等重點人群密集區域的救災防范工作,制定好應急預案,落實好監測人員,確定好撤離路線,組建好搶險隊伍,儲備好救災物資,隨時做好備戰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因災損失。同時要特別注意10~11月,防范異常強降雨及區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
五、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域
1.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區溝谷兩側及陡峻的斜坡上,海拔多在1000—3000米,第四紀覆蓋較厚,沖溝大多呈南北走向,滑坡多分布在沖溝、林場公路、牧道等地的東西兩側,坡度在25-40度,斜坡相對高度100-300米,屬于重點(次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以上區域主要是牧民集中居住的春、秋牧場和夏草場,在時間上多發生于春秋季節和融雪汛期,特別是在3月—10月份期間,易突發滑坡繼而發生洪水和泥石流,破壞草場和牧道,危害牧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崩塌、崩塌多為基巖崩塌,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區基巖裸露的陡崖地段,坡度多數大于45度,高度大于20米,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崖處,坡體穩定性差,因人為工程爆破或自然風化等形成的裂隙較為發育,巖體較為破碎,部分巖塊處于臨空、半臨空狀態,多為傾倒式崩塌,屬于重點(次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以上區域破壞道路,威脅交通運輸、人員、牲畜、設備。
其次分布于大河灌區兩側局部地段,對引水渠道有破壞作用,屬于一般防治的不易發區。該區域威脅岸上部分居民及房屋、財產安全。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位于煤礦區,境內地面塌陷多為煤礦采空區冒頂形成地面塌陷,由于采煤,地下煤層被大面積采空后使煤層上部的巖層失去支撐,穩定性被破壞,隨之產生彎曲變形,并在降水浸滲作用下,導致地表巖土塌陷,形成地面塌陷坑洞,屬于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以上區域破壞地表形態、植被,危害居民安全及工程設施,危害礦山安全生產。
4.泥石流:境內的泥石流地質災害分布在幾大溝谷中,在中高山區的發育程度較低,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區,縣城各條水系河灘沖溝等地。溝谷大多無常年性水流,有少數常年性水流,流量不大。溝谷形態在平面上呈直線狀,上游呈樹梢狀窄淺,相對高度小于100米;中下游寬深100-300米;溝口無堆積扇。溝谷橫斷面呈U型,溝谷較寬,溝道縱坡小,在5-10﹪之間;溝谷兩側雖然斜坡較陡且發育有黃土狀亞砂石滑坡,松散移動,規模較小,有少數小型滑坡的滑體堵塞在溝床內,滑體也處于基本穩定狀態。由于溝內植被覆蓋較好,暴雨不易匯集形成洪水,加上溝道縱坡小,溝內松散碎屑物質的啟動條件不足,不易形成泥石流。沖溝溝口發生的泥石流,會破壞道路,威脅交通運輸,人員、牲畜、房屋等,屬于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
5.群測群防重點隱患點
(1)S237省道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該路段內共有滑坡3處【010017(中型)010018(小型)--010019(中型)】、崩塌出18處【020005-020008,020058-020071,小型】威脅著過往行人、車輛、牧畜。防治措施:地質災害汛期(4-9),相關責任單位對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發現險情,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在地質災害隱患易發路段設立醒目的警戒牌,提示過往車輛和行人注意。在地質災害隱患點易發路段(所需防護斜坡和巖石上)安裝防護網。對局部不穩定的危石、破碎巖體進行清除、削坡,有險情發生的前兆時,由監測員通知人員、牲畜及時搬遷撤離。加強聯系,信息共享。
責任單位:
(2)鄉森林公園檢查站山區林場管護所上段1.5公里處滑坡隱患。溝谷西坡,有一處極不穩定的殘存滑坡形成“圈椅形”,主要成分為黃土狀亞砂石,結構松散,在汛期隨時危及轉場牧民及游客人員的安全通行。產生地質災害的誘發原因與降水、融雪和地震有關。防治措施:由山區林場負責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在主裂縫兩側設置觀測標尺,每日進行監測1次,雨季加密監測認真記錄檢測數據,當發現有險情時立即發出預警信號,通知附近所有人員及時撤離到預先規定的安全地,同時立即封閉該路段,禁止人員、車輛的通行,并上報有關單位采取防災措施。
責任單位:
(3)東坡滑坡群隱患。該滑坡群目前仍處于不穩定狀態。由于山坡縱坡度大,常年有水且融雪期和汛期流速快、流量大,一旦整體突發滑坡繼而發生泥石流,易堵塞泄洪溝,形成堰塞湖,將嚴重危害到下游村莊人員生命與財產安全。防治措施:由坎鄉人民政府密切注意該滑坡群動向,定期監測,汛期、雨季做好預警預報及人員撤離工作。
責任單位:
(4)煤礦地面塌陷坑分布面積約700平方米,大小塌陷坑共計15-20個,可見深度一般在10-15米,塌陷坑基本呈圓形,呈長列式排布,坑口直徑最小約4米,最大達8米,伴生裂縫形態呈弧形東西向展布,最大寬度0.4米,可見深度0.6米,表層巖性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砂礫石,下伏侏羅系西山窯組(J2X)砂巖。該礦對這些塌陷坑均未做任何治理和保護措施,存在一定的威脅,特別是原騰達煤礦(現已關閉)地面塌陷。主斜井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采空區地表已出露多處裂縫和規則不一的大小坑,與通往該鎮努拉洪村的道路連成一片,對過往人員及車輛構成威脅。產生地質災害的誘發原因與降水有關。防治措施:責任單位為鎮人民政府在地面塌陷區樹立警示牌,將塌陷區封閉,提醒礦區生產人員及過往牧民注意安全,避讓為主,人員牲畜不要在地面塌陷區段停留。
責任單位: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完善應急預案。縣自然資源局做好全縣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鄉鎮(場)要根據鄉鎮(場)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現狀以及降雨、洪水等趨勢預報,及時編制并公示以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分布、危害預測、重點防范期、人員避險轉移路線、防災減災措施、應急措施及監測預防責任人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層層落實監測防范責任,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應急管理局、氣象局、農業農村局、交通局、林業和草原局、供電公司、住建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積極協助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2.加強地質隱患點巡查、監測工作。根據我縣實際情況,每年汛期(4-9月)是地質災害易發期,縣自然資源部門要適時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各成員單位應根據各自職責,開展責任范圍內的地災隱患巡查,落實監測責任人。監測內容主要包括隱患體變化情況、動植物異常情況、地下水變化等情況。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鄉村為主、預警到戶”的群測群防體系,采取汛期巡查與常規監測相結合、專業單位監測與群眾監測相結合、定期監測與汛期連續降雨時加密監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監測。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監測責任,由各鄉鎮(場)人民政府和基層群眾組織負責落實;危及公路、水利、林草、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其主管部門負責監測,其它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由防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主體負責監測。
3.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各鄉鎮、各機關單位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汛前完成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搶撤方案”,確保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戶,逐點落實監測人和監測責任人,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實現“兩卡”和“預案”的全覆蓋,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針對本轄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要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易發區段設立警示標志,禁止受威脅對象進入危險區,有效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縣自然資源局和縣氣象局,要在汛期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進一步實施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預報,及時提供有效的預報預警信息。
4.加強工程管理。各鄉鎮場和建設規劃部門首先要加強農村村民開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和建房規劃管理,特別是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管理,切實做好建房選址,避開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開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各鄉鎮(場)人民政府為第一責任主體;二是對已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積極采取力所能及的治理措施:如填埋拉張裂縫,在滑坡體上種草還林、人工開挖排水溝,在滑坡體下部砌護擋墻、加大支撐力等措施,減小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強集鎮規劃、移民搬遷小區、建設項目、礦山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鑒定,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管理,避免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5.加大隱患點移民搬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群眾的移民搬遷。各鄉鎮(場)對轄區內的隱患點認真搞好排查摸底,對那些采取治理措施確實無法消除隱患的,應有計劃的進行移民搬遷,減少災害隱患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6.強化宣傳教育,提高防災自救能力。各鄉鎮(場)人民政府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逐級建立健全防災責任制,層層落實防治責任。同時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積極開展縣級、鄉級、村級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通過模擬現場的搶險救災應急處置,達到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的目的。各鄉鎮(場)至少組織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狠抓任務落實。一是要在汛前,對本轄區開展全面的隱患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對穩定性差、威脅人數多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進一步明確監測預警人員,督促日常監測工作有效開展,并做好監測記錄。汛期要動員村民自治組織及受災害威脅群眾加強自我防范。各鄉鎮(場)要組織巡回檢查,及時發現災害前兆信息,發現險情,做好應急處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值班人員必須做到24小時在崗,不得將值班電話設置成呼叫轉移或因其它原因占用值班電話線路,確保信息暢通,及時傳遞地災險情;三是加強臨災應急反應能力建設,確保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各鄉鎮(場)要結合本區域實際,抓好防治方案中各項措施的落實,每個災害隱患點必須成立搶險救災隊伍,儲備必要的搶險救災物資,一旦發生災情,確保搶險救災工作及時、有序、有效地開展,防止災情擴大。
8.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和責任追究制。各鄉鎮(場)政府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鄉鎮(場)政府主要領導對本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建立和完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和監測網絡,對發現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逐一編制好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單位、防災責任人及監測預警人員,并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將防災責任落實到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相關成員單位要按照分工與職責,全力以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全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最新】相關文章:
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04-29
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07-23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精選6篇)05-20
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精選14篇)10-10
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9篇)07-23
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精選9篇)07-23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結09-06
地質災害防治的應急預案范文07-20
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06-24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精選12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