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土地日發言稿范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發言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好的發言稿可以引導聽眾,使聽眾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為了讓您在寫發言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土地日發言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土地日發言稿1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同志們:
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土地,我們的根》。我自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土地與我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親切感,我不敢說我能挑起振興中華之大梁,但我深深地覺得我屬于土地,我的事業扎根于土地。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中國這方熱土養育了我們這群龍的傳人、炎黃的子孫。中國土地,就是我們的根,我們就是中國土地大樹上的綠葉。根深才能葉茂,正是汲取中國上下五千年沃土的營養,才造就了我們中華兒女的智慧、勇敢與善良;反之,也只有我們每片綠葉都充分制造養料,作為對根的回報,中國土地之樹才會愈加壯大。
目前,我局正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毛澤平,相信在座每位非常熟悉這一名字,一個平凡的基層土地管理人員,卻以不平凡的胸懷震撼著千千萬萬個人的心靈:作為一名農村基層干部,毛澤平,他心里始終裝著老百姓,為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為家鄉盡快脫貧致富,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幾十年來工作崗位幾經變動,但敬業愛崗、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作風始終不變;他始終牢記黨的理想信念,事事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
嚴格要求自己,積極投身農村“三個代表”重要學習教育活動,累倒在訪民情、辦實事的崗位上。他的品德和行為,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充分體現了黨員干部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不懈追求,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毛澤平走了,但他敬業愛崗、埋頭苦干;勤于學習、勇挑重擔;堅持原則、敢于碰硬;心系群眾、鞠躬盡瘁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依然活在我們心中。我想,不正是無數個像毛澤平一樣以身報效土地之根的綠葉,才使中國土地之樹生生不息嗎?今天,我們要以毛澤平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安心扎根山區,敬業愛崗、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學習他工作不計份內份外,勤于學習、勇挑重擔的進取精神;學習他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原則、敢于碰硬的負責精神;學習他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心系群眾、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這兒,我想說,“保護耕地,每個中華兒女有責”。保護耕地,未免需要我們所有中華兒女的理解與支持;需要我們團結一致,統一思想,增強耕地憂患意識,樹立愛土惜地觀念,養成“人人
守土有責,代代惜地光榮”的社會新風尚。發揚文明用地,文明管地新風,向土地傾注我們滿腔的赤子之愛。作為土管人員,我們更是義不容辭,我們應該視局如家,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土管事業,擔負起土管人員應有的責任,在平凡的'崗位上艱苦奮斗,樂于奉獻,敬業愛崗,公道正派,愛民如父,心系百姓,情暖蒼南;我們更應該要無愧于中國土地之樹的一片綠葉。
朋友們!讓我們為了中國土地之樹常青,為了中國土地——我們共同的根,而綠著生、綠著死吧!讓我們在新的起點,新的層次上,以新的姿態,展示新的風貌,刷新新的紀錄,創造新的成績,來報答中國土地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吧!謝謝大家!
土地日發言稿2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同志們:
又是一年6月25日,又是一個“全國土地日”。在今天的這個特別日子,卻因了一場痛徹人心的巨大災害,顯示出比往年更加特別的意義。
時當震撼中國的汶川大地震發生才一個半月不到,災后重建很自然地成為今年“土地日”的一個重大話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和深切思考。中國土地學會在網上組織討論這個話題,是很有必要的。
大震方歇,我們正面對著收拾破碎山河、重建美好家園的艱巨任務。6月8日溫家寶總理簽署了國務院526號令:《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根據條例規定,國土資源部門將在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組織實施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承擔重要工作任務。時隔一天————6月10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就支持災區恢復和重建提出了八條共十九項政策措施。可以說,黨中央、國務院吹響了災后重建的集結號,我們要深刻認識土地管理工作、土地科學肩負的神圣使命,在災后重建中充分發揮作用,幫助災區人民在那片受傷的土地上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家園。
這次災后重建,工程特別巨大,據四川省統計,受災縣(市)有158個,其中重災縣(市)有50個,受災極重縣(市)有32個。都江堰市,有15萬人失房,上千萬平方米建筑要拆遷,僅清除建筑垃圾,每天工作10小時,就需要300天。更繁重的任務是規劃。有人指出,如此巨量的重建,可稱為“近30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規劃行為”。而土地利用規劃作為重建規劃的基礎性、前導性規劃,既要滿足災后安置的需要,又要滿足今后城鄉建設和發展、生態保護、防災減災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既要統籌安排各業用地,又要專項編制農田保護、生態保護、土地整理等規劃;既要優化土地利用空間布局、構建新的城鄉體系,又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文化傳統,更是工程浩繁、千頭萬緒,工作難度極高。總之,在一片扭曲的土地上規劃一個新的美好家園,是對我們的最好考試,它考我們的智慧和技能,也考我們的勇氣和意志。
災后重建,首先要建樹科學發展的理念。今天,當我們追思逝去的亡靈,面對瘡痍滿目的災區大地,其實不應該僅僅是悲慟;痛定思痛,還需要清醒的反思。正如一位資深土地工作者所指出的,多年來人們在構造斷裂帶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建設了那么多城鎮、工廠、學校和交通設施,其中就有規劃選址違反科學的因素。
這次災后重建的規劃必須細查地層下的風險,全面調查地震災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首先是遵循“趨利避害,以人為本”的原則,圈出居住安全的區域。有學者提出,不妨在更大區域范圍合理選址,更大程度地集中城市人口。也就是說,重建家園不一定固守本土,完全可以遷出災區,異地重建。中國的基本地理限制是,廣闊西部的大部分區域并不適合人居,西部現有人口已經“超載”,應當更多地導向大城市,人口的集中反而會帶來資源的保護和集約利用。如果從這樣的視角審視,這次災后重建就應當放眼西南區域甚至全國范圍,不能拘于四川一省,更不能拘于災區。
當然,異地重建、移民安置都不是很簡單的事。許多山村居民走不出他們的山和地,有些人移出后又自行移回去。而且,有些少數民族居住區的去留,還涉及少數民族文化的保存。所有這些都表明,重建規劃是多學科、多部門整合的工程,涉及復雜系統的方方面面,遠非一個機構所能承擔,遠非短時間內所能完成。重建是耗時費力的長期工程,重建規劃是百年大計。做好這次災后重建規劃,將大大豐富我們土地利用和規劃的認識和經驗,有利于我們科學地管理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重建規劃時間上應更從容,應確保規劃的科學性,謀定而后行。
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災難史,自然災害年年歲歲地伴隨著人類社會。災害不斷地毀壞人的家園,人又不斷地重建家園。每一次災后重建,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人類自我發展的契機。1996年麗江地震,縣城夷為一片廢墟,結果麗江迅速完成城區改造,成為旅游業的重鎮。日本神戶在阪神大地震時,主要產業制鞋業損失慘重,重建中索性淘汰這個已見劣勢的產業,轉而培育神戶港口的競爭力,結果帶來了當地主導產業的升級。強烈的汶川地震無情地摧毀了一片片舊城舊村,造成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固然是壞事;但是,自然的暴力客觀上拆除了一些本該改造的舊城舊村,為大范圍內的土地重劃、土地整理創造了條件,又便于我們優化土地的利用格局,提高土地的集約程度,從而使壞事轉化為好事。也許可以說,這其中就寓含了“多難興幫”的道理。災難奪走了人的樂園,重建又還以更美好的樂園,從“失樂園”到“復樂園”,不正是社會的進步嗎?當然,還要看到,“樂園”由失而復而更美,靠的是人類科學的思考和頑強的拼搏。
可以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苦難過后的地震災區大地,必定會出現一片和諧、美麗的新家園。
為了災區美好的明天,我們這些土地管理的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又能做些什么呢?又該怎么去做呢?
【2021年土地日發言稿范文】相關文章:
2015全國土地日作文優秀范文:平整土地07-02
百日沖刺發言稿范文01-19
全國土地日演講稿02-20
國土資源所土地日宣傳計劃03-12
世界讀書日發言稿01-20
全國土地日演講稿4篇02-20
全國土地日演講稿3篇02-20
全國土地日演講稿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