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或人讓我們感觸頗深,想法有時候一閃而過,不如寫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時的記錄下來。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1
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國迎來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2日黨中央,向全國億萬農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就以這句話道出了糧食對于安邦固本的重要性。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們也創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以上人口的奇跡,這與我國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息息相關。
xxxx說,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三農”問題連續多年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農業稅被取消、種地還有補貼,中國農民越來越幸福。而這次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進一步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對農村的高度關注、對農民的高度關愛。
眼下正是秋收時節,放眼華夏大地,稻麥金黃、瓜果飄香,一派豐收的喜慶繁忙景象,格外迷人,這樣的收獲場景無疑是喜悅而幸福的,它不僅撐起了鄉村的希望、撐鼓了農民的腰包,也撐起了14億的口糧,豐富了國民的餐桌,更撐起了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希望。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對8億中國農民兄弟來說無疑是一種重大肯定和鼓舞,對于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大地豐收果實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感謝那些勤勞樸
實的農民兄弟,感謝他們不辭勞苦、任勞任怨,為國家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三農”問題仍然是我國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要短板,城鄉發展失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凋敝、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低下、農村青壯年勞力外流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這是各級黨政部門在今后一段時期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政部門的積極努力下,中國的鄉村一定會越來越美、越來越有活力,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人向往的人間樂土,中國的農民有一天也會成為人人艷羨的職業。祝賀中國農民豐收節,祝福中國鄉村越來越好!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2
“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我們廣大農民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農村是我們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也是我們生長繁衍的根據地。記得住鄉土鄉愁,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留得住綠水青山,才能處理好經濟同環保的關系;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樣中華大地的天會更藍、山會更綠、水會更清,人民也會更加幸福。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農民富了,農村美了,農業也就強了。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而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就是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不僅讓我們重溫了古今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們體味到了豐收的喜悅。不同地域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慶祝豐收的獨特方式,可是那種從骨子里透露出來的喜悅感和滿足感卻是相同的。
“平凡的豐收,不平凡的喜悅”。金秋是個豐收的季節,也是一個喜悅的季節,而農民是豐收的主體,更是豐收的關鍵。我們每餐食用的五谷雜糧無不出自樸實的農民之手,正如小說《平凡的世界》里面寫的:“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么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而豐收節給農民那像土地一樣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陽一般的光輝。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來的,除了黨和國家惠農為農的好政策以外,我們廣大農民群眾也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也為早日建成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新鄉村,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注入新力量。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3
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鄉的流傳數百年的風俗。每當想起,糯米挾持老火腿的幽香,絲絲縷縷進入記憶,令人遐想……
家鄉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來,包粽子的箬葉在山麓上已經舒張開蔥郁的綠影,迎風婆娑起舞。村婦心動了,背著碩大竹籃去,踏著晨光,爬到山頂,一覽無余的箬葉大大小小的盡入眼中。摘回的箬葉捆好,懸掛在老屋的橫梁晾著,村童有了盼頭。
家鄉層巒疊嶂的都是茶園,糧食基本靠買。村口僅有的一點水田,為著十月半的清香,為著一年一度的`等待,為著那流傳至今的粽子節,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灑肥收割,靜靜等待著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黃豆在糧倉里歡聚一堂之時,油菜小麥吐綠山野之際,渴望已久的日子隨著霜降而來。
進入農歷十月,村童開始數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開始燒大鍋煮箬葉、棕皮,氤氳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女人蹲在在水埠頭,在青石板上一張一張清洗干凈,疊放在大菜籃里。幾十斤糯米,已經浸透,拌上綠豆紅豆,或者是蠶豆高粱。圍著一個大臉盆,一家人齊動手。粽子里還有板栗、蜜棗、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東西,加之鄉村的樸實,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
水汽攜帶著粽子特有清香從鍋蓋的縫隙里,先是一絲,然后一縷。綿綿不絕的水汽把廚房彌漫如縹緲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萬喚出鍋時。掀開鍋蓋,飽滿圓潤的粽子,被棕皮勒著,豐腴誘人。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親朋好友聞香而來,家家戶戶抬空了八仙桌待客。過節的那幾天,有擺地攤的,有殺豬賣魚的,各種小生意人風聞而來,喧鬧的日子給靜靜的山村帶來一份溫馨與快樂。外出在他鄉的人,也就盡力在十月半前趕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獨得之樂,一杯酒,一個粽子,就是一份心意。臨別時,客氣的村人都是拎上十個八個的一串:“帶上帶上,自家的東西,嘗個味道。”
十月半包粽子的快樂,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鄰村陰歷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戶戶做各種包子與米糕,親眷朋友都互相來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粽子,禮尚往來著,有夏天的快樂,有秋天的欣慰。
風俗的盛行,總是有一個傳說或者典故支撐著,讓其煙火鼎盛。課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節是連著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問過父親和祖父,期待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是在他們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縣志里尋尋覓覓,期許能解開內心的迷團,是一言以蔽之,歙東深山多年來有“慶豐節”的習俗。
我想,稱之為“慶豐節”是最樸實的。夏之初,小麥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閑做面點來慶賀;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勞自我。夏秋的農忙結束,舉辦一個充滿溫暖的活動,找到一個暢敘幽情的方式,這不就是一種鄉村的慰藉,一份親情的凝聚?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4
今年9月xx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當下正值秋收季節,xxx新聞推出系列報道《大地頌歌·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聚焦三湘四水新農村,談農事、曬豐收、亮幸福,稻花香里說豐年。近年來,湖南省漢壽縣通過農業專家及水產專家規劃指導,充分利用易澇低湖田、水塘、湖汊,大力推廣蓮藕、菱角等高效“節約型”水生作物的種植,到目前,漢壽縣已推廣蓮藕、菱角等“節約型”水生作物6萬多畝。每到采蓮摘菱的時節,農民們穿行于田田蓮葉、參差菱萍之間,享受著豐收的愉悅,那場景真是如詩如畫,美澈心脾。
“采蓮南唐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多么詩情畫意的場景,令人為之神往。這種采蓮摘菱的活兒,在城里人看來,簡直是太浪漫了,可在農民眼里極為普通,乃是最常見的日常,每到秋季都會下湖采摘,迎來新的豐收季節。在農民迎接豐收季節、收獲勞動成果的行為里,實際上充滿了對美的向往,蘊含著豐厚的文化意義,而這也正是“農民豐收節”文化價值屬性。
在我國5000年的文明歷史中,農耕文化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用飽含真情的色彩,書寫了無數田園詩文、描摹了無數田園畫,吟哦贊頌田園風景,描繪各地風土人情,其中很多精品流傳千古,為世人所傾倒,從而將優美的農耕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精神里,一代代傳承下來。我國自古就有慶五谷豐登的習俗,如畬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等,都是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即便進入到信息時代,還有很多人身在大城市,享受著現代科技文明,心卻留戀著故鄉農村的點點滴滴,念念不忘故土的風土人情,偶爾發出感嘆,希望以后能夠回到家鄉,房前種花,屋后種菜,春播秋收,做一個逍遙自在的農家人。這種濃郁的思鄉情懷,其實也是對農耕文化的向往,土地孕育滋養著我們每一個人,如同血脈一樣,不可割舍。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是為了給廣大農民群體一個專有的節日,讓國人認識到農民在國家經濟發展不可磨滅的貢獻,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提高農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也是藉此傳承與弘揚悠久傳統文化,讓國人體味迎接豐收的喜悅之情,體驗各地農民慶豐收的娛樂活動,增進對我國古老農耕文化的認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是自然作物生長繁衍的規律,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基。對于廣大農民而言,豐收意味著揮灑汗水后的甘甜回報,改善家庭生活品質的動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暢想,都寄托于土地的無私奉獻。“農民豐收節”賦予人們美好的愿景,讓大家對農民、土地有了全新的了解機會,認識到農耕文化的可貴,善待農民和農業,從而更加熱愛這片土地,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5
咚鏘咚鏘咚咚鏘,敲鑼打鼓的聲音響起,這是家鄉的第一個“農民豐收節”。
村委大院里幾個穿紅著綠的大娘,手拿彩扇,隨著鑼鼓,歡快起舞,個個笑靨如花。這便是農村最樸實的豐收節,也是第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節日。
玉米田里,駐村第一書記伸手剝開一只金燦燦的玉米棒子,望著田里沉甸甸的玉米棒,他心里美滋滋的。穿過翠綠的黃瓜地,望著紅綠相間的辣椒,紫黑的茄子壓低了身子,長長的豆角掛滿架子……這便是農村最美的風景,也是他駐村以來,看到的風光。這是他在這個貧困鄉村的第三年,記得剛來時,田里的玉米苗都耷拉著腦袋,半死不活……如今……這樣想著,書記不覺笑容滿面,腳底生風。
街道兩旁,家家的房頂上堆著小山一樣的玉米,在陽光下發著金燦燦的光,有的家門口還放著小汽車。從田間巡視回來第一書記快步走向村部。
看到第一書記來了,阿隆拿著剛剛采摘的梨,請書記品嘗。沒錯,正是第一書記的一手幫扶,才讓今年的梨有了好銷路。按照傳統的.方式,自己家的梨恐怕要賣到過年,貯藏不當還會壞掉不少。今年書記從縣里請來電商技術人員,幫助阿隆打造了電商銷售模式,銷路再也不是問題了,自己也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這不,阿隆正搬著一筐梨讓鄉親們潤潤嗓子……
再走近,就是花花綠綠的人流,沸聲震天的喧鬧嬉戲之聲漫延在村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個孩子穿著鮮艷的黃色道具服,手拿兩片綠葉,扮做玉米寶寶,呆萌可愛;一群活力四射的大娘敲著腰鼓,瞬間好像年輕了十來歲;幾個年輕小伙正生龍活虎地舞獅子……書記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臉,用他已經不再細嫩的手,撫摸著孩子們的頭,告訴他們一定要好好讀書,長大振興家鄉的事業。
駐村生活即將結束,看著各位鄉親的笑臉,一陣心酸涌上心頭。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來了,書記滿懷深情地注視著大家,“這兩年,為了脫貧,我們一起吃了不少苦。為了不再靠天吃飯,我們四方募資打了一口又一口深井;為了鄉親的瓜果不滯銷,我們建立了電商平臺,舉辦采摘節;為了村里的老人不孤獨,我們籌建了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們不斷改善教學設施。今天,是我們慶祝豐收的日子,也是我們銘記自己奮斗歷程的日子,更是牢記黨和國家不忘關注我們農民的日子。”
農民豐收節,是一個鄉村從貧困到振興的見證,也是一個駐村書記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中國千千萬萬個農村的縮影!請向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人民致敬!
【中國農民豐收節感悟】相關文章:
中國農民豐收節豐收經典口號10-13
中國農民豐收節文案10-21
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征文09-27
中國農民豐收節話題征文09-27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文案(精選235句)10-09
中國農民豐收節最新征文稿04-24
中國農民豐收節心得體會09-01
中國農民豐收節策劃方案(精選5篇)09-06
中國農民豐收節工作總結(精選12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