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信詐騙調查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電信詐騙調查報告
電信詐騙案的受害者,無論是傳統意義上被認為防范意識較弱的學生、工人,還是被認為防范意識較強的群體,如媒體記者、企業老板、國企高管、高校教授等,分布在多個年齡層。
在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案中,一大特征是,犯罪分子熟練運用心理“戰術”,讓被害人心懷恐懼,慌亂之中一失“手”成千古恨,被犯罪分子玩弄于股掌之間,將巨額款項拱手送人。
電信詐騙案高發,與個人信息泄露、通訊安全無保障等息息相關,在預防電信詐騙案時,除了堵住前述漏洞,公民個人提高防范意識,亦屬重要。
長期布局
一些詐騙持續長達幾天甚至超過一個月
早前多宗曝光的電信詐騙案中,一些詐騙持續長達幾天甚至超過一個月。如2012年10月9日上午,一個顯示為“110”的號碼撥通陳女士(化名)電話,對方自稱深圳市公安局民警,向她核對身份信息后表示其卷入刑事案,福州公安局正在調查,并將電話直接轉入“福州市公安局”。
自稱是福州市公安局經偵大隊的民警通過電話告知陳女士,一個用她身份證辦理的銀行卡賬號大量轉款,懷疑洗黑錢,該案主要嫌疑人已經落網,希望她也投案自首。
陳女士解釋未涉案,可能存在誤會,對方稱相信她無辜涉案,可能是身份證遺失被犯罪分子撿到,辦卡犯罪,但案件尚在調查,需要保證金,以防止其逃跑。
為了擺脫此事,陳女士向對方指定賬戶存款7200元。對方每天與她聯系,撥打其手機報告案情稱案件有進展,可能與她無關,但又查到新案,可能與她有關,并要求其繳納相應保證金。
由此,2012年10月9日到10月23日,長達15天里,陳女士分16次向多個賬戶存款共計123 .78萬元,這筆款項悉數被騙走。
另一宗發生在2014年9月19日的案件,深圳一市民張女士接到電話號碼顯示為11185,自稱是北京郵政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其在北京東市支行貸款3萬元且有張罰單,并告知其撥打010-58423624的電話聯系“曾警官”報警。
張女士聯系上“曾警官”,卻得知一個震懾住她的消息,她涉及一宗國際性的巨大洗錢案件,且在“曾警官”發來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上,有包含她姓名、身份證號以及身份證頭像信息的“通緝令”。這個逼真的網站和確切的個人信息讓張女士蒙了。
緊接著“曾警官”讓張女士去銀行開戶并辦理網銀,將自己的錢款轉入這個安全賬戶中,又在騙子的恐嚇下,張女士照指示打開Q Q的遠程操作,在她不明真相時,電腦中了木馬病毒并被騙子掌控。
在隨后的一周內,騙子多次與張女士通話,持續了一個星期,張女士向親友借錢,總共將805萬元分多次轉入騙子賬戶。
另一單發生在深圳的案例,深圳寶安一名企業工程師被騙1127萬元人民幣,這一詐騙時間從2014年12月21日至2015年2月1日,持續長達40天的時間。犯罪分子同樣是冒充青島市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機關,以其涉嫌洗黑錢為由,對事主實施詐騙。
騰訊2016年第二季度反電信網絡詐騙大數據報告顯示,冒充公檢法詐騙金額龐大,占比達到23%。這一類電信詐騙案,犯罪分子通過冒充公檢法,制造緊張氣氛,然后以電話遙控當事人,作案時間充分,往往竭盡其能將當事人錢財榨干,甚至要求當事人借債來支付有關款項。
制造恐慌
獲得被害人信任的同時,犯罪分子也極力制造緊張氛圍
為何一通電話,市民就乖乖予以轉賬?
前述案例中,被詐騙805萬元的張女士向警方報案時,就表示被詐騙過程中,像著了魔一樣,每天都要偷偷避開家人,與詐騙分子進行通話。
“著了魔”也正是該類詐騙案中受害人出現的顯著特點,他們對犯罪分子言聽計從,除了將身家和盤托出之外,更是不惜與家人爭吵,舉債滿足犯罪分子的要求。
如前述被詐騙123萬元款項的陳女士,其中大部分款項是向朋友借來的。受害者陳女士30多歲,從事銷售行業,她在被騙之前,也曾聽說過該類電信詐騙案。但她真正卷入其中時,就失去了辨別能力。
一方面犯罪分子由于個人信息的大量泄露,犯罪分子通過已經掌握到的陳女士的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來獲得陳女士的信任。與此同時,犯罪分子演技極佳,與她通話過程中還放下電話與旁邊的人“談論案情”,“給人的感覺好像是真在辦案”。
除此之外,犯罪分子還利用改號的軟件,將來電號碼改成當地公安局的號碼。陳女士就告訴南都記者,實際上,這一過程中,她也不是沒有懷疑,也曾通過公開渠道查詢來電號碼,發現確實是當地公安部門的電話,因而更加信任。
被詐騙805萬元的張女士,則是被犯罪分子假造的通緝令給震懾住。該類通過偽造通緝令的做法流行一時。犯罪分子引導當事人登錄假造的國家機關網站,在網站上查詢出假通緝令,而假通緝令上的個人照片以及信息均為真實。由于不少公民對于通緝令并不熟悉,也不知道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的有關程序,這一紙假通緝令,讓不少公民陷入恐慌。
獲得被害人信任的同時,犯罪分子也在極力制造緊張的氛圍。該類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虛張聲勢,聲稱是洗錢大案,將情況描述得極為嚴重。一番盤查之后,又指出這可能是個人信息被冒用,他們會查清事實。借此給被害人以心理暗示,只要配合調查,就能洗脫嫌疑。
陳女士就表示,她當時聽說被卷入洗錢案之后,非常急于撇清罪責。而從一開始,犯罪分子就要求她嚴格保密,否則對她不利,接聽電話只能到僻靜處。存款過程中,對方與她一直保持電話聯系,要求她隨時報告位置及銀行工作人員的性別,并提醒她注意被跟蹤,讓她籠罩在巨大的恐懼當中。
“好像只有聽他們的,才會沒事”。陳女士描述,在與對方多次的電話溝通中,她對犯罪分子已極為信任,直到錢被騙光,對方拒接電話,她才如夢初醒。
一份由從事犯罪心理研究的高校教師江明君、深圳南山區公安分局副局長張欣之等人,對深圳某派出所處理的近300宗電信詐騙案被害人進行的心理研究顯示,受害人會因為受到編造的虛假恐嚇信息受到精神刺激,出現急性應急心理反應,表現為出現焦慮、害怕、緊張不安的情緒,試圖盡快解決事件以緩和情緒。
深信不疑
騙到深處,被害人甚至只相信騙子,對周圍人的勸阻都置若罔聞
騙到深處,被害人甚至只相信騙子,而對周圍人包括銀行柜臺員工、銀行保安,甚至身穿制服的民警的勸阻,都置若罔聞,執意要轉款。
2015年3月,發生在深圳的一宗電信詐騙案中,一名60歲的老太在接到詐騙電話獲悉卷入刑事案件后,將老伴趕出門,在騙子的指引下,到銀行開戶,將定期存款轉為活期,再取現轉走。
這一過程中老太太曾多次在銀行外哭泣,舉動反常,銀行工作人員也表示,確實曾發現她的行為反常,予以勸阻,但是對方仍然執意要求轉賬。
龍崗警方也證實,曾接老太家屬求助,反映老太可能受騙,警方到場后,老太卻不相信民警,不肯透露詳情。
今年7月21日下午6點左右發生在農業銀行福田口岸支行的案例則更為典型。當時,一對神色慌張的老夫妻趕到銀行要轉賬。
首先是銀行保安隊長發現不對勁,“當時我看老兩口站在自動柜員機前,神情很緊張,手都在發抖。”期間老人家還在不停打電話。
經過了解,這對老夫婦為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幾天前老人接到一個自稱“上海浦東派出所”的電話,對方稱老人的兒子利用老人的身份信息辦理了銀行卡,涉嫌詐騙,數額達280萬元,需要老人趕緊把錢補上。
對方在電話中要求老人打款280萬元給他們提供的安全賬號后,把錢還給被詐騙人員就可以不追究他們的責任。老人一聽便急了,救子心切,馬上跑到自動柜員機試圖轉賬給對方。
保安隊長瞿亮亮意識到這對老人受騙了,馬上進行勸阻并耐心對其講明原因。然而,老人家一直執意要轉賬,甚至表示“不需要其他人管”。
無奈之下,瞿亮亮將情況報告給行長,由行長出面。“當時老人還非常生氣,一直情緒激動,一直說你別管我。我們在A T M機上攔著,不讓他操作。”半個小時過去了,行長好說歹說老人還是執迷不悟要轉賬,只好通知派出所民警到場。
民警到場之后,接過電話,與犯罪分子對質。電話那端騙子還囂張地說,“他是我爸爸,我要我爸給我轉200萬怎么了!”
而騙子意識到有人阻礙老人轉賬,立刻電話遙控老人要他換個地方,老人竟然言聽計從拿著電話走出銀行,執意要去另外一家銀行轉賬。
經過反復勸說和反詐騙知識普及,在場人員最后終于做通老人的工作,成功攔截下這一宗200萬元的詐騙。
這一案例中,從銀行保安到行長再到民警,輪番上陣,才終于獲得老人的信任,成功阻止案件的發生。
前述研究報告指出,這一類無法勸阻的轉賬行為,表明受害者認知行為模式已經發生改變,受害人在接受精神刺激后,所得內容無法按照既往模式進行正確認知,堅定認為自己需要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示才能避險,即使有他人干預也難以中斷。
心理較量
針對職場以及官場,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上下級信息不對稱等微妙的心理來實施詐騙
除了這一類制造恐懼的手法之外,針對職場以及官場,犯罪分子往往又是另一套玩法,利用上下級信息不對稱等微妙的心理來實施詐騙。
譬如發生在2015年12月10日深圳能源集團的3505萬元被騙一案中,深圳能源財務管理人員李某先是被拉入所謂的公司高層Q Q群,收到公司高層領導的Q Q信息稱,公司招投標急需一筆擔保金,要求李某在1小時內將資金轉到指定賬戶。
由于李某當時在香港,且是公司高層領導的指示,李某未經核實就將3505萬元資金轉到指定賬戶。第二天,李某回到位于深圳福田的公司后,找到領導核實情況才發現被騙,遂報警,此時距離案發已經24小時。
類似電信詐騙案中,資金一旦被騙,往往被快速打散,呈天女散花式,分散到諸多小賬戶,然后被取現,一些取現甚至是在境外。追贓難度極大。現實是很多電信詐騙案,警方能夠偵破,抓獲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但是贓款卻難以被追回。
不過,此案雖然報案距離案發已過去24個小時,幸運的是,在深圳市警方專案組的努力下,李某報案后的十余個小時內,辦案民警連續凍結犯罪嫌疑人在8家銀行開設的73個賬戶,共凍結涉案資金人民幣4800余萬元。
事后,深圳能源稱,該公司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但該名財務管理人員受騙后未遵守資金支付審批流程,違規直接向下屬下達付款指令,是造成本次案件的主要原因。并且,深圳能源已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完善和規范資金支付的制度管理,明確資金支付各環節的職責權限和崗位分離,加強資金支付的監控,提高財務人員風險意識,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確保公司資金安全和有效運行,堅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這一案件中,犯罪分子盜取該公司高層信息,虛設所謂的高層Q Q群,通過Q Q群下達指令。而財務人員李某明知這樣的轉賬程序違反公司財務管理制度和內控流程,仍予以轉賬。
這一類案件,專門針對企業財務人員,鉆的既是企業的財務制度不規范的漏洞,同時也是充分利用下級員工不敢違抗上級領導的心理。
而針對官場,目前流行的詐騙方式則有,犯罪分子冒充官員,先行發送一條短信給被害人,自報家門,稱已更換號碼。此后再利用這一號碼與被害人進行聯系,宣稱要辦急事,要求被害人打款。如果被害人撥打電話進行確認,對方往往也以在外不方便為由,只同意進行短信聯絡。
這一類手法試圖利用的也正是官場之中上下級之間的關系。
筑牢防線
完善詐騙案件受害人心理研究,以便更好地認識詐騙犯罪,筑牢防詐騙“心理防線”
前述對電信詐騙案被害人心理進行研究的報告,根據受害者在被騙過程中心理表現的突出特征,將案件種類分為6種。
這包括“突陷困境后積極避難”類,即是指犯罪嫌疑人通過各種渠道通知受害人牽涉到嚴重的違法案件或巨大生活災難中,以此引起受害人的恐懼和慌亂,接著安排所謂的工作人員以幫助解決困難的身份出現,引導受害人積極“避難”,通過“驗證資產”等所謂幫助解決困難的手法引導受害人將個人財產轉移。以及“信任假冒公檢法人員”類,利用普通群眾對于警察等職業權威感的服從進行詐騙活動。而實際上社會也普遍有服從權威、相信權威的心理。
還有“期望好運氣”類,這主要是涉及“中獎”、“低價購好物”、“高回報投資”、“高工資低要求工作”等可歸納為“天上掉餡餅”類案件。統計顯示,青年人更愿意相信這類“好運氣”。
除此之外,“希望挽回既有損失”類案件,表現為受害人由于各種原因已有部分錢款被詐騙,而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希望挽回現有損失的心理,指示受害人反復多次匯出錢款。
統計還顯示,受騙不是低學歷人群專有,受害人群的學歷分布在各個層次中,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大專和本科,占到36 .7%,碩士學歷占到3 .9%。受騙的也不僅僅是老人和婦女,從年齡分布來看,17到35歲的青年人,占比74.2%。
電信詐騙案,更新迭代速度快,手法翻新,防不勝防。
最近,隨著多宗電信詐騙案引發的人命悲劇,如何預防打擊電信詐騙案,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眼下需要堵住的漏洞很多,這包括個人信息的大面積泄露,偽基站以及來電號碼被隨意更改等通信安全問題。
前述對電信詐騙案被害人心理進行研究的報告則指出,需要完善詐騙案件受害人心理研究,以便更好地認識詐騙犯罪,筑牢防詐騙“心理防線”。
數據
受騙不是低學歷人群專有,受害人群的學歷分布在各個層次中,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大專和本科,占到36.7%,碩士學歷占到3 .9%。受騙的也不僅僅是老人和婦女,從年齡分布來看,17到35歲的青年人,占比74 .2%。
防騙
據警方透露,電信詐騙中的被騙人主要有四種心理:信息閉塞、關注度不夠,好奇;恰好有騙子描述的相關經歷,存恐慌心理;朋友義氣、親情關切,誤信陌生人;領獎心切、占便宜心理。
面對無縫不入的電信詐騙,警方提示切記防騙九字訣:不輕信、不轉賬、不上當。一旦發現受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電信詐騙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電信詐騙簡報07-20
網絡電信詐騙簡報09-29
預防電信詐騙簡報08-01
社區電信詐騙簡報11-06
社區電信詐騙的簡報06-30
電信詐騙社區簡報10-17
電信詐騙預警通告10-11
預防電信詐騙簡報10-21
電信詐騙行動方案09-28
電信詐騙簡報(精選21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