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都中小學抑郁癥抽樣調查報告
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近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接診了不少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其中最小的年僅8歲,大大顛覆了常人的認知。醫學專家提醒:抑郁癥不分年齡,如果超過兩周處于抑郁狀態,可考慮為抑郁癥。
典型案例
13歲男孩言語攻擊他人 家長誤以為青春期未在意
川大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邱昌建教授接診的最小患者,是13歲的成都男孩川川(化名),“剛來時,他顯得比一般人成熟,對事情的看法,看上去比一般人淡定。”
川川今年上初二,父母是普通公司職員。上小學時,川川活潑開朗,上初中后則經常情緒煩躁,對人有言語攻擊行為。家長以為小孩學習壓力大,而且處于青春期,情緒不穩定,所以并未在意。
直到今年上半年,一次老師在課堂上點名作業沒做好的川川罰抄,川川認為老師故意和他過不去,揮拳便打,這才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老師也是為了孩子好,小孩為什么這么做?不能理解。”川川父母找到邱昌建教授。邱教授發現,川川對生活的認識都是悲觀的,上課時他覺得自己坐在那里就像木頭一樣,聽不進去,老師講課聲、同學讀書聲都令他特別煩躁。
“細問之下,川川說,懂事以后他變得特別敏感,覺得老師、同學都嘲笑議論他。老師稍微對他要求高一點,他就覺得看不起他,朝老師發脾氣。他覺得自己就像生活在黑洞中,生活沒意義,多次有自殺想法。”邱昌建說,經診斷,川川患上了中到重度抑郁癥,隨后住院兩周,并接受了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醫生表示,由于抑郁癥是一個長期治療的過程,所以還將對其觀察、隨訪一到兩年。
2015年11月,川大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還曾接診過一名8歲的男孩強強(化名),其父母是普通職工。就診前一段時間,平時很聽話的強強突然變得脾氣暴躁,經常摔東西,一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經診斷,強強患上了抑郁癥。邱昌建說,強強曾見過親人一遇到困難就自殺的情況,在悲觀情緒推動下,他一度模仿,“現在還不知道強強患上抑郁癥的具體原因。”
抽樣調查
2%學生有抑郁焦慮情緒 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那么,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癥?
據了解,川大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每周有100個兒童青少年新增精神病例。根據該中心在成都市中小學做的抽樣調查,2%的學生有抑郁焦慮情緒,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邱昌建表示,家長可以和小孩做朋友,多聽多聊,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的情緒持續變化,建議做適當的心理疏導。學校心理疏導員可以為孩子做初步判斷,如果初步判斷為抑郁癥,則可以到醫院加以治療。
相關數據
抑郁癥發病普遍 100個國人中有3-5人患病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成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為17.5%,排在前三位的是抑郁癥、焦慮癥和物質使用障礙。精神疾病有高發病率、復發率的特點,不管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都是一個長期過程。
抑郁癥是治療效果較好的疾病,但容易復發。“抑郁癥患者90%以上能治好,但有50%的可能性會復發。如果復發一次,以后復發的機會更高,如果已復發兩次,估計有70%的可能性復發;如果已復發三次,估計有90%的可能性會復發。”邱昌建說。
精神疾病危害如抑郁癥,可直接導致自殺的后果。“15歲到35歲人群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殺。”邱昌建表示,“據官方統計分析,中國抑郁癥患病率約為3%-5%,即100個中國人中,有3-5個人患有抑郁癥,而四川的情況也差不多。”
我國抑郁癥患者4000萬 主動尋醫者不足十分之一
川大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每年的門診量50萬人,其中有80%的患者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其中,抑郁和焦慮占所有精神疾病的五分之一。而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以及接受程度,是影響精神疾病治療的重要因素。
比如常見的長期失眠癥狀,就應到心身障礙病房咨詢處咨詢。醫生解釋,長期失眠這種情況叫睡眠障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并不可怕,確診后找到病因就可以及時得到治療。
川大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心身障礙病房的主任醫師黃明全介紹,由于人們常混淆精神病和神經病,目前精神疾病的就診率很低。一方面,有的患者沒有這方面常識,沒意識到自己患了精神疾病;另一方面,有的患者出于害怕和恐懼而不愿面對患病的事實,導致長期得不到治療。
目前,我國的抑郁癥患者約有4000萬人,這其中僅有不到10%的人尋求醫療幫助。今年6月,在成都召開的省醫學會第十五次精神病學學術會議暨第三次心身醫學學術會議上,來自國內的精神病學專家與加拿大的專家,共同探討了抑郁焦慮預防和治療的國際最新進展。
專家們表示,職場的激烈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加大,是職業人群患抑郁癥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手機和電腦的過度使用,使得職業人群得不到合理休息,造成睡眠障礙、工作效率不佳,也容易引發抑郁癥。
知道一點
精神病不是神經病
精神疾病不等同于神經病。精神疾病范圍很廣,自閉癥、多動癥、睡眠障礙、焦慮、抑郁等都屬于精神疾病。目前,醫院接收的患者中焦慮和抑郁的較多,其中女性比男性多。
醫生建議,當抑郁持續14天以上,焦慮持續1個月以上,同時已經影響到吃飯、睡覺、工作、人際交往等生理和社會功能時,就應到醫院接受治療。
精神病是指人的感覺認識、思維、情感、行為以及性格、能力等腦功能發生障礙所發生的疾病。一般是由外因誘發,引起精神狀態、心理功能等發生異常和紊亂,故此類病又叫精神障礙病。這類病的患者大多不能正確對待現實生活,不能適應周圍世界,所以常做出傷害社會、他人及自身的瘋狂行為。此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癔病、抑郁癥及強迫性神經癥等。
神經病是指中樞神經系和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改變。此病大多是由于神經元、神經組織和神經纖維受到細菌、病毒、藥物及外力等損害而出現的病變。小兒麻痹癥、中風、偏癱、截癱、癲癇病、神經痛、神經炎及昏迷、失語等都屬神經病。
抑郁情緒不等于抑郁癥
20%的人群都有抑郁情緒,但并不達到完全病態的抑郁癥。如果一個人不高興,很快就自我恢復,而且事出有因,在可控范圍內,就是抑郁情緒。而抑郁情緒持續兩周以上,超出自我調節控制能力,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受到損害,并有自殺傾向,則考慮為抑郁癥。
有數據顯示,15%的抑郁癥患者死于自殺,50%以上的抑郁癥患者曾想過自殺。抑郁癥的原因還不清楚,目前認為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如大腦功能失調等遺傳因素,人際關系緊張、婚姻失敗等心理因素,以及社會不穩定、競爭壓力等社會因素。
抑郁癥也有很多軀體癥狀,比如軀體疼痛、體重減輕等。邱昌建表示,調查數據顯示,30%-35%左右的高血壓、糖尿病、癌癥、腦卒中、癲癇患者,患有抑郁癥或焦慮癥,導致生活質量更差。
【成都中小學抑郁癥抽樣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抽樣的方案09-17
抑郁癥情況調查報告08-30
關于抑郁癥的調查報告12-06
大學生抽樣調查報告(通用12篇)09-30
抽樣工作總結07-16
中小學調查報告07-19
大學生抑郁癥調查報告(精選5篇)04-23
成都市民幸福感調查報告11-20
【精選】抽樣調查方案三篇10-14
抽樣方案匯編十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