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人才隊伍建設優秀調查報告范文
經濟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近幾年來,竹溪縣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的實力。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因素的影響,人才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人才的作用還沒能充分發揮,通過對全縣人才隊伍建設進行深入調查,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和作法,同時,也找出了存在的問題,研究了服務縣域經濟的對策措施。
一、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科教興縣,人才為本;事業興衰,關鍵在人。竹溪縣作為人才匱乏的貧困山區縣,深切體會到“人才強縣”戰略的重大意義,深切感受到人才隊伍建設在經濟社會建設大業中的重大作用,深刻領會到“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深刻內涵,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高度重視人才工作,促進了全縣人才工作的長足發展。
(一)強化領導,推動人才強縣戰略順利實施。為切實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成立竹溪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辦公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制定《中共竹溪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和活動規劃》,并將人才工作目標任務細化到各成員單位,明確各部門和單位的職責。同時,實行縣級領導聯系知識分子工作制度,以文件的形式將聯系對象、聯系內容、聯系方式予以明確,要求縣領導定期不定期深入到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的工作和生活中間,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了解思想動態,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二)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環境。一是改革人才評估機制,制定《專家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管理辦法》,對專家和拔尖人才每兩年評選一次,實行動態管理。二是改革人才選用機制。建立競爭擇優、能上能下的人才工作機制,推行和完善公開招考、招聘、競爭上崗等辦法。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開辟“綠色通道”。縣委辦、政府辦“兩辦”新進的12名工作人員,均由組織人才事部門通過公開招考的形式在全縣選拔,并經一年試用后才正式辦理錄用手續。三是改革人才管理機制。出臺《竹溪縣人事代理暫行辦法》,規范人才流動的程序、政策,明確人才流失的補救辦法、措施。實行戶籍制度改革、建立比較完善的人才市場體系和中介服務機構,確立市場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逐步取消對人才的編制、單位、戶口等限制。四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按崗位、任務、業績定酬的分配辦法;積極探索體現不同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分配管理制度;允許并鼓勵各類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在不影響本單位工作的前提下,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收益分配,為企業或農民提供技術服務。
(三)狠抓培訓,促進人才脫穎而出。一是大興學習之風,引導廣大干部崗位練兵提素質。二是積極參與市級以上各類調訓。組織選派各類人才到省市有關部門掛職鍛煉、到發達地區參加培訓考察活動,自以來,全縣共選派1000余名優秀人才到省、市及以上干部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并組織200余名各類人才赴浙江溫州、山東壽光、河南南街、陜西楊凌、安徽亳州等地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增長才干。三是依托高校聯合辦學,為竹溪培育人才。縣委黨校與華中農業大學聯合舉辦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術本、專科函授班,重點學習茶葉、魔芋的栽培、管理、加工技術,為全縣培養近百名農業技術人才。同時,在全縣選派32名有一定理論和實踐基礎的產業化人才,到華中農業大學進行學習培訓。四是依托龍頭企業,培育鄉土人才。近兩年,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在龍王埡茶場和前進茶場建立了兩個人才培訓基地,聘請89名專兼職教師,對鄉鎮黨政人才和農村鄉土人才進行集中培訓。僅,在龍王埡茶場和前進茶場就舉辦了2期農業產業化知識培訓班,培訓300余人。與此同時,投資90余萬元,在15個鄉鎮建立鄉土人才培訓基地,組織農民開展培訓,累計培訓達6000人次。五是選送年輕干部到高校脫產學習。縣政府建立了“政府、單位、個人”三方負擔人才培養和開發的投入體制,先后選送24名年輕干部到高等院校脫產學習。在加大對縣內人才培養的同時,著力營造良好的吸納人才環境,加大招商引智工作力度。積極參加省、市人才招聘會,幾年來,先后有近500名應聘者與竹溪招聘團達成簽約意向,涉及專業50多個,現已招聘到崗人才近100名。
(四)優質服務,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積極為人才排憂解難,促進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為營造和建立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工作氛圍和工作機制,xx年竹溪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對各類拔尖人才的優惠政策:被評為縣級以上拔尖人才的,每月享受特殊津貼30元;每年組織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優先解決子女就業、夫妻分居;家屬子女就業“農轉非”免交一切費用;因病住院治療,醫藥費用報銷比例比機關、事業單位提高15%;住房困難者,優先予以調整,租、購房可以免交10平方米租金或5平方米的購房款;個人建房免交除征地、稅金以外的其他費用;優先安排到有關院校進修、培訓和學習;每年由所在單位報銷業務報刊資料費150元。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全縣人才隊伍素質得到提高,結構趨向合理。目前,全縣各類人才總量已達20740余人,在行政、企事業單位各類人才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人才達5942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共4264人,研究生學歷16人,本科學歷740人,專科學歷3508人;中級以上職稱的3332人,具有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的215人,中級職稱3110人。在5942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人才中,黨政人才1647人,事業單位的各類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3805人,企業經營管理與技術人才490名。農村鄉士拔尖人才11971名,其中省管鄉土拔尖人才4名,市管鄉土拔尖人才42名,縣管鄉土拔尖人才11971名。與“九五”期間人才隊伍相比,全縣人才隊伍無論是在總量上,還是在結構與分布上,都有明顯的提高與改善,人才工作逐步步入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軌道。
二、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竹溪縣人才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與上級和工作實際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人才總量不足;
二是人才專業結構不盡合理。竹溪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在5942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的各類人才中,農業學類僅有195人,占3.28%,且分布不合理,林學專業17人,茶學專業9人,蔬菜果樹專業2人,藥用植物1人,水產專業與魔芋專業竟無一人,人才專業結構現狀與我縣茶葉、魔芋、水電等支柱產業及中藥材、蔬菜、林果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極不適應。
三是人才難引進、易流失。近三年,全縣共引進人才28名,流失人才34名,高層次人才總量呈負增長趨勢。僅教師就流失27名,人才流失在縣一中比較突出,近三年流出21人,其中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18人,專科2人。
四是人才觀念還需進一步更新,人才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如對人才工作職責的定位、工作協作配合、目標管理、人才工作機制的創新等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三、服務縣域經濟的人才對策
(一)大力開發人才,為縣域經濟發展搞好人才儲備要使用人才,必須大力開發人才,使經濟建設有人才可用。
一是大力培養黨政人才。要發展相當學歷和能力的科局級人才和科局級后備人才,通過強化培訓和實習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加速培養;要選送部分科級人才到有關綜合管理部門定向實習培訓;要實施專業短期進修、掛職鍛煉、輪崗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培訓;要提高機關人才的起點,每年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吸納品學兼優者,充實機關人才隊伍。
二是重點開發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當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定期選送有大專以上學歷和一定管理經驗、年齡在40歲以下的企業管理人才到國內大型企業進行實習培訓;采取縣校聯合辦學的方式,每年舉辦一期高級管理人才研修班;有計劃地安排企業管理人才進行跨專業培訓和多崗鍛煉,培養一批復合性人才。
三是加速配置開發型專業技術人才。要與本縣當前的水電、魔芋、茶葉等產業格局相適應,重點突出、布局合理,整體匹配地挑選一批素質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人才,通過培訓使他們具有戰略頭腦,著力吸收、消化、精于專業性、長于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外向性專業人才和高智能、高技術、高工藝、高技能的開發型、應用型人才。
四是擇優培育鄉土人才。在貧困山區縣,鄉土人才是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要加大鄉土人才的開發投入,辦好鄉土人才創業園,使全縣各類鄉土人才適度集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五是建立各類人才庫。按照“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的選人要求,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把選拔的各類人才,分門別類地建好人才庫,使各類人才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上,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立功。
(二)用活現有人才,使人才傾力為縣域經濟服務開發人才的目的在于用。
一是走出傳統誤區用才,樹立良好的用人尋向。要樹立“經濟要發展,關鍵在用人”的觀念,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上取人,在堅持政治標準的前提下,要看是否敢說敢干,不看是否老實聽話;要看是否具備突出的優點,不看是否具有缺點;要看是否真才實學,不看是否年長資老;要看是否群眾公認,不看是否能說會道;要看是否扶危解難,不看是否接待周全;按實績論人才,按效益看人才,按特長用人才,切實盤活有限的人才資源。
二是對人才用在其時其位,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人才只有在合適的位子上,適當的年齡上,用在刀刃上,才能顯其非常之才。“用人必考其終,授任必求其當”。因此,必須在洞察人才個體發展優勢和潛力的基礎上,嚴格因其性能、內質定向培養使人才找準自身發展坐標,以示年輕者不至耄老而廢,有為者不因錯位而淹,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時,要切實防止人才提升之日,即浪費之時,使人才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有所作為,大有作為。
(三)建立“柔性用人”機制,實現經濟騰飛
竹溪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優秀人才引不進,留住難。在這種客觀實際面前,要建立“柔性用人”機制,推動產業的發展,實現經濟騰飛。
一是推行訂單人才。對急需、緊缺的人才,由用人單位向人才交流中心申請所需人才的標準,即學歷、專業、職稱等,人才交流中心與大中專院校聯系,進行定向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分配到申請單位。通過此種方式,以緩解人才引不進的難題。
二是開展人才租賃業務。對本縣科技項目,依靠本縣人才無力完成的,可向縣外租賃人才,簽訂合同,項目完成后,歸還所租人才。
三是借智攻關。對短期內可以完成的科技項目,在本縣無人才實力的情況下,可視人才需求情況,進行重金借智,以促進科技項目的完成。四是智力融資。允許專業技術人才進行智力融資,允許智力、技術參與股份,從而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縣人才隊伍建設優秀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市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調查報告05-08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02-26
基層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03-10
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總結05-11
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總結01-01
人才調查報告04-02
鄉鎮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調研報告05-15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通用11篇)08-10
教育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工作報告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