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程情境化教學實施方案論文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創設,巧妙的情境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而且能創造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教學內容、學生生活體驗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便于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利于學生循著知識產生的脈絡去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單一的情境創設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為此,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情節的發展,設計多種情境,使情境成為一個個連續的、動態的客體,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全程情境化。
一、設計問題情境,整體感知
問題情境,是指在文本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介質”,能快速把學生引入文本情境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因此,在教學起始階段,教師應精心設計一組內容緊密相連的問題,形成問題情境。但設計的問題必須做到面向全體,科學適度,還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思考,誘發思維,又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讓其樂學。
例如,教學《鄉下人家》,教師在激情導入后,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情境:①課文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場景?②為什么說“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③作者是怎樣通過司空見慣的鄉村事物來體現鄉村生活的美好的?三個問題環環相扣,逐層深入,涉及課文的線索、內容和主題,對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起到提挈綱領的作用。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引領下,非常專注地進入文本閱讀,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
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而且可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處于“憤悱”的狀態。
二、巧用語言情境,以讀感悟
語感訓練是語文新課標賦予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只有準確地把握語言的形象、意蘊、情趣,才能達成“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一總體目標。培養和發展語感,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就是閱讀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巧用語言情境,給學生一個朗讀支點,引領學生“以讀為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讓學生在大量有效的閱讀實踐中,接觸、感受語言材料,捕捉語言信息,準確地理解和體味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并引起情感的共鳴。
例如,朱自清的《春》,文章詞語豐富,語言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從優美的文字中讀出美感,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朗讀方法,把心目中的春天有感情地讀出來。選擇同一種朗讀方法的同學可以組成一個小組。
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四人一組,或三五成群地湊在一起。想象組一邊讀一邊閉著眼睛,隨著腦海里展現的一幅幅春景圖,臉部表情不時變化;配樂組隨著錄音機播放優美舒緩的鋼琴曲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讀著;表演組則隨著課文內容一會兒學小鳥婉轉地唱著,一會兒扮演孩子和老人,在田野上舒活舒活筋骨,繪聲繪色地表演課文內容……學生們徜徉在春天里,從那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是黑白文字,而是春的多姿多彩,別樣韻味。
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方式的選擇,巧妙地利用文本語言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讀出文章的意境,讀出對春天的獨特感受,使學生的主體體驗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引入想象情境,擴展創新
情境教學講究“情緒”和“意像”。情境,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學生的情趣,又成為一種“需要的推動”,成為學生想像的契機。學生的情緒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漲,想象力也隨之而發展。教師可憑借學生的想像活動,借助實體情境、語表情境或模擬情境,把教學內容與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拓寬意境,把學生帶到教學內容的情境中。學生在遐想中發展了創新思維,同時又豐富了教學內容。
例如:教學《月球之謎》第二自然段。教師讓學生先默讀課文,然后觀察月球圖片,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展開聯想,通過比較地球與月球的不同,來進一步感悟月球的荒涼。學生在聯系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想象的空間。
生1:月球的天空是黑黑的,地球白天的天空是藍藍的。
生2:月球上死氣沉沉,地球上生機勃勃。
生3:月球上盡是環形山,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山。
生4:我喜歡神秘的月球,更喜歡美麗的地球。地球的天空是那么高遠湛藍,森林郁郁蔥蔥,空氣清新甜潤,萬物生機勃勃。
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月球與地球的不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讀懂課文的過程。通過品讀、感悟,學生源于生活實際又超脫于生活現實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四、創設活動情境,鞏固內化促進學生信息、情感的交流,有利于知識的吸收、內化,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教學時,教師要以“靜”求“動”,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內容生動化、有趣化;還應不斷改進、活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和互相交流的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使其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活動中主動學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行為。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教師先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自由分成“仙桃石”隊、“猴子觀海”隊、“仙人指路”隊、“金雞叫天都”隊來學習。然后以圖為媒,當回導游。
師:“同學們,你們能做一回小導游,帶領大家游黃山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里演練。等會兒請各隊推薦代表分級開展導游比賽。”然后師生共同確定分級目標(一級導游要求情感豐富,表達流暢,并能發揮一定的想象力;二級導游要求正確連貫地表達,并能加上適當的動作、表情)。分級目標照顧了不同學生的差異,因而學生熱情高漲,參賽十分踴躍,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拓展探究,不僅可以使學生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而且還對學生進行了創新思維訓練,激發了探究欲望,學生所探求的內容遠遠比教師牽著他們學得深,學得透。
五、注重遷移情境,實踐運用
新課標指出:“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屬性之一,在實踐中體驗是內化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新舊知識的綜合運用和縱向遷移,重視對生活題材的選擇,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各種練習,創設實踐運用語文的情境。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個體經驗和語文能力,主動、積極、創造性地思考、發現、積累,進行語言的綜合實踐與運用。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獲取——內化——提升——再獲取”的過程中不斷拓展、升華、飛躍!
如,教學《鄉下人家》,在學習新課之后,教師沒有簡單地布置作業或機械地“一課一練”,而是把學生引入到舉一反三的遷移情境中。
鏡頭一:同學們,我們生活在農村,書中所描繪的情景我們都見過,可還有哪些我們見過而書中沒有的場景,能否用你手中的筆把它畫下來,看看我們班哪個小畫家畫得最好。由于人人參與,你構思一點,我畫一點。很快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家鄉風景圖展現在我們面前。既有對文本的理解運用,又有自己的獨創見解,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智慧閃爍,亮點紛呈。
鏡頭二:同學們,剛才你們用畫把家鄉的美景畫出來,現在,老師想讓大家仿照課文中每幅圖所描寫的結構,用筆把家鄉的美景寫下來。然后,你們把它制成課件,發布到網上,讓城市里的學生能了解更多的鄉下風景。這樣的教學設計從學生學習基礎、生活經驗的實際出發,使學生有效地進行讀、畫、說、寫等實踐活動,適應學生的需求,再次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語文全程式情境化教學以“情”為“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境”為“緯”,拉近了學生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與情境結合起來,建立起一種重視情感培養與發展智能為目的的新課型,讓學生在全程情境中保持興趣,陶冶情操,體會美感,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2]朱作仁主編.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楊春銀.創設情境,培養審美情趣[J].小學語文教學.2002.(6)
[4]裴娣娜.情境教學與現代教學論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9.(1)
【全程情境化教學實施方案論文】相關文章:
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02-14
村級網格化實施方案04-03
網格化建設實施方案04-11
鄉鎮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02-24
物業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04-03
基層治理網格化實施方案04-03
安全標準化實施方案04-23
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范文04-21
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模板05-11
標準化管理實施方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