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項目建議書

時間:2022-01-24 10:40:58 建議書 我要投稿

示范項目建議書4篇

  在當下社會,建議書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建議書會更加事半功倍。怎么寫建議書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示范項目建議書,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示范項目建議書4篇

示范項目建議書1

  目 錄

  1、項目概況

  2、編制依據

  3、項目區概況

  4、項目分析

  5、項目規劃方案及建設內容

  6、投資估算

  7、項目組織管理實施

  8、效益分析

  9、體會及建議

  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聯榮村自治區級土地整理示范項目

  1 項目概況

  1.1項目提出的原因、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

  巴市河套灌區具有水資源豐富、光熱充足、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的優越條件,是全區乃至全國的重要農業生產區。但由于過去灌溉制度及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的粗放式經營,使農業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一是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日趨嚴重;二是風蝕沙化程度逐步加劇。近年來,通過世行貸款,興修農田水利骨 干工程,灌排配套,嚴格控制引黃量,使河套灌區的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土壤次生鹽漬化有了顯著的改觀。發展節水灌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耕地 質量,是發展河套灌區農業生產的最佳途徑。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本著加強土地管理,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 護耕地的原則,通過土地整理,實現渠(井)路、林、田、電配套,達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耕地質量的目的。

  1.2項目簡介

  1.2.1項目類型

  項目區位于河套灌區,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都具有明顯的代表性。實施該項目,不但使當地群眾受益,而且為周邊地區及整個河套灌區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擬報自治區投資土地整理示范項目。

  1.2.2項目性質

  本項目擬報自治區投資土地整理項目。

  1.2.3項目范圍

  項目區位于烏中旗烏加河鎮西部的聯榮村,東至郝村,西至后旗呼和大壩,南至舊烏加河渠,北至聯榮渠。

  1.2.4項目規模

  項目區轄地總面積334公頃,集中連片呈長方形分布。項目總投資507.58萬元,平均每公頃投資1.52萬元。

  1.2.5項目工期

  本項目的建設資金到位以后,從開工建設到項目竣工,需二年時間。

  1.2.6項目任務目標

  項目建成以后,總整理面積334公頃。其中改造中低產田290公頃,占總面積的86.6%;新增耕地面積65公頃,新增耕地率19.5%;人工造林面積達 到2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7%以上,有效起到抗風蝕的作用,使目前脆弱的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和改善。

  項目區建成后,渠、路、林、田、井、電得到全面配套,同步建設,整體推進,使農業生產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并營造一個增效、增收、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2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3)《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4)《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

  (5)《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6)《關于組織申報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有關問題的通知》

  (7)《巴彥淖爾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8)《烏拉特中旗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9)《烏拉特中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0)《烏加河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額及其它相關文件、資料

  3項目區概況

  3.1自然條件

  3.1.1地理位置

  項目區位于烏加河鎮西部的聯榮村,地理坐標為:東徑107°55′49″----107°55′51″、北緯41°17′34″----41°17′35″。

  3.1.2地形地貌

  項目區屬黃河沖積平原和山洪沖積扇接壤地帶,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地面海拔高程1028米。區內土地,土層深厚,存在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通過土地整理后,這些土地均可用于發展農業生產。

  3.1.3水文地質

  據內蒙古水文地質隊和烏中旗水務局水文地質資料表明,該地區地質構造形成于侏羅紀晚期的斷陷盆地,由于構造上的長期深陷,構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帶。含水層厚 度達120--160米,單井出水量80m3/h。含水導主要以細砂、中砂為主,地下水儲量大,水質好。礦化度為0.5--1.0克/升,鹽度小天 1.2,地下水能夠用于農業灌溉和人畜飲用。

  3.1.4氣候

  項目區位于河套平原北緣,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發強烈。年平均蒸發量在2200--2400mm之間,平均降雨量177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與農作物生產期不同步。屬無灌溉無農業的區域。

  3.1.5植被

  項目區植被類型較為單純,植被覆蓋度較小,生物量低。主要植被物種有紅柳、白刺、沙蒿、堿蔥等植物。

  3.1.6土壤

  因受黃河沖積和山洪沖積的影響,項目區屬非地帶性隱育性土壤。有灌淤土、鹽土二個土類。土體構型多為粘土與壤土 (包括粉沙輕壤)相間分布,土層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3.2自然資源

  3.2.1光熱資源

  日照:年平均日照時數3225小時。

  太陽輻射:累年平均太陽輻射能153.13千卡。

  氣溫:年平均氣溫6.9℃,7月平均氣溫23.4℃,1月平均氣溫-11.8℃。

  積溫:大于0℃積溫3522℃。

  無霜期:無霜期為97天--151天,平均無霜期為130天。

  3.2.2水資源

  項目區可供水量主要由大氣降水、引黃灌溉和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其中大氣降水的多年平均值為177mm,而且多集中在7--9月份。歷時短,強度大,與作物 的需水期、需水量不同步,很難有效利用。隨著引黃灌溉量的減少和控制,完全依靠引黃灌溉已不能滿足項目區的用水需求。因此,本項目重點考慮地下水資源的開 發與利用。

  項目區地下水資源量主要由側向補給量、降雨入滲量和陰山高平原潛流補給量構成。經分析計算,項目區地下水可供水量,干旱年為324.2×104m3,平水 年321.7 ×104m3 。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干旱年的需水量小于供水量。且干旱年可采地下水資源量有120 ×104m3余量。平水年有168×104 m3 余量,完全可滿足發展井灌的用水需求。

  3.2.3生物資源

  項目區的生物資源主要由農作物資源和動物資源組成。其中農作物資源主要有小麥、玉米、向日葵等。動物資源主要有野兔、野雞。

  3.3社會經濟條件

  項目區現有農業人口830人,人均土地面積9畝。其中人均耕地6.5畝,20xx年人均收入為2957元。

  3.4土地利用現狀

  項目區有效控制面積334公頃,現有耕地225公頃,鹽堿地79公頃,溝渠路占地30公頃。各類土地呈不規則的鑲嵌分布。

  3.5項目區基礎設施狀況

  3.5.1排灌系統骨干設施狀況

  項目區南側有舊烏加河渠,北側有聯榮渠,水利骨干設施基本配套完成。

  3.5.2交通狀況

  固查公路從項目區北端穿過,具有靠近交通干線的地理優勢。但項目區內的交通設施十分簡陋,只有部分自然農路,農田運輸十分不便。

  3.5.3林網建設狀況

  過去由于土壤鹽漬化較為嚴重,農田基礎設施不配套,未實施成規模的林網建設。

  3.5.4電力設施狀況

  通過農網改造,電力骨干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現高壓線路已架設至項目區北部,可為項目區提供可靠的動力保證。

  4項目分析

  4.1項目的合法性分析

  本項目是以土地整理為主要內容的建設工程,通過土地整理可使基礎設施配套,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有關政策,符合《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具體實施。

  4.1.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項目的要求

  按照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該項目區為耕地擴展區。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基礎上,實行渠(井)路、林、田、電配套,將未利用土地轉變為耕地,并對原有耕地實施改造,提高耕地質量。

  4.1.2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對項目的要求

  該項目已列入烏拉特中旗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并符合規劃的具體要求。

  4.1.3其它法律、法規對項目的要求

  該項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有關土地管理的規定,并將管理后的耕地,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規定,劃入基本農田。通過土地整理實現基礎設施配套,達到提高耕地質量和增加耕地的目的。

  4.2項目區新增耕地潛力分析

  該項目區具有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地適宜性強,光熱資源豐富,地下水資源充足的優勢。因土壤鹽漬化和基礎設施不配套,嚴重制約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 土地整理,實現渠(井)、路、林、田、電配套,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耕地和提高耕地質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4.3項目區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項目區地處河套灌區北緣,土壤鹽漬化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是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項目區實行井黃雙灌,實施節水灌溉,既可解決引黃灌溉的缺水問 題,又可降低地下水位達到脫鹽的目的。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實現基礎設施配套,克服限制因素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4.4公眾參與分析

  本項目的實施,完全符合當地群眾的意愿。因項目區生產條件落后,經濟效益低,直接影響到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所以,當地群眾急切盼望土地整理項目盡早實施,改變生產條件,盡快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5項目規劃方案及建設內容

  5.1規劃原則

  1、堅持力求增加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2、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力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原則。

  3、堅持實施土地整理,適度開發未利用土地的原則。

  4、采用先進科學技術手段,力求達到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現代化標準。

  5.2項目規劃方案與總平面布置

  5.2.1土地利用規劃

  項目區總控制面積334公頃,其中現有耕地225公頃,鹽堿地79公頃,溝渠、農路30公頃。通過土地整理,耕地可達290公頃,林地26公頃。具體規劃指標詳見下表。

  項目區規劃主要地類面積變化對照表 單位:公頃

  5.2.2水利規劃 全面實行井黃雙灌,可降低地下水位,達到地表土壤脫鹽的目的。

  5.2.3林網規劃

  項目區新增造林面積26公頃,使森林覆蓋率達到7.8%,造林品種以農田防護林為主,輔以小量經濟林。項目區內農防林采用大網絡的的林帶模式,沿道路布設,考慮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在東西向道路兩側設置主林帶;以利澆水和改善景觀。

  5.2.4道路規劃

  為了便于交通運輸,項目區設主干路、田間路。項目區需增設南北走向主干路3條,東西走向主干路3條,路基寬8米,路面寬6.5米,高出地面0.5米,總長20公里。田間路48條,路基寬5米,路面寬4米,高出地面0.3米,總長25公里。

  5.2.5田塊規劃

  以渠、溝、路為框架,將項目區分割成南北走向的條塊52塊,每塊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為了提高水利用率,實行小畦灌溉。既畦寬4米,畦長50米。

  5.3項目建設的主要工程

  5.3.1田間土地整理工程

  根據項目區地形、地物的實際情況,采取局部平整法,并按照挖填土方工程量最小或挖填平衡的標準進行,部分地塊進行客土改造,以利畦田灌溉和園田化種植。具 體工程量:機械平整土地334公頃,土方25萬m3;機械打堰2100條,機械深翻土地334公頃;客土改造0.9萬方。

  5.3.2土壤改良工程

  項目區的土壤養分除鉀以外,其余含量都較低,需增施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改良耕地面積234公頃。

  (1)采用畦田灌溉,減少灌水定額,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通過淋溶使土地脫鹽。

  (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施有機肥,采取根茬肥田,過腹還田等措施,逐步將綠肥納入輪作制度,推廣套種,抓好深耕、深松等工程措施,并依據作物需肥性能,實現配方施肥保持土壤養分平衡。

  5.3.3農田水利工程

  以實施水利規劃為主體,實行井黃雙灌。工程主要包括:開挖斗渠2km,開挖農渠3.5km,開挖毛渠15km全部實行襯砌,打配套機電井16眼,井深80m,混凝土管井筒,單井出水量每小時80立方米,埋設低壓管道26km。

  5.3.4電力設施工程

  低壓線7.05km,架設變壓器5座,100KVA變臺5座。

  5.3.5田間道路工程

  主干路完成土方6萬立方米,田間路完成4.5萬立方米,干路輔沙1.6萬立方米。

  5.3.6農防林工程

  營造防護林帶25km,其中主林帶15km,副林帶10km,植樹5萬株。

  6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6.1投資估算依據

  本投資估算主要是依據《水利水電工程預算依據》《建筑安裝工程預算定額》,結合當地實際而進行的。

  6.2投資估算:507.58萬元。

  6.3資金籌措

  項目自治區投資450萬元,地方投工投勞57.58萬元。

  7項目組織實施管理

  7.1組織領導機構設置

  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為了保證項目工程的順利實施,必須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組織有關人員參與項目論證,工程設計、施工、驗收、與資金、物資使用監督、檢查以及有關事宜的決策協調工作。

  7.2工程建設管理

  7.2.1建立法人負責制度

  項目實施的承擔單位為項目法人,對項目的建設進度、質量管理、財務管理全面負責,并實行終身追究制度。

  7.2.2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

  項目正式批準以后,在工程開工之前,須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并根據各類項目的工程性質、工程進度安排要求等編制標書,招標要按國家規定的正式程序進行,增加操作透明度。

  7.2.3建立工程監理制度

  業主、施工企業和監理是工程建設的三個相互制約的環節。監理人作為中介機構,對業主和施工方進行全面監督,保證工程質量和項目管理的規范化。

  7.2.4實行合同化管理

  標書、投標文件是項目實施合同的組成部分,無論項目工程實施及工程監理均采取合同制管理,增強透明度。

  7.3財務管理

  執行《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財務專設帳戶、專款專用、建章立制、規范財務手續,實行財務管理達到帳據、帳物、帳款相符,努力做到增收節支,財務要定期審計。

  8效益分析

  8.1社會效益

  (1)項目的實施有利于本地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戰略的實現。項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5公頃;新增耕地率19.5%,改造中低產田225公頃,可使290 公頃的鹽堿地及中低產田變成優質的`穩產、高產田、使每公頃增加農作物產量在3500kg以上,這對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起到保證 作用。

  (2)項目區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可吸納部分剩余勞動力,為當地群眾解困和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就業機會,有效地減輕了就業壓力,有利于當地社會的穩定。

  (3)實施農業經濟產業化、規模化的戰略,建立綠色農業基地,增強了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后勁,以促進地區經濟振興和快速發展。

  8.2生態效益

  通過對項目區進行綜合性整理,合理規劃,統一布局,使其農、林、水、路一體化,發展節水灌溉,提高土地生產力,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良和防治土壤鹽 漬化,使項目區植被率大幅提高。既可起到防風固土的作用,同時有利于改善區域小氣候和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使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觀,為項目區的農業生產 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和保持各農業生態系統間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的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為國家實施西部開發戰略打下良好基礎。

  8.3經濟效益

  根據項目區的農業產業布局和規模,按照產品市場價格及動態投資回收期的計算,項目完成后,每年增加糧食總產量達251萬公斤,年增加收益172萬元,投資收益率為34%,投資回收期為3年。

  9體會與建議

  本項目經分析論證,該項目符合國家土地開發整理的產業政策,符合國家西部開發的戰略構想。項目建成以后,可為國家增加耕地65公頃,同時可使290公頃原 有低產田得到進一步改造,項目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項目各項建設條件優越,見效快,投資回報率高,而且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產業投資方 向。

示范項目建議書2

玉州區發展和改革局:

  為了××的需要,加快經濟發展進程,增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公司擬建××項目。建設地址: ××。

  一、建設規模:占地面積××畝,預計年生產××。

  二、主要建設內容:(1)征地;(2)場地“×通一平”;(3)建設××;(4)購買相關辦公及生產設備等。

  三、項目估算總投資××萬元。項目資金來源:××。

  現呈上該項目建議書及有關材料,請審批。

  申請單位(蓋章)

  ××年××月××日

  聯系人: ×××

  電話:×××

示范項目建議書3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范

  項目申報單位:**縣農業區劃辦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法人代表:

  聯系電話:

  電子信箱:

  主管部門:

  聯 系 人:

  聯系電話:

  電子信箱:

  項目申報時間:XX年8月29日

  一、項目摘要: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范

  建設地點:**縣 鄉鎮 村。

  建設年限:XX年12月~XX年12月。

  建設規模:建設試驗面積12畝,建設示范面積100畝。

  建設性質:該項目由省**縣農業區劃辦、**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共同承擔。

  二、項目建設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1、農作物間套種是近時期**地區農業增效的有效措施

  農作物相互間套種是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高效農業生產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間套種研究,是事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戰略問題,也是近來農業技術研究的熱門課題。

  2、**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從XX年開始,**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在**開展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取得初步成功,在**縣果園冬季連片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示范中,畝產量達到 1500公斤 以上,為**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打下了較好的研究基礎。

  3、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XX-20xx》中的布局規劃,馬鈴薯是我國第五大糧食作物,糧菜飼兼用,加工用途多,產業鏈條長,增產增收潛力大,因其營養豐富,被譽為“地下蘋果”和“第二面包”。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提高,在增加食品營養源、豐富市場食品種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我國馬鈴薯生產也面臨著優質高產品種缺乏、脫毒種薯供應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機械化水平低、貯藏技術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約,亟需提升生產、加工、貯藏、流通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布局:著力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西南、**5個優勢區。其中,**馬鈴薯優勢區包括**、**、**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82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鮮食用薯和出口鮮薯品種。

  4、以**縣為主要代表的**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增收效應將十分明顯

  **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的。**縣的桑園面積在**萬畝左右,間套種植馬鈴薯每畝產量可達 1000公斤 左右,每畝增收1000元(按1.0元/公斤計算)計算,如果全縣桑園全部進行馬鈴薯間套種,種植面積按一半進行統計,預計全縣**萬畝桑園(實際面積為**萬畝)可多增加生產收入*億元。

  5、在我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和示范,拓寬我縣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符合國家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和**省錢糧雙增的農業產業政策,該項技術的推廣,將給**地區桑蠶生產增加產值奠定更好的基礎。

  6、本項目的技術依托單位**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是省綜合研究實力三強所之一,長期進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免耕及間套種技術研究,XX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馬鈴薯品種3個,“**冬種馬鈴薯新品種篩選和春夏繁種技術研究”通過XX年**科技廳研究成果鑒定。現本單位又是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的實施單位。有過強過硬的技術支持本項目的研究工作。

  因此,在**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建立示范基地,推廣項目技術成果,帶動**地區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產業發展,增加農民和農業的收入,意義十分重大,符合國家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的產業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作為技術依托單位,本項目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2)增加農業生產總值

  農民種植效益方面,經初步估算,應用本項目研究、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進行高效間套種栽培,每畝增加收入1000元,我縣桑園種植區將增加*億元的總收入。

  (3)增加桑農生產性純收入

  按每畝投資500元計算,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畝增加純收入500元,我縣**萬畝桑園全部進行間套種,將為桑農增加純收入****萬元。

  2、項目社會效益分析:

  (1)產業效益:本課題研究將在**帶動和培養一批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研究和種植技術人員,增加桑園種植效益,改善和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和農民錢糧雙增收。

  (2)農業人力資源效益: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將培訓一大批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人員,為今后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3)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產業發展,在農資供應、產品技術服務、產品流通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增加就業人數,在很大程度上擴大項目發展的受益人群,

  3、生態效益:

  在我縣進行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充分利用了桑園生產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起到水土保持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改善桑園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4、項目風險評估

  (1)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是篩選出馬鈴薯間套種的新品種,以及桑園冬春季節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模式、技術示范,資金全部應用與試驗和示范工作,不存在資金風險的問題。

  (2)項目實施過程中,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化肥,不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不存在環境風險。

  三、結論

  1、綜上所述,本項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農業發展趨勢,農村和桑蠶行業也需要新的技術模式來促進蠶桑業綜合效益的提高,所以本項目研究意義重要重大;而且本項目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和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南寧試驗站為技術依托單位,在技術上是可靠的,操作上是現實可行的。

  2、建議**省農業區劃辦對上述項目的立項予以研究,批準立項。

示范項目建議書4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范項目申報單位:**縣農業區劃辦通訊地址:郵政編碼:法人代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主管部門:聯系人:聯系電話:電子信箱:項目申報時間:xx年8月29日

  一、項目摘要: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范

  建設地點:**縣鄉鎮村。

  建設年限:xx年12月~xx年12月。

  建設規模:建設試驗面積12畝,建設示范面積100畝。

  建設性質:該項目由省**縣農業區劃辦、**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共同承擔。

  二、項目建設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1、農作物間套種是近時期**地區農業增效的有效措施

  農作物相互間套種是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高效農業生產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間套種研究,是事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戰略問題,也是近來農業技術研究的熱門課題。

  2、**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從xx年開始,**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在**開展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取得初步成功,在**縣果園冬季連片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示范中,畝產量達到1500公斤以上,為**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打下了較好的研究基礎。

  3、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xx-20xx》中的布局規劃,馬鈴薯是我國第五大糧食作物,糧菜飼兼用,加工用途多,產業鏈條長,增產增收潛力大,因其營養豐富,被譽為“地下蘋果”和“第二面包”。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提高,在增加食品營養源、豐富市場食品種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我國馬鈴薯生產也面臨著優質高產品種缺乏、脫毒種薯供應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機械化水平低、貯藏技術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約,亟需提升生產、加工、貯藏、流通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布局:著力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西南、**5個優勢區。其中,**馬鈴薯優勢區包括**、**、**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82個重點縣,著力發展鮮食用薯和出口鮮薯品種。

  4、以**縣為主要代表的**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增收效應將十分明顯

  **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的。**縣的桑園面積在**萬畝左右,間套種植馬鈴薯每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左右,每畝增收1000元(按1.0元/公斤計算)計算,如果全縣桑園全部進行馬鈴薯間套種,種植面積按一半進行統計,預計全縣**萬畝桑園(實際面積為**萬畝)可多增加生產收入*億元。

  5、在我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和示范,拓寬我縣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符合國家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和**省錢糧雙增的農業產業政策,該項技術的推廣,將給**地區桑蠶生產增加產值奠定更好的基礎。

  6、本項目的技術依托單位**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是省綜合研究實力三強所之一,長期進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免耕及間套種技術研究,xx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馬鈴薯品種3個,“**冬種馬鈴薯新品種篩選和春夏繁種技術研究”通過xx年**科技廳研究成果鑒定。現本單位又是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的實施單位。有過強過硬的技術支持本項目的研究工作。

  因此,在**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建立示范基地,推廣項目技術成果,帶動**地區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產業發展,增加農民和農業的收入,意義十分重大,符合國家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的產業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作為技術依托單位,本項目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三、項目建設地點及建設條件分析

  四、馬鈴薯市場供求分析及預測

  馬鈴薯作為我國第五大糧食作物,可以作為糧食、蔬菜和加工等各種用途,市場容量非常大。**地區秋、冬、春季栽培的馬鈴薯,多以鮮食和加工的早熟、優質馬鈴薯為主,尤其是沿海城市、東盟國家的居民特別喜歡**地區馬鈴薯,市場前景非常好。

  另外,國內的主產區馬鈴薯以加工型品種為主,且集中上市,價格相對偏低,多在0.5~0.7元/公斤;而**的馬鈴薯均已優質、早熟品種為主,時間上填補了國內主產區產品在季節時間上的空白,所以價格一直較高,價格均在1.0~1.5元/公斤左右,經濟效益顯(!)著,市場競爭力也非常強。

  五、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情況

  六、項目技術方案

  1、本項目的生產技術路線:

  引進新品種→品種篩選試驗→適應性試驗→生產性試驗示范→鑒定驗收→技術總結→技術推廣。

  2、項目技術來源:

  項目技術主要來源于**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該研究所是**農業科研實力三強之一,馬鈴薯研究技術達到全國同行先進水平,位居省馬鈴薯研究前茅。

  七、項目建設目標:

  在**縣開展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品種篩選研究,建設**縣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生產示范基地,為**地區發展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提供理論指導依據。

  八、項目建設規模和內容

  1、建設規模:

  篩選馬鈴薯新品種1~2個,供生產推廣應用;在**縣鎮村建設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生產示范基地100畝。

  2、建設內容:

  (1)在**縣開展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品種篩選研究,篩選出適宜在**縣桑園冬春季生態環境進行間套種的馬鈴薯新品種;

  (2)利用篩選出的馬鈴薯新品種,在**縣桑園春季進行馬鈴薯間套種生產性試驗;

  (3)**縣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生產與示范;

  (4)總結研究示范技術數據,為**縣推廣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九、資金估算和資金籌措

  經費來源預算(萬元)

  經費支出預算(萬元)

  合計

  30

  合計

  30.00

  單位自籌

  儀器、設備購置費

  2.00

  部門提供

  材料及能源費

  12.00

  銀行貸款

  試驗外協費

  6.00

  申請資助

  30

  資料、印刷費

  0.50

  調研、差旅費

  3.00

  場地、設備租用費

  4.50

  人員費

  其他費用

  2.00

  項目所需資金通過申請省農業區劃辦專項財政經費資助。

  十、建設期限和實施的進度安排

  項目實施期限:xx年12月1日— xx年12月1日。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1、xx年12月――xx年3月,引進早熟脫毒馬鈴薯品種,進行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品種篩選研究,篩選出適合在**縣桑園冬春季生態環境進行間套種的馬鈴薯新品種;

  2、xx年12月――xx年3月,利用篩選出的馬鈴薯新品種,進行桑園春季間套種馬鈴薯開展生產性試驗與示范工作,鑒定與驗收;

  3、xx年3月――xx年12月,分析研究試驗和示范技術數據,并總結出結題報告。

  十一、項目組織管理和運行

  嚴格按照**省農業區劃辦項目和項目合同的要求組織實施,接受監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根據實際需要修改試驗研究方案,按時通報項目進展情況,項目完成后,及時做好項目總結工作。

  十二、效益分析和風險評估

  1、項目經濟效益分析:

  (1)增加地方稅收

  應用本項目研究篩選的馬鈴薯新品種在**縣開展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相對于傳統的桑樹種植,在同樣的季節時間上多收了一造馬鈴薯,將增加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的種植效益,增加農民和農業收入,帶動桑蠶生產,增加地方稅收。

  (2)增加農業生產總值

  農民種植效益方面,經初步估算,應用本項目研究、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進行高效間套種栽培,每畝增加收入1000元,我縣桑園種植區將增加*億元的總收入。

  (3)增加桑農生產性純收入

  按每畝投資500元計算,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畝增加純收入500元,我縣**萬畝桑園全部進行間套種,將為桑農增加純收入****萬元。

  2、項目社會效益分析:

  (1)產業效益:本課題研究將在**帶動和培養一批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研究和種植技術人員,增加桑園種植效益,改善和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和農民錢糧雙增收。

  (2)農業人力資源效益: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將培訓一大批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人員,為今后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3)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產業發展,在農資供應、產品技術服務、產品流通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增加就業人數,在很大程度上擴大項目發展的受益人群,

  3、生態效益:

  在我縣進行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充分利用了桑園生產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起到水土保持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改善桑園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4、項目風險評估

  (1)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是篩選出馬鈴薯間套種的新品種,以及桑園冬春季節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模式、技術示范,資金全部應用與試驗和示范工作,不存在資金風險的問題。

  (2)項目實施過程中,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化肥,不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不存在環境風險。

  十三、結論

  1、綜上所述,本項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農業發展趨勢,農村和桑蠶行業也需要新的技術模式來促進蠶桑業綜合效益的提高,所以本項目研究意義重要重大;而且本項目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和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南寧試驗站為技術依托單位,在技術上是可靠的,操作上是現實可行的。

  2、建議**省農業區劃辦對上述項目的立項予以研究,批準立項。

【示范項目建議書4篇】相關文章:

示范項目建議書01-23

關于申報項目的請示范文08-28

關于申請項目資金的請示范文07-04

項目建議書規程12-17

酒店項目建議書12-15

景觀規劃項目建議書12-25

有關農業項目建議書范例12-17

關于項目建議書的批復06-15

項目建議書的批復范文08-16

建筑工程項目建議書12-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午夜 | 一级少妇高清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