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歌會評課稿
云南歌會評課稿1
李老師這堂課著眼于“本色語文、詩意語文、和諧語文”教學,認真貫徹了新《課程標準》“主動、互動”的課改精神,注重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聽了以后深受啟發,獲益匪淺。
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的意境中。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散文,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為了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師課前就教學生唱云南民歌《猜調》、奧運會上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并在導入時告訴學生,云南的民間歌唱活動幾乎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這樣,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是學習方式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性。信息傳遞是個動態的過程,傳統的講授法即由教師單向灌輸的方式,這節課已經摒棄了,單純的談話式的雙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師更多的采用了討論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為主的綜合交流,使得課堂教學中的信息交流多層次、多方位、多通道地進行,更多的展示機會讓給了學生。教師創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李老師沒有馬上讓學生說出文中所寫的三個場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前面學的三首歌分別可以放到哪個場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場合。
三是注重朗讀。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對“山野對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優美環境和趕馬女孩以及“村寨傳歌”的空前盛況都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工筆描繪。李老師用師生對比朗讀的方法讓學生體味年輕女人的野性美;引進《邊城》中對翠翠的描寫與文中對趕馬女孩的描寫對比朗讀,讓學生體味趕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課堂上書聲瑯瑯,既活躍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視詞句的品味。散文教學中,品味語言應該是很重要的內容。李老師在課后反思時說:“閱讀教學是基于體驗的世界融合。”在課堂教學時,她也確實是這樣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中“就”能否換成“才”,“還”字能否省略,引領學生談看法。然后要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品品。教會了學生方法,培養了學生能力。
當然,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這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師讓學生在預習時提出了問題,并進行了歸納,但后來教學時并沒有以這些問題組織教學,與其這樣,不如就不把學生的這些問題單列出來。二是李老師在教學中經常提到沈從文,我認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紹,以強化學生的認識。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龍吟鳳噦”的“噦”、“辟疫免災”的“辟”等,單獨拎出來講講比較好,可以讓學生掌握得更扎實一點。
李老師說,教研活動也是基于體驗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像李老師那樣尊重學生,尊重編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會很好。
云南歌會評課稿2
今天,我們語文組集體觀摩了楊老師的教學錄像《云南的歌會》,看完后感慨萬千。
回顧語文界,我們的語文課堂發生很大的變化,從以教師為主導到以學生為主體,從重視教師體現教師的教學到重視學生表現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可以說,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最根本的一點,語文,一定要讓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這才是改變的根本目的'。
曾經,我們的課堂是教師滿堂灌,學生學得昏昏呼呼;曾經,我們的課堂追求學生的活躍,課堂好像成了學生的舞臺,教師只是配角……于是,語文又向新的方向變化,我們的課堂又漸漸回歸。在我看來,最好的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學得踏實起勁,有收獲,這就是“樸素的課堂,精彩的瞬間”。
而楊老師執教的《云南的歌會》,讓我欣賞完后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課堂終于在現實中浮出水面,讓學生或者說讓聽者在課堂上感悟到生活,提高人文素養,這應是語文追求的境界。在樸素的課堂上感受到瞬間的精彩。
于細微中感悟文章語言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敏銳而明確地讓學生掌握該掌握的信息,課堂環節的開展很順利,請看教師精彩引導的語言:
我們不防再來靜靜地默讀文章,從細節中和字句中去發現其中的意思,別忘了在你有感覺的地方劃一劃,寫一寫。
于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細細地默讀課文,去發現他們眼中的發現,去認識文章帶給他們的認識。當然,他們果然發現了:
“第五段第六行……聲音極其輕柔,我覺得這里既有聲音,又很有意境,還帶給人很舒服的感覺,讓我很想去那個地方看看、聽聽。”
在看了以后,在品味了以后來讀文章,讀出文章的字字句句,學生讀,學生評,學生再讀,學生再評,教師再評,全班一起來讀。在讀的環節學生漸漸領悟情感,融聲音于情感中,用聲音來傳達他們領悟到的情感。于是,漸漸領悟文章的主題:無拘無束的生命。
云南歌會評課稿3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課文,我自己上的時候感覺要講的東西很多、學生對文章的熱情度不是很高、課堂難以有更多的生成、課文挖掘的深度不夠,但燕平老師仿佛輕車熟路,輕輕松松就化解了我的問題。她的不同凡響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教態從容老練,陳老師講課時的手勢、聲音、語氣語調、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動性、感召力,而且面帶微笑,極具親和力,所以每一個坐在她的課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學流程自然,有序推進,版塊清晰,各環節之間能注意上遞下承,環環相扣。比如陳老師先借用《劉三姐》中對歌的一段視頻來激趣導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會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唱歌?這三個問題一拋,文章的思路就出來了,陳老師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顏色一展示,學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這篇課文。理清思路的環節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個環節?陳老師說:“云南的歌會可謂是時時唱,處處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下面請大家到三幅畫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歡的細節,讀一讀,品一品。”所以課堂的設計非常自然輕松,不知不覺中就化解了一個個難點、重點。就某一環節來說也很注意設計,如體會文章主旨這個環節,老師沒有生硬的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主題,而是從會歌人的表現中讓學生來談談他們的精神風貌,學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師也順手引入沈從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來解讀“活”字的——鮮活生動,未經世俗目光浸染過的純樸自然、未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學生對主題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語文課的朗讀,一堂課下來,朗讀多達七、八次,形式也多樣,尤其是值得體會、交流的地方,陳老師都采用讀一讀的方法來化解疑惑。四、關注細節,注重課堂生成。一堂好課雖然需要預設,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環節,但它更多地表現在動態性、靈活性、調適性和創新性上。陳老師自身語文功底好,課堂語言生動活潑,課堂駕馭能力強,所以學生臨場的“意外”老師都能通過有效的途徑把它們一一解決。所以整堂課條理清晰而內容豐富,又不失趣味。
開設公開課并非為了一決高下,比出個三六九等,而是為了搭建平臺,開展教學研討,通過這么一個活動,相互取長補短。即使公開課上暴露了一些問題,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為大家今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一些經驗和教訓,所以任何一堂公開課都應該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云南歌會評課稿】相關文章:
云南的歌會評課稿4篇06-22
云南的歌會評課稿2篇(集合)10-05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坐井觀天評課稿10-06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8-26
《畫風》評課稿10-01
眾數的評課稿09-16
荷花評課稿06-22
《排球》評課稿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