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優秀的評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1
今天聽了老師的教研課《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是新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幾何小實踐的教學內容,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整堂課充分體現出二期課改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理念和新基礎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育理念,不失為一節好課。但是除了老師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和數學素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學生的表現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整堂課中學生圍繞老師的提問積極熱烈地開展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學的不同觀點比對之后,能判斷選擇出更優的計算方法,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自己得出如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下面就選取學生突出表現的三點做個點評: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整節課中,老師設計了許多的問題,頻率較高,面較廣,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都能作出及時準確地回答,沒有重復發言和言不答題的,而且當一個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其他的學生能及時地判斷和修改,對于表達不完善的發言,更能加以補充說明。例,師:求長方形臺布花邊的長度其實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邊的長度就是求周長。馬上有同學舉手表示異意,生2:求花邊的長度其實在求長方形臺布的周長。 "聽"是學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進行認真的傾聽才能有良好的發言,從而使教學的過程更加流暢,使課堂討論的氣氛更加熱烈,學生的思維得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整節數學課中,學生的回答充分體現出數學的特點,語言的表達科學,簡練。例在第一環節探究長方形的周長環節中,學生展示出3種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師:每個算式的意義是什么生1:把長方形4條邊的長都加起來就是長方形臺布的周長。生2:它是看特征的,長方形的特征是對邊相等,所以一定有2個長和2個寬,所以2×8加2×9就得出長方形臺布的周長。生3:長方形里有2個長,2個寬,先把1個長和1個寬加起來在×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了。從學生數學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也看出了這個班級的學生對長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長的計算方法。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的品質。學習數學除了有良好的習慣更應該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從而培養優良的學習的品質。在學習好長方形周長時,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計算兩個長方形圖形的周長,其中一個是正方形。學生在交流發言時,首先想到了4×26這樣的算式,理由是:長方形是兩組對邊相等的,把長和寬加起來后乘2,正方形是4條邊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識的遷移在此時呈現出明顯的特點,知識的靈活運用體現出數學的活學活用。另外在課堂最后一個拓展環節中,老師設計的一個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并提出問題:求這個圖形的面積至少知道幾條邊哪幾條為什么生1:8條邊,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條邊即可,因為有幾條可以移動,再一一指出。師立刻對此表示肯定和表揚,此時,有一生馬上舉手:我要提醒同學們不是所有的不規則圖形都能巧算的。這個回答的出現讓老師和同學對移動部分邊長巧算周長又有了新的認識。
當然學生簡練流利的表達,具有良好的數學語言和習慣是和老師平時關注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的發言是分不開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更何況要上好一節課,更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好教案,好老師再加好學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鐘留給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獲。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2
前幾天,聽了吳老師所上的《認識周長》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段兒童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并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讓學生根據公園平面圖初步感知“一周邊線”;再借助游泳池和數學書封面進一步感知“一周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接著由游泳池和數學書封面抽象出平面圖形,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周長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中的`實物著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長”,再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認識數學中抽象的“周長”,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最后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活—數學—生活”的設計,把形象與抽象形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本課教學中,吳老師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第一次是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周長之后,組織學生探究三角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第二次是在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階段,組織學生探索樹葉和神奇寶貝卡的周長求法。兩次探究活動,吳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選擇適當的教學媒介解決教學難點。
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媒介,將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及時捕捉下來,反饋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本課教學中,在探索神奇寶貝卡(圓形)的周長求法時,吳老師用數碼照相機拍攝了部分學生的測量時的照片,在交流時展示、播放。從而使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測量方法的優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證。
總之,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初步認識周長,并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深入理解周長。學生學得輕松,課堂效果顯著。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3
我有幸聽了兩位老師的《認識周長》一課,她們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思、教學方法,讓我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基礎平面圖形之后,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也是后面學習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
在本節課中,兩位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通過觀察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在課的開始,沈老師讓學生動手剪一剪自己喜歡的卡通圖案,從而體會要沿著圖形的邊線剪一周,再通過摸一摸,指一指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的含義,接著通過描一描,圍一圍,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吳老師讓學生判斷如何才是圍著操場跑一圈,通過自己的認識來體會什么是一周邊線的長,再指一指身邊物體的周長。在學生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兩位老師在教學如何求周長的環節,都設計了小組合作活動,我覺得這樣設計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豐富的數學課堂活動,讓學生自己感知周長的概念,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生動的情境,在數學情境中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不僅學到知識,還學到了數學方法: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兩位老師都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思路非常清晰,從認識邊線——認識一周的邊線——認識周長——計算周長——自己測量數據計算周長——了解周長在生活中的運用,脈絡非常完整且有條理。老師合理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周長就是一周邊線的長,另一方面向學生預示了測量周長的方法。
以上是我對兩位老師同一課中的一些見解。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4
覃老師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也是后面學習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
整節課中,潘琴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通過觀察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采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多時候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中在課的開始,老師能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常見的圖形,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先通過摸一摸,指一指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的含義。接著再通過描一描,圍一圍,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整個過程還算比較順利。在學生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在教學如何求周長的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活動,我覺得這樣設計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豐富的數學課堂活動,讓學生自己感知周長的概念,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生動的情境,在數學情境中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不僅學到知識,還學到了數學方法: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5
聽王老師的一節《圖形的周長》新授課。教師新授課前設計了圖形的復習知識,讓孩子意識到任何圖形我們都可以從邊和角的角度去考慮,而后導入本節課新課。首先是情景導入,讓生觀察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后提出了3大類的數學問題,第二環節探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教師沒有基于推導出公式,而是讓孩子自己列式解答,孩子們一共說出了3種情況,孩子們對每一種方法都一一述說,并做解釋。教師再次并沒有直接推導出公式,而是讓孩子又做了一道練習題,這樣在這2道題的基礎上,讓孩子發現他們的共同特征,由此水道渠成的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公式,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可以類比這長方形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聽完這節課,給我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她并沒有墨守陳規的去上這節課,而是里面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而且從課堂效果來看,孩子們掌握的還挺好。孩子們的表現也很好,孩子們的習慣特別好,課前2道題時,孩子們能夠安靜的自覺的.拿出自己的練習本,在小組交流環節孩子們能夠自覺的去做好,而且最大的優點就是這是一群會思考會聽講的孩子。反思自己的課堂,孩子們的表現有時就不盡如意,究其原因還是老師平時沒有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去培養孩子善于傾聽和善于思考的習慣。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6
一、優點
1、教師利用色彩鮮艷的圖畫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進入課堂教學的環境。
2、本次課完全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系,建立了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系。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
3、教師在教學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語言十分的幽默和詼諧,老師的'體態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學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緒更加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有發展了多項思維。整堂課既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教師很好的根據學生、教材和環境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二、不足
1、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2、曲線圖形周長測量時,因直尺不夠用,教師敘述不太清楚。
三、建議
量曲線圖形周長長度時,因直尺長度不夠,可以先測一段直尺的全長,再對折,對折出幾個直尺長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長度。
四、收獲
1、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回答,常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到位。對學生發表的意見教師在教學中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積極投入,思維活躍,以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逐步精彩起來。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7
徐春影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目標明確,設計有條理,再加上豐富的教學經驗,厚實的語言功底。所以老師看上去從容不迫,但是學生卻學得積極主動,學生時而獨立思考,時而合作交流,還有適時的展示匯報,使得課堂上呈現出濃濃的探索學習的氛圍。
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亮點:
一、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但是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生活有關,為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周長的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機械地學習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從為幫老師想辦法解決需要多長的絲帶入手,引入自然、貼切。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二、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應該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出示了長方形以后,徐老師馬上請一位學生指出它的周長并思考:要求長方形的周長,我們必須知道什么?同學們討論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時讓學生動手測量各邊的長度并用多種方法計算,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了學生解題的方法多樣化的能力。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在師生共同得出長方形周長的求法之后,徐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層次不等,難度遞進的一系列鞏固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知識進一步進行內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關注學生學習中的誤區。
徐老師善于抓住課堂上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加以強調。例如:本節課中,在求長方形的周長方法3里,關于(12+8)*2要不要加括號,同學們的意見產生了分歧,這是蔡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加括號,求出來的是什么?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做法,從而避免以后的學習中出現類似的錯誤。
總的來說,徐老師這一節課注重聯系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在操作中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是一節有效高效的課堂,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8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后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
首先,讓學生說出周長的概念,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過渡自然,從而讓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其次,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測量出長和寬,然后進行計算,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且注重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說出了各自的.計算想法,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
第三,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邊學邊練習的方式,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里特點。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從學生的口語表達來看,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指導不夠,以至于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
2.教學時教師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一節課學生的回答問題只是在大合唱中進行的,教學不夠全員。
3.對于重點知識周長的計算方法抓的不夠實,教學不夠全面。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9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后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出示學生熟知的校牌,通過給校牌圍金邊的活動,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過渡自然,從而讓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其次,通過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第三,鞏固練習階段安排的幫哆啦A夢找家的游戲,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里特點,即有趣味性,又有層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練習。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從學生的口語表達來看,我在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指導不夠,以至于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
二、在教學(4+6)×2=20(厘米)這種方法時,學生說得不夠清楚,我也沒有及時幫學生完善補充,使學生在概念方面有些模糊;
三、學生測量長方形周長時,用了過多的時間,以至于最后的“找周長、測周長”的活動沒開展,老師沒把握好時間。如果能開展這個活動,就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 10
聽了馮老師的這節課后,我總結了一下幾個亮點:
一、以故事為線索,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馮老師首先出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引入了兩個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大家的猜測,引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后面的.各個環節中都能以這個故事為主線來銜接,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
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馮老師在組織大家進行小組活動中,每一次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更利于大家在操作時能節省時間,而且在比較哪種方法最簡單后能及時總結。
三、練習設計操作性強。
在練習中,馮老師把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的訓練上,極大地鍛煉了學生對圖形的拼接能力,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的讀法要規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法。
2、練習設計可以在題型多樣一些,加入實際應用的環節。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相關文章: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10-04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評課稿11-2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09-02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6篇11-24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評課稿4篇10-03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評課稿08-30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評課稿08-14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評課稿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