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評課稿
今天聽了徐老師的《2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這一課,在教學過程中,徐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老師嚴謹、科學的教學風格。
《一杯水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6課。本單元主要選擇鹽在水里溶解現象作為觀察對象,以觀察——體驗活動為主線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物質在水里是怎么溶解的——液體之間的溶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較溶解的快慢——2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分離鹽與水的探索過程。本課時,徐老師選擇的是讓學生體驗“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科學探索過程。
在聽課過程中,我特別對徐老師“新課導入”和“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這兩個教學環節進行了關注。徐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猜想、探討、實驗、交流、歸納,經歷了探究“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這個科學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實驗體驗的過程,更重要是培養了自主科學實驗設計與實驗探索的能力。
1、質疑,敢于提出問題。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教學方法,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燃起學生的智慧火花。這也是我們研究課堂有效教學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新課導入中,徐老師對學生進行了窮追不舍地提問。“出示燒杯和水杯,演示在燒杯里倒入20毫升水,把一小勺鹽倒入杯中并攪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攪拌之后會出現什么現象?——那再放入這勺鹽攪拌后會有什么現象?——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鹽,不停地攪拌,鹽會不斷地溶解嗎?——那這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一系列的問題的提出,既對學生已有知識進行了盤點,食鹽能在水里溶解,又促使學生思考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食鹽在水里的溶解是不是溶之不盡的呢?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對這節課的探究興趣。我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就如同我們在寫論文時要做到“題要小、眼要準、多追問”。
2、探究,勇于科學實踐。科學實驗是個求證的過程,要在實驗過程中獲得可靠的信息,就必須減少實驗的誤差。在“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探究活動中,制定實驗方案是實驗成功獲得準確數據的關鍵的一步。徐老師在這幾個細節方面十分關注,“一點一點”“ 一平勺一平勺地加”“怎么算勺數”“轉化成克”,通過這樣追問,使實驗過程層層推進,使實驗結果更為精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鹽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飽和溶液的概念。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于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靈活,倡導用教材教。在教材中,這個研究的是“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如果我們按照100毫升水作為一個標準量來實驗的話,那么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很大的難度。首先在時間的安排上,估計這節課要6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實驗。第二,100毫升水來溶解食鹽的話,學生的實驗結果也會存在很大的誤差。所以,徐老師選用的是20毫升的'水。靈活使用教材,體現了“用教材教”的理念,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
4、建構,提倡教學相長。課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舞臺,而更多時候學生是舞臺上的主角,教師是配角,是舞臺的搭建者。學生在感受、猜測、思考、操作、交流與反思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完善人格和認知結構。教師在課堂引領中為學生建構新的知識結構。“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鹽”的研究活動,老師有意識的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以明確研究的方法和目標,在教師的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識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
【2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