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上冊數學《1億有多大》評課稿范文
11月28日,參加了區小學新課程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研修班在東湖小學舉行了第一次學習活動。
活動首先聽了高橋小學酈老師執教的《一億有多大》這節課,收獲很大。
《一億有多大》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大數的認識后的一節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數學教學內容的四個領域之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實踐與綜合應用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同時對各學段也做了具體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會輕視這一內容,隨便教、甚至不教現象都存在。仔細想來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重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其次我們在教學中試著尋找現實生活中的素材,但教學總是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從而忽視實踐與綜合應用;另外教師對教學內容是分塊理解和教學的,整合的認識不夠;還有教學準備要很充分,甚至有一定困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最后還有教學目標、教學時間難把握。
反觀酈老師關于《一億有多大》的教學是非常用心并且合理的:
一、深挖教材,突出探索性,目標明確。
一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小學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因此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說說:關于1億我已經知道了 ,關于1億我還想了解 。在學生的回答中很快的激發學習興趣和知識生長點,明確學習目標。接著通過:選擇什么材料研究比較合適的討論,創造了一個真實的實踐環境。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A4紙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同時不忘對以往知識做一個簡要的回顧,你能知道一張紙的什么?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酈老師對教材和學生水平是做足功課了的。接著問:一億張紙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從紙的重量、鋪開的面積、疊起來的高度來交流,強調綜合。老師先讓學生猜想、再到實驗活動表的設計、對比、概括,然后開展小組實踐,類推和對照,整個過程淡化了純粹解答數學習題的感覺,營造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氛圍。非數學信息和數學信息交織在一起,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實現了《標準》提出的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他們獲得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
二、活動時間和空間充分和諧,學生獲得了良好的學習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的時間、空間充分,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走動,允許說話交談,教師很好的扮演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實踐與綜合應用的過程充滿著操作、嘗試、研究和爭論,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活動。酈老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提出問題、自主進行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盡量為不同學生提供展現他們學習成果的機會,為學生架設了應用知識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橋梁,同時酈教師認真的傾聽、親切的鼓勵,對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也一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素材收集十分充分。
在課的最后階段教師呈現的學習材料可以看出,酈老師的課前準備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心收集了生活中的數據,如:每個成年人每日糧食的攝入量400克,小孩200克,1億粒米夠三口之家吃( )。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大約1億千米,汽車需行( )年,步行要( )年。
這些材料的呈現為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
思考: 教學時間的安排,在實踐、感知活動中,由于受到一節課的限制,給學生留的時間不是太充足。我覺得學習內容有點多,后面的素材可以以練習紙的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外自己去收集、研究,作為課外實踐作業。這樣學生通過不同材料的體驗、分析對大數的感覺會更具體,也有利于學生數感的培養,同時真切體會各部分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年級上冊數學《1億有多大》評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評課 烙餅問題評課稿(精選7篇)07-01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數學《統計》評課稿08-16
小學數學評課稿07-07
初中數學評課稿02-19
數學評課稿(精華)10-09
初中數學評課稿08-28
數學方程評課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