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礦物和我們》評課稿
今天有幸聽了 吳老師的《巖石、礦物和我們》這堂課。整節課聽下來一個整體的感覺是教學思路清晰,環節銜接自然,并較好的達成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先說說我要好好學習借鑒的地方
1、語言的魅力
聽吳老師的課總有一種激情澎湃的感覺,吳老師的語言總是這么的抑揚頓挫,有種讓人“不得不聽”的感覺。尤其是在第一與第二環節的銜接處,吳老師講到“如果這塊巖石不小心砸到了你,你有什么感覺?”時加上肢體語言,給人一種真的好想要砸過來的感覺。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來。
2、合理有效的處理教材
第二個環節教材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巖石礦物的用途,然后再一起交流。吳老師則通過大屏幕的形式直接告訴學生巖石的用途及其發展過程,然后讓學生找找教室里的存在的巖石和礦物,并在結束時留給學生一個作業——調查寧波地區礦產資源的分布與儲存量。真正體現了學以致用。
3、評價的藝術
本堂課課堂上我比較關注著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評價。發現吳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很富藝術感,每個學生回答后都給以一定的肯定,如:課堂上有個同學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了,然而又回答不出時,教師即時的接上:“我知道你已經知道了答案,可能還不能很好的表述出來,先坐下,我們聽聽別人的回答吧!”這樣親切的語言,讓學生有一種樂于回答并且想要回答的感覺,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接下來我針對其中的細節部分談談自己的拙見。
1、本課開始,吳老師出示了一塊巖石,讓學生說說它的特點。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學會了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觀察一塊布認識的巖石了。但此處教師又花了大概5-8分鐘時間去回顧研究巖石的方法(包括重復學生的回答),個人此處可以不用花費這么多的時間。
2、吳老師在要求學生研究礦物更多用途時,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許多種礦物和巖石要求學生將這些巖石根據表格里的標準分類。這里我想問個為什么?為什么要限制巖石礦物的種類呢?為什么要讓學生只按照書本中的這么幾個標準分類。這樣個人認為會牽制學生的思維。
以上是個人的不成熟的想法,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教。
【《巖石礦物和我們》評課稿】相關文章:
平移和旋轉評課稿01-19
狼和鹿評課稿01-15
松鼠和松果評課稿01-13
狼和小羊評課稿01-11
線段、射線和直線評課稿01-17
排球課評課稿01-02
平移和旋轉評課稿3篇01-19
狼和小羊評課稿4篇01-11
《爺爺和小樹》評課稿(3篇)01-02
《爺爺和小樹》評課稿3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