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級科學《磁鐵兩極》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1
今天,我聆聽了潘老師執教的《磁鐵的兩極》一課,受益匪淺。下面,我就以下幾點談談我的看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老師。”學生如果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并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上課伊始,潘老師創設了情境——利用兩根磁力不同的條形磁鐵去吸回形針,回形針數量的反差,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并提出問題“同一根條形磁鐵上磁力的大小是否都一樣呢?”快速引入本節課。
課上,潘老師重視學生的探究和體驗,把足夠多的時間交給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如在對“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研究中,潘老師讓學生經歷實驗前的預測,引導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而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再通過小組交流反饋實驗結果,最后全班交流形成共識。這部分所花的時間占本節課的80%。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潘老師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做了精心的研究的。實驗中潘老師用鐵粉盒代替回形針和支架,避免了磁鐵磁力弱只能取三點研究的不嚴謹的局面和學生操作困難耗時的問題。磁鐵吸鐵粉顯現非常明顯,兩邊吸得多,而中間少這一現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是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一科學概念。這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且也能幫助他們慢慢養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為了讓學生頭腦中對條形磁鐵磁力有一個更加完整的認識,潘老師以練習的形式,進行提問,展示學生的想法,而后當場實驗,使學生對本課的科學概念的形成更加完善。
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2
《磁鐵的兩極》選自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該課內容由兩部分組成:
1、關于磁鐵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實驗
2、磁鐵兩極的研究。其中第一部分是重點,而對實驗的設計和操作以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是難點。
在以往的該課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
1、兩端磁力很強,導致實驗花費很多時間,導致課上不完。
2、中間三個點磁力太弱,結果都是0個回形針,無法分析。
3、兩端磁力大,導致中間兩個點回形針掛不住,會往兩邊移動。
4、各組數據相差很大,學生分析起來難度很大。
為此,本課引入了一個新的器材--磁力傳感器。但是,許老師并沒有忽略前面實驗的設計,他的設計重點在前面一塊,磁鐵的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已經在第一課中有所涉及。只是停留在顏色和SN。所以重點在認識磁鐵兩端磁力強,中間磁力弱,因此用了磁力傳感器。顯示在儀器上,每個組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全部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傳感器上的正負符號學生很感興趣。先對學生進行培訓,5到6分鐘。
1.清零。規定小數點后第二位忽略不計。
2.用傳感器靠近磁鐵,正負表示兩極不同,跟磁通量有關。
在這堂課中,對傳感器的使用與回形針的'使用有什么區別。在用回形針的時候,實驗設計基本是失敗的,但是大概可以感知兩端磁力大,中間磁力小。所以用傳感器驗證的時候就會更精確。讓學生看到數據,知道自己腦子里想的是怎么一回事。把模糊的概念變成數據的變化規律,更具體。
但是,面對如此方便的儀器,學生會不會漸漸產生依賴,從而失去轉換思考的能力呢?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肯定會惰性,一旦他用了一些方便的儀器,他就不會想著去使用一種更加麻煩而且復雜的實驗方法,隨著儀器越來越先進,學生的操作能力會不會越來越差呢?對此,許老師是這樣回答的:第一個環節依然是設計,只不過用了儀器,更加數據化。所以,儀器只能為我們的課堂設計而服務,但有了先進的儀器,對教師的設計要求反而提高了,不僅要解決新儀器帶來的新問題,還要不讓學生對儀器產生依賴,這又是一項新的挑戰。
雖然儀器測的的數據更加準確,同時學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面對先進儀器檢測出來的一大堆數據,學生怎么辦?我想這對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和學生學習分析數據的能力要求更加大了。我們交給學生的是一種分析數據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的條條框框。
科技,只能服務教學,不能作為教學的向導,只有合理運用科技,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3
1、陳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他的語言很富感情色彩,用兒童話的語言鼓勵他的孩子們,對我觸動很大。我想一個科學教師的個人素質也是十分重要的。陳老師的個人素質就很不錯,值得學習。
2、陳老師在讓孩子用實驗方法探究磁鐵磁力時,孩子們用了在磁鐵各點掛回形針的方法,這個活動我曾經在一位科學老師執教時也經歷過,她在執教時,很多孩子想到了另一種方法:用了小鋼珠、磁鐵、尺子測距離的.方法比較磁鐵兩端和中間磁力的大小,遠距離能吸引小鋼珠的,磁力大,近距離能吸引小鋼珠的,磁性相對弱。我想,課堂上要給孩子充分多的思考時間,孩子們會想到更多的方法。
3、陳老師在讓孩子表達磁鐵各部分磁力大小的環節中,要求孩子自己用圖畫的方法表達,結果,孩子有的用木條根數多少表達,根數多,磁鐵磁力大,根數少,磁力弱。也有用細線長短,水的滿淺等全部在黑板上展示,是一種很好的、全新的課堂后測。
張老師是這樣評價的:這樣的方法有效檢測了孩子研究成果;練習了用圖畫描述;檢測了預測水平;了解了學生如何思考。我想這樣的設計,是陳老師思考所得,確實,科學課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
4、引入的特別之處,小鋼珠在磁鐵上滾動(投影下),磁鐵有點斜放,這樣一個小小的實際,蘊涵著教師無窮的智慧,孩子更能看出小鋼珠的走勢,磁鐵磁力的強弱,細心!
5、在本課最后的設計是教師給孩子出了一道題:鐵和磁鐵各一根,在不用其他工具的前提下,想辦法怎么分辨哪塊是鐵,哪塊是磁鐵。這樣的設計也與本課的教學重點:研究磁鐵各部分磁力大小相呼應。
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4
今天,我聆聽了同組蔡小娜老師執教的《磁鐵的兩極》一課,受益匪淺。下面,我就以下幾點談談我的看法: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老師。”學生如果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并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上課伊始,蔡老師創設了情境——請孩子們用條形磁鐵的各個部分去靠近鋼珠,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通過對“小鋼珠可能會落在哪個部位上”這一問題的“猜測——驗證”,激發學生的興趣。實驗后,學生發現并不是所有的部位都能吸引住小鋼珠,于是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到磁鐵各部分的磁力是不同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哪里的磁性最強呢?就是接下來要重點研究的。
二、重視實證,求真求實
實證是科學的基本特點,課上,蔡老師一直把實證的思想貫穿始終。如在對“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與“磁鐵兩極的研究”這兩個實驗的研究中,蔡老師通過“你猜測一下,哪部分的磁力大”、“將兩塊磁鐵互相靠近會怎樣”等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而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后反饋實驗結果。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老師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在做完“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這個實驗后,孩子們得出了條形磁鐵上五個部位分別能吸引回形針的個數,蔡老師非常認真地將所有小組的數據都匯總在了一張表格里,匯總完所有數據后,蔡老師問:你從這些數據中發現了什么?孩子們很容易就發現了磁鐵兩端吸的回形針個數多,而中間少這一現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是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一科學概念。這樣的科學概念是建立在孩子們有效探究的基礎上的,是他們從自己的數據中得出的結果。這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且也能幫助他們慢慢養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精選材料,指導探究
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常要選擇許多有結構的研究材料供學生觀察、實驗,經歷一個個典型的認識過程,從而獲取知識與技能及情感體驗。教學中,學習材料的選擇與組織往往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蔡老師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做了精心的研究的:其一,小磁鐵在學生探究過程中,不便于研究出各個部位的磁性的不同,從而換成大磁鐵,大的條形磁鐵能夠使學生在實驗時明確感受到磁鐵各個部分吸鐵能力的`不同,這樣,學生在研究中一目了然。其二,在“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這一實驗中,蔡老師為每組孩子準備了一個支架,將條形磁鐵可以水平地懸掛,這也是孩子們能成功地完成實驗的關鍵。其三,在“磁鐵兩極的研究”這個實驗中,為了避免磁鐵兩端的顏色對學生的實驗產生干擾,影響實驗數據,蔡老師用白紙將磁鐵包住,這樣,孩子們在實驗過程中,就不會受到兩端藍、紅顏色的影響,產生的結果也就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兩種。
四、注重細節,完美課堂
細節有時也能決定一節課的成敗。課上,蔡老師認真地對實驗中的一些小細節進行了細致的指導。比如,如果要測磁鐵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針數,該怎么辦?磁鐵是放在桌上好還是掛起來好呢?要晃動怎么辦?回形針是一個個接下去掛呢還是掛在一枚回形針上,是掛在磁鐵的邊上呢,還是掛在磁鐵的下方?掛的時候要細心一些。如果再放上去后掉下來了,算吸起了幾個?等等這些,蔡老師都考慮得很周到。正因為這樣,孩子們才能出色地完成這兩個實驗。
【三年級科學《磁鐵的兩極》評課稿】相關文章:
評課稿《磁鐵兩極》09-23
三年級科學《磁鐵兩極》評課稿11-14
《磁鐵的兩極》評課稿(通用10篇)10-22
三年級科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07-14
電磁鐵評課稿09-19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08-11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精選4篇10-12
[精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10篇12-13
六年級科學《電磁鐵》評課稿11-28
電磁鐵的評課稿(通用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