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落花生》評課稿(通用11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落花生》評課稿 篇1
今天下午第一節課,我有幸聆聽了王老師執教的《落花生》第二課時,讓我受益匪淺。《落花生》這篇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來寫的,重點講了“議花生”這部分內容。王老師執教的這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一、課前導入自然、新穎
教師出示課題后,學生自然想到了我們常見的花生,老師緊接著說這是作者許地山的筆名,隨機拋出問題:如“花生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作者為什么把自己取名為落華生?”等等。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被激發,而這個問題直到學完全文,教師和學生共同揭曉,學生也就對許地山用“落華生”作為筆名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作者的精神、品質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
二、重視朗讀的訓練
在這堂課上,王老師讓學生運用各種方式充分地讀,其中包括指名讀、默讀、抓住關鍵詞讀、站起來讀、創設情景讀,比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笔侨牡狞c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于是,教學中王老師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感的熏陶?傊,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停留在淺層次上讀,而是充分挖掘文本,進行有目的,有指導地讀,指導學生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
通過聆聽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落花生》評課稿 篇2
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落花生》這一課了,今天再次認真聽了王xx老師執教這一課后,又有了很多想法,于是記錄一二。
1、閱讀要注重學習方法的習得
學生步入中年級,特別是高年級后,平時的閱讀教學不再僅限于內容的理解、講讀上,閱讀課上,更應關注到學生閱讀技能或方法的習得。王老師的這堂課給了很好示范,她用“咀嚼”一詞,散發開來,小結了“歸納概括、品味文字、換位理解、朗讀表達、拓展升華”5種閱讀的方法。暫且不論是否恰當,但老師已有了這樣的方法意識,策略意識,這是值得提倡的。但,一節課中,讓學生掌握5種閱讀方法,未免過于理想化,或是說更多的為難了五年級的孩子。如果老師能抓住一、兩個方法,然后反復滲透、遷移,直至內化,我想,那樣的方法才是真正習得的方法,才是學生能在其他閱讀時運用的方法,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方法的習得”,把方法的名稱貼在黑板上不能代表學生學會了。所以,求全的課堂,完美的課堂,其實并不是那樣落到實處的。
2、學習的過程應交與學生,鋪及到每個學生
時下,我們最耳熟能詳的課堂口號“以學為主、學導課堂”,怎么理解?我以為,學,首先就是學生的,是每個學生個體的。我們的課堂得讓每個孩子在鋪展開的各個學習過程中得到語文能力的提升,那才是和口號不想違背的。再回想王老師的課,老師在課堂中還是太“重要”,不論是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悟或是方法的學習上,都是老師在不斷下口令,一路牽引到底。同時,課堂上忽視了很多個體學生的學習行為,未能鋪及到更多的學生,這也是老師在教學中過于強勢所致吧!
3、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拓展
王老師選擇的第二課時,重點分析的就是第10段,通過對比,感悟花生的品質,同時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提早了10分鐘完成了既定的教學內容。顯然,今天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肯定是出了問題的。我們的第二課時內容太少了,那我們得做點什么,做的事情不至于是在浪費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的呢!我很倡導“主題學習”,選擇同一內容的,相同寫法的,或是同一主題的一類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這樣的海量閱讀才是真正符合時下學生的`閱讀需求的。如,在這課的教學中,可聯系教材已教的第5課同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梅花魂》,可提早閱讀五年級下冊的文章《桃花心木》的重點段落等等,找來同一類的多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可從文章結構上、表達方法上,情感抒發上尋找異同點。那樣,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不單單只是文章的內容上,更多的是閱讀的方法,學會更多的是讀同類文章時的閱讀的策略。
4、保證學生10分鐘左右動筆的時間
每堂課都得讓學生動筆劃一劃,圈一圈,寫一寫,沒有了以上所提及的,不能算是閱讀課,更談不上是語文課了,這是我一直在教學中,給自己提的鋼性要求,哪怕是聽寫、抄寫都可以。但今天的課堂,王老師只讓孩子拿了1次筆,然后劃了幾個關鍵句,大概用時30秒?這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選擇教學內容時,我們得有這樣的意識,今天的語文課,我要把就該屬于學生的10分鐘動筆的任務放在什么時候,放在哪個環節。如果每次這樣強行設計,我想,10分鐘動筆將會成為學生提升語文能力的一個強有力的途徑。
《落花生》評課稿 篇3
《落花生》這篇課文是許地山先生回憶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種花生,收獲花生后與家人一起品花生、議花生,從文中父親所說的話中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語言文字樸實易懂,生活氣息濃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黃老師執教的這一課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重視自讀自悟
本節課的教學中黃老師能夠根據不同的內容和需要指導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讀來加深理解。比如輕聲自悟讀、默讀、男女生互讀、教師引讀等。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讀黃老師都注意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特別是在學生評價時要讓學生評的有理由,說說從同學的讀中你聽出了什么?這樣的訓練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讓他們知道說話要有理有據,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是我應該借鑒的。
二、重視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題目
在理解課文第10自然段的'時候老師采取了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填寫:花生的長在地上,果實在地里,等到成熟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才知道。桃子、石榴、蘋果樹形,果實顏色,在枝頭,使人。由于課文內容好理解,這樣的設計就非常符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學生能很快的找出重點詞語并根據這些詞語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不炫耀、不張揚、默默的奉獻精神。
《落花生》評課稿 篇4
這是一節令人感動的語文課。具體感受如下:
1、郭老師課堂上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令人感動,尊重了學生了,調動了學習的主體,教師的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在課堂中,郭老師注重孩子們的自讀自悟,讓孩子抓住關健段去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如第一自然段的品讀,教師啟發學生抓住某個關鍵詞去發現問題。學生抓住了“居然”,聯系上下文,回到文本,讓學生去發現,感悟收獲的喜悅。引導讀出“喜出望外”的心情。再有對“實在很難得”的.理解,師介紹背景,指導朗讀一二句,讓學生知道,理解詞語,還可以去了解作者,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為后文的學習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展示了老師細心、細膩的教學風格。
3、郭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解讀令人耳目一新,課堂中適時補充的各種資料,既體現了教者解讀文本的用心,也站在學生的角度,在他們理解的疑惑之處,適時出現,水到渠成。
比如在(1)父親為什么很難得來?(2)父親希望我們成什么樣的人?。
4、郭老師對文本的升華令我感動,在學習過程中,郭老師增加了一個環節,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出尊重內心的選擇。最后在出示許地山女兒的那一段話,讓聽者眼角濕潤,在這升華中我看到了許地山家風的傳承。這也郭老師想要告訴孩子們的。
5、最后郭老師落實了寫法的指導,讓語文學習知、情、練合一,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再一次體現了老師的匠心獨運。
《落花生》評課稿 篇5
《落花生》一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通過介紹作者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收獲節上對花生好處的談論,讓學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王老師執教的是本文的第二課時,整個課堂緊扣預設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父親的話的含義,明白花生最可貴的品質,懂得做人應該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解課文借物喻人、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教學效果不錯。我認為王老師的課堂有如下特點:
一、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積極參與。
在這節課上,王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學生,把學生放在和教師平等的位置上,從談話入手,緊扣教學目標,提出了兩個問題:“作者通過議花生,說了一個什么道理?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通過質疑交流,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興趣。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調動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感受,深刻領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重視朗讀,讀中感悟,以讀促悟。
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教學活動中,王老師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去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讀,王老師都注意及時引導學生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思考。學生交流后能及時評價,總結,這樣的訓練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注重知識拓展,培養語文素養。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边@句話的深刻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光解釋“只講體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過于說教,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王老師能巧妙設計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實際生活中,聯系自己實際生活舉例說什么樣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樣的人是“只講體面”的人。學生的發言很精彩,學生能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在教師的引導下把純粹的詞語解釋拓展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對知識的掌握更到位。在引導學生說話訓練,贊美花生時,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學生滔滔不絕地贊美花生和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都得益于學生對花生好處的理解,這樣學以致用,正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體現。
值得商榷之處:王老師的教態自然大方,教學用語娓娓道來,但課堂的節奏有些拖沓,學生的回答沒有見好就收,以至于延時了。
總之,王老師執教的《落花生》一課,老師教學設計新穎,教學過程流暢、清晰,學生合作學習愉快,參與面廣,教學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語文閱讀教學課。
《落花生》評課稿 篇6
張老師的《落花生》讓我感觸頗多。特別是他的輕松、真誠。這表現在:當他讓孩子們說說自己與其他老師有什么不一樣時,他顯然是沒有老師架子的;他問學生,你有什么想對我說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后來,讓這些學生給他介紹常州有哪些特產,更是為了引出了用花生做的食品,從而巧妙地進行“落花生”的教學。
在課堂上,他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入手,一遍遍的讀詞語、讀語段、讀課文,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并糾正。更重要的是他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蛘咛嵝褜W生運用以往的學習方法(如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或者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者友情提示,諸如此類,都是學法滲透,不過,是學生自己“學”,自己獲得答案。
在處理“桃子、蘋果、梨”的問題上,以及對后面“不要只講體面”一句中“只”的提煉,他對教材的把握很準確。這兩個地方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許地山寫是這樣寫的:“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只”字被提煉出來了,桃子石榴蘋果是只講體面么?顯然不是。那為什么比?因為它們和花生的生長特點截然不同嘛!這才符合對比的特質,才更能體現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依然默默地奉獻、默默地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品質,而并不是在這里貶低桃子、蘋果、梨。最后他還揭示了“借物喻人”的這一種寫法。
總之,這次的外出聽課使我受益頗多。
《落花生》評課稿 篇7
從這堂課的教學情況來看,我認為老師的精彩之處頗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導入自然、新穎,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教師出示課題后,緊接著說這是作者許地山的筆名,隨即拋出問題:你對作者用這個筆名有什么疑問?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就被激發起來。
二、重視了朗讀的訓練。在這堂課上,教師讓學生運用各種方式充分地讀,其中包括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同讀、開火車讀等。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
三、尊重學生,親近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指導性。教師的語言幽默風趣、表情自然親切,同時反復使用鼓勵、贊美的語言,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
四、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機智、巧妙,落實了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種花生時重在引導學生對詞語的品讀、感悟。如“居然”一詞。在嘗花生這一片段中提出質疑為什么父親來了卻是個意外,由此結合補充材料,從而體會到父親對我的教育和影響。在議花生這一重點段的教學中,抓住關鍵語句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讀、思、議的基礎上升華主題。在整個教學中,教師一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會、感悟,同時又落實了語文教學中的雙基,達到了新課標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要求。
當然,課堂是永不完美的。比如:課堂教學的時間緊、節奏快。在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時給的時間不多,學生的思考、討論還不夠深入,于是教師在學生回答時就總是接過學生的話來補充完整,這有點替學生回答之嫌。
《落花生》評課稿 篇8
大家好!我是二年組團隊的評課教師,今天我評課的內容是鄧文君老師執教的《落花生》一課。
《落花生》是一篇老課文,一直沿用到今天足以證明這篇課文的不可替代性。鄧老師的這節課無論是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是教學思路的清晰度,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節符合我!皫煂健斕糜柧殹苯虒W模式的課例,其亮點很多,下面我就從三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感受。
一、重“讀”
“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鄧老師在這節課中能夠根據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讀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個別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讀鄧老師都非常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讀,有思考性的讀,讀后有交流、有評價,這樣的訓練十分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的提升。
二、重“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鄧老師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領學生感悟文本,在出示了花生、石榴、蘋果、桃的對比圖片后,同桌合作學習完成表格。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驗,即做人要像花生那樣做有用的人,不像其他果子那樣刻意追求外表。學生悟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花生的品格,在體會文章重點句時,鄧老師仍
是讓學生合作學習:讀句子、說含義、談體會。從而引導學生感悟到花生不圖虛名,默默無聞的品格。這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重“情”
本節課鄧老師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鄧老師設計的拓展板塊實話實說:學生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感受,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熏陶。再如:聯系生活實際時,隨著老師播放圖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又得到了升華。隨后的'小練筆更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鄧老師創設情境,以蠟燭為例,讓學生進行借物喻人的練筆訓練,讀寫結合在這里體現的非常完美,學生的個性思維別激活,情感在寫作中得到了更高層次的提升。
另外,在這里我也想提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與大家商榷。將學生匯報蘋果等果子的優點放在體會完花生品格之后,與后面的實話實說銜接上是否更自然呢?
我的評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落花生》評課稿 篇9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有幸聆聽了龔老師執教的《落花生》一課,讓我受益匪淺!堵浠ㄉ愤@篇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來寫的,重點寫了“議花生”這部分內容。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龔老師引導學生交流有關花生的和作者的資料,如“花生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對作者許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設問與交流中給了學生廣闊的課外延伸的空間。例如在交流作者許地山的相關資料時,能讓學生了解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為“落華生”,就是因為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并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這些問題的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
龔老師很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思、多說、多聽,盡情發揮。在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學,自己匯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老師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出示自學提示,然后學生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讀,自己學,接著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學生體會出花生品格后,老師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父親,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兩段話,才能表達出你當時的感情呢?大家來評評誰讀得最有感情,學得最像!奔儒憻捔藢W生的朗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讀與評中學生與“父親”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與發展。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笔侨牡狞c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于是,教學中龔老師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么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么意思?”并點撥學生聯系周圍的生活實例深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感悟到“清潔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師”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感的熏陶。
教學結束后,老師布置學生課后讀幾篇許地山寫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結”,這樣就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他們的思維有了一個更廣闊空間。通過聆聽龔老師的這節課,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落花生》評課稿 篇10
今天上午十點半,在我們的錄播教室傾聽了孫主任的《落花生》,課堂生動有趣,情感不斷遞進,學生聽課認真,情況充沛。
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孫主任突然拿出來幾棵花生,利用實物展示,揭示課題。并要把花生送給學生吃。雖然花生不是稀罕物,但是現在很多小孩家里沒有地了,估計也很久沒有吃了吧,能夠看出學生的喜悅,這也拉近了校領導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接著課件上的一段文字為我們科普了落花生名字的由來以及作者的基本信息,并提問學生從作者簡介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讓學生了解了作者以及關于作者父親的一些知識,對之后課文中父親的話語更容易理解。
第二階段是課文生字,學生已經自學了生字,找一些學生讀一讀,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孫主任不僅強調讀音正確,還引導學生飽含深情地讀詞語。為了不把字寫錯,讓學生分析一下復雜的字的組成,或者自由說一說哪個字難寫,讓生字學習更加有效果,學生印象更深刻。
第三部分是讀課文,分析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尊重原味。此外,師生一起分析課文的用詞,分析語句的感情,分析文章的`含義。學生沉浸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我們聽課的老師也享受在優美的朗讀聲中。
分析課文的時候,師生一起著重分析了花生的品格,花生的品格主要是從父親的話語中體現出來,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都能體會到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但是當讓學生想出幾個四字詞語形容花生的品質,學生卻想不出來,并且也沒有聽過老師說出的樸實無華、不圖虛名,我們的學生不僅詞匯量少,閱讀量更少,家長沒有為孩子買書輔導學生讀書的意識,僅僅靠學校每天二十多分鐘的寫字閱讀課,遠遠不夠。
在自由分享的環節回答問題的幾個學生很出彩,當今社會你想做像“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人,有位同學的發言表示,自己想要做像“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人,讓別人主動了解他,再對他人沒有傷害的前提下,再做像“落花生”那樣有內涵的人。這樣有哲理的話語從五年級小朋友口中說出來,是多么了不起啊,足夠證明他真的是很有思想的一個人。我們的學生還是很棒的!
在課堂的最后,老師帶領學生總覽全文,分析出文章有詳有略、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借物喻理的寫作手法。課堂注重基礎、關注學生、突出重點、培養語文素養,是我心目中的好課。
《落花生》評課稿 篇11
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落花生》這一課了,但還是再一次認真地聽了陳偉婷老師執教的這一課。陳老師的課很精彩。但這里所說的精彩不是指生動的課件演示,而是來源于陳老師的博學,課堂上的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平淡中,讓我們看到了課堂背后,陳老師海量的知識儲備。
《落花生》我也教過,備課時,我也會去查閱書籍資料,為上課做好準備。但,我卻從未考慮過花生為什么要叫“落花生”,許地山先生對自己所寫的《落花生》有多么的鐘愛,當年《落花生》發表時引起了怎樣的轟動……這些看似與課文毫無關系的話題,在陳老師的口中,都變成了精彩的授課內容。不僅孩子們聽著津津有味,就連坐在一旁聽課的我,也被深深吸引了。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章不是無意言。”有人讀《落花生》,僅理解為對花生的贊美,有人卻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來讀,讀出的味道不同;同一篇課文,授課角度不同,課堂效果也截然不同。《落花生》借物喻理,借由花生交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教學中側重點,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陳老師的課堂,告訴我們:還可以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落花生》中陳老師主要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去獨立閱讀、分析課文。運用“比較法”去獨立閱讀課文。這需要老師的指導,交學生去“漁”。
《落花生》一課樸實無華,重點突出。教材的訓練要求是“分清課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須掌握方法。陳老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文章的重點,她根據課文的不同情況,采用了三種比較的方法。
1.比較詳略抓重點
在課文“種花生”與“過收獲節”、“吃花生”與“談花生” 的比較中,老師引導學生看文章的詳略,詳者為重點。
2.比較內容抓重點
在“我們談”與“父親談”的內容比較之中,“父親談”的內容更加重要,學生通過比較內容,抓住了重點。
3.比較目的抓重點
在“贊花生”和“學花生”兩點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兩個方法顯然無濟于事了。老師引導學生看文章的寫作目的,于是,“學花生——做有用的人”這一最重點便抓住了。
陳老師的課堂,樸實無華,但在樸實中又透露著精彩,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猶如喧嘩過后的平靜,樸實,卻激蕩人心!
【《落花生》評課稿】相關文章:
落花生評課稿06-23
落花生評課稿(精選9篇)09-07
落花生評課稿10篇07-22
落花生評課稿(10篇)07-12
落花生評課稿9篇08-26
落花生評課稿6篇(熱門)09-08
《落花生》評課稿(通用15篇)07-23
【薦】落花生評課稿10篇09-20
《落花生》評課稿(通用11篇)09-22
落花生評課稿集合10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