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豆評課稿
一、精致的預設
1、首尾呼應,線條流暢,一氣呵成
縱觀全課,開頭與結尾用一組詩前后呼應,開頭的一組詩句,正是對第五單
元那組課文里的幾種不同的愛的總結和回顧,引出詩之后,教師追問:愛還是什么呢?引出了我們下面要學的文章。課的結尾又出示了一組詩句,這組詩句在后面添加了新的內容,也就是同學們在《剝豆》這篇課文中體會出來的那種母愛,這樣的首尾呼應,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節課的完整性和遞進性。
再看本節課,線條非常清晰流暢,先感悟比賽中母親的瞻前顧后,再品味比賽中兒子的表現,在這兩條線的統領下,學生有了雙重收獲,一方面明白了瞻前顧后的愛不是真正的愛;第二方面知道了作為孩子應該承受應有的失敗。整節課,一氣呵成、水到渠成。
2、精心預設,注重教法,育人無痕
備課時細讀文本很重要,如何把教師細讀出來的東西“教”給學生,同樣很
重要。前者依賴教師的文學功底,后者依賴教師的教學技法。能上出這樣一節成功的課,賈老師課前的細讀肯定下足了功夫,同時,從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出賈老師教學技能非同一般。
例1:對題目中“剝”字的教學。教師沒有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多音字,在什么詞中應讀“bāo”在什么詞中應讀“bō”,而是這樣教的。
師:讀題——
生:剝豆。
師:把豆殼剝掉叫——
生:剝豆。
師:把桔子皮剝掉叫——
生:剝桔子。
師:把糖果紙剝掉叫——
生;剝糖果。
師:那么,這個詞你會讀嗎?出示:剝削。
生讀。
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連續用了五六個描述性的語言讓學生重復感受“剝bāo”,語境的不斷出現,讓學生無形中感受到,把一種物體的外皮剝掉,表示動作時讀bāo。老師沒有半點教的痕跡,學生卻在無形中學會了這個知識點,我想這就是“教育無痕”的境界吧!
例2:體會母親心理矛盾,瞻前顧后,教師問學生,我們在寫作文時,虞老師會教我們寫心理活動的句子不必加雙引號,而此處,為什么加上雙引號呢?難道是畢淑敏寫錯了嗎?用一個問題激起學生內心的認知沖突,當學生有了認知沖突之后就會去思考,尋求答案。學生很聰明,馬上有人回答,有了雙引號會讓我們看出,母親內心好像有兩個人在激烈地斗爭、對話。老師馬上接過話題:“對,母親心里好像有兩個人,一個是畢淑敏甲,一個是畢淑敏乙,畢淑敏甲說——,畢淑敏乙說——”在師生配合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悟了畢淑敏那種舉棋不定、瞻前顧后的心理。
二、精彩的.生成
一節課的成功,最關鍵的是看學習效果,從本節課中學生的學習表現來看,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成功的一節課。學生的思維多么活躍,學生的表達多么流暢,學生從課始到課末的提升又是多么大。在此,我就不展開說了。
三、精妙的調控
課堂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調控自如,智慧灑脫的老師。最精妙的一處我覺得是
這里:
師:這是一位()的兒子。
生:自信
生:執著
……
師選擇性地讓學生把關鍵詞寫到黑板上,是這樣一些詞:自信、輕松、執著、輸得起、輸了不沮喪、永不氣餒、大氣。看著這些排列凌亂的詞語,老師迅速進行了分類,并將它串聯起來,作了一個很完美的小結。
師小結:這是一個在比賽前大氣、自信的兒子,這是一個在比賽中執著、輕松的兒子,這是一個在比賽后輸得起,輸了也不沮喪,永不氣餒的兒子。
四、兩點小建議
如果要提問題的話,我只能吹毛求疵了,提兩點很不成熟的小建議吧!
1、在讀悟“8、9、10、11”自然段時,我覺得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母親的矛盾表現在哪兩方面?一方面是心理活動的矛盾,一方面是動作上的矛盾。然后,教師引領學生從這兩方面去感悟。把“心理活動”和“動作”這兩個詞更明確的提煉出來,會讓學生更明晰地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從而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課始,學生概括了主要內容后,師板書:母親(贏)兒子(輸),老師在輸字上寫了一個“?”,我覺得此處的?寫之過早。因為,這個問號完全是老師強加上去的。課的一開始,學生在認知上是完全肯定兒子比賽輸的。只有當學生感悟了母親那種瞻前顧后的愛不是真愛之后,老師再問:“此刻,你還認為兒子輸了嗎?”如此一反問,學生馬上會反應過來,兒子沒有輸,他贏得了失敗后的不氣餒,他贏得了輸得起的精神,他贏得了大氣和自信……
【剝豆評課稿】相關文章:
1.課賽評課稿
2.《跳高》評課稿
3.寒號鳥評課稿
4.班會課評課稿
6.灰雀評課稿
7.班會課評課稿5篇
8.司馬光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