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級習作評課 我的苦與樂評課稿
《我的苦與樂》是一個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開展的典型語文作文指導案例,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深層次整合中優秀實踐成果的體現。在教學實施中,教師不僅發揮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有豐富經驗的優勢,更是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課堂教學環境的技術功能,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通過學生的活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從網絡環境下學生寫作教學角度來看,本節課有以下值得借鑒之處:
1、深層次研讀教材,將口語交際內容與單元作文指導巧妙結合。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活動是“你快樂嗎?你認為什么是快樂?”這個話題進行,本單元的習作時“我的苦與樂”,口語交際的內容與寫作內容緊密聯系,教師利用口語交際的內容打開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選材,為之后的習作做鋪墊;教師利用寫作的環節深化學生對“快樂”的理解。口語交際和作文寫作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深化本課時的目標。
2、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活動相結合,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結構的先進教學理念。
教師在拓展選材、探討快樂、剖析例文、網上創作與批改等環節,都能夠通過自學提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討論交流活動,對學生自學能力、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提高都有較大促進作用。
3、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發展有賴于思維的發展,不能把語言的培養和思維的培養分離開來。
教師在作文引導的過程中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什么是快樂?”,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對快樂的思考更加深入。在寫作中,需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加工,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寫作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筆寫下自己的感觸,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體現。
4、充分發揮網絡環境優勢,利用網絡平臺批劃、注釋工具進行例文的深度剖析和學生,促進學生的交流協作。
學生在閱讀范文材料時,利用平臺中的surf工具(北師大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的支持學生共享閱讀的surf工具)進行深度思考和積累。學生發現一些好詞佳句時,直接選中將這些詞句收藏起來,以備日后閱讀和寫作時查閱使用;對一些能夠體現文章寫法、意境優美、涵義深刻或頗有爭議的句子和段落,學生及時進行注釋評價,將注釋的內容在頁面共享;要求學生對全文進行評論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文章觀點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通過對文章主題、思想、寫作方法等方面的評價,使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范文;教師利用SURF工具提供的“閱讀伙伴圈”功能,學生進入與自己具有相同愛好的同學的SURF區查看對方閱讀信息,共享閱讀體驗,既能夠加深對文章更加全面的體會、促進討論交流,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教師寫作指導細致到位。
在寫作方面,因為低年級的訓練,學生在寫作數量方面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標準,教師針對學生對網上寫作有興趣,能夠寫作成文,但是缺乏一定寫作技巧和方法這一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寫作結構和方法的指導。在審題環節明確提出寫作要求:“我”和“苦與樂有聯系”兩點,學生的創作因此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學生交流體會范文的環節,教師又引導學生提煉“觀點鮮明、事例具體、感受真切”等寫作要求,同時,就“如何將事例寫具體”與同學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提煉寫作的具體方法:從語言、動作、心理、形態等方面將事例寫具體;教師還精心選擇不同結構的例文供同學分析、討論,使學生對題目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是“先哭后樂”,也可以是“先樂后苦”,還可以是“通過苦,表達對樂的渴望”,教師的設計獨具匠心,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從更廣闊的范圍思考文章的主題、結構,并通過具體寫法的指導使學生可以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豐富起來。
6、拓展材料支持寫作,開闊學生思路。
教師利用不同類別的范文使學生對“我的苦與樂”作文結構有了深入、寬泛的理解后,再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閱讀,通過閱讀不同類別的文章,使學生開闊思路,對材料中的“苦”與“樂”有所體會,進而發散思維,感悟自己的苦與樂,從而將感悟付諸筆下,形成一篇與眾不同的自己的“苦與樂”。
【北京版六年級習作評課 我的苦與樂評課稿】相關文章:
1.課賽評課稿
2.音樂與影視評課稿
3.寒號鳥評課稿
4.《跳高》評課稿
5.班會課評課稿
6.灰雀評課稿
9.班會課評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