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評課稿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評課稿1
文言文閱讀是一塊硬骨頭,需要慢慢啃,反復練。考試技巧的訓練,高三文言文復習肯定要進行,但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訓練,才有效果。對翻譯題,許多師生也很重視,但結果不妙。
李冬慧老師對文言文復習,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一、突出復習重點,強化翻譯訓練。文言文翻譯題是一種綜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見語言知識(或現象)包括實詞的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常見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譯作為文言文復習重點,能以點帶面,突出重點,這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做翻譯訓練時,應注意(1)重視朗讀。利用早讀時間,有計劃地讓學生多課本上的文言文,適當地讀一些課外的篇目,如《史記》、《古文觀止》中的篇目,多讀能強化語感。 (2)重視筆頭翻譯。筆頭翻譯講究表達的規范性,講究表達嚴謹語言流暢,而口頭翻譯往往忽視這方面的要求。筆頭翻譯可以放在課前5分鐘進行。(3)重視文言文常見的語言現象的反復梳理。命題者選擇文言文翻譯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選擇那些帶有重要的文言現象的句子,并且將這些重要的文言現象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做翻譯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文言現象,并要求學生在答題時把它們很好地體現出來。每次答題后,應要求學生自覺歸納總結,以求強化。(4)重視培養聯系語境推斷句意的能力。有的學生在做題時,會因為眼前的一片樹葉而擋住一片森林,會因為一兩個難詞難句而不能快速順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訓練時,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句段篇的關系,使他們能結合上下文推斷句子意思。
二、精講多練,強化解題要領。強調老師的“講”要精,要及時。講,要抓住要害,讓學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學生明確了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復習什么、如何復習,做什么題、如何做后,設法讓學生多練。
三、強化文言文的解題要領。閱讀文言文時,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意,對個別難詞難句,不要糾纏,做個標記,暫且放過。其次要善于借助語境,借助題干與選項,揣摩文意,在答題時,可以先做第4小題,再做前面的實詞虛詞題和信息篩選題。至于,做實詞詞義判斷題時常用的代入法、語境脈絡、字音字形、語法位置、成語比較法等判斷法,做虛詞題時常用的詞性、位置、意義、語氣、搭配等判斷法,做信息篩選題時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題時常用的命題思路的判斷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師提出的以上建議中肯,實在,可操作行強,也為后面文言文的復習開了好頭,確實值得我們借鑒。
文言文評課稿2
聽龔老師的文言文翻譯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年輕力壯,聲音洪亮。教態自然,笑容可掬。
龔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出的蓬勃的朝氣和年輕的活力,的確有一種非凡的魅力。再加上聲音清脆洪亮,吐字清晰,抑揚頓挫,具有穿透力,非常適合當代學生的口味。使他的教學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吸引力和魅力。
二、文言文翻譯,先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后進行鞏固訓練,程序設置科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文言文翻譯的“信達雅”到“抄、調、補、刪、換”五字決,講解細致準確,練習從課本上精選例句,引起同學對課本復習的重視,這一點值得提倡。
三、回到高考題的難度,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學以致用,以課本為例,運用知識解決難題,達到了知識遷移的目的。
四、一點建議:議論文翻譯的確是高考中一塊硬骨頭,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是應付不了高考要求的。所以更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當中嚴格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學習習慣,一切以“動手寫”為準繩,因為只有寫出來,才能充分暴露同學們的真實狀況,讓學生心服口服地、耐心地、持久地將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和18個常用的文言虛詞,在反復的訓練當中掌握好。
文言文評課稿3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能做到正確的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是很不容易。而在趙老師的課堂上絲毫沒有感覺到學生學得艱難,而是每個學生一直都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簡約而又不失華麗,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我從這節課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一、巧學生字。
因為我是一個低年級的老師,我覺得識字寫字的教學環節只有低年級段出現,沒想到今天趙老師在教高年級學文的同時,沒有丟棄最基本識字教學。在“惟”“俱”“辯”“鴻”這些生字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現的時候,趙老師在學生理解字義后又提醒學生這字是本課的生字,這是在無聲的強調這個字很重要不能寫錯,緊接著就指出在寫這些字在書寫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為了更好的鞏固這些生字,趙老師還不忘讓學生在每個字的旁邊寫上一個。學習生字和理解文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體現出字不離文,文不字的教學理念。
二、以讀為本,讀出精彩
趙老師在引導學生讀文時,沒有直白的去一句句的理解古文的意思,而是在讀文前都會提出一個與要讀的內容相關的問題,讓他們讀一次有一次的收獲,每次讀的語氣不同,收獲就不同。學生讀書的欲望被燃起,就減少對古文的恐懼,學生自然想讀、愿意讀、樂意讀。如:在《學奕》這則古文中有“為是其智弗若與?”這樣一個問句。趙老師就對學生說:“我們既然學習文言文,就要用文言文的形式來回答。”接下她就請學生從書中找答案,再用書中的話來回答。在這一問一答一找中,學生就水到渠成的把古文的精髓弄明白了。
在學《兩小兒辯日》一則時,趙老師緊緊地抓住一個“辯”,先讓學生弄清楚兩個小孩在爭辯什么?爭辯的內容是什么?弄清楚后就請一名學生說一說這則古文的意思,其他的孩子讀對應的古文,在這樣的對讀中學生自己很快的就弄懂了古文的意思,無需老師的講解,這是一個多么巧妙的設計。接下來的引導背誦設計的更為精彩,趙老師就讓同學生用古文當中的語言來和她進行一場辯論賽,她做第一小孩,讓學生做另一個小孩進行辯論,而后在交換,最后再讓學生一人扮演兩個角色,老師說一些提示語,這是通過不同的語氣去體會當時兩個孩子爭辯是如何爭辯的。這樣學生即使讀著古文中的句子,也感覺不到古文的拗口,反而還增添了一些童真童趣。
新課標要求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為教學的創新者。看來趙老師在“備教材”的同時,更注重了“備學生”。
文言文評課稿4
余老師,沒有刻意追求完美,沒有字字珠璣的言語沒有教師的居高臨下,沒有環環相扣的設計,然而,展現一份質樸,一份自然,一份輕松。
余老師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問題為自己的教學切入點。剛開始就指出學生默寫中的錯誤,如歸,當,炙,生,哪,辯等字,學生面對自己的錯誤輕松一笑,從而訂正。
八年級下冊的古詩文較多,余老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輕松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首先讓學生相對充裕的時間復習古詩詞,一個學生出題,另一個學生默寫,繼而轉換角色。課堂氣氛活躍,輕松自在。其次為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展示幻燈默寫句子,請學生填空回答,其余學生手自筆錄。最后復習文言文內容,四人小組合作,一個學生出題,另一個學生回答,第三個學生批給,最后回到出題學生的手中。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輕松的環境氛圍成長,孩子的創造力更強。余老師的整堂課和諧自在,毫無壓迫感,學生輕松自如,質樸而不失含量。
【文言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文言文評課稿4篇12-31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月相評課稿01-02
雨后評課稿12-31
左右評課稿12-30
關于評課稿12-19
研究透鏡評課稿01-03
退位減評課稿01-02
合理消費評課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