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的性質評課稿
氧氣的性質評課稿1
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物質都可以在空氣中燃燒,那么是空氣中的哪種物質在起作用呢?很好,大家都知道,是氧氣。在之前我們已經了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氧氣的化學性質。
首先請大家跟老師一起看一段視頻,播放的是木炭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大家在觀看的時候注意觀察木炭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有何不同,在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有什么變化。好的,視頻播放完了,誰來回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嗯,你來說,請坐。他說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是發出紅光,在氧氣中燃燒是發出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震蕩變渾濁。觀察的很仔細啊。那現在我們就發現了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產生了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那么這種物質是什么呢?其實是二氧化碳,那么我們就可以用這樣一個文字表達式表示木炭與氧氣的反應(板書:木炭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氧氣不僅可以與非金屬發生反應,還可以與金屬發生反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鐵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現象是怎樣的。
把一段細鐵絲繞在一根火柴棍上,用坩堝鉗夾住在酒精燈上引燃,火柴燃燒過程中也會對細鐵絲加熱,之后緩慢的深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在集氣瓶底部已經實現放了一層水。大家注意觀看實驗現象!好噠,視頻播放完了,大家看到什么了呢,誰來告訴老師。好的,你來說。好的,請坐。這位同學說他看到火星四射好像放煙花一樣,描述的很形象啊,還有沒有其他現象呢,有誰要補充一下呢。好的,你來。嗯好,你還看到了有黑色物質生成濺落下來,觀察的很仔細啊,請坐。那么這種黑色的物質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四氧化三鐵,是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的,用文字表達式來表示就是(板書:鐵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那現在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要把鐵絲繞成螺旋狀呢?對,可以增加鐵絲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那么為什么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事先在集氣瓶底放一些水呢?老師看到大家都很疑惑,那現在老師解釋一下,大家認真聽,這是由于鐵絲與氧氣會生成高溫的四氧化三鐵,直接落在瓶底的話可能會引起瓶子炸裂,所以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需要預先在瓶底鋪一層細沙或者放一些水。
金屬、非金屬都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那么其他物質與氧氣反應生成什么呢,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石蠟與氧氣發生反應的視頻,觀察實驗現象,判斷石蠟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產物是什么。大家在看完視頻之后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討論一下,5分鐘之后老師請小組代表來回答問題。好的,時間到了,哪個小組代表愿意回答呢?好的,第一小組,嗯請坐。他說石蠟與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產物中有水,因為石蠟在集氣瓶中燃燒的時候瓶子內壁上有水珠出現。那么其他學生有什么補充的呢?好的,你來,嗯請坐。他說反應完后,在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判斷產物中有二氧化碳。那么現在我們綜合兩個小組的結果就知道了石蠟和氧氣反應的產物,現在誰能寫一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呢?(板書:)現在大家不僅能夠仔細的觀察實驗現象了,也能根據實驗現象判斷產物了,很好啊。
那現在我們對比一下這三個實驗現象:三種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有何不同呢。很好,大家都發現了,這些物質在氧氣中燃燒要比在空氣中更加劇烈。由此就知道了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氣體,那么大家再來看一下這三個表達式,看反應物有什么相同點呢。沒錯,都有氧氣。我們就把這樣的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稱為氧化反應,在這里氧氣顯示出來的就是氧化性。大家在看一下生成物的種類有什么不同點呢,好的,你來,請坐。他說呀,第一、二個的生成物只有一種,第三個的生成物有2種。像這樣的(手勢:指示第一、二個)由兩種或者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我們就給他叫做化合反應。那現在老師問大家:已知鹽酸和氫氧化鈉會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那么大家判斷這是一個化合反應嗎。并不是,看來大家一下子就能抓住化合反應的特點:生成物只有一種。
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哪位同學說一下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來,你來說。好,請坐。他說到他學到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并且是具有氧化性的,還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應什么是化合反應,總結的很全面啊。最后給大家布置一個任務:我們都知道性質決定用途,那么根據我們本節課學到的氧氣的性質,它在生產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請大家回家查找一些相關資料,下節課我們一起討論。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氧氣的性質評課稿2
一、真研究教材,根據學生實際構建教學內容
教師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清楚地認識到氧氣性質的探究與下一節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在方法上具有普遍性,研究其他物質通常就用與之類似的方法。所以氧氣性質的探究方法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今后教學中的重要范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氧氣是無色、無味又不易溶于水的氣體;木炭、硫磺、鐵絲和蠟燭四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比空氣中旺。說明氧氣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檢驗氧氣的方法。
教材安排:首先提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再通過推測氧氣的物理性質的活動,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提出氧氣的檢驗方法,通過教師演示鐵絲、硫磺等四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從而得出氧氣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性質。教材直接提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對沒有原認知基礎的初一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指定了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將教學過程設計為:
1、通過設問設計的方法引出課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組織學生用推理的的方法,通過討論,總結出氧氣的物理性質,提高了學生推理水平;
3、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觀察→比較→討論的出鐵和硫磺在空氣及氧氣中燃燒現象并記錄;
4、把木炭、蠟燭燃燒改為學生動手的活動,讓學生探究出兩物質在氧氣燃燒的現象并與空氣燃燒現象比較,最后歸納總結出氧氣的性質和檢驗氧氣的方法;
5、通過學生總結這節課學了什么,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6、課外活動“推測氧氣在生活生產中的用途”,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反應,它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推理等。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
思維方法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維運動通向客觀真理的途徑和橋梁,科學史上的大量事實證明,沒有正確的思維往往沒有科學上的發現;沒有理想實驗方法和演繹法,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模型方法,就沒有原子世界微觀結構的發現;沒有類比和模擬法,就沒有維納的控制論。掌握了辨證的思維方法,并實際運用于認識和實踐,能使學習的主體的思維能力發生質的飛躍。
在這節課里,體現了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主體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氧氣物理性質的推測,體現了推理能力的訓練;四種物質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現象(鐵在空氣中不燃燒)的比較和分析,體現了分析比較思維的訓練;對四種物質燃燒現象的觀察,體現了直觀思維的訓練;學生對檢驗氧氣方法的設計,啟發引導學生對方案的比較,可行性檢驗,從而得出檢驗氧氣的方法,體現了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的訓練。
思維能力的訓練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在實驗教學中,因為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結合實驗觀察過程,激發思維活動,實現由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的飛躍。在教學中經常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知識間的概括、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改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簡單,耗費時間不長,安全可靠又不污染環境的木炭、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由學生自己來做,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1)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學生親自實驗比由教師演示給自己看,觀察到現象會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學生由旁觀者變為當局者,心情激動,態度積極,思考問題的自覺性會大大增強。使是更具有探索的色彩,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2)因為演示在偌大的教室中,坐在后排學生總是沒有觀察清楚實驗的變化,這種現象如長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會影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正后,克服了這種不利因素,使學生都參與了實驗教學表現出了極大的操作興趣。
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科學課程的啟蒙性、基礎性和發展性,使科學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新課程突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指出:通過義務階段的過程學習,使學生都能具備適應現代化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須的科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未來生存和發展必須的素養,同時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
本節課中,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推測、觀察、實驗、討論、比較、分析歸納,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動口動手的機會,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教師素質
教師教態自如,語言清晰,表達準確,實驗操作熟練,體現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作為一個青年教師,上這樣的一堂課不容易。
值得探討的問題:(1)教師的應變能力有待提高;
(2)對學生的知識反饋不到位。
【氧氣的性質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數的性質評課稿01-22
分數的基本性質評課稿02-05
分數的基本性質評課稿3篇02-05
拼音課評課稿02-06
前后評課稿02-08
頤和園評課稿02-05
恐龍評課稿01-29
長城評課稿01-23
將心比心評課稿01-20
梯形評課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