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
《雖有嘉肴》是選自儒家經典中的一篇禮記,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
【讀解】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以《教師教學用書》上的翻譯為基礎,結合課本課下注釋稍作修改,使譯文盡量與課本一致。)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它,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實踐出真知
【原文】
雖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肴:帶骨頭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強(qiang):勉勵。(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譯文】
雖然有可口的內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雖有嘉肴》優秀說課稿12-17
《雖有嘉肴》說課稿3篇12-18
《雖有嘉肴》閱讀答案3篇06-02
《明日詩》文嘉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3
《金史·完顏伯嘉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0-07
天凈沙原文及翻譯03-17
《杞人憂天》原文及翻譯01-12
論語原文及翻譯05-06
關雎原文及翻譯12-15
范仲淹原文及翻譯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