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贊》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2-09-13 13:10:33 古籍 我要投稿

《孔子世家贊》原文及翻譯

  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將相,但司馬遷卻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來處理歷史人物,他把孔子當做古代的圣人來看待,下面是《孔子世家贊》原文及翻譯,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世家贊》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孔子世家贊

  出處:《史記》

  太史公曰:《詩》有之①:“高山仰止②,景行行止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④,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⑤。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⑥,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⑦,可謂至圣矣!

  【注釋】

  ①以下兩句詩,見《詩經·小雅·車轄(xiá,匣)》。 ②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止:敬仰。 ③景行:大道,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止:語助詞。 ④禮器:祭祀用的器具。諸生:許多儒生。以時:按時。 ⑤祗回:恭敬地徘徊。 ⑥布衣:老百姓。 ⑦折中:這里是判斷的意思。六藝:《詩》、《書》、《易》、《禮》、《樂》、《春秋》

  【翻譯】

  太史公說:《詩經》有:“高山(讓人)仰望,美德(讓人)效仿。”雖然不能達到那最高點,但是心中(始終)向往它。我讀孔家的書,就想象到他的為人。

  來到魯國(孔子的家鄉),瞻仰孔仲尼(孔子)的廟堂、坐車和服裝、祭祀的器具,眾學生按時在他的家里學習禮儀,我徘徊留連,不忍離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眾多啊!(他們大多是)當時榮耀,過去了就完結了!

  孔子是一百姓,傳了十幾代,讀書人都以他為宗師。從天子到到王侯,中國談到六藝,都是以孔夫子(的言判)為標準,(他)可以說是最高的圣賢啊!

  【賞析】

  司馬遷讀孔子著作之際,在內心深處極為敬佩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馬遷看來。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來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對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他見到了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見到這些與孔子密切相關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馬遷在孔子故居還見到許多儒生按時在他家中演習禮儀,儒生的習禮是那樣的虔誠,可見孔子的思想有著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馬遷被強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離開圣人的故居。

  此文乃是《史記·孔子世家》的`結束語。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將相,但司馬遷卻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來處理歷史人物,他把孔子當做古代的圣人來看待。這說明司馬遷頗具遠見與卓識。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文言文閱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在寫作手段方面,此文為虛實結合。開篇引用《詩經》的話,抒發作者的感慨,乃是憑虛而起。中間部分敘寫在孔子故居的所見與感受。結尾部分用“可謂至圣矣”來做結論。令人信服!

  作品注釋

  ①選自《史記·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史記》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對所記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評論,一般稱為贊。贊,文體名。本文是《史記·孔子世家》的贊,是作者對孔子的評論。

  ②太史公:司馬遷的官名,用以自稱。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舝(xiá)》。仰,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語氣助詞,無意義。

  ④鄉:通“向”。

  ⑤適:往。

  ⑥祗(zhī)回:相當于“低回”。流連,盤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⑦布衣:沒有官職的人。

  ⑧《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⑨折中:調和取證。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長,一說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編撰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

  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掌管國家史籍、節令、天文之官)。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愿,完成《史記》,留與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于是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的著作,還有《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孔子世家贊》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關于孔子世家贊原文及翻譯04-19

《孔子世家贊》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6-21

關于《孔子世家贊》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6-15

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譯06-08

《孔子世家贊》原文及賞析10-18

《孔子世家》原文和翻譯03-28

有關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譯07-19

孔子世家贊的文言文翻譯04-09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譯譯文04-0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不卡 | 久久国产精品亭亭亚洲Av | 先锋资源国产男人色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日本 |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