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陸羽茶經全文及譯文
《茶經》是唐代陸羽所著,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茶經》是一部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專著。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唐陸羽茶經全文及譯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唐陸羽茶經全文及譯文
《茶經》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并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
《茶經》全文:
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4)。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楊執戟(8)云:“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9)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10),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11)。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12)。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14),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15),中者生百濟、新羅(16),下者生高麗(17)。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 經
唐·陸羽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槚,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后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后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適時,制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參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參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參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對于人參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來自微信:edutea
注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栟櫚:棕樹。《說文》:“栟櫚,棕也”。栟,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槚:讀音jia,本為楸、梓類的美木,借指為茶。
(6)蔎:讀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認為應是草香。借指為茶。
(7)荈:讀音chuan。茶樹老葉制成的茶。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哲學家、文學家,執戟是其官職。
(9)郭弘農:即郭璞,晉人,詩人、文字學家,注釋過《爾雅》。
(10)藝而不實:藝,指種植技術。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卷者為初生故其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次。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認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應為高句麗,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小國,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苨: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苨,讀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瘳,痊愈。
作者:
陸羽(733年—約804年),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唐代茶學家、茶文化奠基人。
上元初年(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該書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生性詼諧,與女詩人李季蘭、詩僧皎然交厚,晚年隱終卒葬竟陵(一說葬于湖州杼山)。
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經》而聞名于世,對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的事跡在《新唐書》《文苑英華》《唐才子傳》《全唐文》等文獻中有所記載,其著作頗豐,不過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經》三卷完整存世。他亦工于詩,但傳世者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詩》存詩二首。
拓展:喝茶的好處
由于茶葉具有防止人體內固醇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茶多酚還能清除機體過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殺來病原菌。此外,茶還有提神、消除疲勞、抗菌等作用。這對中年人來說是需要的。還可以凈化水質,減少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因此,在當前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城市居住的人們,更應經常喝點茶。
飲茶的好處很多,概括起來有13條:
1、飲茶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2、飲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并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飲茶對預防齲齒有很大好處。據英國的一次調查表明,兒童經常飲茶齲齒可減少60%。
4、飲茶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5、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茶葉的抗老化作用是維生素E 的18倍以上。
6、飲茶有延緩和防止血管內膜脂質斑塊形成,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
7、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
8、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特別是烏龍茶對此效果尤為明顯。
9、飲茶可以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10、飲茶所含鞣酸能殺滅多種細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發生的腸炎、痢疾等。
11、飲茶能保護人的造血機能。茶葉中含有防輻射物質,邊看電視邊喝茶,能減少電視輻射的危害,并能保護視力。
12、飲茶能維持血液的正常酸堿平衡。茶葉含咖啡堿、茶堿、可可堿、黃嘌呤等生物堿物質,是一種優良的堿性飲料。茶水能在提內迅速被吸收和氧化,產生濃度較高的堿性代謝產物,從而能及時中和血液中的酸性代謝產物。
13、飲茶防暑降溫。飲熱茶9分鐘后,皮膚溫度下降1-2攝氏度,使人感到涼爽和干燥,而飲冷飲后皮膚溫度下降不明顯。
【唐陸羽茶經全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陸羽茶經七之事注釋譯文09-24
《陸羽與茶經》的教學設計06-10
《陸羽宇茶經》教學設計05-11
《陸羽與茶經》的課文教學設計06-25
唐靈飛經全文譯文08-17
陸績六歲全文譯文12-20
《唐九成宮醴泉銘》全文及譯文08-18
《茶經》與《酒經》原文賞析及譯文07-25
唐婉與陸游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