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門行(薊門逢古老)》原文介紹

時間:2025-01-07 09:59:55 林強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薊門行(薊門逢古老)》原文介紹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薊門行(薊門逢古老)》原文介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其一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

  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

  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其二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

  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其三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

  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

  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其四

  幽州多騎射,結發重橫行。

  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其五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云愁殺人。

  譯文

  其一

  在薊門碰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獨地站著,思緒紛繁不絕。

  單身一人十分孤獨,如今已是白發蒼蒼。

  想建立功勛已沒什么指望,已經連戍守邊塞的將領是誰都不認識了。

  其二

  唐朝的統治者頻繁對外發動戰爭,企圖進一步開拓邊疆。

  戍邊戰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饑,而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

  到關塞亭堡去看一下,我不由淚滿衣襟。

  其三

  十一月里,邊塞城池籠罩在一片縹緲的雨雪之中。

  胡人的主帥號令嚴明,軍隊、馬匹矯健,裝備精良。

  這些胡人沒有窮盡的時候,征伐戰爭何時才能罷休,戰士們何時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

  其四

  幽州地區的人大多擅長騎馬、射箭,年輕人十分崇尚勇武。

  一旦能跟隨將軍征戰沙場,相信很快就能以軍功贏得美名。

  他們在秋天的原野上縱橫馳騁狩,四處發出弓弦的鳴響聲。

  其五

  太陽落下后,長城之外一片陰暗,空中煙霧飄浮,塵土飛揚。

  胡人的騎兵兇悍地進逼,我們的軍隊奮不顧身地反擊。

  空曠的關塞滿是枯死的樹木,揚起的沙塵令人窒息。

  注釋

 、偎E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近郊德勝門外。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一:“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

  ②古老:老年人,“古”通“故”。《全唐詩》注:“一作故。”此處指一位久戍邊疆的老兵。氛氳:本指陰陽二氣匯合之狀,引申為心緒繚亂。

 、哿愣。汗聠蚊。頭鬢:頭發。

 、軇子梗杭粗腹I,功勞。已矣:完了。矣,敦煌選本作“久”,誤;魧④姡褐肝鳚h名將霍去病。漢武帝時曾屢破匈奴,平定邊患,功勛卓著。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將。

 、轁h家:借指唐朝。窮:盡。異域:外國。

 、奘洌菏剡叺膽鹗。厭:同“饜”,此指充饑果腹。糟糠:《樂府詩集》作“糠核”。降胡飽衣食:《舊唐書·北狄列傳》:“可突于率其麾下遠遁,奚眾盡降!汕蹰L李詩、瑣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帳來降,詔封李詩為歸義王、兼特進、左徊林軍大將軍同正,仍充歸義州都督,賜物十萬段,移其部落于幽州界安置!标P亭:一本作“開亭”。沾臆:淚水浸濕胸前。

 、圉盒稳萦暄┘毭堋

 、嵩郑汗糯拇笮蛻疖,也指主帥。這里指胡人主帥。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結發: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發,因此以結發指童年、年輕時。重:崇尚,看重。橫行:縱橫馳騁。

  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黯黯:一本作“茫茫”。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亂。

  憑陵:侵凌,進逼。

  古樹:枯樹。黃云: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賞析

  這五首小詩均短小精致,從各個側面點染出東北邊塞生活的畫卷,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寄寓深沉的同情,對他們的英勇獻身精神予以熱情的禮贊,對統治者和邊將輕啟戰端、優待降胡、不恤士卒等做法深表不滿。

  第一首借一位邊關老兵的典型遭遇揭示了將軍不恤士兵的事實,從根本上道出了唐軍難勝的原因。這一首詩描寫了老卒的凄涼境遇,令人同情。全詩言辭沉痛、悲哀、失望而無奈,似用邊塞的血淚和成。不難想象,像這樣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長年戍邊的艱辛可見一斑。

  第二首直斥統治者好大喜功、輕開邊釁的罪惡,以唐軍與降胡待遇的差異揭露邊將只顧邀功不管士卒死活的殘酷現實。這一首詩反映了戍卒食用匱乏,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的情況,批判了唐朝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舉措。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戍卒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對邊境潛在危機的深深憂慮,言辭悲愴,感人肺腑。

  第三首寫胡兵法紀嚴明、裝備精良,唐軍征戰無期。在這一首詩中,詩人坦言敵人的強大,頗具軍事家的胸懷和才干,進而嘆息,邊境何日得寧,戰士何日得歸。在古代,中原地區統治者常以天朝上國自居,輕視周邊少數民族,而詩中,詩人極有遠見卓識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實十分強大,有時甚至明顯優于漢族軍隊。后來的元滅宋、清滅明,即印證了詩人的觀點。詩人當時只是看到胡兵強于守軍,因此邊境堪憂,并未能見識到胡兵竟能踐踏整個中原。但詩人不囿于成見,而能面對實際,正視問題,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從這一點上,這是詩的價值可以說遠遠超出其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在文藝上的價值。

  第四首寫幽燕健兒驍勇善戰。這首詩稱頌了守邊戍卒的驍勇善戰。全詩先總寫幽州民俗的風貌,崇尚勇武;隨即指出,他們不但善武而且樂于效力軍前,保衛鄉土,建立功勛。但詩人親眼目睹了他們狩獵時的場面,不過這場面已夠讓人感到欣喜了。保家衛國從來不只是軍隊的事情,更需要有民眾的參與,才能將侵略者掀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詩人目睹這一群生龍活虎、武藝高強的邊疆健兒,對邊境油然而生了幾分安全感。

  第五首寫唐軍奮勇殺敵保家衛國。這首詩描述了邊塞戰事紛紜的情況。在詩中,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沉痛地訴說了一場激烈的戰斗,詩中的景物描寫切合戰斗實際,烘托出慘烈的戰斗氛圍,而這種景色又是戰斗中獨有的,因此寫景即是寫戰爭。在字里行間讀者還可以感受到詩人面對這慘劇時難以遏制的悲憤心情。

  此組詩可與高適作于開元二十六年(738)的《燕歌行》互相參看,“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之意;“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類;“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猶“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即“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此組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是善于通過典型的形象表達愛憎情感,比如以孤苦無依的“古老”個人形象和奮不顧身的“漢兵”群體形象寫出軍中生活的艱苦和士兵獻身精神的可貴;二是善于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如“雨雪亂霏霏”“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古樹滿空塞”,以渾灝之筆勾勒出邊塞的蒼茫景象,表現出詩人對唐軍艱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其三,善用對比,如“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在鮮明的對比中體現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第四,夾敘夾議,直率深刻,如“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直接道出戰爭的不義性質。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前后高適第一次出塞游歷薊北之時。從“邊城十一月”和“紛紛獵秋草”可知,五詩非一時所作,大約是對某年秋冬所見邊塞情景的高度概括。

  作者簡介

  高適 (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h侯。

  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

【《薊門行(薊門逢古老)》原文介紹】相關文章:

望薊門的原文及賞析11-14

薊門行五首其三唐詩原文10-20

[優]望薊門原文及賞析08-14

(薦)望薊門原文及賞析07-24

【優】望薊門原文及賞析07-31

(精華)望薊門原文及賞析08-23

望薊門原文及賞析(實用)07-16

望薊門詩歌介紹10-24

高適雜曲歌辭·薊門行五首原文及賞析08-24

《望薊門》閱讀答案11-1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女同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少妇 |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另类国码 | 亚洲AⅤ午夜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