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與翻譯
《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為“三吏三別”之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石壕吏原文與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墻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zhàn)死亡。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征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伐柯原文翻譯
伐柯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翻譯:
譯文砍取斧柄怎么做?沒有斧頭做不好。妻子怎樣娶進門?沒有媒人辦不到。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則難不倒。遇見我的心上人,擺上禮器娶來了。
注釋⑴伐柯:柯,斧頭柄;伐柯,采伐作斧頭柄的木料。⑵匪:同“非”。⑶取:通“娶”。⑷則:原則、方法。此處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⑸遘(gòu):通“覯”,遇見。⑹籩(biān)豆:籩,竹編禮器,盛果脯用的;豆,木制、金屬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醬類。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用籩豆等器皿,放滿食品,整齊地排列于活動場所,叫做籩豆有踐。這里指迎親禮儀有條不紊。
賞析:
《伐柯》一詩,從語義上分析,有兩重意義,一是文本的表層語義,一是作為引伸隱喻的深層語義。
從文本語義來說,《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適的斧頭柄子作比喻,說男子找一個心目中的妻子,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親禮等基本的安排。因此,這首詩實在是講詩人見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說項,終于姻緣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親禮,把女子娶了過來。心中的得意,情緒的興奮,都凝聚在這首自得自悅的歡歌中。在古代詩歌中,常以諧音示意。“斧”字諧“夫”字,柄子配斧頭,喻妻子配丈夫。詩中所說“匪媒不得”、“籩豆有踐”,也是具體地寫出古時娶妻的過程:媒人兩家介紹牽線,最后雙方同意,辦了隆重的迎親禮儀,妻子過門來。這是中國古代喜慶民俗的場景,也表示中國人對婚姻大事的嚴肅重視。因為《伐柯》一詩說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后人就把媒人也稱為“伐柯”,為人做媒叫做“作伐”。這些詞匯的形成,反映了《伐柯》一詩的本義:這是一首迎親的歡歌。
從引伸隱喻義來說,重點落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這兩句詩上。這里的伐柯,已經(jīng)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樣狹義的比喻,而是廣義地比喻兩種事物的協(xié)調關系:砍伐樹枝做斧頭柄,有斧與柄的協(xié)調關系;做其他事情,也有兩方面的協(xié)調關系。要協(xié)調兩方面的關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頭,“其則不遠”,那就是不能背離基本的原則方法。如果砍下的枝條歪七扭八,過粗或過細,都不能插進斧頭眼中,成為適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那么,協(xié)調一件事物一種活動的雙方,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的。從具象的斧與柄的關系,上升到抽象的一體兩面的關系,這個比喻就有了廣泛的意蘊,啟示了一個事物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按一定原則才能協(xié)調。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來表示有原則的協(xié)調關系,來引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活動,就是從廣義的比喻性來理解這兩句詩的。所以牛運震《詩志》評曰:“隨手作興體,變法入妙,‘其則不遠’,另生一意便深。”據(jù)《毛詩序》說,這首詩是周大夫贊美周公之作。周公是西周最賢良的大臣,周的官員作詩贊他,當然不是真的寫娶妻子的事,而是借以泛指軍國大事的原則性與協(xié)調性了。可以說,《毛詩序》正是從《伐柯》詩的引申義上理解詩旨的。
【石壕吏原文與翻譯】相關文章:
《石壕吏》原文及翻譯06-12
石壕吏翻譯和原文04-13
石壕吏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石壕吏》原文翻譯賞析09-03
《石壕吏》原文翻譯及賞析07-29
石壕吏原文、翻譯、賞析03-21
石壕吏原文、翻譯、賞析10-27
石壕吏原文翻譯及賞析02-15
石壕吏原文翻譯及賞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