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精選12篇)
《戰國策》,又稱《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原書名不詳,書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誰,成書推斷也并非一時。劉向編撰后,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小編帶來的《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1
《戰國策.魏一齊.魏約而伐楚》
作者:劉向
齊、魏約而伐楚,魏以董慶為質于齊。楚攻齊,大敗之,而魏弗救。田嬰怒,將殺董慶。旰夷為董慶謂田嬰曰:“楚攻齊,大敗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為將內之于齊而擊其后。今殺董慶,是示楚無魏也。魏怒合于楚,齊必危矣。不如貴董慶以善魏,而疑之于楚也。”
翻譯
齊國、魏國約定一同討伐楚國,魏國把董慶送到齊國作為人質。楚國進攻齊國,太敗了齊國,而魏國卻不來援救。田嬰犬怒,將要殺死董慶。旰夷為救董慶對田嬰說:“楚國進攻齊國,太敗了齊國,而不敢深入的`原因,是認為魏國將要使楚軍深入到齊軍腹地然后攻擊它的后方。現在殺死董慶,是向楚表示齊國沒有魏國的聯合了。魏國惱怒而去和楚國聯合,齊國一定危險了。不如使董慶地位尊貴寒求好于魏國,面又迷惑了楚國。”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2
原文:
蘇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韓,魏氏閉關而不通。齊使蘇厲為之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齊王與蘇秦也。今秦見齊、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則齊必不欺秦,而秦信齊矣。齊、秦合而涇陽君有宋地,則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復東蘇秦,秦必疑齊而不聽也。夫齊、秦不合,天下無憂,伐齊成,則地廣矣。”
翻譯:
蘇秦被扣押在魏國,想要離開逃到韓國去,魏國關閉城門而出不去。齊國派蘇厲替他對魏王說:“齊國請求把宋國的土地分封給涇陽君,而秦國沒有采納。有齊國的幫助而得到宋國的`土地對秦國并非不利,然而秦國之所以沒有采納齊國請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齊王和蘇秦。現在泰國看到齊國、魏國不和,達到如此厲害的地步,那么齊國一定不欺騙秦國,而秦國也會信任齊國了。齊、秦聯合而涇陽君享有宋國土地,就不是對魏國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讓蘇秦回到東面的齊國,秦國一定懷疑齊國而不聽從它。齊、秦不和,天下便沒有憂慮,討伐齊國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擴大了。”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3
原文:
作者:劉向
楚許魏六城,與之伐齊而存燕。張儀欲敗之,謂魏王曰:“齊畏三國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趙必聽之,而不與魏六城。是王失謀于楚、趙,而樹怨于齊、秦也。齊遂伐趙,取乘丘,收侵地,虛、頓丘危。楚破南陽九夷,內沛,許、鄢陵危。王之所得者,新觀也。而道涂宋、衛為制,事敗為趙驅,事成功縣宋、衛。”魏王弗聽也。
文言文翻譯:
楚國答應給魏國六座城邑,同它一起攻打棄國保存燕國。張儀要破壞這件事,對魏王說:“齊國害怕三國的聯合,一定退還燕國土地來表示屈服楚國,楚國一定會聽從齊國,因而不會給魏國六座城邑。這是大王失策于楚國,而又同齊國、秦國結仇。齊國于是會攻打趙國,攻下乘丘,收復被侵占的`土地,虛、頓丘就危險了。楚國攻取南陽九夷,進入沛地,許、鄢陵就危險了。大王所能得到的,只有新觀了。而去往新觀的道路上又要受到宋國、衛國的挾制,伐齊的事失敗了,就要被趙國所驅遺,伐齊的事成功了,能否得到新觀全系于宋國、衛國。”魏王沒有聽從。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4
原文:
秦敗東周,與魏戰于伊闕,殺犀武。魏令公孫衍乘勝而留于境,請卑辭割地,以講于秦。為竇屢謂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聽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講于王。”王曰 :“奈何?”對曰:“王不若與竇屢關內侯,而令趙。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揚言曰:‘聞周、魏令竇屢以割魏于奉陽君,而聽秦矣。’夫周君、竇屢、奉陽君之與穰侯,貿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竇屢也;制割者,奉陽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敗之,必以少割請合于王,而和于東周與魏也。”
文言文翻譯:
秦國打敗了東周,在伊闕同魏國交戰,殺死了魏將犀武,乘勝駐扎在魏國境內,魏國派公孫衍用卑下的言辭請求割讓土地,來同秦國講和。
有人替竇屢對魏王澄:“臣下不知道公孫衍所說的.,秦國能聽從多少,然而臣下能夠用公孫衍答應割讓土地的一半,讓秦國閱大王講和。”
秦王說:“怎么辦呢?”回答說:“大王不如讓他做關內侯,命他出使趙國,大王重視他的出行而且給他豐厚的俸祿。于是揚言讜:‘聽說東周、魏國已叫竇屢割讓魏國土地給奉陽君,聽憑秦國怎么辦了。”
東周君主、竇屢、奉陽君同穰侯,是以死相爭的仇人。現在進行講和的,是竇屢;制止向秦國割地的,是奉陽君。秦國太后害怕他們不肯依附穰侯,就會想破壞這件事,一定會用少要魏國割讓i地的辦法同大王講和,因而秦國就會同東周和魏國講和了。”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5
魏一·西門豹為鄴令
西門豹為鄴令,而辭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門豹曰:“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乎?”文侯曰:“有之。夫鄉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問其賢良之士而師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人之丑者而參驗之。夫物多相類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驪牛之黃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類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言文翻譯:
西門豹被任命為鄴令,他向魏文侯辭謝。
魏文侯說:“您去吧,一定能成就您的功業,成就您的美名。”
西門豹說:“冒昧地問一下,成就功名也有方法嗎?”
魏文侯說:“有方法。那些鄉邑里先予眾人而坐的老者,您進去訪求其中賢良之士并以禮相待,再找一些喜歡掩蓋別人優點而喜歡張揚別人缺點的人來參照檢驗他們。事物多似是而非,深色的狗尾草幼小的時候像禾苗,黑黃色的.牛因有黃色而像虎,白骨往往被疑作象牙,斌硤與美玉相類似,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6
魏一·魏王將相張儀
作者:劉向
魏王將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韓氏必亡。’且魏王所以貴張子者,欲得地,則韓之南陽舉矣。子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廢矣。如此,則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公叔以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
文言文翻譯:
魏王將要任命張儀為相國,對公孫衍很不利,因此公孫衍派人對韓國的公叔說:“張儀已經使秦國和魏國聯合了。他聲稱:‘魏國進攻南陽,秦國進攻三川,韓國一定會滅亡。’況且魏王使張儀顯貴的原因,是想要得到土地,那么韓國的南陽就要被攻下了。您何不將政事少委派給我一些,把這作為我的功勞,那么秦、魏之間的聯合就可以廢除了。如此,魏國就會圖謀秦國拋棄張儀,拉攏韓國任命我為相國。”公叔認力他說的'話對韓國有莉,因而將一些政事委派給公孫衍,公叔衍以此作為功勞,果真做了魏國的相國。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7
魏一·韓趙相難
作者:劉向
韓、趙相難。韓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構與己也,皆朝魏。
文言文翻譯:
韓國、趙國彼此產生了仇怨。韓國向魏國借兵說:“希望能夠借些軍隊來討伐趙國。”
魏文侯說:“我與趙國國君是兄弟,不敢從命。”
趙國又向魏國借兵進攻韓國,魏文侯說:“我與韓國國君是兄弟,不敢從命。”
兩個國家都沒有借到軍隊,生氣回國了。這件事過去后,兩國才知道魏文侯是以此來替自己講和,都來朝見魏國。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8
魏一·魏公叔痤為魏將
作者:劉向
魏公叔痤為魏將,而與韓、趙戰澮北,禽樂祚。魏王說,迎郊,以賞田百萬祿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辭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撓揀而不辟者,此吳起余教也,臣不能為也。前脈形地之險阻,決利害之備,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巴寧、爨襄之力也。懸賞罰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見敵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為臣之右手不倦賞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吳起之后,賜之田二十萬。巴寧、爨襄田各十萬。
王曰:“公叔豈非長者哉!既為寡人勝強敵矣,又不遺賢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跡,公叔何可無益乎?”故又與田四十萬,加之百萬之上,使百四十萬。故《老子》曰:“圣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公叔當之矣。
文言文翻譯:
公叔痤做魏國的將領,同魏國、趙國在澮水北岸交戰,擒獲了趙將樂祚。魏惠王大喜,到城郊迎接公叔痙,并賜田百萬畝作為他的食祿。公叔痤反身退走,然后拜了兩拜辭謝說:“能使士兵不潰散,勇往直前不躲避邪行,強敵壓己而不退卻的,是吳起留下的教導,臣下做不到。在軍隊前踏察地形的險阻艱難,判斷有利有害加以防備,使三軍士卒不迷惑的,是巴寧、爨襄的功勞。在戰前懸賞罰,戰后使百姓明白無疑而信任的,是大王圣明的法度。看見可以進攻敵人了,擊鼓進軍不敢懈怠的,那才是臣下。大王只是因為臣下的右手不懈怠而賞賜臣下,為什么呢?假如認為臣下有功,臣下何功之有呢?”魏惠王說:“好。”
因此尋找吳起的.后人,賞賜土地二十萬畝。巴寧、爨襄受賞土地各十萬畝。魏惠王說:“公叔痤難道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嗎!已經替我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又不遺忘賢者的后代,不掩蓋能士的功勞,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處呢2”所以又賞賜給他土地四十萬畝,加上起初賞賜的土地一百萬畝,使他擁有土地一百四十萬畝。所以《老子》上說:“圣人沒有積蓄,認為已經替別人做了,自己才更富有,認為已經給予別人了,扇已的財富才更多。”公叔痤當是這樣的人啊。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9
魏一·張儀欲窮陳軫
張儀欲窮陳軫,令魏王召而相之,來將悟之。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曰 :“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鄭強出秦曰,應為知。夫魏欲絕楚、齊,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勸王多公之車。公至宋,道稱疾而毋行,使人謂齊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絕齊、楚也。”
齊王曰:“子果無之魏而見寡人也,請封子。”因以魯侯之車迎之。
文言文翻譯:
張儀想使陳軫陷入困境,就讓魏王召他來做相國,準備在來到之后囚禁他。陳軫要去的時候,他的兒子陳應阻止自己的父親出行,說:“此事謀劃得很深,不可以不詳察。鄭強離開秦國說的.話,我是知道的。魏國想斷絕楚國、齊國的聯盟,一定會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讓您離開,一定會勸說楚王多給您出使的車輛。您到了宋國,途中稱病不再前行,派人對齊王說:‘魏國迎請我的原因,是想要斷絕齊、楚聯盟。齊王說:“先生果然沒有去魏國而來看望寡人,請讓我封賞您。”于是用魯侯之車迎接陳軫。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10
韓一·魏之圍邯鄲
作者:劉向
魏之圍邯鄲也,申不害始合于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問申子曰:“吾誰與而可?”對曰:“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謂趙卓、韓晃曰:“子皆國之辯士也,夫為人臣者,言可必用,盡忠而已矣。”二人各進議于王以事。申子微視王之所說以言于王,王大說之。
文言文翻譯:
魏國圍困了趙國的邯鄲,申不害開始想讓其中一方同韓王聯合,可是又不知韓王怎么想的,擔心說的`話不一定符合韓王心意。韓王問申不害說:“我可以同哪個國家聯合?”
申不害回答說:“這是社稷安危的關鍵,國家的大事,臣下請求深思苦想一下。”
于是暗中對趙卓、韓晁說:“您們都是國家的辯才,激人臣子的,進諫的話怎么可能一定被采用,不過是盡忠罷了。”憊摹、韓晁兩人分別扭對待趙、魏之戰的態度進諫給韓王,申不害暗中察看韓王贊賞哪種主張,再把這種主張進諫給韓王,韓王非常高興。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11
魏一·張儀告公仲
作者:劉向
張儀告公仲,令以饑故,賞韓王以近河外。魏王懼,問張子。張子曰:“秦欲救齊,韓欲攻南陽,秦、韓合而欲攻南陽,無異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韓之卜也決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韓、廣魏、救趙,尺楚人,遽于萆下。伐齊之事遂敗。
文言文翻譯:
張儀告訴公仲朋,讓他以韓國出現饑荒為理由,勸說韓王運糧到河外。魏王很害怕,去詢問張儀。張儀說:“秦國要救齊國,韓國要攻取南陽,泰國、韓國合起來要攻取南陽,這都沒什么區別。況且韓國要用魏國是否與秦國交好來判斷大王的`態度,大王不與秦國交好,韓國的判斷就會做出了。”于是魏王很想與秦國交好,取信于韓國、擴大魏國、挽救趙國,在萆下斥責了乘驛車趕來告訴許地消息的楚國人。攻打齊國的事于是就被破壞了。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 篇12
戰國策·楚一·江乙為魏使于楚原文及翻譯
江乙為魏使于楚,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左右懼曰無有,如出一口矣。”
文言文翻譯:
江乙為魏國出使到楚國,對楚宣王說:“臣下進入國境,聽說楚國有這樣一種風俗,不掩蓋別人的善良,不談論別人的邪惡,果真是這樣嗎?”楚宣王說:“果真是這樣。”江乙說:“既然這樣,那么自公所制造的'禍亂,莫非成功了嗎?果真像這樣,臣下們的罪過就可以免除了。”楚宣王說:“為什么?”江乙說:“州侯輔佐楚國,尊貴已極并獨斷專行,可是他左右的人都說‘世上沒有能趕得上他的人’,像從一張嘴里說出來的一樣。”
【《戰國策》魏一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戰國策·魏一·蘇秦拘于魏原文及翻譯04-12
戰國策魏二原文及翻譯05-07
戰國策·魏一·秦敗東周的原文及翻譯09-24
《戰國策·魏一·韓趙相難》原文及翻譯12-07
戰國策魏四八年謂魏王原文及翻譯09-24
《戰國策楚三·楚王逐張儀于魏》原文及翻譯09-24
戰國策薛公入魏而出齊女原文及翻譯10-02
《戰國策·韓一》原文及翻譯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