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孫綽傳》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4-12-17 11:05:02 智聰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晉書孫綽傳》原文及譯文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晉書孫綽傳》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孫綽,字興公。博學善屬文,少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會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賦》以致其意。嘗鄙山濤,而謂人曰:“山濤吾所不解,吏非吏,隱非隱,若以元禮門為龍津①,則當點額暴鱗矣。”所居齋前種一株松,恒自守護,鄰人謂之曰:“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恐永無棟梁日耳。”綽答曰:“楓柳雖復合抱,亦何所施邪!”綽與詢一時名流,或愛詢高邁,則鄙于綽,或愛綽才藻,而無取于詢。沙門支遁試問綽:“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詢將北面矣。”綽重張衡、左思之賦,每云:“《三都》、《二京》,五經之鼓吹也。”嘗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榮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宮商。”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綽性通率好譏調嘗與習鑿齒共行綽在前顧謂鑿齒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鑿齒曰:“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補章安令,征拜太學博士,遷尚書郎。揚州刺史殷浩以為建威長史。會稽內史王羲之引為右軍長史。轉永嘉太守,遷散騎常侍,領著作郎。時大司馬桓溫欲經緯中國,以河南初平,將移都洛陽。朝廷畏溫,不敢為異,而北土蕭條,人情疑懼,雖并知不可,莫敢先諫。綽乃上疏。桓溫見綽表,不悅,曰:“致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知人家國事邪!”尋轉廷尉卿,領著作。

  綽少以文才垂稱,于時文士,綽為其冠。溫、王、郗、庾諸公之薨,必須綽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節選自《晉書孫綽傳》,有刪改)【注】①龍津:即龍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黃河峽谷。

  譯文

  孫綽字興公。他學識廣博且擅長寫文章,年輕的時候和高陽人許詢都有很遠大的志向。住在會稽,縱情山水十多年,于是寫《遂初賦》以表達自己的情志。曾經瞧不起山濤,而對人說:“山濤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人,官員不是官員,隱士不是隱士,如果想鯉魚躍龍門,他會頭碰石壁、鱗被暴曬。”(孫綽)住所前種了一棵松樹,經常親自守護,鄰居對他說:“這棵樹并非不好看,只是恐怕永遠沒有成為棟梁的日子了。”孫綽回答說:“楓樹和柳樹即使有合抱之粗,又有什么用呢!”孫綽與許詢是當時的名流,有人喜愛許詢的超逸不凡,就瞧不起孫綽,有人喜愛孫綽的文采辭藻,而不向許詢學習。僧人支遁試問孫綽:“你和許詢相比怎么樣啊?”孫綽回答說:“若論高情遠致,我早已自嘆不如;但若說吟詩作賦,許詢就不如我了。”孫綽非常看重張衡、左思的賦,經常說:“《三都賦》《二京賦》,是對五經的宣揚。”曾經做《天臺山賦》,文辭情致非常美妙,文章一寫成,就給友人范榮期看,說:“你試試(把它)扔到地上,應當會發出金石的聲音。”榮期說:“恐怕此金石聲不合乎音樂。”但是每讀到好的句子,就說:“應是我們這些人的語言。”孫綽本性通達率真,喜歡開玩笑。曾經與習鑿齒共行,孫綽走在前面,回頭對習鑿齒說:“被沙石沖洗淘汰,瓦石就落在了后面。”習鑿齒說:“被簸箕簸揚,糠秕就飄在了前面。”

  征西將軍庾亮請孫綽擔任參軍,補任章安令,朝廷征用擔任太學博士,升任尚書郎。揚州刺史殷浩任命他為建威長史。會稽內史王羲之引薦他為右軍長史。轉任永嘉太守,升任散騎常侍,兼任著作郎。當時大司馬桓溫欲謀劃中原,認為河南基本平定,將遷都洛陽。朝廷畏懼桓溫,不敢提出異議,并且北方蕭條,人心不穩,雖然都知道不行,但沒有誰敢先進諫。孫綽于是上疏。桓溫看見孫綽的奏章,不高興地說:“問候興公,為什么不找出你的《遂初賦》(選擇歸隱),(你)懂得別人的家事嗎?”不久調任廷尉卿,兼任著作。

  孫綽年少時憑借文才聞名,在當時的文士中,孫綽是其中之首。溫(嶠)、王(導)、郗(鑒)、庾(亮)等人去世,一定要孫綽撰寫碑文,然后刻在石頭上。五十八歲的時候去世。

  鑒賞:

  人物形象塑造

  才華橫溢:孫綽“博學善屬文”,其文才在當時的文士中堪稱佼佼者,年少時便憑借文才垂稱于世,如所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他自己對這篇賦也極為自信,稱其擲地當作金石聲,展現出他對自身文學才華的高度自信和自豪。

  志向高遠:少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早年隱居會稽,縱情山水十余年,并作《遂初賦》以表達自己的情志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他不同于世俗的追求和高雅的志趣。

  性格通率:孫綽本性通達率真,喜歡開玩笑,從他與習鑿齒的互相調侃中可見一斑,如“沙之汰之,瓦石在后”“簸之揚之,糠秕在前”的對話,展現了他幽默風趣、不拘小節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活。

  敢于直言:在大司馬桓溫欲經緯中國、移都洛陽之時,朝廷畏懼桓溫,無人敢諫,而孫綽卻能不顧桓溫的權勢,挺身上疏,陳述遷都之弊,表現出他的勇敢和正直,以及對國家大事的關心和責任感。

  文學價值

  語言簡練生動:傳記在敘述孫綽的生平事跡和言行時,語言簡潔明了,如描述孫綽與鄰人關于松樹的對話,寥寥數語便將孫綽的個性和志向展現出來,同時又通過生動的語言描寫,如“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恐此金石非中宮商”等,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增強了傳記的文學性和可讀性。

  對比手法運用:文中多次運用對比手法來突出人物特點。如在評價孫綽與許詢時,“或愛詢高邁,則鄙于綽,或愛綽才藻,而無取于詢”,通過他人對二人的不同喜好,鮮明地對比出孫綽與許詢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使讀者對二人的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選材典型精當:作者選取了孫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來刻畫人物。如孫綽對山濤的評價、撰寫《天臺山賦》、與習鑿齒的調侃、上疏諫桓溫遷都等,這些事例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孫綽的性格、才華和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完整,也讓讀者能夠全面地了解孫綽的一生。

  歷史意義

  反映時代風貌:《晉書·孫綽傳》為我們了解東晉時期的社會文化、政治狀況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從孫綽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士族文人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以及他們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用。例如,東晉時期玄學盛行,孫綽作為玄言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和思想反映了當時的玄學思潮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佛教與玄學合流的時代特點。

  展現文人地位:傳記中溫、王、郗、庾諸公之薨,必須孫綽為碑文,然后刊石焉,這一細節充分說明了孫綽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力,以及文人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他們的作品不僅是文學藝術的表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從側面反映了東晉時期對文化和文人的重視。

【《晉書孫綽傳》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晉書·王浚傳》原文及譯文06-08

《晉書王渾傳》原文賞析及譯文07-27

《晉書嵇紹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8-01

《晉書·文苑》的閱讀答案與原文譯文11-01

晉書陶潛傳原文及翻譯10-25

《晉書》文言文原文和譯文09-03

《晉書·羊祜傳》閱讀答案及譯文10-11

《晉書·賀循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7-13

《晉書·任愷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4-02

《晉書·王羲之傳》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8-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日韩高清一区精品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メイド | 一日本道久久久精品国产 | 亚洲2021AV天堂国内精品久久久 | 亚洲五月激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