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干曲四首其二》翻譯賞析
《長干曲四首》是唐代詩人崔顥的組詩作品。這組詩以男女對話的形式,描寫了采蓮女子與青年男子相戀的過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干曲四首其二》翻譯賞析,歡迎閱讀。
《長干曲四首其二》翻譯賞析
《長干曲四首其二》作者為唐朝詩人崔顥。其古詩全文如下: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前言】
《長干曲》是南朝樂府中“雜曲古辭”的舊題。崔顥這兩首詩繼承了前代民歌的遺風,但既不是艷麗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熱烈,卻以素樸真率見長,寫得干凈健康。女主角的抒懷只到“或恐是同鄉”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識”為限。這樣的蘊藉無邪,是抒情詩中的上乘。
【注釋】
、倬沤悍褐附,而非潯陽九江
、谏。簭男
【翻譯】
我家臨著九江水,來往在九江邊。我們雖然同是長干人,從小卻沒有見過面。
【賞析】
“這是一首男子應答的詩,是針對著“長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問題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誠懇,一句“生小不相識”表面是惋惜沒能青梅竹馬,實際是相見恨晚心情的表現,流露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對唱的傳統,在《樂府詩集》中就稱為“相和歌辭”。所以第一首女聲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凹遗R九江水”答復了“君家何處住”的問題:“來去九江側”說明自己也是風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會有這次的萍水相逢。這里初步點醒了兩人的共同點。“同是長干人”落實了姑娘“或恐是同鄉”的想法,原來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蘇南京)長干里。
一個“同”字把雙方的共同點又加深了一層。這三句是男主角直線條的口吻。現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個字,該如何著墨?如用“今日得相識”之類的幸運之辭作結束,未免失之平直。詩人終于轉過筆來把原意一翻:與其說今日之幸而相識,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識。“生小不相識”五字,表面惋惜當日之未能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實質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對過去無窮惋惜,越是顯出此時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貴。這一筆的翻騰有何等撼人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只寫相問語,其情自見。
明代顧璘《批點唐音》:顥素善情詩,此篇亦足樂府體。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宛是情語。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口:此與前篇含情宛委,齒頰如畫。楊慎曰:不驚不喜正自佳。
清代李锳、李兆元《詩法易簡錄》:此首作答同。二首問答,如《鄭風》之士女秉簡,而無贈芍相謔之事。沈歸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作者簡介
崔顥,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年)登進士第,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其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薄。后歷邊塞,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明人輯有《崔顥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長干曲四首其二》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長干曲四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1-25
《長干曲其二》的原文賞析及翻譯注釋09-19
《長干行·其二》崔顥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7-29
崔國輔《小長干曲》詩詞賞析11-22
《長干行》崔顥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5-31
李白《長干行》全詩翻譯賞析07-25
關于塞上曲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12-22
關于塞上曲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10-15
《隴西行四首·其二》陳陶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18
隴西行四首·其二原文及賞析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