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注釋及賞析

時間:2024-06-07 21:23:09 志彬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注釋及賞析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注釋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先秦:曾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譯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先進行自我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從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為根本。

  注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想要。治:治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格物: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求為真知。誠意:是要意念誠實。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于國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賞析:

  全文在闡釋“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具體展開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末。四、用人的問題: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對季康子說:“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吹草上,草必然隨風倒伏。”(《論語-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鍵是看你說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關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經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啟發雖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縱現歷史,卻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才會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當政者“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學反復記述、強調的中心問題之一。把德與財對舉起來進行比較,提出“德本財未”的思想,盡管從儒學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后教”(《論語-子路》)、“有恒產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強調經濟基礎的思想,但總的說來,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的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為“德本財末”,因為德行對于治國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牽涉到一個用人的問題。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同樣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對于這一點,《大學》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里的一大段話,說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撐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識別人才的本領。

  與“德本財末”密切相關的另一對范疇便是“利”與“義”的問題。

  為了闡迷“利”與“義”的關系問題,《大學》提出了“生財有大道”的看法,即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是一段很富于經濟學色彩的論述,淺顯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下面的兩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以財發身”的人把財產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爾斯泰那樣,解散農奴,實行自身禁欲,以實現良心與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發財”的人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鋌而走險,或貪婪吝嗇如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等。都是“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所以,還是“以財發身”,超脫一點好。

  總起來說,這一章收束《大學》全篇,內容豐富,包含了儒學的不少重要思想。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思想在《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中還有反復的論述和展開。

  創作背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的原始出處是《禮記·大學》。《禮記·大學》是一篇儒家經典文獻,主要討論了儒家的“大學之道”,即教育的最高原則和目的。在這篇文獻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用來描述儒家思想中個體自我完善、家庭和諧、國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理想狀態及其實現途徑。

  這句話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國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國家由君主和各級貴族(即仕大夫)統治,他們負責治理國家和家庭。儒家思想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認為只有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封建社會中士人(即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境界和人生目標。

  作者簡介

  這句話的出處《禮記》是由西漢時期的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記錄了先秦時期的禮制、儀式和儒家思想。《禮記》中的許多內容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如仁、義、禮、智、信等。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民權縣),生于梁國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他是西漢時期的官員、學者和禮學家,也是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之一。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他的著作《禮記》為儒家經典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月夜原文、注釋及賞析02-27

《遣興》原文、注釋及賞析02-27

《浣溪沙》原文、注釋及賞析08-01

浣溪沙原文、注釋及賞析11-14

狼原文、注釋及賞析12-06

楊柳原文注釋及賞析02-26

佳人原文,注釋,賞析05-18

《春日》原文注釋及賞析05-26

《勸學》原文、注釋及賞析04-1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体验区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观看中文字幕 | 三级亚洲中文字幕 | 台湾中文综合久久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