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12-13 08:48:51 秀雯 古籍 我要投稿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1

  南鄉子·秋暮村居

  清代:納蘭性德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譯文: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

  寒冷的溪上飄滿紅色落葉,一路上山林寂靜無人,萬木都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試著登上小樓極目遠眺,群山高低連綿。一片煙霧籠罩著數十里湖泊。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狗吠聲中夾雜著雞鳴,燈光閃爍,找不到回去的路。沿著橫亙之山而行,忽遠忽近,時東時西。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處,正孤獨地關著門兒。

  注釋: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bēi)。

  寒溪:寒冷的溪流。齊:一致。這里意即秋天到了,萬木都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陂:池塘、湖泊。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yíng)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fēi)。

  熒熒:燈光閃爍的樣子。寒林:秋冬的林木。扉:門。

  賞析:

  全詞以輕靈渾樸的筆調描繪出秋日山村之暮景,處處洋溢著詞人那躍動的欣喜和向往。全詞景象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動靜相間,有聲有色。其中洋溢著詩人陶然欣喜的情致,這在納蘭詞中是少見的。尤其那點睛一般的雙音節詞語的巧妙運用更是讓全篇風景霎時有了層次。于是一幅極具透視效果的風景畫躍然紙上。

  該詞先敘去“村居”的路上所見:“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個畫面:它由“紅葉”、“寒溪”、“空山”和“萬木”構成。接下來是《秋暮村居》的第二個畫面,第二個畫面形成了三個小層次:

  “一片煙籠十里陂。”這里“陂”是一個關鍵詞。對這個詞,注釋者都解釋為:“池塘”,或者是“積水,指池塘湖泊”。其實,這一句“望”的是遠處,又是在“煙籠”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邊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這畫面雖然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同時也為下一個層次的推出,提供了極佳的背景。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這一句整合了陶淵明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兩句。其中,“吠”、“鳴”聲把詞人從遠處拉到了眼前:狗叫聲和雞叫聲此起彼伏或者同時并發。但是這“雞鳴狗吠”(或“雞犬相聞”),并不是這種現實情狀,詞人可能更把它當乍一種情趣的寄托,一種精神的追求。

  “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鐘梵”聲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遠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煙”,也可能是視覺的靈動或者思緒的變幻,橫著的遠山竟然時而“近遠”延縮,時而“東西”變換,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獨掩”,并沒有隨著遠山的變幻而變換。這“東西”是“東方與西方”和“東邊與西邊”的空間方位,這個遠山變幻而柴扉“獨掩”層面的'畫意,令讀者明白詞人需要的就是“獨掩”的與世隔絕那份淡定。

  把第二個畫面細分為三個層面來抒寫,來解讀,這是為了抒寫、解讀的方便,其實這三個層面是有內在的邏輯性的:有次第展開的景隨望而布的客觀性,情感隨景的變換而變幻的主觀性,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第一個畫面的情感基調是蕭瑟、憂愁,而第二個畫面則是淡雅、欣賞。這樣是為了表達的別致而獨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為了閑適,路上所見卻非如愿,是那么的蕭瑟、憂愁,這是一變;登樓所望則由迷蒙開始,這是順承,接著核心的“秋暮村居”圖,終于得到了“吠犬雜鳴雞”的陶式閑適,滿足了預期的意愿,這是二變;再是從變幻的遠山到柴扉“獨掩”,這是第三變。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一日忍饑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萬里歸來夸舌辨,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翻譯

  洪邁出使金國被關押三日,就向敵人跪拜乞哀。一天的饑餓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實在可恥!漢代的蘇武在匈奴十九個春秋又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呢!

  他的父親當初被扣在金國一籌莫展,又怎能指望洪邁能為國解憂呢?可是他出使歸來還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辯才,真是蠢鈍如牛。他這種人是一得到機會就喜歡搖頭擺尾。

  注釋

  拘留:關押。

  稽首:古代跪拜禮。

  垂哀:乞憐求饒。

  敵仇:即仇敵,這里指金國。

  爭禁:即怎禁,如何經得起的意思。

  厥父:指洪邁的父親洪皓。

  無謀:形容洪皓在金國束手無策的樣子。

  厥子:指洪邁。

  賞析

  洪邁在宋高宗末年出使金國。他剛到那里時,頗能表現一點堂堂使臣的氣派,不肯低聲下氣,要求用平等的禮節與金主相見。可是,金人蠻橫地把他關在使館之中,從早到晚不供給一點食物。就這么輕輕一壓,洪邁就這樣關了三日才見到金國的君主。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洪邁扣留,因左丞相張浩認為不可以,乃遣還。本詞開頭兩句所說的就是這個故事。“拘留”即關押。“稽首”就是磕頭。“垂哀”就是乞憐求饒。“敵仇”,即仇敵,這里指金國。

  頭兩句畫出了洪邁的丑態,下面三句便諷刺他道:一天的饑餓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實在可恥!漢代的蘇武在匈奴十九個春秋又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呢!“爭禁”,即怎禁,如何經得起的意思。蘇武是漢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個使臣,匈奴單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風宿露,受盡折磨,始終不屈服,堅持斗爭了十九年,后來終于回到長安。蘇武成為堅持民族氣節、不辱使命的光輝典型,所以這首詞拿他來與屈辱的洪邁對比。兩相對照,軟骨頭的洪邁不就顯得更可恥了嗎?

  詞的下片進一步對洪邁回國后的裝腔作勢進行揭露和諷刺。

  下片的意思是說:洪邁的'老子當初被扣在金國一籌莫展,又怎能指望洪邁能為國解憂呢?可是他出使歸來還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辯才,真是個不要臉的蠢家伙。他這種人是一得到機會就喜歡搖頭擺尾,裝腔作勢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邁的父親洪皓。他也曾出使金國而被扣留,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無謀”是形容洪皓在金國束手無策的樣子。“厥子”即“其子”,指洪邁。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無用,兒子又哪里能夠為國解憂?“村牛”,也就是“蠢貨”、“笨蛋”的意思。“好擺頭時便擺頭”,是說洪邁得著機會就喜歡搖頭擺尾。

  這首詞的諷刺意味是很強的。因為它揭露的不僅是洪邁一個人。在南宋朝廷中,象他這樣在敵人面前膽小如鼠、而對人民卻威風如虎的官員,又何止洪邁一個呢!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3

  新月又如眉,長笛誰教月下吹。樓倚暮云初見雁,南飛。漫道行人雁后歸。

  意欲夢佳期,夢里關山路不知。卻待短書來破恨,應遲。還是涼生玉枕時。

  古詩簡介

  《南鄉子·新月又如眉》是北宋詞人晏幾道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因月下聞笛、暮天見雁勾起對遠人的懷念。下片訴好夢難成、佳音不來之幽怨,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懷念之情。全詞詞章短小,但意象豐富,在詞中互為依存,相映成趣,構成了多采多姿的藝術境界。

  譯文

  又是新月如眉,悠悠哀音,長笛月下為誰吹?獨倚高樓,暮云中初見雁南飛,雁南飛,莫道行人遲雁歸。

  意欲夢中一相見,山重重,路迢迢,卻向何處尋!只待短信解離恨,信來應是太遲遲。歲月悠悠,還是涼生玉枕時。

  注釋

  ①“新月”句:暗用五代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團欒意”與唐王涯《秋思贈遠》“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之意為后文的“行人”“短書”作伏筆。如眉,指月鉤彎如眉狀。

  ②“長笛”句:借用唐杜牧《題元處士高亭》“何人教我吹長笛,與倚春風弄月明”為背景。

  ③“樓倚”句:化用唐趙嘏《長安晚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意。

  ④南飛:雁為候鳥,每年春分后往北飛,秋分后飛回南方。

  ⑤“漫道”句:語出隋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漫,空,徒;又莫,勿。

  ⑥佳期:相會的美好時光。

  ⑦“夢里”句:化用南朝粱沈約《別范安成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

  思”意,典出南朝粱蕭統《文選》李善注引《韓非子》:“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于夢中往尋,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此處借以表達男女相思之情。

  ⑧書:信。破:消解。恨:指離恨。

  ⑨應:是。

  ⑩玉枕:玉制或玉飾的枕頭,亦用為瓷枕、石枕的美稱。

  賞析/鑒賞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晏幾道春風得意的生活也戛然而止,他立刻感受到了現實社會的霜刀雪劍。他和六哥祗德,八弟傳正及姊妹四人都還年幼,后由二哥承裕的妻子張氏“養毓調護”,嫁娶成家。后來恩蔭為太常寺太祝。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晏幾道的朋友鄭俠因進《流民圖》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羅織罪名,交付御史臺治罪。政敵們從鄭俠的家中搜到晏幾道的一首《與鄭介夫》(鄭俠字介夫),上面寫著:“小白長紅又滿枝,筑球場外獨支頤。春風自是人間客,主張繁華得幾時?”這些人如獲至寶,以諷刺“新政”、反對改革為名,將晏幾道逮捕下獄。后來宋神宗釋放了晏幾道。這件事雖然有驚無險,但經過這么一折騰,原本就坐吃山空的家底更加微薄,晏家的家境每況愈下。這件事對晏幾道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從一個書生意氣的公子哥,淪落為潦倒落魄的貴族。

  這是一首抒寫離思的懷人之作。

  上片以時景起筆,而歸結于情思。“新月”頗有與“故人”暗成對比的意味,“如眉”則是不圓之意,暗點離思主題,愁上眉間。“又”是此景之嘆,表明她已歷見多次,既狀時間之長,亦隱隱透出觸目經心、怎堪又見的`苦澀。“誰家玉笛暗飛聲”(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恍惚間,耳際晌起聲聲長笛。“誰教”表面上探尋的是月下吹笛的緣由,實則卻在千般埋怨它的不是時候,或許是因為不忍它“與倚春風弄月明”(十牧《題元處士高亭》)的歡樂情調,也或許是因為不忍它“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的愁傷動思,無論為何,此二字一變客體為主體,顯示并非她有意聞笛,而是笛聲無端相擾,牽動其離愁別恨。“樓倚”兩句寫其所見極具層次感,獨倚高樓,先是看到天涯盡處一片“暮云”夕景,繼而蒼茫云間“初見”斑黑點點,爾后逐漸清晰擴大為可識別的“雁”,繼而在雁過后醒覺它們所循的方向,點破時節。“南飛”兩字獨為一句,語音短促似結未結,仿佛狀寫了、也涵括了她凝眸追蹤群雁行跡的整個時間過渡,直至影蹤全無。“漫道”語極失落凄婉,別說希冀行人雁前歸,怕是連“行人雁后歸”也是一種徒然空盼。本片先由所見引其思,旋即思緒便被聲音中斷;再由所聞引其思,旋即思緒又被景物中斷;復由所見引其思。幾經轉折,悱惻漸深,最終轉入沉沉的哀傷。

  下片以情思起筆,而歸結于時景。“佳期幽會兩悠悠,夢牽情役幾時休”(五代顧《浣溪沙》),她已不敢奢望現實中的“佳期”,唯有寄望于托夢圓愿,“意欲”表示她退而求其次的轉念,也存了但求稍解離愁的期待,可卻偏偏連這小小渴望也無法得償。人說“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長相思》),而她雖不畏“關山路”苦,奈何“不知”關山路!現實夢境兩頭空,離恨已不可能由“佳期”來解,那么就只能再退一步等待千里之外的尺素。“短”是一退再退,不求綿綿情話,但求只言片語便于愿已足;“破”狀她極欲消除、從此遠離別恨,一至于要將之徹底粉碎使其無法重拼再生;“卻”又是一個滿懷希望的期待之辭。然而“應遲”,這短書必是遲米的肯定判斷,似乎出于她過去的經驗。“簟涼枕冷不勝情”(顧《浣溪沙》(雁響遙天玉漏清)),等到那“短書來”,又已然是秋意深重寒侵閨衾的“涼生玉枕”時了。至此退無可退,“還是”兩字,蕭冷無邊,思量無盡,幽怨無限,神傷無已。

  該詞的一大特色,在于隱括大量前作前事,或詩境、或詞句、或意象、或典故,但又不將之凝用一處,而散融于全篇,彼此呼應,互為伏筆,息息相關卻又不著于形,而其佳妙處,更在以虛字點化、提挈全篇,緊松斂放之間,不僅使前人興象渾化如一、渾化盤如己,更曲盡心念情緒之婉折深綿,抑揚頓挫,味中有味。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4

  南鄉子·歸路近

  歸路近,扣舷歌,采真珠處水風多。曲岸小橋山月過,煙深鎖,豆蔻花垂千萬朵。

  翻譯

  小船慢慢地搖近,離家越來越近了,采珠者情不自禁地用槳扣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悠靜的水面上,歌聲分外清晰響亮。采珍珠的地方風真大呀。夜,靜悄悄,小船扔入溪口,歌聲已止,只見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橋,彎彎的山月,緩緩地從眼前移過;夜深霧濃,水煙深鎖,煙霧中時而看見岸邊懸垂掛至水面的千萬朵豆蔻花。

  注釋

  扣舷:手擊船邊。多用為歌吟的節拍。

  真珠:珍珠。

  賞析

  李珣在《南鄉子》中反復表現了這一題材。其十七云:“新月上,遠煙開,慣隨潮水采珠來。棹穿花過歸溪口,沽春酒,小艇纜牽垂岸柳。”就是描寫當地采珠者夜間隨潮乘月,沿溪入海去采集珍珠,約近拂曉,搖船歸家,纜系岸柳,沽酒解倦之情景。此篇“歸路近”云云,則是集中寫采珠者“棹穿花過歸溪口”,雖沒有直接描繪采珍珠的勞動場面,但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采珠勞動的贊美。三句一轉,前三句寫人,后三句寫景;前者暢快奔放,后者沉靜蘊藉。兩者有機地統一,很好地反映了采珠者勞動歸來的愉快心境。

  小船“吱咯、吱咯”地搖進,離家越來越近了,采珠者情不自禁地用槳扣敲著船邊,有板有眼地放開喉嚨唱起來,悠靜的.水面上,歌聲分外清晰響亮。“歸路近”是人物的內心判斷,暗示已駛過漫長的路程,有勞動后的疲乏,更有近家的喜悅。“扣舷歌”是人物的行為,因喜而歌。歌抒發心意,快暢胸懷;歌者得意而輕松。采珠者歡歌之余,又沉入對方才勞動的回憶:“采真珠處水風多”。“水風多”指風勢大,呼呼撲面。突出“風多”乃暗示采珠處水面開闊。至于勞動的艱苦、收獲多少。回憶中沒有明言,但從人物前面的心情中可以體會到。“水風多”的回憶,是由歸程中拂面而來的微風觸生的。這三句,詞人寫歌聲、寫風聲、寫船行,寫人物變化著的心情,用動態的熱鬧的筆法,寫出采珠者歸來時的歡快、興奮、悠然自得。接著三句,詞人一反前文,脫開人物,換以靜態的筆調寫景物:夜,靜悄悄,小船扔入溪口,歌聲已止,只見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橋,彎彎的山月,緩緩地從眼前移過;夜深霧濃,水煙深鎖,煙霧中時而看見岸邊懸垂掛至水面的千萬朵豆蔻花。除了一個“過”字可以看出船在行進外,畫面簡直是寂靜無聲。其實這還是繼續寫人物的愉快心情。這些景物是人物目中景物。人物興奮過后沉靜下來,但心情仍沉浸在喜悅之中。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5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宋朝·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譯文

  深秋霜降時節,水位下降,遠處江心的沙洲都露出來了。酒力減退了,才覺察到微風吹過,讓人覺得涼颼颼的。破帽卻多情留戀,不肯被風吹落。

  重陽節如何度過,只借酒消憂,打發時光而已,世間萬事都是轉眼成空的夢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陽節后菊花色香均會大減,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感嘆發愁了。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后蜀歐陽炯。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又名《好離鄉》、《蕉葉怨》等。

  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在黃州作。

  涵輝樓:在黃岡縣西南。宋韓琦《涵輝樓》詩:“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山光遍軒楹,波影撼窗牖。”為當地名勝。蘇軾《醉蓬萊》序云:“余謫居黃州,三見重九,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于西霞樓。”

  徐君猷:名大受,當時黃州知州。

  重九: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淺碧:水淺而綠。

  鱗鱗:形容水波如魚鱗一般。

  若為酬:怎樣應付過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處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破帽句:《晉書·孟嘉傳》載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龍山時帽子為風吹落而不覺,后成重陽登高典故。此詞翻用其事。

  明日句:唐鄭谷《十日菊詞》:“節去蜂蝶不知,曉庭還繞折空枝。”此詞更進一層,謂重陽節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故其《與王定國》中提到此句。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賞析

  詞的上片寫樓中遠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描繪大江兩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淺,是深秋霜降季節現象,以“水痕收”表之。“淺碧”承上句江水,“鱗鱗”是水泛微波,似魚鱗狀:“露遠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遠”字體現的是登樓遙望所見。兩句是此時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氣清、明麗雄闊的.秋景。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此三句寫酒后感受。“酒力漸消”,皮膚敏感,故覺有“風力”。而風本甚微,故覺其“力軟”。風力雖“軟”,仍覺有“颼颼”涼意。但風力再軟,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風力”為軸心,圍繞它來發揮。晉時孟嘉落帽于龍山,是唐宋詩詞常用的典故。蘇軾對這一典故加以反用,說破帽對他的頭很有感情,不管風怎樣吹,抵死不肯離開。“破帽”這里具有象征隱喻意義,指的是世事的紛紛擾擾、官場的勾心斗角。作者說破帽“多情戀頭”,不僅不厭惡,反而深表喜悅,這其實是用戲謔的手法,表達自己渴望超脫而又無法真正超脫的無可奈何。

  下片就涵輝樓上宴席,抒發感慨。“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兩句,化用杜牧《重九齊山登高》詩“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句意。“斷送”,此即打發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擊,使他對待世事的態度有所變化,由憂懼轉為達觀,這乃是他黃州時期所領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說為何要以美酒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是化用宋初潘閬“萬事到頭都是夢,休嗟百計不如人”句意。“明日黃花蝶也愁”反用唐鄭谷詠《十日菊》中“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句意,意謂明日之菊,色香均會大減,已非今日之菊,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為之嘆惋傷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難久,正因為如此,此時對此盛開之菊,更應開懷暢飲,盡情賞玩。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這與蘇軾別的詞中所發出的“人間如夢”、“世事一場大夢”、“未轉頭時皆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君臣一夢,古今虛名”等慨嘆異曲同工,表現了蘇軾后半生的生活態度。他看來,世間萬事,皆是夢境,轉眼成空;榮辱得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云煙;世事的紛紛擾擾,不必耿耿于懷。如果命運不允許自己有為,就飲酒作樂,終老余生;如有機會一展抱負,就努力為之。這種進取與退隱、積極與消極的矛盾雙重心理,在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6

  原文:

  南鄉子·好個主人家

  好個主人家。

  不問因由便去嗏。

  病得那人妝晃了,巴巴。

  系上裙兒穩也哪。

  別淚沒些些。

  海誓山盟總是賒。

  今日新歡須記取,孩兒,更過十年也似他。

  譯文:

  你當初只貪圖他家里條件好,不問他這人好壞,你就輕易走進了那人家門,做了妓女。發現“那人”病得不成樣子,并且容貌丑陋,而你卻系上裙兒,強顏歡笑,暫時把“那人”穩住,等待時機的到來。

  你離開舊主人,沒有流下一滴眼淚。當初所謂的“海誓山盟”,不過是一套虛無縹緲的騙人的鬼話。你今日另尋新歡時應當汲取以往輕率上當的教訓,否則過上十年八年,新歡也必將和“那人”一樣丑陋不堪。

  注釋:

  ①嗏(chā):語氣助詞。

  ②妝晃:謂樣子難看。引申為出丑之意。

  ③巴巴:可憐巴巴。

  ④些些:數量,這里指流淚多。

  ⑤賒:此有渺茫難憑之意。

  ⑥孩兒,是上對下的通稱。

  賞析:

  這是一首贈妓詞。寫妓女拋棄舊主,另尋新歡,并就此對其進行批評、規勸。語多嘲諷,詼諧有趣。

  全詞共分兩大部分。前七句為第一部分,寫其拋棄舊主人。起首二句寫其輕率。不經了解,便一口咬定那人是“好個主人家”,所以“不問因由便去嗏”,走進了那人家門,做了妓女。輕率難免上當受騙,所幸的是此女有處變不驚的本領。故“病得”三句接寫其機智。言其發現“那人”病得不成樣子,且容貌丑陋,而她卻處變不驚,系上裙兒,強顏歡笑,虛與周旋,暫時把“那人”穩住,等待時機的到來。“別淚”二句寫其對舊主人毫無感情,即使離去,也不會流下一滴眼淚。所謂“海誓山盟”,不過是一套虛無縹緲的'騙人的鬼話,天方夜譚而已。從而揭示此妓的無情無義。“今日”三句為第二部分,寫作者對妓女的贈言。謂其應當汲取以往輕率上當的教訓,對人不可輕信,這是今日另尋新歡時所必須“記取”的,否則還要上當受騙,過上十年八年,新歡也必將和“那人”一樣丑陋不堪。

  這首詞在藝術風格方面的特點主要是通俗似曲。詞中運用了大量的宋元時代的方言俗語,如“嗏”、“妝幌”、“巴巴”、“穩”、“賒”、“孩兒”之類,加上其他一些詞語也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語,因而形成本詞通俗易懂,新鮮活潑的藝術風格。而這類詞突破了文人詞追求典雅的傳統,開后世散曲之先河。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7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古詩簡介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詞篇起首打破詞先寫景后言情的常例,破空一句“淚咽卻無聲”,直接寫出了詞人的悲痛。下片緊承上片,和妻子以前分離時說的話還歷歷在心,孰料竟然永別。該詞真實地抒寫由悼亡傷逝與離世超塵相交雜而產生的痛切之感。

  翻譯/譯文

  熱淚雙流卻飲泣無聲,只是痛悔從前沒有珍視你的一往深情。想憑藉丹青來重新和你聚會,淚眼模糊心碎腸斷不能把你的容貌畫成。

  離別時的話語還分明在耳,比翼齊飛的好夢半夜里被無端驚醒。你已自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注釋

  南鄉子:詞牌名,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憑仗:倚著拐杖。

  丹青:指亡婦的畫像。

  省(xǐng)識:記憶起、憶起。

  盈盈:此語含有雙關意,既有由省識得來的容貌比眼前的畫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無限傷感充盈于懷之意。

  忒(tè):方言,太、特。

  鶼鶼(jiān):即鶼鳥,比翼鳥。似鳧,青赤色,相得乃飛。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盧氏死后,癡情的納蘭就陷入無盡的哀傷之中。不分白晝夜晚,他的腦海中全是亡妻的身影。有一天,他突然有所解悟,自己該給亡黔麓了品瑟萋柔堂拳雪翥只 眼盈盈,心中又生出無數感慨。于是,這首恰如杜鵑啼血、令人不忍卒讀的悼亡詞就產生了。

  文字賞析

  詞的上闋,抒寫了丹青重識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傷,更不用說是面對展露容顏笑貌的畫像了。放“沮咽卻無聲”,起句感情凝重。因無聲之泣比有聲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從前悔薄情”,語痛情切,描繪了作者對著畫像呼喚亡靈表示悔痛的情景。從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嚴厲責己,正表現出愛之深、愛之切。“憑仗丹青重省識,一片傷心畫不成”,道出了突然見到亡妻畫像時的復雜心情與愴絕感情。生時雖然同床共席,但死別使他們分離,現又憑借畫像重新見到了那清俊的面龐,盈盈的雙目,悲傷欲絕。“畫不成”這一句,用元好問《十日作》成句,意謂因傷心一片故難以握筆填詞,上闋就在這樣濃重的傷情中結束。

  詞的下闕寫回憶訣別的'哀痛。“別語忒分明”一句,雖未具體寫別語的內容,但它包含著妻子臨終時沒說完的肺腑言、衷腸語。如今它是那樣清楚地回響在耳邊。當時,他并未意識到這是最后的聲音,孰料它竟成永別的遺言。言猶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勝其哀。“午夜”三句,以“夢”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鶼鶼夢早醒”,喻他們夫婦如比翼之鳥情深意蜜,卻中道分離。這里用“避諱”手法,不忍言死,既以減輕自己的悲傷,也表現出他對妻子的摯愛。自妻子死后,他時刻處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聽著風吹檐前鐵馬,更鼓聲聲,痛悼、思念之情,便齊涌心頭,常常泣不成聲。“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之句,化用唐明皇聞鈴總念楊貴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發了這種恨好景不常、好夢易醒,無限思念、無比哀痛的感情。

  悼亡,傷逝之作所以感人,就是因為所傾吐的是最真摯的愛的感情。納蘭這首是“題照”之作,因而在藝術表現上的特點是以向亡妻畫像訴說的形式表現這種感情的,他后悔從前“薄情”,憑著丹青重識,他記得剮語分明,恨好夢早醒,他嘆息“卿早醒”而“儂自夢”,泣盡更深夜盡,等等。他將畫像視為人身,把死者當作生者,故這種訴說所表達的感情比之一般的抒情,尤為感人,具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情境。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8

  原文:

  南鄉子·路入南中

  [五代]歐陽炯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樹底纖纖抬素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路入嶺南腹地,水邊的蓼花紫紅,映著棕桐葉的暗綠。一場微雨之后,家家把紅豆采集,樹下翻揚纖纖細手,一雙雙雪白如玉。

  注釋

  南中:猶言南國。王勃《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詩:“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桄(guāng)榔:南方常綠喬木,棕桐樹之一種,亦稱“砂糖椰子”,其干高大,多產在中國的南方。暗:一作“里”。蓼(liǎo):水草之一種。

  紅豆:紅豆樹產于嶺南,秋日開花,其實成豆莢狀,內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鮮紅,古代以此象征相思之物。

  纖纖抬素手:即“抬纖纖素手”的倒文。

  賞析:

  花間詞人中,歐陽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詠南方風物的《南鄉子》詞,在題材、風格方面都給以描寫艷情為主的花間詞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頭兩句寫初入南中所見。桄榔樹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雖非南國特有,但也以南方水鄉澤國為多,所謂“紅蓼花寒水國秋”可證。恍榔樹葉深綠,故說“暗”。“枕榔葉暗蘿花紅”,一高一低,一綠一紅,一是葉一是花,一岸上一水邊,互相映襯,勾畫出了南中特有的風光,并寫出了它給予作者的第一個鮮明印象。

  “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上兩句所寫的',還是靜物,這里進一步可到人物的活動。紅豆也為南中所恃有,嶺南天熱。微雨過后,業己成熟的紅豆莢正待采摘。故有“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的描寫。這兩句將南中特有的物產和風習、人物活動揉合在一起,組成一幅典型的南中風情畫,透出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

  “樹底纖纖抬素手。”采摘紅豆的,多是婦女,所以遠遠望去,但見兩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樹下,時時隱現著紅妝女一的倩麗身影和她們的纖纖皓腕。這是南中風物的寫實。但這幅畫圖卻因為有了這一筆,整個地靈動起來了,顯現出了一種動人的風的。紅豆又稱相思子。王維的《相思》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流傳眾口的詩篇無形中賦予了這索手收紅豆的日常勞動以一種動人遐想的詩意美。面對這幅鮮麗而富于溫馨氣息的畫圖,唿吸著南國雨后的清新空氣,詞人的身心都有些陶醉了。《南鄉子》單調字數不到三十,格調比較輕快。結句的含蘊耐味顯得格外重要。歐陽炯的這首就是既形象鮮明如畫,又富于余思的。

  《栩莊漫記》對歐陽炯的《南鄉子》八首作了一個總評曰:“《南鄉子》八首,多寫炎方風物,不知其以何因緣而注意及此?炯蜀人,豈曾南游耶?然其詞寫物真切,樸而不俚,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為寫景紀俗之詞,與李珣可謂笙罄同音者矣。”的確,在《花間集》中,這樣樸質清新的風土人情詞作,是別具韻味的。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9

  原文: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

  譯文

  在諸將都談論封侯之事的時候,我獨倚高樓,和著竹笛,放聲長歌。世事在風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劉裕在重陽登臨戲馬臺,與群臣宴會的盛景已一去不復返了。

  快快暢飲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舊。花在老人頭上羞笑,白發簪花不消解憂愁。

  賞析:

  原序: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

  這首詞是作者的一首絕筆詞。詞中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坎坷,表達了無限深沉的感慨,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了縱酒頹放、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

  詞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一組對立的形象:諸將在侃侃而談,議論立功封侯,而自己卻悄然獨立,和著笛聲,倚樓長歌。對比何等鮮明,大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的意味。

  在封建社會中,封侯顯貴歷來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在作者眼中,這一切都只是夢幻一場,所以他此時只在一邊冷眼旁觀,沉醉在音樂之中。這一組對比用反差強烈的色調進行描繪,互為反襯,突出了詞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詞借助笛聲與歌聲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悠長深遠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蘊含于這不言之中,自有一種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樓”用唐趙嘏《長安秋望》詩中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正切本詞寫重九登高遠望之意。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榮辱,都淹沒在時光流逝的波濤中。“休休”,算了吧,還有什么可說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劉裕在彭城戲馬臺歡宴重陽的盛會,也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一去不復返了。用“戲馬臺”之典正切重陽宴集之題,而“金絡頭”,用鮑照《結客少年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既切戲馬臺之馬,又照應開頭說封侯的“諸將”。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潤,人生觀中有著消極虛無的一面,隨著政治上的連遭打擊,這種思想時有流露。這里表現的就是這種思想感情,但更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轉而為開朗達觀。詞人舉杯勸酒:“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勝去秋”)。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還是開懷痛飲,莫辜負這大好秋光和杯中釀。以功名之虛無,對美酒之可愛,本于晉人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之語(見《世說新語·仕誕》)。古人詠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黃花,作者沿用此法,卻又翻出新意。他運用擬人手法,借花自嘲。詞人老興勃發,插花于頭,而花卻笑他偌大年紀還要簪花自娛。其造語則是脫胎于蘇軾的兩句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吉祥寺賞牡丹》)詞人熱愛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躍然紙上,他并不因處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覺得秋光和美酒都與去年不殊,表現出開朗豁達的胸襟。

  這首詞“以詩為詞”的創作方法,從遣詞造句到意境格調都體現出詩的特點。這首詞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風格豪放中有峭健。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10

  原文:

  南鄉子·自述

  [宋代]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馀。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譯文

  簟席生涼,碧紗櫥帳,白日里閑眠醒來,枕邊輕風拂過。躺在床上聽聞向晚的衙門里沒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頭的幾卷書給看完了。

  抓著腦袋吟誦起歸隱的詩句來,自己感到對功名利欲已經沒多少興趣。假如有人問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過是一個愚字罷了。

  注釋

  南鄉子:詞牌名。

  自述:題目一作《和楊元素》。

  簟(diàn):竹席。

  碧:綠色。

  紗廚:古人掛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來避蚊蠅的紗帳。

  一枕清風:是蘇軾非常喜歡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晚衙:古時官署治事.一日兩次坐衙。早晨坐衙稱“早衙”,晚間坐衙稱“晚衙”。

  歸歟:即歸去。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在陳;的時候,曾發“歸歟”的感嘆。

  懶更疏:即懶散,不耐拘束。

  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作者當時任徐州太守。

  占得:擁有。

  一味:所有,全部。

  賞析:

  上片寫初秋的'黃昏,蘇軾在碧紗帳里一覺醒來,枕邊微涼的秋風也吹不盡濃濃的睡意,于是繼續躺在涼席之上,聽外面公堂一片寂靜,他知道這意味著今晚不用上堂處理公事了。這是一個清閑的黃昏。“一枕清風”是蘇軾比較喜歡用的一個詞組和意象,詩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風吹拂下那種清爽而又舒暢的困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臥聽”二字表現出蘇軾起床的慵懶和悠閑,也說明他早就料到今天“無一事”的狀況了。這里實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來嘆息公務繁忙,而蘇軾卻道“臥聽”“無一事”,一種超脫的感覺就上來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著看起了床頭的書卷。這里一個“盡”字,再次把這種悠閑無止境放大,拉長。

  下片開始議論,“歸歟”二字直接點明了議論的主題,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與早日歸隱二者之間的矛盾。“自覺”句表面上是一種自嘲,說自己對功名日漸疏懶,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竊喜,竊喜自己終于能夠看破功名,心無掛礙了。正式由于這種無掛礙的心態,當別人問及“使君”的才學時,蘇軾才能通達、釋然而略帶自嘲地說自己是“占得人間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來,是否有才學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現在才看破功名,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個下片議論,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貶低自己,實際卻是在表達一種擺脫塵世功名束縛的愿望,同時也是在慶幸自己已經慢慢擺脫了這些束縛。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11

  南鄉子·冬夜

  宋朝·黃升

  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只有霜華伴月明。

  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起看清冰滿玉瓶。

  《南鄉子·冬夜》譯文

  冬夜萬籟靜寂無聲。已近五更時分被子卻還是冰冰冷冷。爐中沉香已燃盡,燈光昏暗,孤冷凄清,這樣的夜何時才是盡頭。窗外也只有那結成的霜花伴著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著那迎風綻放的梅花也是煩惱的無法入眠的。我在想著梅花而梅花也在念著我,互相牽掛著。起床時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結成冰。

  《南鄉子·冬夜》注釋

  稜稜:嚴寒貌。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南鄉子·冬夜》鑒賞

  黃升是一位著名的`詞選家,其詞如“晴空冰柱”,今讀此詞,頗有此林。

  上片寫夜寒苦吟之景狀。詞體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棄科舉,遯跡林泉,吟詠自適,填詞是他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首詞看,即使夜闌體靜之時,他還在苦吟不已。爐二句云:“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只有深夜不睡的體,方能有此體會。“稜稜”二字,使體林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難以貼體。至“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二句,詞體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凄清異常。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體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體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而“凄清”二字,則烘托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林到。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下片詞體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體居然不說自己林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此語奇警,設想絕妙。接下去二句說:“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此句點明不瓶他在想著梅花,梅花也憐念爐他來了。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

  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畫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體化。

  結句“爐看清冰滿玉瓶”,跟以上兩句不可分割,互為聯系,詞中句斷乃為韻律所限。因為詞體關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顧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結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結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詞中未提及,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蘊意深遠,饒有余味。如果詞體在詞中將梅花說盡了,說梅花凍得不成樣子,或說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風中,那就一覽無余,毫無詩意了。由此可見詞體手法之高明。

  從整個詞來說,晶瑩快潔,恰似玉樹臨風;托意高遠,說它的風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么。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3-28

南鄉子·冬夜原文翻譯賞析07-28

南鄉子·有感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南鄉子·有感原文翻譯及賞析08-25

南鄉子·端午原文翻譯及賞析02-17

南鄉子·冬夜原文翻譯及賞析07-25

南鄉子·冬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1-04

南鄉子·送述古原文、翻譯、賞析07-04

南鄉子·送述古原文,翻譯,賞析02-24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3-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午夜精品第一区偷拍盗摄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国产蜜 | 久久久免费视频精品视频 | 日韩精品第一页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