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6-07 20:50:45 玉華 古籍 我要投稿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

  《渡江》是宋代詞人陳與義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主要描寫了詩人奉詔隨車駕由廣南返回臨安時的路上的感想,運用寫景寄情的手法,借景抒情,且又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在國家經歷風雨之后,要迎接光明到來時的樂觀主義精神,以及臥薪嘗膽以圖中原的決心。全詩運思巧妙,蘊涵豐富,旨深意遠,耐人尋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參考!

  【1】五言律詩

  《渡江》原文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搖楫天平渡,迎人樹欲來。

  雨余吳岫立,日照海門開。

  雖異中原險,方隅亦壯哉!

  譯文注釋

  譯文一:

  江南并非不好,楚客自生悲哀。

  輕搖舟楫渡大江,江樹張臂迎客來。

  雨后初晴吳山立,紅日高照海門開。

  險固雖與中原異,方寸之地亦壯哉!

  譯文二:

  并不是江南不好,只是楚客自生哀愁。

  搖槳渡江,遠望水天連成一片,江岸遠處的樹,好似迎人而來。

  雨后初晴吳山明朗,紅日高照海門開敞。

  江南地帶,盡管險固有異中原,方寸之地亦壯哉!

  注釋

  1、“江南”二句:屈原放逐江潭,宋玉因作《招魂》,有“魂兮歸來哀江南”句。又據《北史》;庾信仕南朝,以聘西魏留長安,因仕于北周,雖位單通顯,然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寄意。這兩句合用二典,寄托詩人對中原淪陷的哀痛。

  2、楚客句:時中原尚未收復,此為陳與義自抒其懷念故國的哀愁。楚客,自指。作者雖說是洛陽人,在避亂期間,曾輾轉襄漢湖湘等地,長達五年,所以自稱“楚客”。

  3、天平渡:“渡平天”的倒文。形容水天相連。

  4、搖楫:劃槳,行船。

  5、吳岫:指吳山。吳山一名胥山,又稱城隍山,在杭州市錢塘江北岸。雨余:初晴。

  6、海門:指錢塘江口,鎮名,在浙江臨海縣境內。《海寧縣志·浙江潮說略》引褧(jiǒng)伯宣《潮候圖說》曰:“浙江(即錢塘江)之口,有兩山焉,其南曰龕(kān),其北曰赭(zhě),并峙江海之會,謂之海門。”

  7、方隅:邊境。這里指臨安的城池。壯哉:語本《史記·陳平世家》:“高帝南過曲逆,上其城,望見其屋室甚大,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

  作品賞析

  這首詩中表示宋室局處江南一隅,雖屬偏安,但形勢也很壯觀;雖不若中原的險固,國事仍可有為,在基調上比較開朗。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由賦情寫起,表明江南地帶,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人據中原之后,轉眼五年,黃淮地區,大部分已非吾土。所以思念故國,仍不免使楚客生哀。第三四兩句:“搖楫天平渡,迎人樹欲來。”寫渡江時情景。搖槳渡江,遠望水天連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進,所以江岸遠處的樹,頗似迎人而來。這兩句寫景入神,且景中寓情。“天平渡”,示天水無際,前進的水路,呈現開闊蒼茫的氣象;“樹迎人”,示行進之時,江樹漸次和人接近。隱喻國家正招攬人才,所以自己也被迎而至。

  第五六兩句:“雨余吳岫立,日照海門開。”融情人景。吳山明朗,云霧盡散,“雨余山更青”,故用“立”字示意。天晴了,紅日高照,海門開敞,金碧騰輝,故用“開”字示意。兩句寫雨后景象,象征國運亦如久雨初晴,光明在望。結筆:“雖異中原險,方隅亦壯哉!”仍以賦情為主,贊美江南地帶,盡管險固有異中原,但也擅有形勝,倘能臥薪嘗膽,上下同心,憑借此處以為“生聚教訓”的基地,則復興的希望,必能給人以鼓舞。這兩句回映起筆,“雖異”句和“生哀”句相應,“方隅”句和“江南”句相應。在章法上,首尾應接,抑揚相間,筆有余輝。

  全詩借開朗景象,以示此行的欣喜,卻能不露痕跡,使外景和內心一致,這是詩人用筆高妙的地方。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高宗紹興二年(1130)。前一年(1129)的夏天,作者在廣南奉詔,由閩入越,趨赴紹興行在,任起居郎。至高宗紹興二年正月,隨車駕返回臨安,詩為渡錢塘江而作。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2】七言律詩

  渡江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國夢,敝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譯文注釋

  譯文

  揚子江頭我幾度尋問渡口,江上風波依舊而客愁卻不斷更新。

  往西飛的太陽比我還忙,南去的青山冷冷嘲笑忙碌的渡江人。

  孤枕獨眠不堪鄉國夢,敝舊的衣裘上還帶著帝京的風塵。

  昔日的朋友都已零落星散,面對沙鷗吟詩多么凄愴傷神。

  詞句注釋

  ①揚子江:即長江。揚子,本是揚子古津渡附近一座橋名。因這古津渡是時還無名,人們就用“揚子”來稱此津渡。隋末,朝廷又在此設揚子鎮,又用“揚子”來名鎮。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廢揚子鎮,置揚子縣。后又因揚子津、揚子縣而將令儀征、揚州一帶的長江,稱為揚子江。近代,人們又將長江統稱為揚子江。

  ②幾問津:幾次求渡。津:渡口。問津:詢問渡口。

  ③風波:比喻糾紛或患難。

  ④西飛白日:指夕陽。

  ⑤南去青山:因為渡江北上,故云。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載:“張弼題詩金山:‘西飛’……有一名公見而物色之門:‘此當為海內名士。”’

  ⑥不勝:猶言不堪,難忍。

  ⑦敝裘(qiú):破舊的皮衣。帝京:既指天帝住的地方,也指皇帝住的地方。

  ⑧交游:結交朋友,也指朋友。落落:稀疏貌。

  ⑨吟對沙鷗:古之高人逸士常以沙鷗為友,叫做“鷗社”“鷗盟”。詩人自覺交游零落,只好把新作對沙鷗來吟子。沙鷗:一種水鳥。愴(chuàng)神:黯然神傷。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是一首抒發羈旅愁懷的詩作。

  詩首聯元氣淋漓,籠罩全篇。“幾問津”把多年飄漂、萬里遠游的辛酸,概括無遺;“客愁新”把韶華易逝、功名未就的感慨,描繪盡致。

  頷聯綺心秀句,別出心裁,一個“忙”字,詼諧地把“白日”不停地向西運行,比之自己為了一紙功名奔走于長安道上,是自我解嘲,也是自我解剖。一個“冷”字,又以擬人的手法,把“青山”的冷眼看熱客,冷笑對俗人,寫得既尖酸,又含蓄。

  頸聯化用前人成句,像是出諸肺腑。“孤枕”句從岑參《春夢》的“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獲得啟發,“敝裘”句從陸機《顧彥先贈婦》的“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攝取精神,均收到了“如鹽著水”的藝術效果。

  尾聯抒發聚散無常、交游星散的慨嘆,使鄉思友情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故能更加動人、感人。

  此詩構思精巧,語意新穎,特別是頷聯“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前一句用不合常理的推斷,反映了羈愁的深刻;后一句從青山的博大凝重,反襯出為生存或為發達而離鄉背井、別妻離子是多么渺小。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明,詩人途經鎮江附近長江中的金山時,觸景感慨,疲于奔波、倦于做官、懷鄉思親、意欲歸隱的心緒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張弼(1425—1487),字汝弼,號東海,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進士,授兵部主事,進員外郎,遷南安知府。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卒,年六十三。張弼工草書,善詩文。所作詩語言平易,不乏抨擊政治弊端、關切民生疾苦之作。有《東海集》。

  【3】夜渡江

  唐代 姚崇

  夜渚帶浮煙,蒼茫晦遠天。

  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

  聽笛遙尋岸,聞香暗識蓮。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懸。

  譯文

  江中小洲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天空也呈現一片蒼茫晦暗之色。

  船只輕小人不覺其動,看到船邊纜繩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纖而行。

  聽見笛聲從對岸傳來知道離岸不遠了,又聞到荷花香味知道岸邊長滿了荷花。

  夜色雖然晦暗卻可看見隱約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懸掛在空中猶如渡客提心吊膽一般。

  注釋

  此詩一作姚崇詩。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晦:光線不明,昏暗。

  恐:一作“似”。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夏夜渡江圖,藝術構思頗為獨特。詩先交待了畫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天空也呈現一片蒼茫晦暗之色。這里由“浮煙”“蒼茫”“晦”等詞的渲染,表現出江上夜色的獨特之處,視線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寫都是由這種獨特的情境所生發。因為天色昏暗,遠處景物不辨,失去了參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覺其行,只是看見船邊纜繩被拉得筆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纖而行,可見江水其實甚為湍急。突然聽見悠揚的笛聲從對岸傳來,所以知道離岸不遠了,同時又嗅見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邊長滿了荷花,通過聽覺和嗅覺感受渡江的距離,實際上又暗含了牧童夜歸與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雖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卻可看見隱約的帆影,而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點點懸掛在空中,猶如渡客提心吊膽一般。這樣一來,在洲渚浮煙、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點點、牧童夜歸、荷塘飄香的景色,又表達出夜間渡江的獨特心境,可謂情景交融,構思別致。

  【4】渡江云·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朝代:宋朝

  作者:張炎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一簾鳩外雨,幾處閑田,隔水動春鋤。新煙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猶記得、當年深隱,門掩兩三株。

  愁余。荒洲古溆,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空自覺、圍羞帶減,影怯燈孤。常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書縱遠,如何夢也都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山隨著空闊的長天沒入了大海,我倚著高樓遙望海天之際,風勢勁急黃昏時暮潮剛剛涌起。簾外斑鳩啼叫,周圍一片細雨,幾處閑置的冬田,隔河對岸開臺春耕,趁著春雨鋤地。嫩葉如煙霧繚繞著柳梢泛出新綠,想如今,這如煙的新綠定已染得西湖翠碧。我還記得當年在湖山深處隱居,兩三株楊柳將柴門掩閉。

  這春色使我愁煩。荒蕪的沙洲古老的江岸,枝梗斷折、浮萍疏散,還要漂流到何處江灣?我自己依然感到,腰圍只怕衣帶減短,孤燈會照得身影瘦怯孤單。我常常懷疑自己很快能見到她那桃花般美艷的容顏,為什么她近來,反而連書信都已絕斷。縱然說書信遙遠,為何連夢里都不見?

  注釋

  ①山陰:今浙江紹興。

  ②鳩:鳥名,俗稱斑鳩。

  ③動春鋤:開始春耕。

  ④禁柳:宮中的柳樹,此泛指西湖一帶柳樹。

  ⑤羞:怕。

  ⑥淑:浦,水邊。

  ⑦斷梗:用桃梗故事。

  ⑧一簾鳩外雨:聽簾外雨中鳩聲。

  ⑨古溆:古水浦渡頭。

  ⑩桃花面:指佳人。

  鑒賞

  這是一首贈友詞。開頭三句寫極目遠望之景。近處,則是一幅春雨催種的田園圖畫。“新煙禁柳”轉而遙想杭州臨近清明時的景象,“荒城”三句折回眼前情事,勾出書遠夢無的沉痛悵惘。全詞一氣呵成,時空組接,道盡游子客中的傷春傷別之情。

  這首詞是作者客居江陰時,追憶杭州舊游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點出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先寫遠景,起二句為倒裝句,“山空入海”,及“倚樓望極”所見。山聳春空,天登大海,起勢十分壯闊。“一簾”三句寫雨中春耕的農村風光,清麗生動。生活氣息很濃。“想”字是關鍵,觸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傷羈旅漂泊,抒懷人之情。前半化用桃梗與沈約兩個典故寫自己的漂泊與瘦弱,“長疑”以下揭示主旨,點明懷人之意。先寫認為很快可見到戀人。結果沒有見到。不但不見人,反而連信也沒有;既然沒有信便退一步,想做夢見一見,可是連夢也做不成,層層轉折,越轉越深,且又是人常歷之生活情境,故極有藝術感魅力。張炎本是貴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園林聲伎。宋亡之后家資喪盡,四處漂泊,楊纘曾稱他為“佳公子,窮詩客”。故其對杭州有特殊的感情。全詞由眼前之景聯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西湖之戀情,娓娓道來,意脈清晰,層次井然。是詞林藝苑之佳作。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傷離念遠的懷舊詞,當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作者自辛卯(1291年)南歸,至己亥(1299年)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所以自稱“山陰久客”。又云“一再逢春”,說明此詞當為南歸二年以后所作,時年作者已四十七歲。

  【5】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云。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嬌美的紅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仿佛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么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云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后來終于可以得嘗所愿,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凄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注釋

  1.渡江云三犯:詞牌名,周邦彥創調,又名《渡江云》。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后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2.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

  6.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

  7.殘云:零散稀疏的云。

  8.千絲:柳條。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韓非子·二柄》:“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后因以“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借指細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12.題門:《世說新語》載,嵇康與呂安是朋友,安拜訪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門讓呂安進屋,安未入,在門上題寫“鳳”字而去,意謂喜是一只“凡鳥”。此處單作“不遇”解。

  13.墮履:留宿。

  14.牽縈:糾纏;牽掛。

  15.寬帶:衣帶寬松。形容腰變瘦。

  16.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

  17.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塵:一本作“澄”。

  賞析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后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上片追憶與杭妾始遇時的情景。“羞紅顰”三句,描繪出湖邊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席,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邊陣陣晚風吹得落英繽紛,點綴著綠茸茸的芳草地。這落英恰像那少女們淺顰含羞微怨的嬌態。“舊堤”三句,述湖景。“舊堤”指西湖蘇、白兩堤;“燕尾”言兩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槳的船,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寶勒”,即用珍寶裝飾的馬絡頭,這里指代馬兒。三句言遠望湖上蘇、白兩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眾多的游船與鷗鳥一起蕩漾在碧波之中。詞人騎著馬,背襯著西天的彩云佇立在岸堤上觀賞遠近景色。“千絲”兩句,游湖思亡妾。“千絲”指堤岸邊的柳枝。此言眼前這些既青柔又濃密的柳枝卻不能為詞人挽留住就在這兒相識的亡妾。詞人到了這湖邊,像又回到了劉阮入天臺而遇仙的地方(即點明詞人與杭妾在此初見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詞人見柳絲而“怨碧”。“腸漫回”兩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諺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里泛指美人的細腰身。此言詞人對亡妾牽腸掛肚朝夕相思,以致佇立在這兩人初識之處,幻覺中向花叢中望去似乎隱約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憶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憶不遇。“題門”,事見《世說新語》呂安訪嵇康不遇,題字其門。此處借代不遇。“墮履”,本《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遇黃石公故事。這是作傳藝、鐘情解。此言詞人想起從前初識之時曾多次來到她的門前徘徊,終因兩人不能見面而心情惆悵,詞人像張良盼望黃石公傳藝那樣希望她能對其鐘情,但又因為好幾次約會都沒有實現而感到牽腸掛肚。又“墮履”,事見《北史·韋瓊傳》,有“不棄遺簪墮履”之語。“還始覺”兩句,“緣”,因也;“寬帶”,語出沈約與徐勉書:“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柳永《蝶戀花》詞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詞人用柳詞意境。此言詞人對亡妾難舍難忘,細想原因,一是因為她有一雙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現代人的說法,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而古時作畫也有“畫龍點晴”之說,所以詞人突出了亡妾雙眼攝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詞人值此清明時節,自然引起了對亡妾的懷念,以致因對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漸消瘦。“明朝”兩句,點出悼念。因為今天正是清明節,是祭奠亡靈之時,所以詞人想到如今自己與杭妾早已陰陽異路,兩人往日的恩愛情景已似幻夢般的風消煙散,詞人對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風風雨雨一樣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結,點明游湖。此句語出蘇軾《次韻促仲殊游西湖》詩:“水光瀲滟猶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鏡,一切都歸結于這平靜之中。

  創作背景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后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這首詞與《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都為同一時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05-11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5-14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5-14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5-11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5-11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9篇)05-11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9篇)05-14

渡江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9篇05-1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电影 | 亚洲精品播放在线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亚洲欧美日一线高本道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