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譯文
我想要問訊秋天的信息,眾人皆不知,我背著手,口中念念有詞地叩問東籬下栽種的菊花。
孤標傲世的人應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么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
空蕩蕩的庭院,落滿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歸、蟋蟀停止了鳴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說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你接談,你哪怕能與我說上片言只語,我們也能相互理解對方的心思。
注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樣子。叩:詢問。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么這樣。底,何。
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擬人寫法。
解語:能說話。在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賞析
《問菊》,作為小說人物詩,是并不弱于《詠菊》的。詩人把菊花作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積于心的許多問題。問菊就是問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問題之中。你那樣標高氣逸,傲然獨立于塵世風霜之中,沒人能和你結伴生活。花朵同樣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開放、爭妍斗艷,卻到了深秋才開放。一種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撲面而來。這就是覺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寫照。可以說,這首詩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單就律詩的格律而言,這首詩是確有可推敲之處的,有的對仗不夠工穩。這和黛玉的“不以詞害意“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的詩學見解有關。
在這首詩中,輕俗傲世,花開獨遲,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品格性情。 “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說的“風刀霜劍”。榮府內種種惡濁的現象形成有形無形的刺激,使這個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鴻歸蛩病”映襯出她苦悶彷徨的心情。對黛玉來說,舉世可談者只有寶玉一人,然而礙于“禮教之大防”,幾乎沒有痛痛快快地暢敘衷曲的時候。“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這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與其說是有趣的訊問,莫如說是憤懣的控拆。全詩除首聯之外,頷聯、頸聯、尾聯全為問句,問得巧妙,正如湘云說:“真把個菊花問的無言可對。”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東籬之下的菊花發問,其實是暗喻自己寄人籬下,缺少知音。
小說中李紈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所以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其實這種寫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義,如果按十二首詩作的實際情況,那并非如寶玉所贊同的“極是!極公!”正如后人評點所調侃,寶玉情有所偏,“林妹妹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詩而言,應該說這首《問菊》要比《詠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聯即直切“問”字,所謂“訊秋情”即問訊菊花的情懷意向。下面一連幾個問句,或切合歷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實都是把菊花當作詩人的一個同類,即將詩人自己的情懷賦予了菊花。所謂問菊,實是自擬。孤標傲世,當然是從陶淵明就給菊花涂染上的文化個性,問“偕誰隱”,答案已經在問句之中,即與菊花相過從的只能是高人隱土。菊花在秋季開放,當然不同于“萬紫千紅總是春”,問“為底遲”,也就是贊美了菊花不趨時不從眾的品性。園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別的花所以不在秋季開放,菊花所以會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襯出菊花的遺世獨立。鴻雁在秋天向南飛走,蛩即蟋蟀也即將結束生命,這進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總之這四個問句,實際上就是以問的形式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就是對菊花的“移情”故問。最后兩句就把這層意思明白點出:不要感嘆沒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說話,咱們就好好聊一會吧。但全詩都采用問的口氣,一方面與詩的標題緊扣,另一方面使詩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應該說,這首詩十分切合小說中所寫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謂“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作者代擬的這首詩傳神地體現了這種特點。同時當然也就關合了黛玉將來“眼淚還債”的寂寞之苦境。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于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2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翻譯
我想要問訊秋天的信息,眾人皆不知,我背著手,口中念念有詞地叩問東籬下栽種的菊花。
孤標傲世的人應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么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
空蕩蕩的庭院,落滿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歸、蟋蟀停止了鳴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說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你接談,你哪怕能與我說上片言只語,我們也能相互理解對方的心思。
注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
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樣子。
叩:詢問。
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
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么這樣。底,何。
蛩:蟋蟀。
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擬人寫法。
解語:能說話。在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賞析
正因為林黛玉的風雅是故意做出來的,她實際上耐不住寂寞。所以,在《問菊》中,她大倒這方面的苦水:“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又自作多情地問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其實,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寫照。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來就是順應秋之時節而生的。若怕寂寞,何必開于秋時?當事人只需像寶釵那樣為菊的到時未開而悵嘆(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遠的紀念(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開放的時節,問人家有沒有寂寞相思呢?林黛玉所寫的三首詩被評為菊花詩最佳。其中《詠菊》第一,此詩第二。如果作者只是為了表現她的詩才出眾,就不會在前面詠白海棠時要讓寶釵“壓倒群芳”,在后面諷和螃蟹詠時卻又稱寶釵之作為“絕唱”。原來作者還讓所詠之物的“品質”去暗合吟詠它的人物。詠物抒情,恐怕沒有誰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氣質更與菊相適合的了。一般的詠菊詩主調就是:一、自命清高;二、孤獨寂寞;三、標榜遁世。菊花這個題材,又特別適合表現這些主題。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獨綻開(沒有跟眾多的春花一起開),特別適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雖然失意,享受不了繁華,可我照樣是精神上的貴族——你不用我,我就學陶淵明隱居去。因此,曹雪芹讓林黛玉奪魁菊花詩,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林黛玉就是這種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總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這些菊花詩一樣,是刻意裝出來的。是在明知“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來的。目的只是為了抒發自己小文人式的對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時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驗她能夠取法陶令的時候,她就丟下這些“孤標傲世偕誰隱”、“滿紙自憐題素怨”的標榜而不管,一個勁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了。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菊原文賞析及翻譯11-08
菊原文賞析及翻譯05-01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6-04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0-16
《畫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
菊夢原文翻譯及賞析05-05
詠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5-06
庭前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