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3-12-24 13:05:36 古籍 我要投稿

《梅花》原文及譯文

《梅花》原文及譯文1

  梅花

《梅花》原文及譯文

  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譯文

  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

  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心中愁苦之人不愿聽那哀怨的笛聲,病軀倚著梅枝獨看這風景。

  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梅之意,就請不要輕易的摧殘它。

  賞析

  崔道融《梅花》詩中的梅花卻非眩耀的梅花。“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此句寫“冷”。只是“數萼”,方顯冷清。詩人家中必無高朋滿座。無朋無友,遺我一人,隱隱花開,淡淡看來。在詩壇眾多的詠梅詩中,《山園小梅》云:“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早梅》云:“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此二者皆是“暖”景,何等的熱鬧,獨不似崔道融詠梅詩的“冷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關于這一點齊己的《早梅》詩和林逋的《山園小梅》詩也與之如出一轍。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齊詩林詩亦然。齊詩云:風遞幽香出,禽竊素艷來。林詩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三者意境則各不相同。崔詩清。香為清香,以清替寒。齊詩雖有一幽字,其境不覺其幽,唯覺流暢而已。林詩著一趣字,所謂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則是。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寫花事。《從軍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律然《落梅》云: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橫笛是特指,故和愁聽。齊詩無此寫人之句。林詩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不離其雅趣。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見其凋殘。此寫花愿。齊詩云: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就花寫花,不似崔詩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詩至上句已畢。

  崔道融四句詩,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無伴,心亦無寄。偶見之數萼梅花,戀戀不已,卻無的.歡樂。只因心間的孤寒不因人間的寒暑而遷移。律然《落梅》全詩云:和風和雨點苔紋,漠漠殘香靜里聞。林下積來全似雪,嶺頭飛去半為云。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紛紛。意境與崔詩較近。然此為落梅,正當有嘆惋之意。崔道融寫初發之梅,清寒遠甚于此,可想見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創作背景

  崔道融在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前后,做過之類的小官,后避戰亂入閩,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此詩為詩人詠梅之作,既贊梅花之孤高芳郁,亦向世人暗寓自己的高潔情操。

《梅花》原文及譯文2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么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譯文:

  墻角里有幾枝梅花

  迎著寒風獨自開放

  遠遠的就知道那不是雪

  因為有花香飄過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象中,以畫以詩,展姿現神,皆謂借物言志。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于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征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境結合,當然在墨畫中環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梅花》中以“墻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枝”與“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沒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并且是“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暗香”無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香色俱佳別具一格——談王安石《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了早春梅花的神韻和香色。前兩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頗有寒意的早春時節,萬物皆未萌芽,唯獨墻角數枝梅花迎寒綻開。這兩句寫梅花,不繪其形,而傳其神。“墻角”二字點明地點;“獨自開”與“數枝梅”相照應,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時間,突出了春梅于嚴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過,這兩句詩寫梅花不畏嚴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創。在此之前,已有別的詩加以描繪了。如南朝陳詩人謝燮的《早梅》詩:“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后,無人別意看”,緊扣一個“早”字,用表現人的心理狀態的“疑”與“畏”字寫梅花,使之人格化,從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較之前兩句,后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寫梅花的香色,則寫得較為新穎別致。“遙知不是雪”,著眼于人們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梅花的純凈潔白。盡管這句詩否定了詩人于遠處所看到的墻角凌寒獨自綻開的數枝梅花是雪,但它實際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試想,假如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紅的或是其他顏色,詩人會由此而聯想到雪嗎?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詩句“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以錯把梅枝當作雪枝來反映白梅早發、皎潔似雪的特點,才給人以“錯”而無誤,“錯”中見奇之感。

  “遙知不是雪”這句詩,不僅含蓄地寫梅花的純凈潔白,也間接地交代前兩句中所寫的迎寒怒放的“墻角數枝梅”實為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中所見,且與訴諸人們嗅覺的下句“為有暗香來”一道寫梅花的香色,詩句之間具有內在聯系,顯示出全詩結構的嚴謹。

  詩人寫梅香,沒有借助任何形容詞,亦未潑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尋常最奇崛”(王安石語)的“遙知”這兩句詩巧妙自然地出之。這兩句詩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正因為有梅花的香氣從遠處襲來,才使詩人“遙知不是雪”。倘若梅花無香氣,則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看到的“墻角數枝梅”,是難免把它錯當作雪枝的。以互為因果的兩句詩寫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與張謂的《早梅》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遙知”兩句詩也未必是實寫詩人于遠處聞到梅花的香色,從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結論,而只是虛寫,極言梅花的香氣之濃。

《梅花》原文及譯文3

  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梅枝,略點眉梢。輕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漸寒深酒漸消。袖里時聞,玉釧輕敲。城頭誰恁促殘更,銀漏何如,且慢明朝。

  譯文

  一枝梅花風情萬種的嬌美。斜插在樹枝上,仿佛是眉梢上的一點。在那里微笑著,風中的舞姿輕盈得飄若驚鴻,仿佛是在對酒宴上的人們拍著手招呼。

  夜漸深、漸冷,酒意也慢慢消去了。經常可以聽到美人的衣袖里玉鐲敲碰的聲音。城頭上是誰在催促著打更,銀飾的`漏壺怎么樣了,讓明天的早晨來得更晚一些吧。

  注釋

  一剪梅:詞牌名,雙調六十字。

  尊前: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玉釧(chuàn):用玉石穿起來做成的鐲子。

  恁(nèn):那么,那樣。

  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梅花》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梅花》原文及譯文09-21

高中語文《梅花嶺記》原文及譯文07-28

《勸學》原文及譯文08-27

勸學原文及譯文07-20

《自嘲》原文及譯文04-08

孝經原文及譯文04-08

《卜居》原文及譯文10-27

過秦論原文及譯文11-21

《梅》原文及譯文05-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色八a级在线视频品尚网 | 野外少妇被弄出喷水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色婷亚洲五月hd免费在线观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