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賦》原文及翻譯賞析
翻譯/譯文
譯文
我每次閱讀那些有才氣作家的作品,對他們創作時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體會。誠然,作家行文變化無窮,但的美丑,好壞還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評論的。每當自己寫作時,尤其能體會到別人寫作的甘苦。作者經常感到苦惱的是,意念有能下確反映事物,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大概這個問題,不是難以認識,而是難以解決。因此作《文賦》借評前人的優秀作品,闡述作樣寫有利,作樣寫有害的道理。或許可以說,前人的優秀之作,已把為文的奧妙委婉曲折也體現了出來。至于前人的寫作決竅,則如同比著斧子做斧柄,雖然樣式就在眼前,但那介心應手的熟練技巧,卻難以用語言表達詳盡,大凡能用語言說明的我都在這篇《文賦》里了。
久立天地之間,深入觀察萬物;博覽三墳五典,以此陶冶性靈。隨變化感嘆易逝,目睹萬物盛衰引起思緒紛紛。臨肅秋因草木凋零而傷悲,處芳春由依依而歡欣。心意肅然臺胸懷霜,情志高遠似上青。歌頌的豐功偉業,贊詠古圣的嘉行。漫步書林欣賞文質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有感投書提筆寫成文。
開始創作,精心構思。潛心思索,旁搜博尋。神飛八極之外,心游萬刃高空。文思到來,如日初升,開始朦朧,逐漸鮮明。此時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華,奔注如傾。六藝辭采,薈萃筆鋒。馳騁想象,上下翻騰。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潛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辭艱澀,如銜鉤之從淵釣出;有時出語輕快,似中箭之墜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廣采千載不用之辭。前人已用辭意,如早晨綻開的朵謝而去之;前人未用辭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啟而開之。整個構思過程,想象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完成構思,布局謀篇。選辭精當,事理井然,有形之物盡繪其形,含聲之物盡現其者。葳者層層闡述,由隱至顯或者步步深入,從易到難,有時綱舉目張,如猛虎在百獸馴伏,有時偶遇奇句,似出水鳥驚散。有時信手拈來辭意貼切,有時煞費苦心辭意不合,這時要排除雜念專心思考,整理思訴諸語言,將天地概括為形象,把萬物融會于筆端,開始好象話在干唇難以出口,最后酣暢淋漓瀉于文翰。事理如樹木的主體,要突出使之成為骨干,文辭象樹木析枝條,干壯才能葉茂校繁。情貌的確非常一致,情緒變化貌有表現。內心面露笑容,說到感傷不禁長。有時提筆一揮而就,有時握筆心理感到茫然。寫作充滿著樂取,一向為圣賢們推尊。它在虛無中搜求形象,在無聲中尋找聲音。有限篇幅容納無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擴愈廣,所含內容越挖越深像朵芳香四溢,象條郁郁成蔭。光燦燦如旋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積支筆下生文。
文章體式千差萬別,客觀事物多種多樣,事物繁多變化無窮,圓滿此很難描摹形象。辭采如同爭獻技藝的能互,文意好比掌握藍圖的巧匠,文辭當不當用他要仔細斟酌文章或深或淺他都分豪不讓。即或違反寫作常規,也要極力描繪形象。因此渲染的人,崇沿華麗詞藻;樂于達理的人,重視語言精當。言辭過于簡約,文章格局不大論述充分暢達,文章氣勢曠放。詩用以抒發感情,要辭采華美感情細膩,賦用以鋪陳事物。要條理清晰,語言清朗碑用以刻記功德,務必文質相當,誄用以哀悼死者,情調應該纏綿凄愴。銘用以記載功勞,要言簡意深,溫和順暢。箴用以諷諫得失,抑楊頓挫,文理清壯。頌用以歌功傾德,從容舒緩,繁采華彰,論用以評述是非功過,精辟縝密,語言流暢。奏對上陳敘事,平和透徹,得體適當。說明以論辨說理,奇詭誘人,辭彩有光,文體區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辭義暢達說理全面,但要切記不能冗長。
客觀事物千姿百態,文章體式也常變遷。為文立意崇尚冷氣巧,運用文辭貴在華妍、音調高低錯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鮮艷。雖說取舍本無定律,文辭安排很難合適;但要通曉變化的規律、次序,就象開泉納流吻。假如錯過變化再去湊合,猶如以尾續首,顛倒混亂。如果顏色配搭不當,就會混濁不清色澤有艷。
有時下文對上文有損害,有時上文對下文影響。有時語言不順而事理連貫,有時語言連貫而事有妨。把它分開兩全齊美,合在一起互相損傷。所用辭意嚴格考較,去留取舍他細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權衡,絲毫不差合乎詞章。
有時辭藻繁多義理豐富,欲達之意卻不清楚。文章主題只有一個,意思說盡不再贅述。關鍵地方簡要幾句,突出中心這是警語。盡管講得條條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該滿足不再改易。
有時組織詞義如編彩繪,嚴密漂亮光澤鮮艷。辭采富麗象斑爛錦秀,情調凄婉如和弦。果真自己沒有獨創,恐怕就要同前賢。雖出自個人錦心繡口,也怕別人用于我先。假如確能有傷品譽,雖然心愛一定削刪。
有時個別句子出類撥萃,象開花禾苗秀穩。如聲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獨立,絕非庸言能夠相配。心茫然很難再尋佳句,猶豫徘徊又不忍將客觀存它舍棄。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嶺坐輝,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經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來也會為它增加。
文章作用很大,許多道理借它傳揚。道傳暢通無阻,勾通億載它是橋梁。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揚教化使其免于泯滅。道路多么廣遠它都能指明,世間多么精微客觀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露滋潤萬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簡直與鬼神相似。文章刻于金石美德傳遍天下,文章播于管弦更能日新異。
賞析/鑒賞
評價
《文賦》是中國最早系統地探討文學創作問題的論著。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作者是西晉著名文學家。
在《文賦》中用他的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了創作的心理特征和過程,表達了他的美學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賦》認為,情感是文學創作沖動的來由和起點。在藝術想象過程中,許多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辭紛至沓來,所要創造的藝術形象也愈加清晰鮮明。在這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所謂“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
(2)“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文賦》充分肯定了藝術想象的作用,認為在構思階段,則“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情騖八極,公游成仞”,“觀古今于須臾,扶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表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沉入藝術想象過程中。
(3)“應感之會,通塞之紀”。《文賦》強調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指出藝術創作成就的取得同“應感之會,通塞之紀。即靈感問題有密切關系。認為靈感具有“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文賦》在藝術格上,崇尚華麗之美,強調“麗辭”。這反映了六朝時期講求形式美的新時尚。
(5)《文賦》將文體區分為十種,簡明概述了各體的特征。可以說,《文賦》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個藝術創作思維的規律。
《文賦》是我國古代研究文學創作特點的最早的一篇專論,在美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創作背景
兩漢以來,由于漢武帝對儒家文藝思想的“專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儒家學派論詩,十分講究、重視詩的教化作用,他們著重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毛詩序》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也在《典論》中把文章看作“經國之大業”。
這些文藝思想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過多的強調了文藝的社會作用,相對地忽視了文藝的藝術特點。魏晉時期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使得文學走進自覺地時代。隨著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價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學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學理論上也一掃兩漢沉悶凝滯的氣氛。對文學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文學藝術規律的研究全面展開。
《文賦》的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展之后,在大量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文賦》首次把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提上文學批評的議程。寫《文賦》的宗旨是為了解決創作中“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所以以創作構思為中心,主要論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寫作的方法技巧和藝術性的問題。自然,這樣做難免會從中流露出“形式主義”的痕跡,但是這顯然不能影響在《文賦》中的貢獻。
【《文賦》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文賦》原文及賞析06-01
文賦原文及譯文06-17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清明原文與翻譯及賞析04-04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5-27
《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4-23
風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4-25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5-17
《那》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