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黑板報內容簡短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黑板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黑板報是多種學問、技巧的綜合運用。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黑板報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月三黑板報內容簡短,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三月三起源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2、福安畬族“三月三”文化節
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于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三月三,亦是壯、侗、苗、布依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三月木棉紅緋緋,八方歌手來相會。繡球牽動千家情,壯鄉歌海浪花飛”。壯族在農歷三月三舉行歌圩節,人們除蒸五色糯米飯和紅雞蛋以紀念祖先招待親友外,主要是舉行“歌圩”活動,盛裝的男女青年對唱終日,以歌代言,選擇對象,會見情人。
3、侗族“三月三”男女對歌
三月三,是侗族社交游樂節日。清晨,姑娘們到菜園采來半籃蔬菜,洗凈,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樹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們伺機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便與姑娘約定還籃日期,屆時回贈水果與布料。從前有對青年男女相愛,而女方媽媽將她許給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這天,相愛的這對情侶在莫嘎樹下,悲憤欲絕,跳潭殉情。為紀念他倆,每年三月三,當地青年便來到這里吹笙對歌,掙脫了包辦婚姻的枷鎖。
三月三,又是黎族傳統的郊游節。相傳洪水時期,天妃和觀音兄妹,飄泊在五指山區,幸免于難。為了傳宗接代,妹妹臉刺花紋,使兄認不出來,配成夫妻,生兒育女,刀耕火種,使五指山富饒起來。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帶上竹筒香飯,手打花傘,來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三月三,也是朝鮮族人祭祀祖先的節日。這一天婦女們上山采集金達萊花制作成花面食品,用以祭祀。同時,家家備酒菜,舉行春游活動。陽春三月,延邊各地山花爛漫,風光明媚,春游之人,踏遍青山,留連忘返。
三月三是聚居在貴州、湖南、廣西的苗族、瑤族的“花炮節”。這天,人們喜氣洋洋地觀看或參加富有特殊競技性、對抗性的體育運動——搶花炮比賽。花炮是個直徑約6厘米、外纏彩綢的鐵環,點燃火藥后,鐵環被轟到場地上空。當鐵環墜下時,凡拾奪者便得分。
三月三,彝族人民歡聚河邊,跳起舞蹈,青年男女尋侶言情。海南島的黎族群眾在當天舉行集會,預祝豐收。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在英德市英紅鎮華僑聚居區域,婦女會在三月三當天收集艾草、苧麻、路邊青等多種植物的葉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據說能去百病。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谷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4、民間傳說
相傳,遠古的壯鄉有個員外生了三個美若天仙的女兒,長女和次女都嫁給了大戶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麗妹的三女兒還沒有嫁出去。她聰明過人,能詩能歌,心地善良,經常背著家人樂善好施。芳年十八時,盡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絡繹不絕,但她都一一回絕,弄得父母傷透了腦筋。
原來麗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貧窮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強哥。阿強雖出身貧寒,但心地善良,經常為窮人做好事,無論誰家有什么農活忙不過來,他總是擠出時間前去幫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鄉親們,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愛-----。通過這次比賽,麗妹對阿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尤其對他那聰明絕頂,現編現唱以及樂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產生了愛慕之情。在大家離去后,麗妹有意留了下來,含情脈脈地對阿強吐露了自己的愛意,并發誓說:“如阿強不娶她,她也一輩子不嫁人。”對她的話,阿強十分高興,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難為情地推辭說:“我出身貧寒,恐怕你父母不會同意這門親事的。”麗妹緊緊抱住他,告訴他:“不會吧,只要你登門求親,他們會同意的。”麗妹追求阿強哥相親們都知道了,他們都說愿意為阿強捐獻彩禮,只要員外家人開恩。
一個深更半夜,麗妹跳窗找阿強哥去了,正當他們相互傾吐衷腸之際,員外家丁闖了進來,強行把麗妹抓了回去,麗妹泣不成聲,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強的這門婚事。說阿強雖家境貧寒,但憑他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一定會有好日子過的。但固執的父母還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癡情的麗妹眼看不能與阿強結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發了輕生的念頭。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遺書,便懸梁自盡了。門外的丫鬟朦朧中醒來,聽到閨房內有異常,打開門一看,她簡直驚呆了,麗妹已經尋短見了。她拼命呼救,頓時,員外一家嚎哭起來,他們看著遺書,悔恨不該干涉女兒的婚姻自由,鄉親們聽到哭聲,知道了麗妹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憤怒死去,對她深感同情,對員外夫婦極為憤慨。
再說阿強從員外家提親不成,回到家后,茶飯不思,一頭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喚他,就是不坑聲。當麗妹殉情的噩耗傳來,無疑是給阿強重大的精神打擊,他腦子嗡嗡作響,想到生不能結為夫妻,死了再陰間也要結為夫妻。想到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門,三步并做兩步,走到員外家,“哇”的一聲撲到了麗妹的尸體上,說時遲,那時快,他猛的起身一頭撞到梁柱上,也殉情了。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三日,鄉親們見壯鄉的好兒子,好女兒雙雙殉情了,個個悲痛萬分,哽咽著,哭泣著。有的還以山歌老歌頌他們忠貞不屈的愛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為他們倆下葬。
為了紀念他倆,每年人們便在三月三這一天,蒸上糯米飯,帶上雞鴨魚肉,上山為他們掃墓,同時聯歡唱歌,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三月三黑板報內容簡短】相關文章:
初中三月學雷鋒黑板報內容03-06
三月三宣傳黑板報03-07
三月學雷鋒黑板報02-24
廣西壯族三月三黑板報03-07
三月您好的簡短說說03-24
三月學雷鋒黑板報圖片02-26
三月學雷鋒黑板報簡單03-06
三月學雷鋒黑板報素材02-26
三月學雷鋒黑板報資料02-26
描寫三月的優美句子簡短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