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活動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的觀察與動手探索,發現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輕,二是底面大圓滑。
2、簡單了解物體重心,物體底面面積的大小與穩定性之間的簡單科學道理。
3、萌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ǘ┗顒訙蕚洌
不倒翁數個;木板、錐體等物體若干。
。ㄈ 活動過程:
1、 謎語導入:一個老爺爺,別看年紀大,走路左右擺,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1)、教師讓不倒翁動起來,并提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兒分組,帶著問題去操作、探索和發現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
3、 進入集體活動環節,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樣子?它的頂部是什么樣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過程你發現了什么?
。2)、不倒翁為什么不倒?
。3)、教師小結: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體上重下輕,底部有一塊較重的鐵塊;二是底面面積較大并且圓滑,向一邊傾斜時,重力的作用使它搖擺起來。
4、 探索重心、物體底面面積的大小與穩定性之間的簡單道理。
。1)、幼兒分組操作木板,錐體,讓操作物體站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引領。
(2)、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讓物體站立,尋找發現物體穩定性與物體的什么特征有關系。錐體為什么錐部在下的時,它站立不起來?
。3)、操作不倒翁,讓它左右大搖大擺,發現重心與重力作用之間的簡單的關系。
5、 教師小結。
。1)、通過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發現底面面積越大,物體越穩定。
。2)、通過操作不倒翁,當不倒翁倒向左邊時,重心和重力作用線在接觸點的右邊,反之相同;不倒翁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產生的作用就越大,擺動就越大。
6、 幼兒邊玩不倒翁邊念兒歌邊動作結束。
7、 附兒歌:不倒翁,真好玩,樣子長的也很獨特;
頭兒小來,腳兒大,頭兒輕來,腳兒重;
左推它不倒,右搖它不倒;
傾斜的越大,擺動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右邊;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左邊;
搖搖搖,擺擺擺,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ㄒ唬┧囆g活動:制作不倒翁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制作不倒翁,鞏固 和運用在科學課中學到的科學知識。
(2)、通過制作不倒翁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
。3)、激發幼兒在藝術中享受科學帶來的樂趣。
。ㄒ唬 活動準備:
1、 蛋殼、酸奶瓶、玉米粒,大米,小米,豆子等等。
2、 彩筆,剪刀,膠水,及時貼等等輔助材料。
3、 范例幾個
。ㄈ┗顒舆^程:
1、 出示范例,邊玩邊說科學課結束時的兒歌導入課題,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 觀察范例,請幼兒說說自己觀察到的不倒翁的制作過程。
。1)、請幼兒搖一搖不倒翁,發現不倒翁的肚子里首先要有東西,使其有重量。
。2)、發現一下,在不倒翁肚子里的東西如果很少不倒翁能否不倒?
(3)、不倒翁制作應該先進行那一步,然后呢?為什么?
。4)、講講自己打算制作的不倒翁的樣子是怎么樣的?
3、 分組制作不倒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組進行制作。幼兒制作過程中,教師進行及時、適時的指導,對能力差的幼兒進行示范,及時發現有創意的幼兒進行表揚。
4、 進行講評活動。先讓幼兒與小伙伴之間互相說說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師進行個別講評,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兒,注意發現他的作品的優點,以激發其自信心。
5、 與不到翁一起跳舞結束課程。(健康歌的曲子進行伴奏,兒歌是:左搖搖,右搖搖,頭兒小小,腳兒圓圓,頭輕腳重一起來做運動,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搖晃真呀么真可愛!
教育隨筆: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的豐富知識,教育契機隱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每個細節。
元旦日日臨近了,每個班都沉浸在元旦節目的排演中,大班雙語劇的排演中 ,需要個西瓜的道具,用什么做呢?思來想去決定用氣球吹上一定量的氣,然后外加裝飾,可是氣球吹起來后,發現氣球太輕了,自己就動了,怎么辦呢?孩子們說:“里面加點東西,讓它重點不就行了嗎?是呀,于是我放掉了里面的氣體,把在奇妙的植物主題中幼兒帶來的種子和孩子們一顆一顆地放氣球里去,然后把口扎緊放到了桌子上,這時,李鑫杰小朋友喊道:”老師,老師!氣球不跑了,還左右搖晃起來!和我家的那個玩具不倒翁一樣!可不是嗎!氣球象不倒翁一樣左右搖晃起來,并且不倒下了。我心里暗喜,孩子們又發現科學的奧秘了。我馬上問:“為什么氣球不跑了?劉力源說:”它肚子里有種子,沉了!我又問:“為什么氣球不倒了呢?孩子有點答不上來了,一個個自言自語地說:“為什么呢?為什么呢?”過了一小回,杜琳林嘟囔著有點不自信的說:“氣球的的底是圓的,還有它下面有種子沉了壓的氣球不倒下!蔽冶頁P了剛才發言的孩子,同時對孩子們說:“我也很想知道它為什不倒?剛才小朋友說和不倒翁一樣,明天把自己有不倒翁玩具帶來咱們一起發現不倒翁為什么不倒,好不好?”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好!
就這樣一堂科學課形成了,在孩子們探索到不倒翁不倒的科學道理后,又產生了動手制作不倒翁的想法,于是一堂科學和藝術整合的課程形成了。
在藝術課制作不倒翁的過程中,幼兒興趣盎然,積極參與,這時,鄒宇軒小朋友大聲喊:“老師老師!不好了,不倒翁倒了!我連忙過去,原來雞蛋裝上種子等東西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樣搖晃起來,反而是往那推向那倒,我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放入的種子由于沒有固定,雞蛋歪向哪,其內的種子一起就過去了,所以起不來,我故意裝做沒有辦法的樣子,著急的說:“那怎么辦呀?”孩子們附和著:“對呀!怎么辦呢?孩子們啞然了了一會,潘泰說:“讓種子不跑不就行了嗎?”這一提孩子開了鍋一樣的七嘴八舌的說開了:“用東西壓!”不行,不行!口小東西進不去!”老師!老師!有了,用雙面膠帶呀!”老師老師!用膠水粘!”我沒有給予他們答案,我說:“孩子們,有這么多的好辦法自己去試試吧!”在嘗試操作中,孩子們即既要考慮別把蛋殼弄破了,考慮酸奶瓶口的大小,又要想辦法把其內的種子固定,孩子熱火朝天的做著,操作的結果最后出來,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把種子裝進蛋殼(或者)后,然后倒上適量的膠水,讓膠水把種子固定在底部。制作現場一片狼籍,有破碎的蛋殼,有廢棄的膠帶,有各色的剪紙……
制作過程中,孩子們在學習中操作,在操作中又學到了和鞏固了知識。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摸摸、開開、玩玩,初步了解鎖的結構、特性和用途。
2.知道鎖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懂得要愛護鎖、保管好鑰匙。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收集各種常見鎖(與幼兒人數相等:鑰匙和鎖分開)。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客人鎖寶寶,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師:今天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師以鎖的口吻說話)大家好,我是鎖寶寶,今天我帶來了許多小伙伴到這里來和大家做游戲,你們歡迎嗎?鎖寶寶的朋友在哪里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2.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區域。
二、探索活動一:了解各種鎖的用途。
1.師:請小朋友找一個你認識的鎖寶寶做游戲,然后請你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么樣子的鎖,在哪里見過。
2.幼兒分散活動后集中討論。
3.師:鎖的用處可真多,可以用來鎖門、鎖車、絲哦鑰匙那人們為什么要用鎖呢?
4.師:現在我們知道了,門上裝了鎖小偷就不能進去偷東西了,裝了鎖的抽屜沒有鑰匙的人是大不開的,裝了鎖的自行車、汽車就安全了。
三、探索活動二:初步了解鎖的基本構造。
1.師:鎖寶寶的本領真大,你們知道嗎?它身上還藏著許多秘密呢?想知道嗎?那就請大家再和鎖寶寶玩玩,仔細地看看、摸摸、開開、關關,把你的新發現告訴大家。
2.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鎖進行探索、討論。
3.集中討論后,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結合鎖的示意圖。引導幼兒認識鎖身、鎖舌、鑰匙孔。
4.師:你們誰會打開這把鎖的?
5.師示范講解幾種鎖的打開方法,讓幼兒懂得開鎖時需要轉動鑰匙,關鎖時有的需要鑰匙,有的不需要。
四、探索活動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1、師:請小朋友想一想,換一把鑰匙能打開同一把鎖嗎?
2、師:有的小朋友說能打開,有的小朋友說不能打開,這樣吧,我們現在來玩一個換鑰匙的游戲,請你用自己的鑰匙去打開旁邊小朋友的鎖,看看能不能打開。
2、幼兒動手操作。
3、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每把鎖里的秘密不一樣,所以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
4、師: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看來我們的鑰匙千萬不能弄丟。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把鑰匙弄丟了會怎樣?
五、探索活動三:怎樣迅速的給鎖找上相匹配的鑰匙
1.游戲:比比誰最快。
2.引導從鑰匙的顏色、大小、標志上識別。
六、游戲:開啟百寶箱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這次幼兒園組織開展的素質教育一日活動參觀海洋水族館后,孩子們對海洋里的`動物興趣越來越高,好多孩子帶來自買的玩具,談論著看到的海洋動物,從孩子們的言語中發覺他們對鯊魚興趣特別濃厚,有的孩子說:“鯊魚可真大,怪不得它要吃人”;有的孩子說:“原來鯊魚長的是各色各樣的”;還有的孩子說:“鯊魚真壞,又要吃人,又要吃魚,我們把它消滅掉。”……聽著孩子們的話語,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們在認識了解鯊魚的同時,知道鯊魚和我們人類的關系,了解其功用,激發幼兒保護海洋動物的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講講,進一步認識鯊魚,了解鯊魚的功用。
2、激發幼兒探索鯊魚的興趣及有保護海洋動物的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環境布置:鯊魚圖片若干。
2、鯊魚可制成的物品的實物或圖片。
3、迷宮圖若干。
活動過程:
1、引起興趣:猜謎:牙齒像把刀,魚兒見了逃,海中稱霸王,全身都是寶。
2、說說鯊魚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鯊魚?鯊魚有些什么本領?等。
3、討論:鯊魚要吃魚和人,那么鯊魚對我們人又有什么有用之處呢?
引導幼兒講述,告訴幼兒鯊魚對我們人的有益之處,如:肉可以吃、鰭又叫魚翅是珍貴的食品、鯊魚肝可以制成魚肝油、鯊魚皮可以制成皮包、皮鞋、皮手套等。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讓幼兒了解影子與光的密切關系,激發幼兒對影子的好奇與興趣,讓幼兒在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中去探索是最好的方法,因此,特設計了 《奇妙的影子》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變化與光之間的關系。
2、能合理進行光與影子關系的猜想,并樂于操作、驗證。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光線較暗的教室、手電筒、各種玩具、布娃娃、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請幼兒猜謎語: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事走在前,有時走在后。我和他說話,就是不開口。
二、組織幼兒操作實驗,了解影子的成因。
1、教師結合經驗提問: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影子?為什么會有影子?在什么地方沒有影子?
2、幼兒拿出手電筒和玩具分組做影子的實驗,看看發現了什么?(教師參與其中)
理解影子的成因之一:有光的地方有影子,沒有光的地方沒有影子。
3、引導幼兒進行探索實驗,拿手電筒照玩具和手,通過自己的實驗發現影子與物體和光三者的關系。
發現影子的成因之二:不透光的物體遮住了光才會有影子。
三、幼兒操作探索,理解影子的變化與光和物體的距離、位置有關。
幼兒兩人一組,用手電筒做光源從遠近不同的距離、高低不同角度照射布娃娃,觀察布娃娃影子的大小變化,并做好記錄。
小結:當光離物體近時,影子變大。離物體遠的時候,影子變小,光從低處照相物體的時候,物體變大,從高處照相物體的時候,物體變小。
四、啟發幼兒說出還有什么樣的光能照出影子?
讓幼兒知道有光才會有影子的道理。教師小結:太陽光、月光、燈光、燭光等能照出物體的影子。
五、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們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處?
2、小結:人們用影子的原理發明了電影;工程使用高樓的影子計算出高樓的高度;科學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計算出山峰的高度;藝術家用影子的原理發明了一種很有趣的皮影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提供各種卡紙剪得西游記人物卡片、手電筒等,組織幼兒玩皮影戲的游戲,繼續探索光與影的秘密。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首先抓住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一個活潑有趣的氛圍,讓孩子積極主動的自我發現,通過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讓孩子在玩中觀察、探究影子的產生、影子的秘密等問題。
其次在多次的游戲體驗中,讓幼兒獲得了關于影子現象的產生和變化的豐富經驗,并引導幼兒充分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精神,使幼兒體驗到了操作探索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里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愿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里的變化,并愿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提問:
1.小朋友,你們吃過糖嗎?喜歡吃嗎?
2.請你說說糖在嘴巴里會怎樣?(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 教師:糖放到水里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
。1)看一看,糖發生什么變化了?(變。
。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后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嘗糖水,并把自己品嘗的結果告訴大家。
教師小結:糖在水里會變小,慢慢的沒有了,水會變甜。
三、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里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2.集體品嘗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教師在提問的設計,提問的時機上需不斷改進。
2.有幼兒提出糖為什么會化時,應該讓幼兒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激發探索的欲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愿意參加數學活動,體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初步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感知多、少的概念。
3.嘗試用增加物體或者減少物體的方式使兩組物體的數量一樣多。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二、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愿意參加數學活動,初步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感知多、少的概念。
活動難點:嘗試用增加物體或者減少物體的方式使兩組物體的數量一樣多。
三、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ppt課件
四、活動過程:
。ㄒ唬┮孕〈题拥那榫硨,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許多果子都熟了。今天小刺猬就要去果園摘果子了,我們看看它都收獲了哪些果子?(教師說完出示第2張ppt)
。ǘ┏鍪緋pt第3-4張,引導幼兒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兩組果子數量的多少。
1.教師出示第三張ppt,引導幼兒比較蘋果和梨的數量,引出“一一對應”的概念。
教師:這么多的果子堆在一起,我們怎么知道哪種果子的數量多呢?于是,小刺猬把所有果子摘下來之后,對他們的數量進行了比較。它首先比較的是蘋果和梨。(教師說完這句話,再出示第三張ppt。)
重點提問:(1)蘋果的數量多還是梨的數量多?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還有別的方法嗎?
教師請幾名幼兒說說自己的答案,然后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小刺猬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叫做“一一對應”,用這個方法能很快知道哪種果子的數量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蘋果從左到右排在第一行,梨也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在第二行,并且每個梨都排在每個蘋果的下面,這樣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一個蘋果、一個梨的對應來看,最后沒有和梨對應的蘋果了,那就說明梨比蘋果多。明白了嗎?
2.出示第四張ppt,引導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橘子和香蕉的數量。
教師:接下來,小刺猬想請小朋友們用這個“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一下橘子和香蕉哪種果子的數量多。你們愿意嗎?(說完教師出示第四張ppt。)
重點提問:(1)橘子的數量多還是香蕉的數量多?
。2)你是怎樣比較的?
。ㄈ┏鍪緋pt第5-8張,引導幼兒嘗試用增加果子或者減少果子的方式使兩組果子的數量一樣多。
1.教師出示ppt第5-6張,提出重點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教師:現在小刺猬說了,我想讓蘋果和梨的數量一樣多,該怎么辦呢?
重點提問:(1)如果增加蘋果,那增加幾個蘋果就能使蘋果和梨的數量一樣多呢?
。2)除了增加蘋果,還有什么好方法呢?(引導幼兒說出減少一個梨,也能使兩組果子數量一樣多。)
2.教師出示ppt第7-8張,引導幼兒用新方法使橘子和香蕉的數量一樣多。
教師:剛才我們想的方法都不錯,現在再來幫小刺猬想一想怎么使橘子和香蕉的數量一樣多?(如果幼兒不能自己說出來,那提問同上;如果幼兒能自己說出來,那么請教師注意幫助幼兒將意思表達完整。)
。ㄋ模﹦撛O情境讓幼兒練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果子的多少。
1.教師出示ppt第9張,并講述:現在,小刺猬們要把摘下來的果子運回家,每個刺猬只能運一個果子,我們來看一看它們能不能一次性就把果子運走呢?
重點提問:現在小刺猬要運蘋果,它們能一次性就把果子運走嗎?為什么?(引導幼兒說出用“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蘋果和小刺猬的數量相同,所以小刺猬能一次性就把蘋果運走。)
小結:原來,只有果子和小刺猬的數量一樣多的時候,小刺猬們才能一次性把果子運走。
2.教師出示ppt第10-11張,并講述:這次小刺猬要來運橘子了。那么小刺猬們能一次性就把橘子運走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使橘子和小刺猬的數量一樣多呢?(增加兩個橘子或者去掉兩只刺猬)
3.教師出示ppt第12-13張,并提問:那怎樣使小刺猬們一次性把梨運回家呢?(增加一個梨或者去掉一只刺猬。)
。ㄎ澹┯谩耙灰粚钡姆椒ǚ帜唐,鞏固新知識。
教師:小朋友們真是太聰明了,幫我解決了這么多問題,為了報答你們,我給你們準備了健康營養的奶片,每人一片?墒俏也恍⌒陌衙拷M數量分錯了,你們想一想怎樣才能使每個小朋友都拿到奶片呢?
五、延伸活動:
教師可以帶幼兒玩“搶椅子”的游戲,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一一對應”的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反思
新《綱要》中提出:“培養幼兒對體育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的參與!斌w育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算式。
2.能用清楚的語言表述圖畫內容,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四季拼圖》。
2.正反面打印《拼拼看2》,將拼板事先分割好,幼兒人手一副拼盤材料。
3.涂色材料。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教師播放課件【四季圖片】,幼兒說說圖片上是什么季節,這個季節怎樣。
2.教師:還有一些圖片被打散了,我們不知道是哪個季節了,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們重新拼在一起。
二、拼圖做算式。
1.教師介紹拼圖方法:計算切割好的拼板背面的算式,根據算出的結果在拼板底盤上找到一樣的數字一一對應,尋找放置位置,將算式面朝下放或粘貼在底盤上。切割的拼板全部放入底盤后,會呈現季節圖一幅。
2.教師播放課件【游戲】的"春"、"夏"、"秋"、"冬",與幼兒一起做算式,用鼠標將相應的答案拖動到算式上,正確時圖片就會露出一塊,全部做完就會出現一張完整拼圖。教師:這是什么季節,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幼兒大膽表達,然后播放"圖片故事",看看課件里是如何說的。
3.教師點擊【打印拼圖】,打印好拼盤,幼兒人手一幅拼盤,做算式拼圖,并將拼板算式面按結果一一對應粘帖在底盤上。
4.做好拼圖后,看圖畫,說一說自己的拼圖上是什么季節,并說說自己判斷的理由,和幼兒一起編編四季小故事。
三、涂涂色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為拼圖涂色。
延伸活動:
拼圖比賽:將兩副拼板混在一起,結伴進行拼圖比賽,看誰先拼出圖畫。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搭橋"這一小班集體活動取材簡單,只需若干把大小一樣的小椅子,既便于準備,也使活動充滿趣味、貼近生活。
活動開始,教師可出示小椅子并引出話題。接著,引導幼兒用小椅子搭出小橋。在活動的主體部分,可讓幼兒在觀察與比較中找出最長和最短的"橋",并嘗試進行排序。在最后環節,可將一座"橋"的外形稍作改變,引導幼兒比較長短。
在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幼兒使用直接比較、兩兩比較的方法,并為幼兒梳理比較的方法。另外,還可融合點數的內容,用椅子數量的多與少來幫助幼兒判定比較的結果。
在活動中,教師可抓住"量的比較"的核心經驗,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比較的機會。例如,在第一環節中比比幼兒的椅子和教師的椅子,在第二環節中比比靠近的兩座"橋",在第三環節中比比彎曲的"橋"和筆直的"橋",讓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始終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另外,教師還可關注幼兒在表達長短時的動作和語言,支持并引導他們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表達,比如用手比劃等。
為了便于幼兒觀察和比較,也為了體現活動的科學陛,在幼兒首次搭橋后,教師需利用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將小椅子靠在一起,為之后的活動環節做好準備。考慮到幼兒的點數能力,椅子的總量宜控制在20把左右(不超過30把)。
目標:
1.在操作中比較物體的長短,感知長短的變化。
2.感受生活中數數的作用,體驗游戲的樂趣。
準備:
1.材料準備:椅子若干把,1~10的數字卡片。
2.經驗準備:理解"長"與"短"的含義,能表述對應的現象。
過程:
一、引出話題,并簡單比較大小
1.出示一把小椅子并引出話題。
提問:這是什么?(椅子。)活動室里還有這樣的椅子嗎?你能用手指一指嗎?
2.讓幼兒比比椅子的大小。
提問:除了你們坐的小椅子,活動室里還有什么樣的椅子呢?和你們的小椅子相比,老師的椅子個兒怎么樣?
小結:活動室里有很多椅子。這些是小朋友的椅子,個兒小,這把是老師的椅子,個兒大。
二、開展搭橋游戲,嘗試比較長短
(一)幼兒嘗試搭橋
1.引出搭橋的游戲。
提問:你們見過橋嗎?是什么樣的?椅子能搭橋嗎?怎么搭呢?
小結:把小椅子一把一把連起來,就像一座小橋。
2.引導幼兒說說搭橋的方法。
教師請個別幼兒嘗試用小椅子搭座橋,請其他幼兒看看搭的這座橋是否牢固。(可請個別幼兒上"橋"走走。)
提問:誰愿意來"橋"上走一走?這座"橋"牢固嗎?怎樣把它變得更牢固?
小結:每一把椅子就像一塊木板,靠得越近,小"橋"就搭得越牢。
3.介紹游戲的方法,并鼓勵幼兒搭一座牢固的"橋"。
教師請幼兒用活動室里的小椅子在空的地方搭一座橋,椅子用完為止。讓幼兒注意把小橋造得牢固些。
4.讓幼兒進行搭橋的游戲。
在幼兒搭"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協助幼兒將椅子靠近。在幼兒搭好"橋"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上"橋"走走,感覺一下是否牢固。
(二)觀察并比較"橋"的長短
1.讓幼兒比比、說說小"橋"的長短。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說說小"橋"的長短。(教師可根據幼兒搭橋的結果選擇最明顯的一種情形進行提問。)
提問:你覺得哪座小"橋"最長?你怎么知道的?
提問:哪座"橋"是最短的?你怎么知道的?
小結:我們的眼睛本領很大,能一下子看出這座"橋"最長,那座"橋"最短。
2.讓幼兒比比相鄰的"橋"。
提問:還有哪座"橋"也是長長的?這兩座"橋"中到底哪座更長?能比一比嗎?有什么好方法?為什么要數椅子?如果椅子多,表示"橋"怎么樣?
小結:用大小一樣的椅子搭橋,椅子用得越多,"橋"就越長。
3.讓幼兒根據長短將"橋"排序。
提問:我們一共搭了幾座"橋"?如果請你給這些"橋"排排隊,你覺得哪座"橋"最長,哪座"橋"可以排在第二呢?(教師請個別幼兒點數椅子,讓其他幼兒進行唱數。教師用數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數量,并貼在第一張椅子上。)
提問:這兩座"橋"中哪座長一點?
小結:原來我們用數數的方法也能出出長短。
提問:還有其他比較方法嗎?
小結:將兩座"橋"靠近,橋頭對齊,就能看出誰更長、誰更短。
三、嘗試將短橋變成長橋,感知長短的變化
1.讓幼兒嘗試將兩座短"橋"變成一座長"橋"。
教師指著短的兩座"橋",提問:這兩座"橋"和別的比,都是短短的,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它們變長呢?(將兩座短"橋"合并。)
在幼兒搬椅子合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椅子數量的變化,提問:搭這座橋的椅子和剛才比,是多了還是少了?那長短有什么變化呢?
小結:把原來長的拿掉一點,就會變短。給原來短的再添上一些,就會變長。
2.請幼兒搭更長的"橋"。
提問:還想不想再搭一次"橋"?想搭更長的"橋"還是更短的"橋"?你覺得可以用什么辦法把"橋"變得彳艮長?
(幼兒開始操作,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椅子全部連接起來,成為一座"橋"。)
3.讓幼兒感知新"橋"有多長。
請幼兒觀察新"橋",提問:你覺得這座"橋"看起來怎么樣?它是最長的"橋"嗎?這座"橋"用了幾把椅子呢?(教師用數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數量,并貼在第一把椅子上。)
小結:我們把所有小椅子都連了起來,搭了一座最長的"橋"。
提問:我們的這座"橋"是什么樣子的(是直直的,還是彎彎的)?
提問:如果我把這座"橋"變個樣子,它會怎么樣呢?是變長了、變短了還是一樣長呢?(教師可視當時情況改變"橋"的形狀,如直的改成彎的,彎的改成直的。)
提問:你覺得這座"橋"現在怎么樣了?和剛才的"橋"一樣長嗎?為什么?
4.請幼兒有序地在"橋"上行走、游戲。
想不想走走這座長長的新"橋"?讓我們從這里出發,一個接著一個過"橋"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教案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識、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球體,是我們人類和其它動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兒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教案準備:
1、錄音機、錄象機、幻燈機各一臺,磁帶、錄像帶、幻燈片等;
2、世界地圖一張,地球儀一個;
3、各類動物、植物圖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謎語導入活動。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地球)
二、通過觀察、討論,讓幼兒初步認識地球的形狀。
1、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地球嗎?它是什么形狀?(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儀,請幼兒觀察并討論地球的形狀。
小結: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形狀像球而略扁地球儀就是縮小的地球模型。
三、通過聽、看,讓幼兒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問: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你們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請幼兒憑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回答)
2、聽錄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體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氣層包圍著。上面有不同的顏色,藍色的部分代表水,黃色的部分代表山,綠色部分代表陸地。我身上有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草,還生活著許多動物,有兇猛的老虎和獅子;頑皮的小猴、可愛的小兔;還有ji、鴨、魚、蝦等等。哎!對啦,你們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國人、外國人,大人、小孩......
總之,我身上的東西多得很,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的,等有時間,我再向你們詳細介紹好嗎?
3、游戲:“送圖片回家”。
請幼兒從盒子里任意取一張圖片,然后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如:小魚貼在代表水的藍色處;......
4、看錄像——“世界各地”,進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情況。
小結:地球上有許多人、動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5、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不亂仍垃圾、不隨地吐痰、多植樹......)
四、結合幻燈片,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后組織幼兒討論:地球為什么生病了?怎樣給地球治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五、延伸活動:
“我為地球掃衛生”——清出白色垃圾。
科學活動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2、了解多米諾骨牌的起源及玩法。
3、能夠通過觀察、合作、比較,大膽的進行有目的有規律地探索。
4、培養幼兒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三張路線圖、兩張記錄表各5份、骨牌若干數量、筆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理解多米諾骨牌的玩法及規則
1、“今天我們來玩一種特別的游戲——多米諾骨牌!
老師演示玩法,提醒幼兒注意排列的特點:注意在排列時木塊之間的距離盡可能是一樣的,推積木時要用手指輕輕推第一塊積木,我們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木塊跟著倒下。
2、“骨牌為什么會一塊接一塊地倒下?”
3、規則:每人10快,在墊子上進行
二、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ㄒ唬┯變簜人自由探索,初步嘗試多米諾骨牌的玩法
老師輔導,及時給予幫助,并觀察幼兒操作過程中的亮點
結束提問:好玩嗎?你成功了嗎?
。ǘ┨剿髌渲械囊幝芍唬涸谕葦盗康臈l件下,排列的路線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彎曲的就越慢。
要求:1、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2、合作
導語:為什么有的組排得快,有的組排得慢?(排得快的組每個小朋友都合作得很好,排得慢的組也要象他們一樣更合作才行)。再想想為什么有的組倒得快,有的組倒得慢?(雖然是同樣數量的木塊,排列的路線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彎曲的就越慢。)
。ㄈ┨剿髌渲械囊幝芍和宦肪里間隔密就倒得快,間隔疏就倒得慢。
導語:假如是在同一路線下木塊的間隔疏密不同又會怎樣呢?
要求:
1、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過程可以反復嘗試
小結:從我們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到骨牌倒得快與慢是和排列的路線、間隔的疏密、木塊的數量有關的。路線越彎曲木塊倒下的速度就越慢,同樣路線的骨牌間隔距離疏的倒下的速度就越慢。
三、了解多米諾骨牌的起源
多米諾骨牌起源于中國,它是一項體育活動,需要人們投入極大的耐心、細心和智慧,觀看多米諾骨牌吉尼斯記錄的圖片。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4-01
科學活動教案05-26
科學活動教案說課稿04-01
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2-18
科學領域的活動教案02-17
傘的科學活動教案03-07
科學活動種花教案04-02
科學活動小班教案03-30
有關科學活動的教案09-20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0-24